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诱惑,北约、俄罗斯谁敢先扔原子弹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解体是俄罗斯人心中永远的痛。俄总统普京的一句评语精辟地道出了俄罗斯人的心声:“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是的,人们知道失去的终于失去了,甚至永不再来;但面对如今的世界,尤其是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架势,一个曾经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民主价值为圭臬的国家,为什么仍旧不能以自己的解体为代价,赢得西方人的钟情,成为西方人的至爱,以至还要没完没了地忍受人家的欺辱呢?
  一位叫安德列的钳工在写给电台的信中说:“感谢尊敬的戈尔巴乔夫先生,由于您让苏联解体了。在新的经济政策下,通过辛勤的劳动,46岁的我现在工资不低,有两辆汽车,有自己的房子以及两个可爱的孩子,我想这是我得到的。不过我失去了自己的国家、稳定的生活和对未来的信心。而且,我对我孩子们的明天也感到恐惧。”
  也许,有些事情必须经过之后才能让人明白,否则,天下最畅销的药就不会叫后悔药了。
  
  5上将劝北约“先发制人”
  
  近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的5名退役最高军事指挥官日前向美国、北约和欧盟建言,面对“越来越冷酷的世界”和“无核世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现实,应该赶紧修改现有的核武器使用战略,将“先发制人使用核武器”作为战略选项。据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这5名退役高级将官提出的这一建议是在与5国现役军官和现任决策者讨论后出炉的,已于1O天前递交给五角大楼和北约秘书长办公室,可能会在今年4月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北约峰会上就此展开讨论。
  在这份长达150页的建言书中,5名退役高级将领说:“核武器继续扩散的风险迫在眉睫,有限核战争的危险已经成为可能。”
  端出这份建言书的5名退役将领分别是:美国前参联会主席和前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沙利卡什维利上将;德军前最高军事指挥官、北约军事委员会前主席克劳斯·纽曼上将;荷兰军队前总参谋长万登·布里曼上将;法国前武装部队总参谋长杰克·兰赛德上将;英军前总参谋长英格上将。
  5名上将在其建言书中描绘了“9·11”后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面临的“四大挑战”,分别是:政治狂热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全球化的阴暗面、比如国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资源争端与潜在的“环境移民”;国家与国际团体的趋弱,比如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
  5名将军呼吁北约要对其决策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这样才能确保北约能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他们建议:将现在北约需一致同意的决策模式变成绝大多数投票同意即可的方式;放弃现在北约在阿富汗等国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不参加军事行动的成员国无权对北约的军事行动作表决;一旦为保护大量的人而需立即行动,北约可以无需联合国安理会同意。
  建议书披露后立刻引发争议。欧洲安全与外交政策知名的专家罗伯特·库珀表示,建议书“令人困惑”,“我们或许会比任何人都先动用核武器,但这样大声张扬没有任何好处。”另一名欧盟官员坦言:“用核武器打击进行威胁是一种绝望的表示。”
  5位上将的这一出人意料的建议立刻引来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俄军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19日表示,一旦俄罗斯遭遇重大威胁,会动用核武器自卫。俄总统普京和其它官员以往也曾公开发表发动先发制人攻击的谈话,但并未提到使用核武器。
  巴卢耶夫斯基在莫斯科一项军事会议上说:“我们无意攻击任何人,但我们认为有必要让所有国际伙伴清楚了解…(俄罗斯)会用军事力量捍卫俄罗斯及其盟邦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包括先发制人、动用核武器在内。”他的讲话当天由国营有线电视台转播。
  莫斯科军事分析专家高兹指出,俄罗斯在2000年与苏联时期的政策分道扬镳,现在又宣称要用核武对抗侵略者,其实反映出自从1991年苏联垮台后,俄罗斯传统武力的衰退。巴鲁耶夫斯基的意思是,俄国已经无法依靠传统武器阻挡侵略,必须依靠核武当作主要武器。
  巴卢耶夫斯基的谈话和俄罗斯的既定政策一致。俄领导阶层一再强调,俄有必要维持强大的核武吓阻力量,并保留先发制人权力,以对抗外来威胁。俄罗斯和西方关系近来日益紧张,相关事件包括莫斯科反对美国在前苏联的“卫星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美欧拒绝批准经过修订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和普京等俄高层过去的谈话一样,巴卢耶夫斯基的最新谈话至少部分是针对美国和北约。莫斯科曾指控美国透过出兵伊拉克以及北约东扩等一连串侵略行动,危及全球安全。
  
  核武,毁灭世界的真正魔鬼
  
  核武器的创意始于德国人。但核武器在德国人那里仅仅是个未曾实现的梦想。
  1938年12月,德国科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花了6年时间,发现了钠裂变现象,并且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基本方法。翌年4月,哈塔克向陆军工兵署写信,指出:“首先用上它的国家将取得对别国的压倒优势”。
  1940年初,由物理学家魏茨泽克、海森堡、布雷格和施罗德等制定了德国核研究计划,代号为“u工程”。执行这一计划的领导机构是“帝国研究委员会”。他们很快便设计并建造出了第一座用于试验的核反应堆。当时德国已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并获得了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沥青铀矿;德国地质学家在本国东部地区也发现了铀矿;同时德国还在挪威南部建造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重水生产工厂,从而使核武器研制的基本原料问题得到了解决。
  1942年,海森堡和德佩尔运用一个球形装置使反应堆得到成功,打开了制造原子弹的大门。英美两国探听到了德国正在试验和制造一种威力巨大得令人无法想象的核武器的消息后,不断派出飞机对德国的试验基地进行轰炸,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德国的核试验场所,又不惜代价地破坏了德国生产重水的工厂,使得德国人不得不把设在挪威这个工厂的设备和1100多千克重水运往德国本土。1944年2月20日,盟军派出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将运载设备和重水的“海德”号轮船炸沉于波罗的海,延缓了德国研制生产原子弹的进程。因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人也没能制造出一颗原子弹。但是,德国人没有完成的事情,被美国人捡了便宜。1938年,哈恩成功地把铀原子核打裂成两大块,震动了全球科学界。
  1939年7月,匈牙利血统的美国物理学家西拉德邀请了另外两名匈牙利血统的物理学家威格纳和特勒,一起拜访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萨克斯,陈述了研制核武器对于战争进程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同年8月,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详细阐述了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 罗斯福决定支持研制原子弹的工作。
  1942年,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究机构成立。这一工程投资22亿美元,投入人力达50余万。工程由格罗夫斯负责全面指挥,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为原子弹总设计师。
  这一年的12月,在美籍意大利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下,于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经过无数次实验,费米终于发现钚竟是一种比铀更加易于分裂的原子炸药。因此美国又建造了三座石墨水冷生产堆和一个后处理厂以生产钚。
  1945年,美国人花费20多亿美元,终于研制成3枚原子弹,分别命名为“小玩意儿”、“小男孩”和“胖子”。1945年7月16日清晨5时24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三一”试验场内30米高的铁塔上,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小玩意儿”钚装药重6l千克,梯恩梯当量2.2万吨,试验中由于核爆炸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体,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弹坑。核爆炸腾起的烟尘若垂天之云,极为恐怖。在半径为400米的范围内,沙石被熔化成了黄绿色的玻璃状物质,半径为1600米的范周内,所有动物全部死亡。这颗原子弹的威力,要比科学家们原先估计的大出了近20倍。
  面对巨大的爆炸,曼哈顿工程负责人之一,被称为“原子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在核爆观测站里感到十分震惊,他想起了印度一首古诗:“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一架美军B-29轰炸机飞近日本广岛市区的上空。投下一颗炸弹后,就拼命逃离了广岛上空。那颗黑色的大炸弹带着降落伞慢慢落向市中心,离地面还有五六百米时爆炸了。爆炸瞬间,先是耀眼的强光一闪,随即是天崩地裂的爆炸声。紧接着,出现了一个大火球,逐渐上升、翻滚和扩大,变成一团暗棕色的烟云。地面上的尘土、碎石被扬起卷入空中,这就是美军研制成的三颗原子弹之一的“小男孩”。“小男孩”是“枪式”铀弹,长3米,重约4吨,直径0.7米,梯恩梯当量为1.5万吨,内装60千克高浓铀,爆高约为580米。广岛市24 5万人中竟然有20万人死伤,城市建筑物在巨大冲击波的作用下全部倒塌和燃烧。
  一枚原子弹毁掉了一座城市。
  二三天后,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零2分,美军又用B-29轰炸机将第二枚原子弹“胖子”投在长崎市中心。爆高503米。“胖子”重约4.9吨,长3.6米,直径1.5米,梯恩梯当量2.2万吨,是一枚“收聚式”钚弹。这枚原子弹的爆炸,使长崎市23万人中有15万人死伤和失踪,城市毁坏程度达60%-70%。这两颗原子弹最后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人们望着遮天蔽日的蘑菇云感觉到,一个真正可怕的魔鬼出现了。
  
  核武奠定了世界格局
  
  苏联——20世纪30年代,苏联人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核研究中心。1942年,苏联获得美国的“曼哈顿工程”情报,他们决定用钚代替铀作为原子弹的主要原料。1943年9月苏联完成了第一个核装置的爆炸准备。这一核装置的当量只有2千吨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颗原子弹。9月1O日,这颗原子弹被安放于无人烟的湖心岛上,以马林科夫为首的苏联大批官员和科学家亲赴现场观看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核爆炸。起爆前,人们被撤到1千米外的地下掩体中,只有物理学家别特尔萨克拒绝进入掩体。他不相信这种原子弹会有那么大的威力。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它在地球上升起了第一个蘑菇状烟球,别特尔萨克有幸第一个看到了原子弹爆炸的壮观景象,却被原子弹炸得无踪无影。但是这个核装置由于体积大,容量小,难以达到实战要求。苏联的研究便放慢了脚步。
  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罗斯福向斯大林透露了美国有原子武器的信息。接着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斯大林紧急下令成立了直属国防委员会的原子弹研制委员会,由贝利亚全权指挥。4年后,即1949年8月29日凌晨4时,中亚哈萨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靠近卡劳尔村的“米什克瓦”实验场上空,原子弹“铁克瓦”(意即南瓜)试爆成功。自此,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的国家。
  英国——1942年夏,丘吉尔和罗斯福在伦敦海德公园会晤,决定以美国为原子弹研试地点。但美国拒绝向英国提供有关情报。1946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麦克马洪法案,决定由美国垄断原子弹生产,彻底堵塞了美英原子情报交流渠道。但是,当1949年2月布鲁诺·蓬泰科尔从加拿大回到英国后,英国的核科研工作具备了雄厚的科技力量。
  1952年1O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澳大利亚蒙特贝洛沿海的船上试爆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法国——法国的原子弹研究起步于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原子弹后,1945年10月18日,法国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由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婿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担任主要负责人。1948年,法国在本土上找到了铀矿,第一座反应堆建立起来,并于1949年分离出钚。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西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赖加奈的一座100米的高塔上爆炸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具有6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裂变能量。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中国——抗美援朝时期,美国就扬言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就找到了丰富的铀矿。第二年国防部成立了第5研究院,历尽艰辛从美国归来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担任了院长。1958年秋天,34岁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担任了核武器的研究设计院的理论部主任。他在北京大专院校选择了28名专家,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基本科技力量。
  1959年,中国科学家们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获得了成功。5年后的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面对美国和苏联的核讹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在罗布泊上空,成功试验爆炸了一颗氢弹,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能够制造和拥有各种核武器的国家之一。
  以色列——1958年,以色列的科学家参加了法国的核研究活动,取得了独立研制原子弹的必要知识。1964年,法国帮助以色列建造了一个只有26兆瓦的小型反应堆。以色列秘密组建了自己的核研究中心,但它没有自己的铀矿。
  1968年底,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矿产 总公司在原比属刚果有一家子公司,总公司从那里接受了一批铀,储藏在安特卫普东部的一个村子里。以色列的特工部门摩萨德为此制定了“高铅酸盐行动”。摩萨德让一个叫舒尔岑的德国商人,向布鲁塞尔矿产总公司购买了200吨铀。他们躲过了欧洲原子能委员会的监督,把200吨铀装上了一只临时购买的货船。200吨铀分别装在560个特别的桶里,每只桶都写上“高铅酸盐”的宁样。1968年11月24日,该船在航途中突然改变了航向,于29日夜间驶到离塞浦路斯不远的公海上,摩萨德早已安排了一艘油船前来接应。摩萨德将200吨铀搬进了油船,货船被弃在海上。
  等到欧洲原子能委员会发现200吨铀失踪时,已经是半年以后的事了。以色列就是靠这些铀原料制造出了13颗原子弹,从而成为世界上第6个有核国家。
  
  令人震惊的连环“比基尼”
  
  二战期间,一些美国科学家预见到利用裂变反应产生的足够热量而使氢核聚变的可能性,他们开始设想制造氢弹。1949年8月,苏联实战性核武器的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促使美国人又加紧了氢弹的试验。当年底完成了氢弹的全部理论研究。
  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达了研制氢弹的命令。第一枚氢弹是由一个被1吨左右高度压缩成液态的氢围绕的原子弹构成的。爆炸时,氢元素的温度升到9000万摄氏度,足可开始聚变反应,从而放出大量的核能,原子弹在其中起着引爆作用。
  1952年11月1日,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环礁上试爆成功了第一枚氢弹,这枚氢弹为1040万吨梯恩梯当量,相当于投向日本广岛那枚原子弹威力的500倍。在几百米高钢架上起爆之后,整个小岛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沉入太平洋深处,震惊了全世界。
  1953年8月,不甘落后的苏联在北极圈的弗兰格尔岛也成功爆炸了一枚氢弹。
  1957年5月,英国继苏联之后在太平洋圣诞岛试爆氢弹成功。
  1968年6月28日,法国也成功地爆炸了一枚氢弹。
  
  冥间杀手中子弹
  
  中子弹是一种利用中子和射线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武器,它能最大限度地杀伤人员等有生力量,而对建筑物、坦克及战斗车辆的破坏力却很小。中子弹主要被用作战术核武器,对杀伤敌集群坦克或大兵团进攻的步兵,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苏联、美同在氢弹试验成功以后,马上,开始秘密地进行中子弹的研究工作。由于1955年美国开始使用“增强辐射武器”这一用语,因此中子弹又称为“加强辐射弹”。
  1963年美国笫一个中子弹实验装器进行了地下试验,代号“11-63”。5年后,美国已能制成直径不超过30厘米,引爆10吨级的小型氢弹,为中子弹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基础。1977年6月,美国正式宣布研制出中子弹,并开始装备部队。
  1981年美国里根政府下令生产和储备中子弹。不久,苏联和法国也宣布制造出了中子弹。
  1968年5个公认的核大国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决定签署一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履行不向其它国家提供核原料和核技术的义务。自1970年以来,已经有188个国家参加了禁止扩散核武器条约,其中大多数国家批准了该条约。同时,为了监督条约的遵守情况,1957年成立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始介入。为了对条约的落实情况有效地进行监督检查,1997年又通过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该文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未进行事先通知的情况下随时检查条约的落实情况。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遏制核武器威胁的一个良好动机,也是一个合理的方案。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使用核武器的危险实际上并没有因此而消除。因为除了几个“公认”的核大国之外,还有“非正式”和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些国家致力于发展核武器,其它国家也在向他们提供核技术。例如,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就在法国的帮助下向核领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1981年,伊拉克投入使用不久的核反应堆便被以色列摧毁。据称,之后伊拉克继续在发展核武器,但其核计划被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所制止,伊拉克发展核武器成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借口,尽管美国从没有拿出伊拉克发展核武器的证据。
  同样在法国的帮助下发展核计划的还有以色列。以色列从50年代就开始建造第一个核反应堆。以色列秘密发展核武器,一度让全世界和其盟友美国都蒙在鼓里。美国对以色列核反应堆的监督不严,对以色列否认发展核武器也表示相信,而私下里,人们早就听说以色列已经拥有了十几枚核弹头并同南非种族政权共同进行了核试验。以色列至今未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而且只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有限的监督。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以色列作为一个例外,因为毕竟它早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诞生之前就拥有了核武器。
  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是另外一种状况。自从1974年5月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爆之后,两国就晋升为核大国之列。为了同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较量,巴基斯坦于1998年试爆了一颗“伊斯兰导弹”,由于该地区的核武器数量没有受到监督,因而多年来一直被视为是最危险的争议地区。
  朝鲜是发展核武器的又一个代表。1985年,平壤批准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尽管如此仍然继续发展核武器。并得到了巴基斯坦的帮助。不过,中国和美国方面始终对朝鲜持怀疑态度,因而对朝鲜的核技术领域进行了严格监督。华盛顿证实,朝鲜正在致力于发展核技术。但是它是否已经拥有了核武器,至今没有得到证实。或许朝鲜自称拥有核武器仅仅是为了防止美国的进攻。这一论点似乎也应适用于伊朗,自从初步证明伊朗提炼浓缩铀之后,华盛顿便掀起了反对伊朗核计划的浪潮并一再宣称将对伊朗发起攻击。但是与巴基斯坦所不同的是,德黑兰政府始终强调核研究仅用于和平目的。
  自2003年以来,伊朗与代表欧盟的德、法、英举行了多轮会谈。三国还曾提出一揽子解决伊朗核问题的框架协议,要求伊朗永久放弃开发核技术的权利,永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欧洲给予商业利益并帮助建造核电厂。伊朗认为这一提议“是无法接受的”,随即恢复铀转化活动。至此,伊朗核问题呈现对抗性。
  2005年9月24日,IAEA理事会通过决议,指责伊朗没有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但没有确定何时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由于存在意见分歧,IAEA要在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显得困难重重,迟至今日,虽经过这样那样的反复,伊朗核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几乎没有人认为伊朗会走利比亚的老路。自从美国决定阻止这个北非国家的核计划之后,利比亚公开表示 同意放弃,并向美国交出了所有进口的核材料,以此改善同华盛顿和欧盟的关系。正因为此,法国总统萨科奇甚至答应帮助利比亚再建造一个核反应堆。
  埃及、南非、日本和巴西等国至少一度有过发展核武器的野心。但是后来他们都放弃了这一计划。这并非意味着某个危机突然引起了个国家发展核武器的欲望。相关的核技术在世界市场上垂手可得。据估计,不仅巴基斯坦,而且一些独联体国家也在提供核技术。此外,对核技术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国家,而且还有恐怖组织。但是截至目前,这仅仅是人们的担心而已。
  
  核武器的种类
  
  原子弹: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氢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工弹。它在爆炸时能放出大量致人于死地的中子,并使冲击波等的作用大大缩小。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技术装备等设备,“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它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
  伽玛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有威慑力。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由于不用原子弹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一般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相弹:用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以得到大于氢弹的效力。
  那么,如今核武器可以轻易制造出来吗?谁宣布拥有核武器就是真的事实吗?据专家分析,各国研制核武器在技术上首先要过四关:核燃料、起爆装置、核试验、投掷技术。
  武器在技术上首先要过四关:核燃料、起爆装置、核试验、投掷技术。
  第一关:核燃料。
  想研制核武器的国家把目光都盯向了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废料。日本就是一个赋予和平利用核能以特定任务、旨在完善和发展核技术最典型的国家。据报道,它首先是以建设核电站的需要为名,大力收购美、英、法等国总量达40多吨的核废料,然后对核废料进行处理和钚再回收,曾扬言几周内就可生产出核武器。为了绝对安全起见,国际社会已把防扩散作为核反应堆改进的一个方向,严禁扩散3项敏感技术,它们是:铀的同位素分离技术(又叫铀浓缩技术)、乏燃料的后处理技术(可从核废料中提取钚239的技术)和重水生产技术(可以用来生产氢弹的原料——氘和氚)。
  第二关:起爆装置。
  制造一枚原子弹不仅需要有用作裂变燃料的原材料,更要有触发装置,以及一种能在核弹发生爆炸前使大部分燃料发生裂变的技术(否则核弹会失败)。起爆装置关最大技术难题是高爆炸药的合理配置,起爆时,在百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引爆快速燃烧和慢速燃烧的两种常规炸药,才能实现真正的核爆炸。如果定时误差超过上述要求,或者两种炸药配比不对,就会大幅度降低常规爆炸所产生的压缩效果,致使核爆炸威力减半,甚至形不成核爆炸。一些暗中研制原子弹的国家,就是在这一关而前一筹莫展。
  第三关:核试验。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第50届大会全体会议以压倒多数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后,用计算机模拟取代传统核爆试验可以达到同等试验效果的介绍就层出不穷。可这种在已有核爆炸试验的基础上将各种参数编程输入超大型计算机,用化学爆炸、实验室、计算机对核爆炸物理过程和核爆炸效应进行模拟的方法,对今天那些急于造出核武器的国家无疑是一个比造一颗原子弹更难达到的目标。自1945年7月16日美国首次核试验到1996年9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通过为止,全世界共进行了2047次核试验。其中美国715次,前苏联715次,法国210次,英国45次,中国45次,印度1974年进行了一次。由此可见,真正完成完整的核武器物理设计,没有强大丰富的试验数据库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
  第四关:投掷技术。
  真正的核武器由三部分组成,即核战斗部、运载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有了核武器就必须拥有相应的投掷手段。核爆成功后,接下来的小型化和武器化的问题仍然是绕不过去的一关。核武器搭载试验同样必不可少。一般来讲,战略原子弹主要装在导弹、航空炸弹上,发射平台包括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等。不过,随着弹道导弹拦截系统的飞速发展,弱国凭借自己那有限的运载手段,究竟还有多少机会把得之不易的原子弹扔到对手的头上,实在是大有疑问。
  
  核扩军与全球核裁军
  
  几十年来,国际社会特别是美俄两家在双边、多边、联合国层面签订了关于控制战略核武器和核禁试的条约、协议、议定书数十项,这些条约与其他文件一道,构成了国际军控、裁军和不扩散法律体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疯狂进行核军备竞赛,使核武器具备“超杀伤能力”,一方可将另一方毁灭几次甚至几十次,达到了“相互确保摧毁”核威摄的饱和程度,再搞核扩军已毫无意义。同时也防止其他国家开发核武器。在反复讨价还价之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1968年由联大审议通过,《反导条约》也在数年后问世。整个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在全面核禁试问题上尖锐对立。苏联想以全面禁试限制美国核武的发展,美国则坚持反对全面禁试。在广大无核国家的强烈要求下,美国后来不得不将“不谈判”政策转变为有限的对话。
  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南非等一批国家都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它们之所以弃核,是寄希望于有核国家逐步削减核武器,受到有核国家的保护或不受到核攻击。此后,另一些国家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和国家利益,如印度、巴基斯坦,进行了核爆炸试验。以色列和日本虽未公开进行核爆试验, 但以色列是公认的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而日本则完全具备生产核武器的技术条件。此外,在美国的压力下,利比亚放弃了核计划,把相关资料和离心机运往美国。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去年证实,韩国科学家曾进行两次提取钚和浓缩铀的活动,引起一时轰动。
  2001年美国遭遇恐怖主义袭击后,竟然改变了其核裁军政策,不但退出《反导条约》,而且拒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国际军控体制再次面临困难处境。当广大无核国家要求拥有最大核武库的美国履行条约有关核裁军的规定时,美国却极力回避,寻找这样那样的借口百般抵赖。
  核武器的毁伤能力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居于首位。美国扔向广岛的原子弹仅2万吨当量,就造成30多万人员伤亡。而300万吨当量的核弹可使1000万人口大城市的地而建筑一扫而光。正是核武器的这种毁灭性威力,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主动放弃了核武器,而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却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的国家。反过来,作出这一承诺的中国,却曾遭受多次核打击的威胁。
  第1次是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杜鲁门总统叫嚣道:“我们一直在考虑使用原子弹!”其继任艾森豪威尔总统也发出过类似的威胁。
  1950年11月28日,美国海军少将拉洛请求参联会动用原子弹以粉碎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企图,掩护“联合国军”撒出朝鲜半岛;1951年1月1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西敏顿建议对中国实施核突袭,同时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警告其不要轻举妄动;8月14日,参联会开始认真研究在朝鲜半岛使用新型马克Ix型和W-19战术核弹的具体方案;1953年5月19日,参联会请求发动一场将战场扩大到朝鲜半岛之外的全面进攻计划,手段包括使用核武器;11月27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法国总理勒尔内强烈反对美国动用核武器。
  第2次是越南战争第一阶段——1954年3月,法军在奠边府陷入越南人民军重围。3月8日,法国将军厄雷飞赴华盛顿向美国人求助;4月lO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派国务卿杜勒斯和拉什福德上将飞赴欧洲,向盟友们推销“秃鹫行动方案”。按照这一行动方案,美军将对越南人民军发动核攻击,而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同时实施“基础作战方案”,准备动用735架战略轰炸机满载1750枚核弹头对中国和苏联实施全而核打击!
  第3次是金门马祖危机期间——美国第三次企图对中国实施核攻击是1954年9月解放军炮轰金门期间。9月12日,美国参联会建议用原子弹攻击中国;11月23日,中国公开审判13名朝鲜战争期间入侵中国领空被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参联会再次要求用原子弹打击中国。
  第4次是解放军炮轰金门期间——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开始炮轰大小金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向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5个机场各投一枚当量为7000吨1万吨的战术核弹,观察中国的反应。”
  第5次是珍宝岛冲突期间——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等军方强硬派主张准备动用核弹头,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大国之间发生核战争都是毁灭性的。也正是这种相互毁灭的威胁让大国之间的核武器成为了一种制衡彼此的砝码。中国是世界上而临核包围和核覆盖最大也是遭受可能的核武器攻击最多的国家。不说中国面临美俄这样拥有洲际战略核武器的核大国的攻击,就连世界上第三流、第四流拥有和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也聚集在中国的周围。像巴基斯坦、印度、朝鲜、乌克兰以及必要时立即可以制造出核武器的日本。
  不过,虽然中国周边的有核国家众多,中国目前的核安全是有保证的,非理性因素对中国的核安全构成的威胁却并不大。这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中国是个大国和强国,有着经受第一波打击后绝对的还手甚至是毁灭对方的能力;其次,中国独特的地理、人口等因素和比之对手更盈缩有余的回旋余地给了自己比对手更多的生存机会。这让每一个妄想和中国打核战争的国家无法不谨慎从事。事实上,国与国之间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一些表面上看起来的非理性行为,本质上都有国家利益渗透其中。在国家安全问题的考量上,只存在判断错误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些偶然因素,如冷战时期苏联瞄准美国的洲际核导弹差一点点火的例子。因此我们在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尽早加以削弱和化解,并预防可能的偶然情况,以保障中国的核安全。
  从中国当前在世界格局中的态势看,最有可能对中国采取核攻击手段的还是美国。
  2002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核态势评估报告》,第一次将冷战后美国可能进行核攻击的对象明确为7个国家,中国首当其冲。美国人认为,如果发生台海战争等情况时,美国根据需要,可能动用核武。美国早在1997年,就提出“美国必须通过核威慑和常规威慑挫败中俄野心”。不过,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大国地位的日趋提高,尤其是中美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彼此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要求,即便美国习惯把中国当成了他安全上的对手和假想敌,两国之间未来爆发核战争的威胁并不大。道理很简单,世界大国之间要是发生核大战,几乎就是世界的毁灭。
  俄罗斯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核大国。现在的中俄关系比起从前的中苏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两国已经成为战略伙伴,而且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双方的互相依赖关系正在加强,目前相互核威慑和攻击已从两国关系中消除。
  半世纪前,中国和印度发生过一场战争。而且迄今两国还存在迟迟难以解决的领土纠纷,影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相对来说,印度对中国的核威胁要大一些。不过这种威胁更大程度上只是印度打“核武牌”的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目的是想提高自己的地位。是印度自以为是的自尊心太强,以致背上了曾经的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和世界上人口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包袱。再加上半个世纪前的那口闷气,如今看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心里有点不舒服,希望从核武器上找回一些自尊。因此中印之间虽有摩擦、有矛盾,但离动用核武器来解决双方矛盾的地步还很远。
  至于巴基斯坦,那是个和中国的关系一直非常好的国家。对巴基斯坦持有核弹,西方谴责之声比对印度严厉得多,也是出于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不信任。巴基斯坦的核弹被西方称为“伊斯兰弹”,他们生怕核武器、核技术从巴基斯坦扩散到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对中国而言,应当说担心的程度要小得多。
  关于朝鲜的核问题,资料显示,朝鲜如果有核武器,也只是美国在1994年咬定的那两枚。所以,关于朝鲜核武器的争端更多的内容还在核安全问题之外。从中朝关系的历史脉络来看,朝鲜一直被中国视为最安全的友好邻邦,两国的友谊不仅是用鲜血凝成的,还有着地缘政治上必然的联系。无论是从民族还是国家的角度考虑朝鲜都必须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友谊,这种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必然选择对朝鲜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有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还必须也无法不提及的一个国家是日本——尽管他不是个看似的有核国家。但是日本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曾经遭受核武器攻击的国家,其所带来的灾难在日本国民心中依然记忆犹新。尽管在和平宪法和“不制造、不拥有、不引进核武器”的“无核三原则”的约束下,日本至今尚未迈出成为“有核”国家的脚步。然而,在日本政坛内部,核武化的论调却甚嚣尘上。除了日本政府高官时不时地发出“日本应当发展核武器”的怪声外,右翼势力也经常鼓噪。2003年底,83名新当选的日本国会议员更是公开认为,如果国际形势需要,日本应当发展核武器,实施核武装。这其中竟然包括小泉内阁中的农林水产大臣中川昭一、外务大臣麻生太郎、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以及后来的日本自相安倍晋三等政坛重量级人物。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和科技大国,有着充足的核原料和核技术。他想造出核武器是十分容易的事。鉴于日本对历史的模糊认识,极右势力的鼓动叫嚣,大日本帝国意识的不死,以至于“中国威胁论”和朝鲜核攻击的借口,都可能导致日本走向有核国家的道路。作为一个曾给世界人民带来祸害的二战祸首,日本一旦走上核武化的道路,对东亚地区战略平衡的破坏将是颠覆性的,甚至可能在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引发核竞赛。其拥有核武器对世界和平而言不啻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此日本核武化的暗流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警惕,才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否则,日本极有可能在美日一家的幌子下,成为美国,甚至未来世界的灾祸。
其他文献
良好的隐蔽性能是潜艇相对于水面舰艇的巨大战术优势。常规柴电动力潜艇水面航行时使用柴油机,水下航行则使用蓄电池,所以水下续航力有限,潜航一段时间后便不得不上浮至通气管状态,利用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正是这短暂的上浮充电时间,潜艇很容易暴露自己而遭到监视和攻击。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是常规潜艇发展的革命。由于AIP动力装置不需要氧气即可正常运行,装上潜艇后能够显著提高潜艇的水下续航力,大幅降低潜艇
期刊
朝鲜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战,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的体现。这场战争有着多种称谓,在韩国被称为“韩国战争”或“6.25事变”;在朝鲜被称为“祖国解放战争”;在中国大陆被称为“抗美援朝”;在中国的港台地区被称为“韩战”。    朝鲜战争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被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由苏联、美国分别驻军,以解除朝鲜半岛上的
期刊
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人们很可能看到: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预警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瞬间丧失功能成为“太空垃圾”;来袭导弹变成了无头苍蝇;对方的通信指挥控制情报系统突然瘫痪;飞机突然坠地或是因为胡乱飞行而坠毁;正在有序行进的坦克车队忽然像中了魔一样,或突然停驶,或横冲直撞。这一切的形成都将归功于一种新概念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这是一种目前正在研究发展的高技术武器,试验性高功率微波弹头已被美军在海湾战争中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得到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并从1957年起以59式的名称开始仿制生产外贸坦克,从而具备了初步的坦克工业基础。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熟练地掌握了坦克生产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引进技术,并加以运用吸收,中国在主战坦克的研制上有了实质性的技术创新。  中国在建国53年间,向朝鲜、伊拉克、缅甸等国家输出了大量的坦克装甲车以及相关技术。外
期刊
在巴基斯坦国庆阅兵的时候,一架以中巴两国红绿两色国旗涂饰全机身的美丽战机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单机表演,整个表演虽然时间不长,但毫无疑问它是全场压轴的主角。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这架新型战斗机美丽的外形和优异的性能彻底折服。这架飞机就是巴基斯坦最新接收的中巴两国联合研制的战斗机——JF-17“雷电”。这种飞机的代号前缀“JF'’充分说明了它的性质——“Joint Fighter”,联合战斗机。这也是继美国
期刊
2004年12月,日本新一期防卫大纲出台。大纲提出,为对应弹道导弹威胁,要建立包括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内的应对体制。在日本近期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金刚”级和改进型“金刚”级驱逐舰,以及其将要配备的“标准'-3型防空导弹。    研发过程    日本最初参加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便是从海军项目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参加了美国的海军战区防御计划(NTWD,即N
期刊
台军在台湾形成了高、中、低空及远、中、近程空地一体化的探测预警系统,精确的空空和地空打击系统以及高效的指挥通信系统。台空军“强网”系统100多部地面探测预警雷达、4架E-2T预警机雷达和海军“大成”系统的舰载、岸基探测预警雷达,作用距离远、引导速度快、反干扰及抗反辐射攻击能力强。其中E-2T对高空大型目标的探测距离高达650公里,对低空目标可达400公里,可监视2400万立方千米的空域及38.85
期刊
寻求远程攻击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韩国空军已经成为东亚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空中力量。韩国1981年与美国政府签订了购买36架F-16C/DBlock 32战斗机的“和平之路”军售协议,使韩国成为F-16C/D战斗机的第一个海外用户。F-16取代了韩国空军已经年迈的130架F-4E"鬼怪”战斗机,使其防空能力大大增强。这些F-16同时大大提升了由233架F-5E/F构成的对地攻击能力。1994年
期刊
有关俄罗斯海军的RDU系列反潜火箭深弹发射装置的装备状况公开发表的资料较少,其具体内容更是讳莫如深,是极为保密的。由于人们对其知之甚少,更加对它产生神秘之感。  早在二战时期,在美国盟军租借给前苏联海军的反潜舰艇上曾装备“捕鼠器”反潜火箭发射装置。这是一种由平行导轨组成的桁架四联装反潜火箭发射装置。用时,将桁架支起,呈48°固定仰角;不用时,将桁架折叠,可平放在甲板上。  该装备利用火箭反作用原理
期刊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造航空母舰的国家之一,并首次发明了斜角飞行甲板和蒸汽弹射器等多种航母重要设备,二战后首次采用滑跃甲板使舰载机能够短距起降。正因如此,英国人能否在 21世纪再次揭开航母历史的新篇章成为世人注目的焦点。    研制背景    冷战结束后,追随美国进行的几场局部战争使英国清醒地看到,皇家晦军的“无故”级航母及其短距/垂直起降飞机在作战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只能完成一些辅助性作战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