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一件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具带回家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洋古董家具收藏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购买一件西洋古董家具的同时,就是在投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件古董家具,不仅代表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征,而且是一种艺术生活方式的诠释。
  西洋古董家具收藏热漂洋过海
  在欧洲,古董家居就像空气一样的存在,跳蚤市集,还有每周举行小型的古董家具拍卖会,都是人来人往。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欧洲古董家具更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艺术收藏门类,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公司在每年春秋两季的拍卖会上都会推出古董家具的专场。可以说,古董家具在欧洲人心目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明清家具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古董在欧洲人的生活里举足轻重,他们判别一个人的财富拥有量,并不是看他的轿车和随身的穿戴,而是看他家里的古董。一般超过一百年历史的老物,才算得上古董,也就是英文里的+Anfique" o随着中国越来越多人到欧洲旅游和留学,对西洋古董的认识,使得国内近年开始小范围兴起了收藏热,小到网上各种小店在国外市集淘的各种有趣的摆件,大到北上广的西洋古董家具店,拍卖行也开始逐渐关注西洋古董并设计拍场。
  2010年12月,上海泓盛举行了国内首场西洋古董家具专场拍卖,展示了77件西洋古董家具,其中就有一件1850年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达文波特书桌,起拍价高达16万元。到了2012年,西洋古董拍场开始在国内全面爆发。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钟表专场中就推出39件来自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西洋古董钟,大部分顺利找到了买主。2013年,北京保利秋拍,全球唯一一件维多利亚御用的英国布洛德伍德豪华镶嵌三角钢琴(1840-1845年)更是以55万元成交价被拍下。
  国内西洋古董艺术展也从上海拓展到广州、天津、西安。欧洲古董家具进入中国市场的短短数年时间,发展虽谈不上迅猛,但已形成了一个以欧洲古董家具爱好和收藏的小圈子,还细分出了法式、英式和意大利式古董家具等不同的欧洲古董家具市场。而国内大部分的买家并不一定是专藏西洋古董的行家,更多的是艺术品的爱好者,选择购买西洋古董家具,多数以自己收藏欣赏和装饰房子为主。
  “西洋古董家具因为用料和工艺讲究,经得起岁月的磨砺,而且很少出现仿品,这是为什么西洋古董家居品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经营西洋家具店的店主这样介绍。目前西洋古董家具在国内还处于价值洼地,西洋古董家居的价格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都有,相当于一套新设计的仿欧式家具不到一半的价格,就已经有很多西洋古董家具可以选择。
  与中国古董家具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欧洲古董家具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选料,更多体现在它的工艺。因为每一件都是工匠们带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去创作、去雕刻,很明显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风格。所设计制作的家具与古代的绘画、雕塑一样,被认为是艺术品。除了设计者、制作者以外,作品曾经的拥有者,还有雕工和年份也非常重要,一般繁荣时期的家具,因其工艺最为精湛而最受追捧,收藏价值也更高。所以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收藏英式古董家居的首选。
  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与繁华
  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也是英国走向了世界之巅的时期。可以说,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和当时的生活方式,一直都让人怀念和向往,而维多利亚风格也成为概括英式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形容词。
  形成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风格,在艺术上影响深远,具体到室内设计上,是鲜明的色彩带来了强烈的对比;黑、白、灰的中性色和金色的结合突出了豪华和大气;细腻的造型、精巧的空间分割、丰富的层次,使装饰美与自然美结合得顺理成章。水晶的灯饰、蕾丝的窗纱、精致的瓷器和细腻的油画,这些都是体现维多利亚风格的要素。唯美的维多利亚风格的产物,大量的细部造型元素至今都是居家搭配的经典。
  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非常包容,可以说是各种风格的复兴与融合的再创新,正如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的风格一样,并没有刻意做出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在长达63年的在位期间里,数十年如一日地烙守着自己当初的诺言,成为了时代的缩影。
  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经济都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富裕的中产阶级的急剧递增,财富的拥有及身份的提升,唤起了中产阶级要改变居住环境和室内装饰样式的意识,以装饰为主的“维多利亚风格”从皇室到民间,应运而生。可以说,维多利亚风格是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复辟的风格,这种重新演绎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并运用了新的建筑材料,对原有风格进行了完善,然后与多种风格融合,重新进行诠释,同时也开始了人类生活中一种全新的艺术价值定义。
  加上工业革命的催化,生产速度加快,新材料和新技术加入,也使得家居品的种类面目一新。维多利亚时代对室内家具要求,既要舒适,又要得体,大部分的家具都是大的尺寸,配以繁复的装饰,以此展示身份的象征。沙发是木框支起的支架,用弹簧支撑起的垫子柔软又饱满,包边带有褶皱和束卷,选择带有精制而艳丽的编织图案的布料作为覆盖材料。
  你可能会发现维多利亚时代,有的家里大厅装饰着油彩的瓷砖,铺设成几何图案。也可能会在一些朴素的住宅中,在松木地板铺的地面上覆盖着手工编织的地毯。甚至在一件作品中会发现洛可可涡卷纹、哥特风格的尖塔纹,或者文艺复兴式的绞缠纹的混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家具、时装、器皿,都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从英国V&A博物馆的官网搜索会发现,维多利亚时期的馆藏是具有多种风格的家居品。
  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居成为了现今英式古董中的重要代表作,其中中式设计的家具尤为罕见,大部分只能在资料或者收藏家中看到。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代,中國的竹制家具样式也随着经济贸易的频繁来往,也漂洋过海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家中,成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最受宠爱的装饰艺术之一。随后,竹制家具在欧洲的风潮更是吸引了不少皇室贵族。各大家具公司也开始制作竹制餐具,并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以求制作出新颖别致的家具制品。竹制家具的艺术史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热潮中得以延续,时尚的外观设计与不同风格的融合,也使维多利亚时代的竹制家具在英式古董的收藏中备受青睐。   古董家具与现代居所的混搭风
  位于墨尔本南,格雷格欧文的家,维多利亚时期的产物混搭出来的家装风格,可谓是让人意想不到,又眼前一亮。格雷格收集大量不同品类的家居品,数量惊人,涉猎广且专,往往同一个门类的物件很多,其中维多利亚时期的产物就以“同类不同款”的收藏数量,被安排在家中不同的空间。
  在木地板的客厅内,华丽的法国新艺术镜面旁,是原始的维多利亚漆布,装饰着东方韵味的竹制家具。连接客厅的走廊,放置了非常罕见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竹制家具。从客厅走到厨房在架子上展示了房主收集的大量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餐具、搪瓷茶壶和罐。走进主卧室,房间门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大门被减半制作成的窗户门,房间里挂满了整面墙的维多利亚时代瓷盘,另一边还放着原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洗罐和盆,形成了简与繁的对比。客房俨然是一个艺术品收藏室,以房主的母亲为主题的画作布满了房间的墙面,放置在一角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藤椅成为了点睛之笔。浴室里传统的维多利亚浴缸,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從格雷格大胆又独特的家装搭配,我想起了最近和朋友Suki的聊天。从大学就开始接触西洋古董,已经开了一家有九年历史的西洋古董家居店的Suki,从开店以来几乎每一天都在解答客户同一个搭配西洋古董的顾虑很多客人会担心西洋古董家居,一定要丈友芒统一的欧式装修才好看。其实不然,不管家里的装修是什么风格,哪怕就是中式的,西洋古董也可以配一两件在家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北欧风格的装修环境,袖木家具居多,家里多少会有一点清淡,那可以配一面金色的西洋古董镜子或者一盏水晶灯吊灯,家里顿时就会有不同的气场,不会觉得太冷。或者可以配一些金色的沙发或者古董单椅,边柜放记房问,做床头柜,和浅色或者深色的床配一起也会非常特别。即使是素白的空间里,配一件西洋古董,“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反差对比,会有一种意外的和谐感。
  选择英式古董家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着很贵族的古董,价格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不可攀,尤其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具,不仅承接了巴洛克、洛可可与哥德风的精致,而且受惠于产业革命,家具从原本纯手工制作转为部分量产制造,价格也相对便宜。加上英国人惜物,即使割爱放到跳蚤市集或者送到拍卖会,为了让钟爱的家具找到好归宿,一般都会定比较亲民的价格,可以说是物超所值。而善用这些家具,让它们在新家得以延续价值,就是原主人的初衷。选择古董家具,既满足自己的需求,又环保。在下午茶时分,抿一口咖啡,仰躺在维多利亚的沙发上,在感受中听老家具说穿越时空的故事,这种历久弥新的生活美学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生活呢。
  在一篇关于Dumontetil夫妇的采访中,男主人被问到在众多的藏品中有没有买比以民喜欢、之后后悔的作品。他肯定地回答完全没有,因为我买每一件作品都会经过深思熟虑,所礁作品都是我相当喜欢的情况下购入的。我经常与其他藏家朋友分享一条简单而实用的经验,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买自己感觉对的东西,这寸牟你永远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这个收藏观念应该是当下最值得学习参考的。毕竟一件家居的西洋古董不是博物馆的文物,投资价值远不如喜爱来得重要。
  其实与其说是投资一件古董家具,不如说是投资一种生活方式。在购买的同时,西洋古董家具除了兼具实用、保催和装饰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品位的一种升华。而西洋古董,走进家里,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打理,与其他家中的家具一样使用,定期打理灰尘,尽量避免弄湿就可以啦。打破了以往在博物馆隔着玻璃柜看文物的距离,真正地接触和使用古董,才是传承古董最好的方式。
  所以,快去寻觅一件念念不忘的古董家具,然后把它带回家吧。
其他文献
荣宝斋,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无论是清代的显宦名士,还是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都曾是出人荣宝斋的常客。而近现代那些首屈一指的书画巨匠们更是与荣宝斋结下了深厚的翰墨情缘,荣宝斋对于他们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的积累让荣宝斋成为书画家们信赖的朋友,也是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被书画界视为“书画家之家”,并且留下许多佳话。其中“南吴北齐”中齐白石与荣宝斋
期刊
吴昌硕,一个文艺圈外不熟悉的名字  齐白石,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物  这样的齐白石  当遇到年长他二十岁的吴昌硕  他很谦卑,自称  死后愿成为三家门下的“走狗”,一家是徐渭,一家是八大,另一家就是吴昌硕。  这是近期故宫“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碩书画篆刻特展”(下称“铁笔生花”)的展览前言,一句“死后愿成为吴昌硕门下‘走狗’”牵扯出两位近代大师在各自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师法传承及往来交集。
期刊
从最初的《鉴宝》《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去年的《国家宝藏》.再到今年的《博物馆奇妙夜》《如果国宝会说话》,多档节目合力再掀荧屏“文博热”。从节目效果看,它一改往日博物馆文物严肃权威的形象,引人诸多娱乐综艺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文物、节目背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或者展览的场所更多的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它需要更加深
期刊
长袖舞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周代雅乐舞蹈的六小舞,有一项祭祀星辰的舞蹈称“人舞”,人舞的表演形式由一人独舞,且徒手作舞,不借用其他舞具,但有“以手袖为威仪,以舞袖为容”的记载。另外,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大墓玉雕佩饰就有长袖舞女拜姿的雕刻图样,是战国时期就有长袖舞的明证。《韩非子·五蠹》:“鄙谚日,长袖善舞”,可见长袖舞在先秦时期不仅在宫廷祭祀活动中享有殊荣,在民间也同样广为流传。汉代长袖舞在继承先秦舞蹈
期刊
白釉是一切釉色之母,为最纯之色,而永乐甜白釉瓷器是白釉瓷器系列里成就最高的,其釉质洁白,肥厚如脂,温润似玉,成为古代白釉瓷器的顶峰,后世一直追摹仿造,特别是清代康雍乾盛世时期,烧造过大量白釉瓷,惜终未能超越。  永乐时期能够创烧出甜白釉,甜白釉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声誉,是有其发展脉络的。从隋代的白釉瓷、宋代的定窑白釉瓷开始,白釉瓷器的生产发展延绵不断,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尚白”的风俗习惯,白瓷发展
期刊
张志伟,笔名老画,油画家、书法家、金融家。前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行长,在金融界工作多年,后创立文化艺术机构,投身艺术创作,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张志伟现任广东今盛文化艺术传播机构董事长,中法当代艺术中心主席,广东省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主任。  一元伊始,万象更新。更新既是万象,则表明万物的多元化性质。如繁花似锦,万紫千红,不拘一格,推陈出新。  艺术需要多元化。以传统
期刊
科技引爆艺术,人机融合一体的“赛博格”时代来临,手机已经首当其冲成为人体不可分离的部分,也成为艺术创造里最快捷的工具。  所以在2019年第一個封面里,选自当代艺术家杨茂源的一幅手机摄影作品。马卡龙绿色的砖墙及墙外的蓝天都被夕阳染了一抹暖黄,路边空无一物,只有墙上一个大大的红色感叹号占据着画面的中心点,红绿相配,是那样醒目,但却不刺目。从观者到天空之间,已经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叹号代表着什么?
期刊
身边很多藏友,已经记不清自己上一次踏入古玩城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这从以一个侧面反映如今古玩城普遍面临的尴尬境地:门庭冷清、空铺率居高不下,逛古玩城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尤其近年经济持续下行,艺术品市场持续处于调整期,古玩城同样面临着行业大洗牌,在各大城市原先早年井喷的大大小小古玩城已经不见当年“繁荣”景象,小规模的、品牌效益差的古玩城大量倒闭,而顽强幸存的古玩城也使尽浑身解数,积极进行转型。尤其在互联
期刊
美国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将博物馆的夜晚搬上了大银幕,为其披上了奇幻之旅的色彩。至今我还记得,电影中博物馆里那些会说话的雕塑,从绘画中跳出的人物,是如此鲜活而刺激。而柏林博物馆之长夜的活动,正是现实中博物馆制造的艺术之夜,满足了我内心对在深夜探秘博物馆的向往。  博物馆长夜,一场视听盛宴  平心而论,柏林的艺术博物馆并没有巴黎的卢浮宫、蓬皮杜这么声名显赫,但整座城市也聚集了大大小小数十座博物馆。作
期刊
生存?还是湮灭?尽管保护与传承非遗,是重要的文化国策,但是大多数非遗项目仍然面临时代洪流挟裹之下,无可避免的生死劫。  虽然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大多数非遗已经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缺乏文化的介入,传世变得艰难;墨守陈规,完全没有创新,离现代生活太遠;匠心不足,匠气有余……四大普遍困局已经成为非遗之痛。  人们的生产方式变了,生存环境变了,文化需求变了,传播的手段变了,生产和制作的技术也变了,更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