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湉: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非遗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街、五巷、一百三十六院,每座院子都巧妙融合了砖雕、石雕、木雕、铜雕、灰塑等非遗建筑工艺……游走其间移步异景,似从古卷中走来,却又有着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600名非遗工匠历时五年,耗资数亿元,“将每一座院子打造成艺术品”。一句简单的描述何其云淡风轻。
  当中造院的艰辛繁琐、工艺文化的融合创新、古建精髓的升级打造……让黄恬明白非遗文化的复兴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國人的信心正在恢复,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审美维度,创造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非遗,传于世人。”
  传统造园的华丽变身
  院街群落间,鸟鸣、风声、溪流……各个院落设计在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别出心裁。高低错落的建筑间,一扇窗,就是一幅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像香洲埠这样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园林于一体,却又能与现代材质巧妙兼容,并不多见。
  造园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香洲埠起始于2012年,历经5年时间才打磨成型。半道接手的艺术总监黄活觉得:“最初方案缺少灵魂性的主线。”中国古建筑,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尊贵。不同流派的建筑,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但古时的房屋构造却与现代人的使用需求相去甚远。于是,曾在法国学习造型艺术的黄活在古意中又融入了西方实用主义的气息。
   “现代人就应该有现代的思维,用自己的思想去创作,有自己的方式和符号。”从榫卯到短檐,从传统建筑屋项的曲线、利用地势排出积水,到博风板、悬鱼等建筑维护构件,既传承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对自然的尊重,又彰显了当代设计的因地制宜。136栋中式院子,无一重复户型,亦难用一种风格概括,川西的穿斗、徽派的马头墙、海派的红墙不时交错,各异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混搭但却奇异融合,显得恰到好处。
  由一张薄纸上的方块图形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恢弘建筑群,自原道文化立意造院的初始,它就被烙上了强烈的现代美学印记。全国范围内,有像香洲埠这样集大美于一隅的古典院落凤毛麟角,更何况是从专业的审美角度,用非遗传承匠人制作的砖瓦塑造的建筑,更是少之又少了。
   “大美无言,立象尽意,”文化大家的院子品位、物心流转的建筑美学,在香洲埠这座建筑大赏的记录下,呈现了一场关于“美”的非凡之境。
  三分匠意七分文心
  匠意文心,天工筑梦。在香洲埠的原道文化博物馆、国粹馆里,所有的家具、案几上贵重的摆设、墙上的木雕装饰都是出自原道制器。金银平填花丝、东阳木雕、翡翠玉雕、银烧珐琅……在这里,那些濒临失传的顶级非遗工艺犹获新生。
  快消时代,非遗工艺在消亡已是不争事实。“非遗工艺能否传世,关键是其延展性,能否嫁接于现代人的生活。”在黄活看来,非遗工艺活化不能只站在工艺美术大师的角度,而必须要站在更高的文化审美层面,以文心引领匠人,否则做出来的也只能是个工艺品,更何谈与时代相容。
   “千百年来,中国的艺术品一直都是工匠与文人士大夫一同完成的。文人追求更有艺术内涵的器物,但是缺乏动手能力;而匠人掌握技术,却被文人的审美主导。这两者融合,通过手口相传的模式,不断把工艺往前推进,最终登峰造极,无论是工艺还是美学上,都有着极高的价值。”黄活与这些匠人共事日久,他懂得一个拥有独门技法的大师最想要的是什么——突破自己的瓶颈,寻找工艺制造的另一种可能。而香洲埠恰如其分地完成了两者之间的嫁接,让各项工艺在香洲埠这所“实验室”里产生各种化学反应。
  若说收藏古董用于陈列博物馆是属于高山仰止的情怀,那寻访匠人造工艺重器便是脚踏实地的传承了。原道制器除了聘请许多老手艺人来工作,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徒,但他们的双手仅仅用于制造,物件的设计与构造则全部由设计师把控,这也是他们与传统非遗行业制作的区别所在。
   “原道文化在非遗活化层面做到动静结合,’静’是非遗文物收藏保护;‘动’则是对非遗工艺传承创新,帮助非遗工艺找到出路。这无疑是与时代在博弈。”黄括如是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兼设计师的黄话,从理念设计到图纸绘制,再到全程监督工匠的制作,一做便是10多年。原道文化采取的是设计师负责制,而非工人负责制。他要在每个细节都陪同、监督匠人完成图纸上的设计,每一个物件都被拆分至许多负责人。所以黄活对院子的一砖一雕出自哪位工匠之手都清楚,也知道一座雕花屏风的花鸟是由谁打磨光滑的。
  骨子里的文化担当
  身为原道文化的总经理和香洲埠的艺术总监,再没有人能比黄恬更懂得香洲埠传承传统文化的渊源和责任。谈及此,言语间不难感受到他的自豪。
  与其他更着重于眼前利益的企业不同,其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立意早已渗于这家公司的骨血之中数十年。“本质上我们是一家文化产业公司。上海世博会四川馆的镇馆之宝——金丝芙蓉熊猫盘,历届深圳文博会、香港文博会的多项金奖都是我们原道文化创作的。公司旗下拥有多个博物馆,还拥有一批继承了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的匠人。正是由于对品质和工艺的极致追求,成都洛带博客小镇在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其外立面、古法施工和传统技术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而横琴香洲埠文化中心则是在洛带博客小镇基础上的升级版。”
  打造一个平台,让中国传统文化、工艺有安放之处,把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重新找回,把过去魅力四射的生活方式找回……这是原道文化的初哀。目前我国非遗活化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或上有决策想法,或下有非遗工艺,却难有将两者兼并融合的,极易造成活化断层。而黄栝身后的原道文化却把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
  匠意营国,这是在为一座城典藏文脉。而对每一个非遗项目来说,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既让文化情怀落地,同时能够自己“造血”存活,都是项目痛点。香洲埠在为城市发展规划做配套的同时,就在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旅游价值,利用博物馆、国粹馆、大师工作室等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为项目本身和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一条文商旅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庭院深深处,隐见名士往来、峰层汇聚……“文化大家的院子品位”跃然而出。香洲埠已然成为港珠澳的文旅新名片,它所传承的远不止一处院落,更是这个窗口位置中代表中国文化复兴、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在西洋古董家具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购买一件西洋古董家具的同时,就是在投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件古董家具,不仅代表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征,而且是一种艺术生活方式的诠释。  西洋古董家具收藏热漂洋过海  在欧洲,古董家居就像空气一样的存在,跳蚤市集,还有每周举行小型的古董家具拍卖会,都是人来人往。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欧洲古董家具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艺术收藏门类,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公司在
期刊
在苏州西北郊的紫藤坞,一处清水瓦墙的庭院内,住着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将时光奉献给缂丝的老人。她被日本人称为神仙般的织女;被无数藏家踏破门槛争相收购作品;作品多次出国参展、获奖……与一些名绣相比,缂丝是寂寞的。作为中国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技艺繁复,耗时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从北宋起,就只为皇家织造衣物和临摹名人书画。正是这种因稀有珍贵、技艺难以掌握而带来的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成就了马惠娟出
期刊
王伟明,喜欢自称“乡(香)镇(圳)猪”,一只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猪头”。微博重度依赖症患者,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专业,非著名企业高管,资深地产营销从业,业余文化艺术爱好者和策划者,任关山月美术馆理事。曾参与促成2016年胡适学生中国文学博士第一人“罗锦堂博士回湘行”人生分享和讲学、2017年央华戏剧“如梦之梦——深圳站”暨央华十周年分享会等。正筹备个人文字合集。  前阵子在长沙策划组织了“
期刊
每次遇见香洲埠,都会回望那飞檐斗拱铺陈的天际线,因为那里总有飞鸟急速滑过,天地寂寂间,已经自然组合了一幅流动的宋画。再近观那五大建筑流派被打碎又重组的构件,却是在精雕细琢的一段时光里,漫溢出千古芳华……远与近,宽与窄,恢宏与精微,在无数次对这个皎皎庭院群落调整观察视角时,征途中的星辰大海无外乎归纳四字: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学说最重要的部分,哲学大家冯友兰曾经做过很好的诠释——最高精神
期刊
除了物质(非遗建筑)本身的传承意义,作为一个文化项目,平台的搭建,文化的传播更是不容忽视的部分。身处粵港澳大湾区窗口的地缘优势,让香洲埠有了“代表中国,面向世界”的可能。一年多来举办的各类活动,无论是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精彩,还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火花,都让他们有了不同于其他平台的、属于自己的发声与呈现。  1/紫禁书香,横琴雅音   2018年5月2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为故宫紫禁书院珠海分院
期刊
张鹤立:设计过程就如宋徽宗造艮岳那般,以诗意的建筑诠释心中绘就的那轴画卷  徐伟:香洲埠是以极致匠心营造的建筑群,将来要留存百年,即使超强台风也掀不走一片瓦  李正伟:以精心推敲的园林设计装点建筑,以柔化刚,沿袭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手法,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犹记得初到访香洲埠时,车停在镬屋造型的门楼前,一座古朴典雅的中式院落建筑群随之惊艳眼前,宛如从天而降的古镇一般。步人其中,画卷般的景
期刊
早在1909年已有“香洲商埠”在珠海开设,至今刚好过去整整110年。所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此“香洲埠”已非彼时的“香洲商埠”,它已完成另一种形式和另一种高度的重生。   2019年元旦的横琴岛,严寒中幸得几分暖。假日得闲再次步入香洲埠这处刚刚建成的中式院落文化院街,在带着川派风格的廊榭内,赫然发现一组陈列的老照片在默默诉说着一百多年前老香洲商埠的历史。而这处廊榭的建筑风格也彰显着香洲埠文化中心建
期刊
在原道文化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都珍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就如平头案上摆着的紫檀嵌银丝翡翠葫芦,细看那紫檀雕花玲珑剔透,底座镶满了密密麻麻祥云图案的银丝,葫芦造型内嵌着青翠欲滴的各式翡翠,细节里的银烧珐琅色彩清澈,银丝从不发黑——唯有一次成型的烧制技法才可做到。  稀来方知贵,这是原道制器对非遗技艺选择与封藏的标准。在每一件作品上,既继承了传统技艺,又挑战性地将多种工艺技术进行升级和创新。上百名能工
期刊
言及华夏的青铜文明,中原地区瑰丽而精巧的青铜器处处彰显着礼仪之邦的气度,也无疑是其杰出代表。但放眼与中原相对的北方塞外地区,则另有一番景象。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来看,从西辽河流域,至燕山南北,内蒙古中南部和山西、河北北部,再至陕西至宁夏、甘肃的长城地带这片广大的地域,也有大量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證明生活在这里的众多游牧民族,同样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他们不仅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也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
期刊
初秋,香洲埠在晨曦中被鸟鸣唤醒。那欢喜雀跃的啼叫,响彻每一座院落。当视线沿着鸟儿掠过的弧线远瞻时,川派的斗拱、晋派的屋檐、微派的马头墙逐一映人眼帘。它们在风格上相互交错,时而又兼而有之,讓人疑惑得讲不出具体的何门何派。置身街巷,每走一步,都在变幻着景致,只因这里的每一处都饱含着太多细节,无论是结合多项非遗古法的建筑装饰,还是看似随意的几株绿植,既彰显着文心匠意,也隐隐蕴含着低调的奢华。  香洲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