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教育的温度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ei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为此,教育的质态应该是有温度的。如何办有温度的教育?必须“做”起来。
  首先,在“做”中生成教育的温度。前不久,江苏省南通市提出了“有练必躬”的教学主张,即发给学生做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其目的就在于让教师体验作业量的大小、题目设计的深浅、完成时间的多少等,强调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验。教师是读过大学来教中小学,而学生是从低年级升到高年级来学习;教师对一个知识点已经讲了N年N遍,而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教师只做一门学科的作业,而学生门门学科的作业都要做……教师如果想到这些问题,就会自觉地把作业量减下来,把题目的难度降下来,这也是“师生同考”等举措的真正目的。
  其次,在“做”中蕴含教育的温度。曾在清华大学教形式逻辑的金岳霖教授在一场由学生组织的“优秀教授”评选中名列第一。众所周知,形式逻辑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金岳霖教授又为人刻板,不苟言笑。他何以赢得学生如此爱戴?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他上课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说清楚了没有”,而不是“你们听明白了没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意味着学生没有听明白是教师的责任,这是教师对自己的高要求;而后者意味着没有听明白是学生自己的责任,这是教师对自己责任的逃避,对学生能力的质疑和否定;前者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后者使学生感到逼迫和压力。从根本上来说,教师只有做到了一切從学生出发,教育才能时时、处处都蕴含温度,启智润心。
  最后,在“做”中传递教育的温度。前段时间,以色列一个小学生不幸患上了新冠肺炎,治愈出院后被隔离在家。学期结束了,班级要集体合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做好防护,来到他家门外,他坐在家里的窗台上——这样就有了一个人都不少的班级合影。这位老师之所以能拍出这样一张有温度的集体照,是因为他心中有学生,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感受。许多学校的墙上都写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很暖心,也很感人。然而,要让教育有温度,首先要搞清“为了谁”的问题。只有一切为学生的身心发展着想,才能办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的温度是由内而外的,这个“内”就是仁爱之心,“外”就是实际行动。只要教育者时时怀有仁爱之心,就一定能春风化雨,湿润每一个学生。
  (责任编辑:赵春艳)
其他文献
《铁弓缘》是一出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的传统剧目.该剧讲述青年将领匡忠和侠女陈秀英因铁弓喜结良缘的传奇故事,陈秀英与母亲开茶馆为生,以弓定亲.匡忠住店与秀英比武,二人由
期刊
斯特巴的生物中心主义是一种多元论生物中心主义,它是在泰勒生物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斯特巴对泰勒的伦理原则做了一定的修改,提出了一套新伦理原则,即人类防卫原则、
文章对裘江杰在《集合论多宇宙观与形式主义》中的若干观点提出挑战,试图论证:作为数学哲学的形式主义是无法做到彻底地本体论中立的,一些形式主义者对元数学的特别关注就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我”家屋后的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那里有许多有趣的动植物。长大后,“我”被送去三味书屋读书,那里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吃棉花糖.记得三岁的一天,我第一次吃到棉花糖,那甜蜜的味道让我念念不忘.第二天我又嚷嚷着要买棉花糖,姐姐竟然自己做了一个给我!它的味道甜甜的,可怎么也嚼不
期刊
1888年,凡·高从巴黎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温暖的阳光、金黄的麦田让他喜欢上了这里,他画了很多以向日葵为题材的作品,并以此装饰自己的房屋.他自己说:“我想用一组《向日葵》
期刊
通过梳理2015-2020年《美国人类学家》《美国民族学家》《文化、农业、食物与环境》及《食物与饮食方式》等国外重要人类学期刊中关于饮食研究的文章,分析和总结了近五年来国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儿歌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记忆。读儿歌识字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以儿歌的方式,结合低段教材识字量大的要求和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富有童趣的、浅显易懂的儿歌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儿歌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的意义  (一)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处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基本从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红透山镇满族小学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将学校教育与生命成长有机结合,通过汇聚多方资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契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获得来自传统、助推前行的力量。  一、坚守传承性,筑牢精神成长支柱  (一)打造显性课程  历经几年创建完善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在多元表征中内化分数的份数定义,在数形结合中明确分数的双重“身份”,在变式对比中巧妙完善分数概念的外延,在正向迁移中建构分数双重身份的相应解题模型,在一题多解与算法优化中强化分数的运算意义。以此有效地促进数学概念的内化,实现知识与智慧的自然生长,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