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q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社会舆论以及家庭关心的话题。大部分学生选择不找到满意的工作,宁愿暂时不就业。国有企业是大部分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大学生对于自己刚进入工作时收入的定位较为贴近实际。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物质因素、个人职业发展和工作稳定系数。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观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83-03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就整体就业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现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从主观上来讲,大学生就业难还与其就业观念有关。作为高校,产业与就业结构调整、就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是政府层面考虑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事实上,我们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大学生的择业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工作。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此次调查以全国8所高校的本科生作为个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分别抽取了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八所高校。这8所高校既有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也有地方普通高校,涵盖了理工科、文科、医科等学科专业,年级覆盖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资料收集采用自填问卷法,采取集中填答的方式完成。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1742份,回收率96.78%,其中有效问卷1720份,有效率98.7%。在有效问卷中,男性比例为37%,女性比例为63%;理工科占31.2%,文科占57.4%,医科占11.4%。
  (一)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情况
  1.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分布:26.2%的学生打算先找份工作,再从长计议。32.7%的学生想法是找到满意的工作,否则就暂时不就业。打算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占21.3%。选择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的分别为6.%、6.8%、6.9%。在这几个方向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选择找到满意的工作,不然宁愿暂时不就业的做法,认为一步到位可以一劳永逸。但是现实中就业情况往往不如人所愿,这也是当下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类型分布:国有企业是大部分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占27.5%;其次是国家机关,占19.1%;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位列第三,占17.3%;14.2%的大学生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12.9%的大学生选择到民营或者私人企业去工作;另外有9%的大学生选择其他类型的就业单位。从分布当中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普遍向往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待遇较高的国有企业部门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而选择到规模小的单位或者民营企业上班的比例就小很多,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急需纠正的问题。
  3.大学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59.2%的大学生选择担任机关干部;34.2%的大学生选择从事科学研究,担当技术人员;5.4%选择从事企业管理;0.6%选择从事教师;选择自由职业者占0.5%;还有0.1%选择从事其他行业。从分布中看到大学生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机关部门的领导岗位,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追求,是一种上进的表现,但是侧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种明显的官本位思想。选择从事教师一职的人数相当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培养后继人才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大学生已经对这“灵魂工程师”失去兴趣的时候,那后面的功利主义势必会抬头。
  4.大学生希望去的工作地区主要有:希望到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占6.5%;希望到中西部地区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有13.7%。希望到乡镇、农村等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达62.8%。在地区的选择上与工作单位类型的选择上,调查的结果让我们出乎意料,如此之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去工作,但在单位类型和职业类型中又选择党政要职,这种矛盾的心态看似奇怪,但是认真分析一番也有道理。人的趋利性促使人们在计划和选择的时候,会朝着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在目前整个国家就业背景之下,基层是一个广大的机遇之地、大有可为之地,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现实的形势有着自己的了解。
  5.大学生对每月薪资的期望调查:选择800元就满足的为36%;选择801-1200元之间的占最多数,为51.2%;选择1201-1800元的占10.5%;选择1801-2500元的占1.9%;选择2501-3000元的占0.1%;选择3000元以上的占0.3%。大学生对于自己刚进入工作时收入的定位较为贴近实际。
  6.大学生在确定工作时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调查(如下表,单位:%):
  ■
  如上表所示,大学生在对待与工作相关的因素中普遍表现出比较重视的态度。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个人发展空间”受到非常关注,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这点非常重视,而不是诸如“社会地位”和“薪资福利”等,可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于自己的长远发展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考虑。在“专业对口”这个因素的考量过程中,大学生的认识较为乐观,只有16.9%的大学生非常重视专业对口,36.2%的大学生比较重视,还有45.9%的大学生眼中专业与将来的工作岗位没有绝对的联系。
  (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准备情况
  1.求职过程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情况: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顺利就业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他人介绍、媒体网络、招聘会等途径。在这些途径当中,选择亲戚朋友或者熟人介绍工作的占80.9%;选择报纸或者互联网等媒体招聘广告应聘的占61.1%;通过学校就业网上的招聘信息获取工作的占37.2%;通过院系一级的招聘信息寻找工作的只有20%;而通过本校校园招聘会、校外招聘会获取工作机会的就更少,分别只有11.3%和2.8%。除了上述的途径之外,超过9成的大学生还会选择其他途径来增加工作的机会。整体来讲,大学生在获取就业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依靠社会关系成为就业的重要力量,传统的各类招聘会已不被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就业渠道,这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能体会到。   2.求职过程中物质准备的情况: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马鞍,大学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购买或添置面试服装的占66.5%;此外高达96.4%的大学生认为在求职的过程中应该送礼买人情,这种情况反映了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些人情世故也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其他的物质准备诸如添置高档手机、特意购买电脑、购买有关求职书籍、购买上网卡等的人群不是很高,分别只有24%、5%、1.3%、0.5%。
  3.求职过程中经济开支情况: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选择花费500元以下的占45.5%;选择花费在501-1000元的占40.9%;选择花费在1001-1500元的占12.2%;选择花费1500元以上的占1.4%。在这四档当中,选择500元以下和501-1000元的大学生最多。
  4.对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要求的理解: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很重视应聘者的素质,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认识与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能否对应和衔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成功率。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主要看中大学生素质的内容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品质占96%;专业理论知识占90.4%;动手实践能力占83.2%;人际沟通能力占68.2%;管理能力占46.5%;创新能力占30.3%;团队意识占16.6%。这种分布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人品和专业知识在求职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仍然会发现在面对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这两个方面,大学生还需要提高认识。
  5.对用人单位的个人品质要求的理解:个人品质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勇于创新、诚实、责任心强、合作精神、乐于参与竞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中,90.1%的大学生注重勇于创新;70.1%的大学生注重诚实和责任心;53%的注重合作精神;而被大多数大学生所忽视的一项内容是勇于奉献,只有5.4%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会重视奉献精神。
  6.择业过程中担心遇到的主要问题: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求职者会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和困难,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普遍担心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者专业面太窄,为84.3%;其次是担心综合素质不高,占56%;依次递减分别为缺乏实践经验占28.5%,缺乏社会关系占12.4%,信息严重不足占4.8%。这个调查情况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仍比较重视,仍担心专业会影响就业。
  三、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一是高理想与低现实的矛盾心理。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社会好奇而又向往,想放飞而又思前顾后。大学生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对社会不甚了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选择,容易相互攀比,将理想中的工作想象得过于完美,且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条件准备不够,以至于在面对职业发展道路上出现的艰难困苦不知所措。大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基层工作与大学生“理想”中的金饭碗、铁饭碗有着较大差距,面对这种彼岸与此岸的状态,大学生的矛盾心理相伴而生。
  二是社会依赖与自我能力不足的矛盾心理。大学生择业不仅仅是他本人的事情,也是家庭、学校、社会所关注的重大事情。社会关系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在一些岗位上,特别是一些工作条件相对较好、职业稳定的岗位,同等条件下,一些社会关系较好的毕业生很容易进入候选,而没有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则相对较难。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依赖于家庭或熟人,自己的努力付出不够,以及在寻找就业机会的时候途径选择面较窄,没有能够很好地将传统就业途径和新媒体途径结合起来。同时,学生即使通过社会关系进入了工作岗位,由于职业所需的能力素质储备不足,也会产生职业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生产关系的日益多元化,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片面追求舒适安逸,这些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教育实践和调查研究也确实表明,在权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时候,个人价值是当代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社会价值因素则相对次要。这种对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二)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
  综合调查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三大类:一是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二是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个人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三是工作稳定系数。这些既追求经济利益,又追求个人发展空间,且强调工作稳定性的择业心态可以说在高校毕业中普遍存在,这些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价值多元化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对于价值观尚处于逐渐成形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正确教育与引导,将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上出现迷失。我们在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不能矫枉过正,应仍强调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才能持续发展。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方面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市场经济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今社会人才的合理流动是正常现象,作为社会人,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从事“从一而终”的职业和岗位,要让学生明白先就业再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再择业是职业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很高,一直把就业目标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向往生活条件优越的单位,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基层、西部等艰苦地区则备受冷落。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艰苦的地方就业,这些政策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实践,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不少大学生已经主动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从本课题的调查情况来看,也验证了这一现象。基于目前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仍需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非高校一家的责任,它还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成才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韩运荣,黄田园.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
  [2] 陈国杰,宫永纯.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5).
  [3] 徐伟东.试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的新变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
  [4] 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5] 李红.大学生择业观探析与引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辑:钟 岚]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水工艺设备基础》是针对我国目前科技发展和水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与不断完善的现状,经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众多专家多次讨论而确定设置的。这门专业基础课要坚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设备图片展示、设备实物运行录像放映、设备内部运行Flash动画播放、现场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研究教材的合理使用,重视实践性环节,多种教学手段及方
期刊
[摘 要]因材施教是教育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差异体现在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特点等方面。针对西安翻译学院学生的现状及实际,进一步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因材施教,需采取勤业、敬业,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删繁就简、删难就浅,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表扬与批评,主动与班主任沟通,集体备课等措施。  [关键词]大众教育 高等教育 因材施教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随着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也渐渐从对物质生活状态的关注转变为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在这大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幸福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研究讨论的重要课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音乐教师 职业幸福感 城乡结合部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30-02  获得幸福体验,提升个体幸福意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雷雨》的汉英文本为语料,研究了汉英呼语的位置转换与英译方法。不同语言呼语位置的基本转换模式与翻译方法不同。汉语呼语倾向前置,英译呼语倾向后置。在英译《雷雨》过程中,直译居多。但是,在其他汉语文学作品中,呼语的英译如何处理,直译是否为最普遍的翻译方法等更多问题有待于后续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呼语 翻译方法 《雷雨》 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由于“资本”的缺失与心理障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资本”缺失、心理困境等。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的路径是:以科学认定为起点,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本”;以能力提升为基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人力资本”;以服务就业为要点,拓展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资本”;以调适疏导为重点,突破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  [
期刊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切入点,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带来一系列巨大的理念转折与实践改革的同时,也让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和管理工作迎来了全新的挑战。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得到锻炼。本文以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旨在
期刊
[摘 要]参与互动式教学强调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双方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这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促使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的的高效达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动式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31-03
期刊
[摘 要]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法。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时,要对照单元学习目标来设计。设计教学项目时,可将展览策划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专业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反思性知识。任何一个项目的结果都是有差异的。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 项目设计 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4
期刊
[摘 要]水文化是全社会以水为载体共同创造与水有关的科学、艺术、制度及习俗等在内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水的上善品格符合教育的内在要求。水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水文化教育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应从校园环境建设方面融入水文化,从学院组织的运作和师生工作学习方式方面融入水文化教育理念;在学生活动中融入水文化的教育思维,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融入水文化教育
期刊
[摘 要]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类课程。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很少是单一的,且学习动机在不同时期也会随着各种因素而改变。增强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要树立良好的职业观;明确学习目的,消除盲目性;联系实物,学以致用;掌握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