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理综物理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高考全国Ⅰ卷理综卷物理部分,整体来说今年的物理考题难度与2016年试题基本相当,略有下降,区分度不是很高,但依然能够充分考出学生的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命题注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其运用,注重物理思想方法、物理实验能力以及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能力和物理探究的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贴近高考改革的“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及“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的要求。试题较好地贯彻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的命题指导思想,在题型结构、呈现方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均基本保持了往年的命题风格,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力求公平、公正、客观、全面,有利于高校科学地选拔人才,对高中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试题也考虑了不同省区的教学实际,实现了平稳过渡。
  一、考点分布
  二、试题特点:
  1. 命题难度:稳中有变,体现高考选拔功能。
  今年全国I卷理综物理部分的试题在题型上与往年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于选考题由三道变为两道,但总体来说物理部分的分值仍保持在110分不变,大的题型和模块上对应分值几乎没变。第一,8道选择题,回归5道单选 3道多选题模式,选择题难度和去年难度相当,大多数题目涉及的物理情境和模型都是平时练习中常见的,学生容易下手;个别题目对学生综合應用能力要求较高,比如第18题和21题;选择题整体运算量不大。第二,实验题延续去年特点,一力一电,分别为5分和10分。力学实验来源于课本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特点》,但用“滴水计时器”替代打点计时器,有所延伸。今年的电学实验考查《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不同于前两年的改编或者创新实验,整体难度有所下降,学生做题较有“亲切感”。无论是力学实验还是电学实验,均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数据处理方式的把握,对学生的题干信息的提取、处理和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第三,今年计算题整体难度较比去年要低,且计算量较大。第24题考查机械能的计算以及涉及阻力、重力的功能关系的计算;第25题考查多过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涉及电场和重力场的叠加。计算题整体较平稳,对于模型的考查以及综合情况均易于前两年,但对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和方法以及数学计算能力还是有较高要求。第四,选考题部分整体难度适中。3-3模块选择题考查了气体分子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特点,对学生图像处理能力有要求,计算题延续前几年的气缸类相关的气体实验定律,区分度不大。3-4模块考查了波的干涉和光的折射,题目不难,对数学运算能力有所要求。
  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四种题型的难度起点都较低,选考题都是由易到难的连续性难度设计,易、中、难比例合理,以中等难度为主,拓宽难度分布范围,对大部分层次的考生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多数题目难度不大,但计算题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学生的综合应用物理的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对尖子生具有较明显的选拔效果。
  2. 内容改革平稳过渡,试卷设计科学严谨,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内容
  2017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完善考核目标和考查内容,将《选修3-5》的动量、近代物理等知识列为必考内容。试卷第一道题就对动量进行了考察,及时到位,很好地落实了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以及后面的第17题里也通过核反应来对3-5的原子物理知识进行了进一步考察。而往年常见的天体运动选择题,今年移到计算题,但也只是借用了天体的模型考察功能关系,并没有深入考察具体知识和公式。考虑到动量、近代物理的内容首次纳入必考范畴,学生复习备考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两题都是基础题,对于新模块纳入必考内容的这个变革,实现了较好的平稳过渡,同时又多角度考查修订内容,引导考生认识自然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完善认知结构,为进入高校学习打好基础,并且也较好的落实了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
  3. 呈现科技前沿问题,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卷注重将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关注现代科技发展,较好地体现了物理、生活和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如第14题的火箭升空问题,17题的“人造太阳”的核聚变发电问题,第18题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应用问题,这些试题情境自然而贴近生活,设问新颖巧妙、科学合理、不偏不怪,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物理教学摒弃题海训练,引导学生重视物理思维过程,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
  4. 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重视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回归基本原理。
  试题回避过难、过繁的题目,注重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核心思维方法的考查,紧抓高中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解题过程不依靠特殊技巧,只要掌握基本方法,大部分题目都能找到解题思路,对于注重基础的学生会有较大的把握与优势。选择题当中,既有定性判断,也有定量计算,不过都是以考查基础为主。如第15题的乒乓球平抛问题、第19题通电长直导线的安培力计算,第23题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虽然有几道题的情景比较新颖(如第18和22题),但考查还是对物理知识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运用。
  5. 试题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注重考查获取、加工物理信息的能力,并且继续重视试题的探究性,重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试题通过文字、数据、图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考查考生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有用信息,并最后利用有用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选择题第18题,利用给出的扫描对到显微镜(STM)可用来探测样品表面原子尺寸的形貌的图形信息,要求考生从题干和图形中获取信息,然后利用所学电磁感应的物理知识建立符合题给条件的模型; 选择题第20题中要求学生通过题中所给在静止点电荷形成电场中的任一点电势φ与该点到点电荷的距离r的关系图像中的数据,能够确定各点场强的比值和一带正电的试探电荷由一点移至另一点电场力所做功。这些题都体现了试题的多样性和注重对学生获取和加工物理信息能力的考查。再例如实验题第22题“滴水计时器”的情景理解与应用,都对学生的题意探究能力和建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另外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要求下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增强试题的探究性,是增强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6. 选材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建模能力,注重活学活用。
  试题在考察双基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运算能力及对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查。选择题和实验题的设计,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规律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第21题的动态平衡问题,第22题“滴水计时器”的情景理解与应用,都对学生的题意解剖能力和建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计算题25题和选考的33题都属于思维性较强的题,考生除了要有基本的知识基础外,还要建模,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坚持立德树人,展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2017年高考物理试题在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同时,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在试题情境的设计中,注意结合当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比如,受控热核聚变装置旨在为人类提供巨大的清洁能量,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获得超过60秒的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这些试题契合能源问题解决等重大时代命题,展示出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增强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考生勇攀科技高峰。
  总之,今年全国I卷物理部分的整体特点是维稳,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题型、考查内容、难度上均符合考纲要求,没有偏题、怪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面较广,较好地落实了了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相对于往年,今年的试卷没有太多的创新,对于同学们较畏惧的创新实验、滑块-滑板问题、传送带问题、电磁感应计算题均没有考查。
  二、2018届高考理综物理部分复习备考建议
  2017年物理学科相关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化考试内容: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其实近几年来,《考试大纲》的考查目标和能力要求基本保持不变,试题难度也基本持平,这对于秉承以往的复习经验,稳定备考复习方向,都有积极的意义。
  1. 夯实基础知识、注意主干知识。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立足于本学科知识,把握好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新课程知识应用性较强,与素质教育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
  2. 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
  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仔细审题的习惯和能力。为什么感到物理课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就在于没有掌握物理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死套公式。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理想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排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吸收,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3. 研究题型,分类归档,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
  高考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须对知识点考查的能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化。很多试题对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能力,有时却考查推理能力或分析综合能力,或以新颖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研究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用翻新题进行训练,以求真懂,克服思维定势。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以基础题训练或提炼方法,培养正确的解题习惯(一般程序: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判断)。
  要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从原始题目中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起与题目相对立的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好高中物理课本中不少联系实际的好题,例如流体的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关系、示波器中的电偏转、磁悬浮列车等。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物理部分第33(2)题,水下气泡内外压强差以信息给予方式,考查气体定律,第34(2)题,以救生员观察为素材考查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第35(2)题,以游乐园喷泉托起卡通玩具为素材,考查动量定理。这几道题素材都来自生活实际,即新颖独到,又构思巧妙,对考生来说,处理这些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虽较为熟悉,但破解模型是首要任务,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建模能力,同时这些题都是联系实际的典范,凸显了物理试题与现代科技、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考生加强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4. 切实加强实验复习,提高实验变通能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命题已由知识立意逐步转向能力立意,联系实际、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多。同时近几年高考物理有力地冲击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首先,要更加重视课本中的实验,高考的实验题都是以规定实验中的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编写出来的。
  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本中的实验仅仅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规程,但它決不是唯一可行的,也不一定是最佳实验方案。我们应该着重从中领悟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所运用的科学方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及合理的实验步骤。应从实际出发作合理的变通和大胆的改进,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控制的条件、实验仪器等方法,要动手去做,以培养运用实验思想方法、设计新的物理实验的能力。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物理部分第23题,利用热敏电阻自动控制电路的实际情境来设计问题。在给出考生不熟悉的控制电路产生的基础上,完成电路原理分析,从选择器材,到完成实验操作,问题设置自然连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考查考生实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也正是题目立意新颖之处,即培养了考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凸显了对科学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迁移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5. 回归教材,重视解题的规范化。
  复习时以课本中列举的实例为重,含课本正文中出现的思考与讨论、课后习题中的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探究部分,理清该实例所采用的生物学原理、过程、优点和不足,避免死记硬背,又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回归教材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可以规范解题答题,用物理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历年高考中因为答题不规范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多看近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②自己在解题时严格要求。要设定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等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要把重要关系式写在一行中间突出位置,写成“诗歌”的格式。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堆积式解题习惯。③要将题做完整。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平时练习都不能规范地将题解完整,在考试的紧张环境下怎能写规范。
  三、复习计划的具体实施
  1. 一轮复习是基础能力过关,①主要任务:是注意整理知识结构、理清体系关系;建构框架,寻找章节线索,攻克本章重难点问题,梳理知识点,使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研究方法,五种能力全面系统展开,“点、线、面、体”形成一体。一轮复习应当稳扎稳打,不要过快过深,以知识复习为主。主要解决概念不清、知识零乱、计算不准、原理模糊等问题。
  ②实施方法: 按照知识体系,分块按章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复习过程要注意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关注热点与强化弱点相结合;课内复习与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质量与速度并重,精讲、精练、勤辅导,忌轻描淡写和拖泥带水。 把重难点放在力学、电磁场必修的几大块上和部分选学内容上面,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力学规律的全面系统理解。并精选复习材料和习题,夯实基础。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二轮复习是综合能力突破,①主要任务:通过专题复习整合知识结构,掌握考点知识;总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整合重点试验,提升学生实验能力;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问题。解决思路不通,方法不会,综合应用能力差的问题。②实施方法:该阶段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及新课改高考试题的特点选定专题。即要注重各部分知识间的有机整合、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归纳,同时也要对实验整合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热点问题。突破重点难点,以五种能力的提升核心,力求举一反三,以少胜多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具体做法:一是整合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结构,二轮复习首先要构建知识体系,最好用圖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图表的特点是直观、形象,便于记忆。教师编制图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究,最好让学生抄写一遍,在抄写的过程中去体会各种关系及联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填加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学生填加内容的过程就是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二是设置专题、总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设置专题的目的是以同一类型的试题为载体,总结思路,优化解题方法。④要点:狠抓重点即II级知识点;突破难点—实验题、计算题等关键得分点;关注热点——高考命题点;⑤复习环节:讲练结合为主线、变式训练为手段。
  3. 第三轮复习是应用能力提高,①主要任务: 研讨高考试题,查漏补缺知识,拓宽解题思路,熟练解题方法,规范解答试卷,掌握应试技巧。②具体做法:一是瞄准“中档题”, 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应该精选精练,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因此大多数学生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情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学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采用 “分餐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二是综合测试提高适应能力,在第三轮复习中,可完全按照2015、2016、2017年最近三年高考试题的要求命制仿真试题 ,题目来源以各地信息题为主,另外也可适当选用、改编历年高考题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三是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查漏补缺是总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及在答卷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总结讲解。引导学生对错误,疏漏进行认真仔细地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感悟解题思路。四是重视解题的规范化,从研究评分标准和在平时的练习可知,绝大部分考生在解题时其中失分的重要原因解题出现了严重的不规范;不会统筹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所以在三轮复习时必须注意规范解题训练。 五是三轮复习时间的把握:三轮复习在一个月左右为宜,过短达不到效果,过长学生会有厌倦情绪,这就要求老师有效掌控,把学生的兴奋点调节到高考那两天。
  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使学生学好的教法,才是好的教法;能使学生学好的教师,才是好的教师;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提高的课堂,才算有效的课堂。各校学生的习性都不同,各届学生的习性也不同,这就要求老师应当用心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找到学生的固有频率,老师再确定驱动力的频率,这样才可以使之产生较大的振幅。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找到最适合你的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梦想成真!
其他文献
【原题】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
近年来,全国卷的文言文选文比较单一,都是人物传记,而且一般选自“二十四史”正史。2016年全国Ⅰ卷《宋史·曾公亮传》,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2016年全国Ⅲ卷《明史·傅珪传》;2017年全国Ⅰ卷《宋书·谢弘微传》,2017年全国Ⅱ卷《后汉书·赵憙传》,2017年全国Ⅲ卷《宋史·许将传》;2018年全国Ⅰ卷《晋书·鲁芝传》,2018年全国Ⅱ卷《后汉书·王涣传》,2018年全国Ⅲ卷《宋
【时文展示】  “三代内无大学生”是新“出身论”吗?  张贵峰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布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明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圆梦计划”。其中要求被推荐的考生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此项改革措施刚出炉,却引来“新出身论”等质疑。  在“寒门难出贵子”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的当下,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收农村贫困生要求“三代无大学生
一、设计性与生成性的课堂矛盾  教学过程中设计性与生成性问题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我国古代先贤的启发式教学、古希腊对话式的教学、中世纪教会学校模式都将设计性与生成性并举。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设计性越来越占据了高位,生成性逐渐处于从属地位。及至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中学课堂中,最常见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以教材中某课课文(或是某个主题)为中心,在教师用书的“指导”下,提出一系列预设性问题,在45分钟内以教授为主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被送回安徽,上了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  这是一群“候鸟学生”,学校上一个月课放10天假,放假的时候学校安排车送他们回上海。  他们的户籍在安徽农村,但心中的家在上海,虽然那里没有他们的户口、房子,但有他们的父母。  要么是流动儿童,要么是留守儿童,甚至是既流动又留守的再迁儿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给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冠以这样的名称。  “我不想给他们污
2017年语文高考在万众瞩目之下如期而至,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又有多处尝试与突破。但一切皆在考纲之内,形式的灵活代表了出题者的智慧与艺术,能力考察点依旧锁定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本文将针对一般论述类文章,尝试总结2017年高考这一题目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嗅觉灵敏,打破思维惯性  (一)相较于近3年全国高考卷,2017年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有两大创新。  其一,题干设置略施陷阱  这是近三年课标全国I
2020年的高考硝烟还未褪去,2021年的高考备战已经“磨刀霍霍”了。众所周知,每年的高考都备受关注,尤其是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更是过尤而不及:大街小巷议论纷纷,头条报刊不遗余力,甚至生发无数有关写作锦囊妙计的书籍,欲以受到青睐。为了让众多考生在备考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以此提高考场作文分值,笔者结合近20年的作文教学和写作经验,分享给各位高三学子一个小小的实用妙招,即用好人称,著写华章!  一
高晓松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眼前不只有苟且,也有诗、梦想与温情。孔子深陷困厄依然弦歌不绝;韩愈被贬潮州犹能驱鳄兴学。俞敏洪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顾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面对生活,是得过且过还是心向远方?是听天由命还是奋起抗争?是痛苦迷茫还是兴高采烈?这都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与选择。  心志坚定,可出淤泥而不染;品性不纯,入芝兰之室难品芳香。豁达者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构成的共同学习的组织,而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概括为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强调教师的共同目标和兴趣。  教师专业发展关乎教育的发展与成败,板厂小学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以“文化、制度、技术”三维度的保障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三层次教师学习共同体,助力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推动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