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和谐,难点在于农民增收。近年来,寿光市三元朱村通过积极发展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使农民人均收入取得跨越式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特色农业;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乐义”蔬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106-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的一个亮点,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此背景下,寿光市三元朱村基层干部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元朱村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
一、三元朱村简介
寿光市三元朱村是中国特色经济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全村目前共有299户,耕地面积1290亩,其中蔬菜面积1000亩,冬暖式蔬菜大棚500个。截至2008年底,三元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85万元,人均纯收入11300元,村民存款余额2460万元,80%的农户已经迈进了年收入“10万元”户的行列。
1989年,该村首创“冬暖式”蔬菜大棚,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引发了我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的一场变革。同时该村广大干部群众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远赴新疆、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种植技术,无偿的将成功经验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先后接待参观考察团80多万人次,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村”。
二、三元朱村发展优势分析
寿光市三元朱村通过积极发展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及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得农民人均收入获得跨越式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元朱村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5℃,无霜期长达185—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00—800毫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下水源较丰沛,地形平坦,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这为三元朱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积极依托先进技术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率先建起了17个大棚搞试验,并对当地传统种植方式进行了五项改革,研制成功了深冬生产不需要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近年来,三元朱村响应国家政策开始走生产绿色农产品之路,开发了无公害蔬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引进了适应出口的国外品种,并根据本地情况进行了技术改良。
(三)树立品牌观念,积极开拓市场
三元朱人在积极发展温室大棚技术的同时,始终树立品牌观念,保障蔬菜质量,从而使本村的“乐义”蔬菜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乐义”蔬菜于2007年1月份被评为山东名牌农产品。2007年10月份,“乐义”蔬菜又通过了由国家农业部主持评选的2007年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同时三元朱人把握市场脉搏,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乐义”蔬菜拥有种植面积超过1700公顷的基地,年产量达到4.8万吨,销售额超过2.4亿元,目前出口俄羅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四)寿光市积极的支农惠农政策
1、“村村通”工程
寿光市长期以来推行“村村通”工程,积极铺设柏油路,通过数年努力终于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从而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县级市。目前,全市柏油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20公里。这解决了蔬菜的运输问题,为三元朱村蔬菜的外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开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自从2000年以来寿光市每年举办一届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此种形式为寿光市广大农村争取大量蔬菜订单,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农民的蔬菜销售问题。2009年第十届蔬菜科技博览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71万人次到会参观洽谈。展会期间共签约项目65个,签约额106亿元,贸易额161亿元。这为三元朱村乃至整个寿光市广大农村的蔬菜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小结: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和内在动力,只有农村经济获得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规划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我国农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农村生产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而特色农业是中国探索现代农业道路的成果。三元朱村正是结合自身优势并依靠寿光市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以“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本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范振宇(1987.07— ),男,山东潍坊,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李爱喜,靳明,李云雁.我国农业产业化制度变迁方式与产业化政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年.(03):81—83.
[2]陈淑祥.西部农民增收十策[J].生产力研究.2008年.(12):88—90.
[3]王志刚,马建蕾.农产品批发市场购销商客户关系形成机制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2):54—57.
[4]施泽荣,方金山,孙江.简易日光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特色农业;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乐义”蔬菜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106-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的一个亮点,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自十一五规划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此背景下,寿光市三元朱村基层干部认真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元朱村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
一、三元朱村简介
寿光市三元朱村是中国特色经济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全村目前共有299户,耕地面积1290亩,其中蔬菜面积1000亩,冬暖式蔬菜大棚500个。截至2008年底,三元朱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85万元,人均纯收入11300元,村民存款余额2460万元,80%的农户已经迈进了年收入“10万元”户的行列。
1989年,该村首创“冬暖式”蔬菜大棚,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前景广阔的致富之路,引发了我国北方冬季蔬菜生产的一场变革。同时该村广大干部群众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远赴新疆、陕西等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种植技术,无偿的将成功经验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先后接待参观考察团80多万人次,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村”。
二、三元朱村发展优势分析
寿光市三元朱村通过积极发展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及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得农民人均收入获得跨越式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元朱村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5℃,无霜期长达185—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00—800毫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地下水源较丰沛,地形平坦,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这为三元朱村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积极依托先进技术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率先建起了17个大棚搞试验,并对当地传统种植方式进行了五项改革,研制成功了深冬生产不需要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近年来,三元朱村响应国家政策开始走生产绿色农产品之路,开发了无公害蔬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引进了适应出口的国外品种,并根据本地情况进行了技术改良。
(三)树立品牌观念,积极开拓市场
三元朱人在积极发展温室大棚技术的同时,始终树立品牌观念,保障蔬菜质量,从而使本村的“乐义”蔬菜成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乐义”蔬菜于2007年1月份被评为山东名牌农产品。2007年10月份,“乐义”蔬菜又通过了由国家农业部主持评选的2007年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同时三元朱人把握市场脉搏,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乐义”蔬菜拥有种植面积超过1700公顷的基地,年产量达到4.8万吨,销售额超过2.4亿元,目前出口俄羅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四)寿光市积极的支农惠农政策
1、“村村通”工程
寿光市长期以来推行“村村通”工程,积极铺设柏油路,通过数年努力终于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的目标,从而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的县级市。目前,全市柏油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20公里。这解决了蔬菜的运输问题,为三元朱村蔬菜的外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开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自从2000年以来寿光市每年举办一届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此种形式为寿光市广大农村争取大量蔬菜订单,从而很好的解决了农民的蔬菜销售问题。2009年第十届蔬菜科技博览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71万人次到会参观洽谈。展会期间共签约项目65个,签约额106亿元,贸易额161亿元。这为三元朱村乃至整个寿光市广大农村的蔬菜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小结: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和内在动力,只有农村经济获得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规划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我国农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我国农村生产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而特色农业是中国探索现代农业道路的成果。三元朱村正是结合自身优势并依靠寿光市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以“冬暖式”蔬菜大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本村村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范振宇(1987.07— ),男,山东潍坊,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李爱喜,靳明,李云雁.我国农业产业化制度变迁方式与产业化政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年.(03):81—83.
[2]陈淑祥.西部农民增收十策[J].生产力研究.2008年.(12):88—90.
[3]王志刚,马建蕾.农产品批发市场购销商客户关系形成机制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2):54—57.
[4]施泽荣,方金山,孙江.简易日光大棚无公害蔬菜生产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