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书是一种记录信息、表达意图的文字材料。古往今来,人们通过书写和制作文书记录信息,利用传递文书相互交流信息,利用公布文书对公众发布信息等。考古上所指的文书则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材料。吐鲁番由于干旱、干燥、多风、少雨的特殊环境,为地下有机质物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目前的出土情况看,吐鲁番文书的历史涵盖十六国到宋元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内容丰富。1400年前的小学生作业本就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
关键词:吐鲁番;考古;古墓
吐鲁番盆地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简称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处的三堡乡。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首府”之意,因为它南距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高昌故城仅5公里,故名阿斯塔那古墓群。整个墓地方圆约10平方公里。一条公路将整个墓群分为一区、二区两部分,目前开放的参观区域为阿斯塔那古墓群一区。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初,西方列强纷纷到这里大肆盗掘古墓,使得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解放后至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进行了近20次大规模的挖掘和清理工作,共挖掘和清理墓葬467座,其中有330座墓葬可以确定年代。古墓出土文物当中最早有纪年文字资料的是西晋泰始九年(273年)的木简。最晚的是唐建中三年(782年)北庭副都护高耀迁葬于此的墓志,前后历时500多年。
这里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稀少,极端干旱。年平均日照3049.5小时,极端高温49.6℃。年降水量16.6毫米以下,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地下水位深,这些条件为古墓内的文物保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迄今为止,阿斯塔那古墓群已经出土了各种文物1万余件,其中有各种古代文书、私人信札、契约、帐簿、经籍、写本、随葬衣物、墓志、棉麻织物、壁画、绢画、纸画、泥俑、木俑、木器、农作物、瓜果食品等,这些文物极其珍贵,有的是罕见的艺术品,对研究晋唐时期吐鲁番和整個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以及吐鲁番与内地的关系史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阿斯塔那墓地被称作是高昌故城的地下博物馆,高昌故城的历史档案库。
1400年前的小学生作业本全名是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玄注》,此件文书现在吐鲁番博物馆文书厅展出。
1967年在阿斯塔那出土的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玄注》,原件是一轴卷子,由数幅麻纸粘接而成。出土时卷首部分残缺,末端也微有残损,但每行文字基本完整。卷子长5.38米,宽0.27米。卷面文字主要为抄写《论语·郑玄注》, 篇末写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胤(佾)第三、治(里)仁第四、公治(冶)〔长〕第一”。从而知道原卷抄写的是《论语·郑玄注》的前一篇,卷首《学而》篇和《为政》的大部分已缺,保存下来的有《八傖》、《里仁》、《公冶长》三篇和《为政》篇的一小部分。卷末有两处题记,一处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另一处是“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景龙四年为公元710年。抄写者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卜天寿。这件文书的末尾还有卜天寿该抄本卷末有“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可知抄写者的身份和年龄。限于年幼,抄本免不了错字、衍文和脱误,但字体工整有致,可见平日练习所下的功夫。卜抄本卷末还附有一首打油诗,曰:今日书写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一个下笔有错字,还净盼着放假的小学生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吐鲁番地区多件《论语》及《论语》郑注写卷,以及《孝经解》残片等文书的出土,表明汉文化在吐鲁番地区的传播比较兴盛。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众多文书见证了吐鲁番地区晋朝—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有力地证明了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吐鲁番这块热土上的吐蕃、粟特、汉族等民族共同创造了吐鲁番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吐鲁番除了阿斯塔那古墓群外,苏巴什古墓群、交河故城古墓群、洋海古墓群也是较大较重要的墓葬遗址,对西域古代人类学、民族学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进程中的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 参考文献
· [1] 姚书文.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木雕艺术[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02)
· [2] 李肖,张永兵.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408、409号墓[J]. 考古. 2006(12)
· [3] 宿白. 新疆考古发现与西域文明[J]. 文史知识. 2010(01)
关键词:吐鲁番;考古;古墓
吐鲁番盆地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简称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南约40公里处的三堡乡。阿斯塔那是维吾尔语“首府”之意,因为它南距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高昌故城仅5公里,故名阿斯塔那古墓群。整个墓地方圆约10平方公里。一条公路将整个墓群分为一区、二区两部分,目前开放的参观区域为阿斯塔那古墓群一区。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初,西方列强纷纷到这里大肆盗掘古墓,使得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解放后至今,我国考古工作者对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进行了近20次大规模的挖掘和清理工作,共挖掘和清理墓葬467座,其中有330座墓葬可以确定年代。古墓出土文物当中最早有纪年文字资料的是西晋泰始九年(273年)的木简。最晚的是唐建中三年(782年)北庭副都护高耀迁葬于此的墓志,前后历时500多年。
这里属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量稀少,极端干旱。年平均日照3049.5小时,极端高温49.6℃。年降水量16.6毫米以下,蒸发量却在3000毫米以上,地下水位深,这些条件为古墓内的文物保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迄今为止,阿斯塔那古墓群已经出土了各种文物1万余件,其中有各种古代文书、私人信札、契约、帐簿、经籍、写本、随葬衣物、墓志、棉麻织物、壁画、绢画、纸画、泥俑、木俑、木器、农作物、瓜果食品等,这些文物极其珍贵,有的是罕见的艺术品,对研究晋唐时期吐鲁番和整個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以及吐鲁番与内地的关系史等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阿斯塔那墓地被称作是高昌故城的地下博物馆,高昌故城的历史档案库。
1400年前的小学生作业本全名是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玄注》,此件文书现在吐鲁番博物馆文书厅展出。
1967年在阿斯塔那出土的唐景龙四年写本《论语·郑玄注》,原件是一轴卷子,由数幅麻纸粘接而成。出土时卷首部分残缺,末端也微有残损,但每行文字基本完整。卷子长5.38米,宽0.27米。卷面文字主要为抄写《论语·郑玄注》, 篇末写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胤(佾)第三、治(里)仁第四、公治(冶)〔长〕第一”。从而知道原卷抄写的是《论语·郑玄注》的前一篇,卷首《学而》篇和《为政》的大部分已缺,保存下来的有《八傖》、《里仁》、《公冶长》三篇和《为政》篇的一小部分。卷末有两处题记,一处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另一处是“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景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景龙四年为公元710年。抄写者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卜天寿。这件文书的末尾还有卜天寿该抄本卷末有“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可知抄写者的身份和年龄。限于年幼,抄本免不了错字、衍文和脱误,但字体工整有致,可见平日练习所下的功夫。卜抄本卷末还附有一首打油诗,曰:今日书写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一个下笔有错字,还净盼着放假的小学生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吐鲁番地区多件《论语》及《论语》郑注写卷,以及《孝经解》残片等文书的出土,表明汉文化在吐鲁番地区的传播比较兴盛。
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众多文书见证了吐鲁番地区晋朝—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有力地证明了吐鲁番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在吐鲁番这块热土上的吐蕃、粟特、汉族等民族共同创造了吐鲁番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吐鲁番除了阿斯塔那古墓群外,苏巴什古墓群、交河故城古墓群、洋海古墓群也是较大较重要的墓葬遗址,对西域古代人类学、民族学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进程中的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 参考文献
· [1] 姚书文.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木雕艺术[J].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02)
· [2] 李肖,张永兵. 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群西区408、409号墓[J]. 考古. 2006(12)
· [3] 宿白. 新疆考古发现与西域文明[J]. 文史知识.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