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苦难与辉煌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ngna9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朱说的身世
  朱说原本姓范,出生在北宋时期的苏州(公元989年),两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被迫改嫁朱家。通过刻苦学习,26岁那年,他实现了人生重大愿望——科举高中,见到了皇帝。29岁,他费尽全力,为自己争来一个光明正大的名字:范仲淹。
  02多管闲事的老范
  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仁宗率领百官为刘太后祝寿。中间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事情。一个皇家图书馆管理员(秘阁校理),竟然在大堂之上直接指责皇帝的做法不合礼仪——皇帝不是应该南面至尊吗?给太后祝寿怎么能在内殿?就差说那句话了:太后你赶紧还政给皇帝吧。
  这个图书管理员,就是刚刚从地方官升职为京官的范仲淹。
  这也太多管闲事了吧?宰相不说、谏官不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事也轮不到你来说啊。况且你已经40岁了,怎么就不知道明哲保身呢?
  老范啊老范,你不知道京官拿的工资比地方官多得多吗?你和钱有仇啊还是咋的?除了官职收入,还有各种绩效、补贴,两年下来,绝对能在汴京买房子了。做京官晋升机会多,你原来不是说“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吗?况且孩子还能在京城上名校。奋斗了十三年,好不容易从地方来到中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不行?唉,真是的。
  宋仁宗看着范仲淹,这个老范爱管闲事,他不止一次听说了——在安徽广德县法院做办事员(司理参军),操的心比法官还多。经常因为审理案件的事和上司吵架,吵就吵吧,还把争吵的内容都记在屏风上。工作上的事情怎么能随便发朋友圈呢?在江苏泰州做个收盐税的小公务员,竟然给市长写信,建议修筑捍海堰。谁知刚一开工就遇见大暴雨,民工纷纷逃跑,他硬是把这件事顶住了。此时有个和他并肩战斗的兄弟,叫滕子京。
  其间母亲去世,他需要守孝三年,这叫“丁忧”。你知道老范同志在丁忧的时候做了哪些事吗?他写了几封信,分别寄给宰相、太后、皇帝,陈述自己的政治变革思想。吵着说国家需要改革!这也太那个啥了吧?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还要谋其政?太后过寿之后不久,不等她老人家秋后算账,老范直接申请外放,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继续做他的小官去了。
  京城的房子泡汤了。然而仁宗记住了这个霸气十足的老范。
  03老范是地球人吗?
  老范离开京城前,甩给皇帝两封信:《如何培养储备人才和加强官员队伍建设》《论高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奏上拾物书》《上执政书》),然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简直太潇洒。之后,爱管闲事之心依旧不改。他操的那些心,不仅有水利、司法、教育、卫生、税收等等,还有时时不忘提醒太后要还政给皇帝这件事。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薨,23岁的小皇帝立马提拔了一批新人。自己当家作主的感觉,爽!当然忘不了老范,三月太后死,四月就召老范入京,担任右司谏,专门给皇帝提建议。谁知还不到一年时间,老范就被贬官了。原因是仁宗非要废掉跋扈的皇后,难道小皇帝要寻觅自己的爱情?老范吧啦吧啦说了一堆反对的话:你以为你是普通老百姓啊,说离婚就离婚?注意点政治影响好不好?这次管闲事管得太宽了。不过,谁看了老范去的地方谁羡慕。这真的是被贬官?确定不是来度假的吗?睦州,现在浙江淳安,那里的鲈鱼味道真鲜美啊。但是,老范吃鱼也不忘写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吃鱼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渔民,你看人家多辛苦,简直是拿命在为你们捕鱼啊。苏州,这是老范的老家,他还买了一块地准备在这里养老呢。但是,听说这里的风水能出进士,他立刻把这块地拿来办学校了。所以苏州文人辈出,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工作间隙,时不时地还要写封信给仁宗,提醒他不要忘了改革的事。两年时间不到,仁宗就想老范了,又把他召回京城。
  46岁的老范一回来就吆喝:官僚机构太庞大,光拿工资不干活的人太多,要裁员!宰相吕夷简一看,小范这是要整我呀。当宰相二十年,哪个部门没有我的人?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让老范风风光光去开封府做市长去了。
  他怎么会这么好心?
  首都市长!看着风光,简直要把人忙死,估计工作一天回到家,头一挨枕头就能睡着,还有心思想别的?吕夷简太低估老范了——这家伙竟然抽空给仁宗画了一张思维导图:《百官图》。谁是通过考试、谁是通过推荐、谁是通过提拔,画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放眼望去,整个朝廷遍布吕夷简的人。
  吕夷简快哭了。精力这么充沛,这是地球人吗?
  04老范去打仗了
  不到一年,老范又被贬官了。
  吕夷简这个老狐狸,他抓住了仁宗最忌讳的一点,给老范扣了一顶“结党营私”的帽子。
  谁让他能力那么强呢?当时京城流传着一首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这可是天子脚下啊,被皇帝听到了,我吕夷简还不得歇菜?老范一出京城,就发了条微博: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我老范就是一只乌鸦,就算你讨厌我,我也要叫!
  老范一到前线,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出“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05老范开启“王炸模式”
  老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出将入相”的传奇故事。
  改革军队、说服同事韩琦支持自己、把逃难的老百姓重新吸引回来、团结周边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展贸易、甚至還把吕夷简变成了自己的坚强后盾……太多太繁杂,也就是老范这么精力充沛的人,换个人早趴下了。
  当时边疆百姓中流传着一句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元昊终于主动和大宋议和了。
  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退休,老范重回京城,做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一年,他54岁。
  他一回来,宋仁宗就迫不及待地请他谈谈关于改革的想法。老范毫不推辞,拿出纸笔,刷刷刷写下了洋洋洒洒的《答手诏条陈十事》。这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序幕:1、不干活没能力的统统走人,让有能力的人上。2、让老百姓的钱包赶紧鼓起来。   仁宗这边刚一点头,老范的支持者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亲眼目睹老范这些年的成绩,这简直是个手里拿着魔杖的仙人,走到哪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在老百姓和读书人心里,老范是男神。他种的柏树,游玩过的泉水,老百姓赶紧命名:范公柏、范公泉;他把喜欢的“青金石”做成砚台,立刻火了,名字就叫“范公台”;他建个亭子,文人们争相赋诗;他办个学校,升学率坐着火箭往上升;他推荐哪个人,那个人就会大有作为;他说不要打架,当地民风立刻改变;他离开一个地方,老百姓就建立祠堂纪念他,甚至不少人干脆不用自己的姓了,改姓范;连西夏的敌军都对他崇拜得不得了。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庆历新政”最终不了了之了。原因很简单:老范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而宋仁宗耳朵根又太软。
  06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岳阳楼记》。那一年,小弟滕子京重新整修了一下岳阳楼,想请范大哥给写个记。老范看完小弟的信,略一思索,提笔开始写起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你看那些迁客骚人,晴天就“心旷神怡喜洋洋”,阴天就“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起伏?那是因为他们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你看老范每次贬官,“不学尔曹向隅泣”,该吃吃该喝喝,有事不往心里搁。精力充沛的秘诀是什么?绝不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聊的内耗上。那么老范爱多管闲事不是内耗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明明是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啊!
  再听听这句感动中国的宣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这境界,世上有几人能及!
  离开京城的老范,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依然走到一处地方就在那里办学校、搞改革,依然给朝廷不断推荐人才。
  他在杭州的时候,江浙一带闹了很大的水灾。你知道老范是怎么处理的吗?他竟然在那里放纵乡绅举办划船比赛、大建寺庙,还抬高杭州收购的米价……朝廷来调查的人一查清楚原因,立刻给老范点赞。为啥?因为老范拉动内需,创造了就业机会,又利用市场杠杆原理,让商人主动把粮食运到杭州。
  07圆满
  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消息传来,百姓痛哭。边远山村的百姓都为他戴孝,边疆一些少数民族主动为他举办法事,仁宗也流下了眼泪,亲自为他书写墓碑。欧阳修、富弼、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纷纷为他写下祭文。大家郑重把他的谥号定为两个字:文正。文学大家、一生刚正。这两个字高度概括了范仲淹的一生。
  三百年后,一個苏州籍的范姓官吏要被处斩,明太祖朱元璋赶紧询问,此人果然是范仲淹后裔。朱元璋一边命人将他释放,一边写下一幅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范风骨,荫庇后人。
  (源自“大老振读经典”)
  责编:胡祖义
其他文献
有些作品的灵感是从结尾开始的,我写《绍兴十二年》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全书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绍兴十二年的雪停了吗?”有了这句话,全书的色调和氛围就定下来了。《庆历四年秋》是另一种情况,这部作品是由书名开始的。  2015年秋天我在南京参加《钟山》文学奖颁奖活动时,《钟山》编辑部的贾梦玮找到我,要我为他们写一个专栏,我答应了。这几年我对宋代的史料有所涉猎,从中选几段有点意味的情节,两个月写一篇文章也
期刊
二月河的文学梦做得很早,阅读也自然成了他生命中的不可或缺。从初中到高中毕业,他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读了《封神榜》“三言”“二拍”,接着读外国作品,后又读了《林海雪原》《烈火金刚》《创业史》等。但对于一个胃口日益扩张的文学青年,阅读欲望仍难以满足。用他的话说:“即使再长的小说,如果废寝忘食地读,也就是几天时间,之后就有很长一段空当,那样的日子比坐监狱还要煎熬。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到处借,凡能借到的国内
期刊
在电影、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看小人书成为许多人的爱好,它虽然仅有巴掌大,内容却精彩绝伦。当时,谁手头上拥有几本小人书,那是绝对风光的事情。  我家有一箱小人书,是父亲外出时特意为我购买的,有《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小人书仅有巴掌大,用白描的手法绘制人物。虽然没有色彩,却栩栩如生,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精彩绝伦,让我爱不释手。那时候,我一直认为小人书里的故事是真实的,梦想
期刊
骆宾王一辈子共留下122首诗,多吗?一点也不多。陆游有9362首,乾隆有30000多首……但如果说骆宾王的一生,是根丝线;那这些作品,就是被丝线串起来的闪光珍珠。里面有他的精神世界,有他的喜怒哀乐。  我们从他的第一颗珍珠说起。那个时候,他有个公认的身份——神童。  神童们的人生结局,各不相同。  孔融小时候懂得让梨,后来却从董卓、袁绍,一直杠到曹操那儿,终于被砍了头,还祸及满门。曹冲有惊人智慧,
期刊
船中那个姓谢的男子终于从容离去,船只去后水面仅留下了一道迅速被抹平的波纹以及他随口抛下的一句话: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  壹  南宋淳熙十一年,一个偶尔会念叨“行事不法,周公无志也;立言不法,孔子无学也”的才子考中了进士,并从师于理学大家陆九渊。没错,就是“陆王心学”的那个陆。  这个才子就是谢希孟。  谢希孟,又名直,字古民,号晦斋,浙江省黄岩城西三童岙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谢希孟在年仅二十四
期刊
市场上出现过一个品牌,叫“梦露”,它只做一个女式睡衣产品,销售价格为188元一件,只有两种款式;吊带的和齐肩的,也只有两种颜色;橙色和紫色。  他们用了一个不一样的销售方式:送。  怎么送呢?免费。  如果你穿了感觉很好,就请你帮我们做口碑宣传。  如果这件睡衣送给你,你会要吗?  当然会!  但是他提了另外一個要求,我们送给你是可以的,快递费你出可以吗?  快递费是23块钱一件,但是支持货到付款
期刊
当明治三年(1870)高山幸助于日本横滨创制人力车时,他大约没有料到,人力车不仅成为日本“文明开化”的重要物质表征,而且竟与中国文学结下了很深的姻缘。  人力车何时传入中国,笔者未作详细考证,只是据法国梅朋与傅立德的《上海法租界史》得知,1874年,从日本来华的法人梅纳尔首次把人力车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引进到上海,从而使法、英租界当局赚了大钱。这个行当在上海迅速发展起来,到1928年,上海的人力车已
期刊
我写过一篇短文,大意是说:我跟在一个灰色的人影背后走人生的路,从他的面容上看世界。他转过脸来,脸上是痛苦的表情。于是,我以为这个世界也是痛苦的。现在,这个人影消失了,但我没有看到世界的真相,反而觉得世界空了。  1962年9月的一天,一趟列车从上海出发开往北京。车厢里拥挤闷热,列车又开开停停,使得人们很不耐烦,经常有人唉声叹气。然而,坐在靠窗座位上的一个少年始终很平静,一张未脱稚气的脸,面容有些消
期刊
叠字,是汉语中的独特之美,数个重字落一处,如同珠落玉盘,一下子就有了韵调,也顿时道明了心境。  古人说叠字,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表爱慕;借“庭院深深深几许”,以叹闺愁。  今人说叠字,既有陕北“憨憨”这样的流行词当红网络,也有“你穷疯了,扯我秧秧”这样的川话作为段子被调侃。  小孩子最爱说叠字,显得可爱天真。因此当成年的我们讲起叠字时,话语中便多了一份亲切和纯粹。  叠字不简单,它既是我们
期刊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描述饮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120回《红楼梦》中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贾府不仅追求享口福,更重要的是强调吃得健康。这里介绍几个著名菜:  鸽子蛋被誉为“动物人参”,在清朝的御膳档案馆里能查到。鸽子蛋煮熟后去皮,用鸡汤慢慢煨,大补;加桂圆肉、枸杞、冰糖、燕麦炖后服用,补肾;鸽子蛋还是女人良药,可补气、养血、调经。  茄鲞就是茄干。茄子能软化血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