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本无性别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西安出生,在那里长到3岁,随父母去了香港,再由香港去了台湾,1970年从台湾大学数学系毕业。我选学数学,是受杨振宁的影响。杨振宁那时刚拿了诺贝尔奖,很有名,他到台湾开暑期数学研究课程。他说,他要是年轻人,就会学数学,因为“数学呈放射性发展,有很多方向,前途很光明”。
  从台湾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加州求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时,我才发现,到了高等数学这个层次,男性是占主导地位的,女性非常少。人数少的确吃亏,这意味着你失去了自然而然与人交流的机会。男性之间可以自然发展友谊,勾肩搭背一起去喝杯酒,但对女性来说,这不是一件自然的事。这件事首先得自己去主动克服,突破那种孤立落单的状态。其实在数学领域,你和别人聊进去了,就会逐渐忘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可刚开始彼此会对性别有所在意,而一旦真正谈到数学的关键问题,性别根本不扮演任何角色,就像辩论,它是思维的交锋。只是,要想舒服地开始交流,需要女性在这方面做出主动努力;只要跨过了那条界线,就不再有任何障碍。越好的数学家性别意识越淡漠,完全是智识的对流,你的唯一挑战是达到足够高的数学水平,完全不是性别的问题。


张圣容

  我是做数学分析出身的。后来成为我先生的人与我在同一个研究所,他的研究方向是几何。我们在一起、成为恋人和刚结婚的时候并没有交流过数学,直到我们认识十年后,才开始讨论彼此的研究兴趣。我们现在做的是几何分析,用分析的方法做几何,多半是他做几何部分,我做分析部分。女性的空间思维能力并不弱于男性,有时观念、环境和培养的因素影响了我们对女性能力的认知。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女数学家卡伦·乌伦贝克就是几何专家,她的工作原创性非常高。對杰出的数学家来说,应用和发展知识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创性才是第一位的。
  在职业数学家道路上,女性起步的确会有些艰难,我那时也是。刚毕业,我和我先生两个人在一起。先生的导师对我们很好,给我们的工作推荐信上都写明了我们俩是夫妻,结果却是我们俩都找不到工作。40年前,还没有任何大学愿意接收一对夫妻来工作。眼看着我的同学们在2月份都有了工作,我先生到4月才收到莱斯大学的一份工作邀请,我就叫他去,然后我拿到了一份布法罗大学的工作邀请。这样,博士一毕业,我们就一个在美国东岸,一个在美国南边,相隔三千里。到了圣诞节,我从布法罗飞到休斯敦去看他。到了休斯敦,那里有个数学系的老教授看到我非常惊讶。他认为,既然我已选择在布法罗工作而没有追随先生到休斯敦,那我们事实上应该已经分手了,没想到我们还维持着婚姻关系。莱斯大学一直没有给我任何位置,连访问的机会也没有,因为他们对我的期待就是追随丈夫。我却根本没有这么想,先生也鼓励我,追逐理想、继续工作。分开好几年后,我们才慢慢把工作找在一起。之前的那段时间的确很挣扎。
  我毕业后6年中换了6份工作,都在不同的地方。有些地方可以留我两三年,但这已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两个人的问题。有时我迁就先生,有时他迁就我,两个人都换来换去,为的是彼此能离得近一些。到了第六年,我们才都在加州安定下来,我也如期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到终身教职。我是在拿到终身教职后生的孩子。那时终身教职是按毕业程序来评,并不难,但现在变得非常难了。
  女性数学家在人生路上难免有挣扎。现在仅博士后就得做很长时间,女性很难等到拿到终身教职后再生孩子,那样年龄就太大了。我的女学生通常进入终身教轨就生孩子,那也已是三十五六岁的年龄,然后再等终身教职。对大学和学术界来说,终身教职制度变得对女性很不利,使得现在的女性做数学研究反而比我们那个时候难。这个制度要求你在毕业后五六年之内进入终身教轨,否则就一直没有终身职位。而博士毕业时通常二十七八岁,接下来的五六年对女性来说,刚好是考虑婚姻问题、生育问题的时间。而职业数学家事业起步时,做博士后都是这里一两年、那里一两年,地点换来换去。如果一名女性在博士阶段已结婚,那先生需要配合她过许多年漂泊的生活,这对女性来说非常不易。这套制度当年设置时就没有考虑过女性——当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太太都是追随先生,做家庭妇女,不在外面工作的。现在时代变了,这套制度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了。
  在我的事业和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之间,的确也会产生一些矛盾。我女儿小时候就常说,她不明白为什么我会坐在一个办公室里,对着一块黑板长时间工作和思索。她很难理解这种生活,这也导致她后来没有选择进入学术界。我儿子读物理和数学,女儿喜欢动手,本科读了工程专业,研究生读的是材料工程,他们都供职于谷歌公司。女儿常常抱怨,觉得正是因为生长在我们家,才让她变成了一名科学家,否则她还有很多路可以走。
  数学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不知不觉会用一些数学语言和他们交流。但其实我教得最多的是中文。他们小时候,每周六我都带他们去学中文,然后回来给他们讲中文。等他们大一些,到了初中,我教一些数学,先生教他们一些物理。但我们自己教的数学和学校里教的不太一样:数学家探讨的是未知的数学,而学校里教的是数学知识。
其他文献
尼采论但丁:“一只在墓头上写诗的土狼。”  纳博科夫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缺乏品位。他对那些患上弗洛伊德情结的人物做着单调处理,他沉溺于描写人类尊严的悲剧性厄运——所有这一切都令人难以欣赏。”  H.G.威尔斯论萧伯纳:“一个在医院尖叫的白痴儿。”  康拉德论劳伦斯:“肮脏。除了下流什么也没有。”  爱默生论奥斯丁:“奥斯丁小姐的小说……在我看来似乎音调粗俗,艺术创新贫瘠,禁锢在英国社
期刊
秦少游与苏东坡制墨斗谜,秦少游作诗曰:  “吾有一间房,半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放出一线光,天下邪魔不敢当。”  东坡随即答诗曰:  “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人的理性与感性,也说明了生命自有其原则与趣味,而在生活里,人格与风格同样重要。  人的心中有一具墨斗,雖然里面有个轮子转得很快,墨线却是一丝不苟的。这是说人对生命要有不可
期刊
东坡自云,他饮酒终日也不过半升,天下之不善酒者,再也没有比他酒量小的了。但闲居时未尝一日无客,有客未尝一日无酒,他喜欢看别人喝。看人举杯徐引,他心中就浩浩焉、落落焉,油然而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兴味,比客人的快意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之好飲者,没有能超过他的。  东坡还说,天底下最快乐的,莫如身无病而心无忧。可他身无病而常备药,不能饮而常酿酒,有人不解,问他这都是为了什么。东坡笑了:“病者得药,我为之体轻
期刊
把衬衫塞在裤子里合理吗  和《丁丁历险记》中的阿道克船长在睡觉时因应该把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而烦恼一样,现代人也经常会自问:“应该把衬衫塞在裤子里还是放在裤子外?”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可以,有些衬衫是被特意设计为要塞进裤子里的,而另一些被设计成要放在裤子外面。想要区分这两种衬衫,不仅要够聪明,还要有品位。因此,如果你突然想把一件厚衬衫塞进裤子里,就会发现腰部出现了叠起的布料,和把一件羊绒披肩
期刊
12歲的阿卜杜和妈妈、5个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新疆和田,母子7人靠政府每月发放的低保金和妈妈打零工的收入维持生活。阿卜杜7岁那年,不慎触电,生命垂危,前后做了8次手术才保住性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臂。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和变故之后,阿卜杜依然活泼开朗,让妈妈很是欣慰。  可是当阿卜杜进入校园后,却逐渐变得内向起来,一天到晚总是低着头,不爱说话,即便回家和兄弟姐妹在一起,也显得无精打采,有时还装病不想去上
期刊
相爱?相杀?  类型学摄影的代表人物贝歇夫妇说:“我们的照片会给人们留下工业时代的记忆,这些记忆将随着建筑物的拆除而消失。”在20世纪60年代,夫妻二人在灰暗的天空下用无情感、无表情、无瑕疵的构图拍攝面临关闭的重工业建筑群,这项拍摄活动持续了40年。  他们于1957年相识,1961年结婚,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生的摄影之旅。作为“贝歇学派”的创始人,贝歇夫妇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任教20年。他们影响了一
期刊
在月亮里洗沙 在月亮的深处   牵出一匹马 打开栅栏 看见阳关之上   刁斗高悬 法号庄严   人世间又开始了一场春风拂面   于是 在月亮里種花 在一池   闪烁的金鱼中 找见那一只   走失的仙鹤 请它秘密地施法   辞退戈壁 拿走砾石和泪水   让长路上的人们 饮下   步步生莲的朝露与晚霞 接着   在月亮里写经 在月亮的身上   伐下一株丹桂 供奉在莫高窟以西  
期刊
四月,白粉粉的杏花已经谢了。躲藏在绿叶间的毛茸茸的青杏,羞怯地望着这个似曾相识的中年人。  他站在这杏树下,静静地垂着两条胳膊,满含深情地看着这株粗壮的果树。故乡山野的风夹带着春天的温暖,轻轻抚摩着他夹杂着几根银丝的乱发,抚摩着他的脸颊,抚摩着他的心。  “杏树,你应该认识我。尽管我们分别了许多年,但我从来没有忘记你。当我在别处看到杨树、柳树、松树……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你,杏树;想起了她,小萍;想
期刊
鲁迅遭遇“鲁迅”  1928年2月25日,鲁迅先生意外地接到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士的来信。信中有“自一月十日在杭孤山别后,至今已多久没有见面了。前蒙先生允萍时常通讯及指导”云云,弄得鲁迅莫名其妙。  为负责起见,鲁迅马上写了一封回信,告诉这名马姓女士,自己已有将近十年未去过杭州,因此不可能在孤山与人作别,她见到的一定是另一个人。  到了3月17日,这个名为马湘影的女士约上以前听过鲁迅课的一个学生去拜访
期刊
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观看世界、塑造人物,并且表达自我。这些灿烂的成果像一面面镜子,映出他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其实,世间还存在另一面镜子,它的映照效果更为直接,那就是他们的衣着。伯特兰·罗素  罗素出身于英国曼摩兹郡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就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来两度在此任教。  从穿着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罗素的贵族气质。据说他永远是一身整洁的三件套西装,哪怕是在海边度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