理解孟子人性论不能只有一个视角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员谈性善,思考用功深。”《孟子》是全国政协“国学读书群”第二阶段研读的经典之一。陈来、梁涛两位老师进行导读。在学习中,孟子的“性善说”引起了委员们的热议。人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儒家人性论对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至深。委员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有浓厚的学理兴趣,更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本期所推出的几篇文章,既有最前沿的学术探索,又在中外文明比较视野下探讨了儒家人性论的文化特色和当代价值,体现了书香政协学思并重、关切现实的国学学习追求,对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献室主任 刘宁
  孟子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就前者而言,孟子以性善论人性,强调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善的内在根源的表现,主张通过“存心”的方式来保有四心。就后者而言,孟子以性命论人性,认为人性中存在感官欲望的部分,这一部分既会受到外在必然性的制约,也需要人在道德意识与感官欲望之间确认价值的合理性以作为人的本质,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分实现与完成。孟子人性论的二重视角直接通向道德选择问题。只有将二重视角结合,才是孟子对待人性的完整态度。
  理解孟子的人性论不能只有一个视角,即不能仅从性善论的角度审视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具有二重视角。这种二重视角简而言之,一重是本体的,一重是工夫的;或者说一重是存在的,一重是实践的。这两个视角加起来,才是孟子对待人性完整的看法与态度。
  孟子人性论的第一重视角是以性善论来看人性。性善论既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重要功能,即为仁政论提供基础。这种基础是一种人性的基础,也是一种心性论的基础。孟子讲有不忍人之心,因而有不忍人之政,不忍人之政才是仁政(《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思想中仁政与不忍人之政的基础与根源就是不忍人之心。所以从这方面看,性善论在孟子思想中,除了独立的理论探讨以外,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孟子政治论与仁政论的基础。

  性善表现为仁义之心。仁义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孟子有时将其称为良心、本心。良心指具有先验性,不是从经验得来的;本心就是人的本体,是固有的。所以如果从人有良心、本心的方面看,人和禽兽具有根本不同。人的良心、本心就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差别。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孟子将其称为“天爵”。孟子认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就是说仁义的本性是上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尊贵和荣耀。此处的“爵”不是指真实的官爵,而是说“天爵”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尊贵与荣耀。所以,孟子非常重视并且要求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良心、本心都应该被理解为上天给予的尊贵与荣耀,是我们最宝贵的内在财富。孟子也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我们内在的真正的尊严、尊贵与荣耀都是上天所赋予我们的,是我们固有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给予我们的,这才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根源与依据。
  性善说不仅把人的道德本性视为一种尊贵的价值,而且也包含了人性平等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尊贵的东西,人性是平等的。人能根据自己天赋的本性而成为圣人,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高度弘扬了人的道德本性,也可以说孟子在最高的理论层次上,表达了重视人、尊重人以及信任人发展的可能性。孟子相信人能通过教育全面发展并实现他的本性,或者说孟子对人性的潜能与实践给予了高度信任。换言之,孟子对人性的光辉做了最高的肯定和赞扬。
  孟子人性论的第二个视角,简而言之是面对生命欲望的人性。孟子看待人性的這一视角,在他与告子的辩论中也有所表达。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孟子主要意在建立一个对性善的论证,但需要注意的是,孟子不只讲了性善思想。告子人性论至少包含四种含义,其中一种就是“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的回答中,他并没有对“食色,性也”给予否定,表示 “食色,性也”这个表达孟子是可以承认的。“食色,性也”就是把人感官的欲望和本能,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
  孟子也认为“形色,天性也”(《孟子·尽心上》),此处表达了他对属于人形体身体及感官欲望部分作为人性来理解的肯定。人感官欲望的追求,如果作为本性来讲,会受到很大制约,这种制约孟子往往用“命”这一概念来表达。这就涉及孟子思想中所讲的“性命之理”,即只讲性本善还是不够的,要讲性的实践,还要把性命之理包括进来,性命之理就是性与命的关系。
  人都喜欢追求富贵,追求仕途的通达,孟子认为,人可以追求这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能不能得到,不是由人自己所能决定的,所以君子认为这些都是“求在外者也”。“求之在内”与“求之在外”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的追求活动有益于得的实现,而后者的追求活动无益于得的实现。因为人自己能决定的东西,人想得到就可以得到,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是一个人想求得富贵,富贵就可以得到吗 这不是人自己可以决定的。对于这些东西,孟子的要求就是“求之有道”。孟子并不反对追求,但他认为要遵循正当途径,至于结果则要归之于命。所以孟子对于“食色,性也”并未完全否定,“形色,天性也”表达出孟子对于人感官欲望的方面还是承认的,即承认人性中包含了这一层面。这一层面体现为人对于外部东西的追求,或是求之在外的东西。孟子强调的重点在于“求之有道”与“俟之以命”,就是君子要将得到与否的心态付之于命,而非勉力强求。
  孟子关于性命之辨最典型的表述是: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孟子·尽心下》)   人的感官追求是求之于外的,这种追求出于人性;可是有命作為限制,人能否得到是求之于外的,而非求之在我,即自己无法决定。求之在我,人想得到就可以得到;求之在外,能得到多少由命来决定,因而君子不将其视为人真正的本性。孟子又说: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
  仁义礼智要展开于社会关系的实践。“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这些道德的实现都展开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它们能不能充分实现,在孟子看来也不是完全由个人能力决定的,这也是“命”。
  耳目声色是追求一种感官的享受,这种享受当然是人的需求,他来自人的本性。但是人能否充分实现以得到这些享受,这是“求之于外”,即得与未得不是人自己能决定的,要受到外在限制。孟子认为这些需求虽然来自本性,可是君子并不将其视为性。因此孟子的“观性之法”有两种,而非一种,孟子不仅从本体角度来看,也从君子的意识与境界来看。换言之,孟子讲性善论,这种性善的表达,相对而言更强调客观的性质,如人与禽兽在客观上有什么区别。这种讲法总体而言是一种客观的讲法。孟子也讲性命论,更强调对性的一种主观确认。所以孟子说“君子不谓性也”,即君子不将这一层面的性视为性,不将其确认为性。这种对于性的确认角度属于君子的主观判断。所以我们仅讲性善论,是从本体来看,是存在地去看;但是从性命之理的角度讲,君子是要实践地看。对于人性,我们不能仅仅从存在的角度去看,更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看,也可以说价值地看。
  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所性”就是“谓性”,就是君子确认的本性。孟子的这些思想包含了深刻哲理,使人们能够不仅从客观角度看待人性的问题,而且从主观的角度、从实践的角度看待人性的问题,引导人真正达到生命的充分实现与完成。确认仁义是人真正的本性,感官欲望就不会侵害仁义之心的主体地位,这是孟子道德思想的重点。
  孟子的二重人性观直接通向人的道德选择或生命选择,即道义与生命的选择。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从人性论来讲,人在义与利、义与生之间所做的“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等选择是有其人性依据的,而不是任意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其他文献
1.问:我在使用电脑时,总会遇到文件无法删除的情况,请问该如何操作?  答:具体方法如下:打开任务管理器→在“进程”中找到explorer.exe(也可能是大写)→结束进程,此时会发现桌面任务栏不见了,无法操作。点击任务管理器菜单的“文件”→“新建任务(运行....)”,再点击“浏览”找到你需要删除文件的路径,选择该文件,按键盘上“Delete”键删除即可。完成后,点击任务管理器菜单的“文件”→“
我最初认识傅刚老师是1998年,老师任教北大中文系,承担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课程,我刚刚升入大二,就坐在第三教学楼里听讲。傅刚老师学养深厚,有扎实的文献功底, 1999年他的《〈昭明文选〉研究》获第一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0年《〈昭明文选〉研究》《〈文选〉版本研究》相继出版,备受学界赞誉。然而在当时,学生们,包括我本人,只觉得这位老师讲课平实而严谨,甚至有点乏味,人看上去非常严肃,让大
“陇右”,即陇山(六盘山)以西,历史上,其所指范围颇有不同。今天,我们多以“陇右”指甘肃。在泱泱大国的版图中,陇右正好牵连、襟带着西北地区,河西走廊更像是一条大自然特意留出的廊道,供民族迁转、商旅往来;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提供新鲜血液的前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无不以陇右地区为黄金段,陇右地区因此而成为连通西北、扈佑关中的战略板块。  陇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马家窑等史前文明的植根之地,也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背景下,再次纵观《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大型系列政论专题片,可以让国人更加深刻地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儿童教育为立国之本,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伴随着新中国的崛起,各种艺术形式均强调儿童承載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必须“经历锻炼成长”且“即将承担国家重任”,将其“直接推向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与国家的生产和建设空间”,积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积极的责任意识与审美意识。艺术家们在
如何在PowerPoint中使用视频文件的指定片段是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常遇到的问题。在没有找到有效控制视频播放起止位置的方法之前,通常有三种“权宜之计”:1.使用超级解霸等视频编辑或分割工具将指定的视频片段提取出来,将其直接插入到幻灯片中。2.如果是AVI类型的视频文件,可将其作为“由文件创建”的“对象”插入到幻灯片中,执行“视频剪辑对象”中的“编辑”命令,通过工具栏中的“开始选
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年龄段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但由于受生理素质、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同一年龄段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差异教学”正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个性,为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而采用的教学方式。本文试从自身实践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对“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作一些探讨、总结和反思。    一、差异分析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
对我来说,最高的成就就是把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而且我相信实力应该是达到合乎道义的目标的手段。  ——布热津斯基  《出类拔萃之辈》是美国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于1969年出版的著作,嘲讽那些所谓最聪明最精英的人把美国拖入了越战,并且一陷再陷,造成一个时代的伤痛。虽然颇具讽刺意味,但另一方面,美国这种精英型政府的模式确也有其独到之处,它大部分时候确保美国这艘大船行驶在它所认为的正确的航道上。  冷战是
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南开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深厚底蕴,群英荟萃,在国内外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值此百年校庆之际,南开大学出版社为回顾百年南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成就,弘扬南开学术精神,整理出版了一批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学者的代表著作,收入“津沽名家文库(第一辑)”中。这些学者均为所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其著作或集大成,或开先河,或启新篇,至今仍葆有强大
一、教材内容    1.学生使用北师大版先锋英语2B。基于学生经过了一年半的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学习效率较高、进度较快,为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在课时充足的基础上,教师自行补充了本单元《Which season do you like?》,需要四课时完成,本课时为第四课时。  2.前几课时,学生初步接触了几个月份、季节的读法,并知道了不同季节包含的几个月份。  3.本课时中,将新课标的要求与教师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