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长三角模具行业企业调研,对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状况和高职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重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模具专业四大技能培养,构建模具专业保障体系,形成符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高职模具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面的扩展,使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满足社会对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模具专业
作者简介:李卫民(1974-),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副教授;杨金娥(1978-),女,湖北襄阳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Y2013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26-02
一、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
1.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机械、建材、家电、办公设备、电子通讯、仪器仪表等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高速发展。伴随着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加强,客观上带动了中国模具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模具产值平均增幅达18%左右,在数量发展的同时,模具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即使这样的发展速度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据有关资料报道,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规模占全国经济的22%左右。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出,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意在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江浙沪地区目前都尚处经济转型期,仅凭一省之力、一地之力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必须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三地之间客观存在的资源结构的互补形成产业分工,加快长三角经济的融合。中央的决策、市场的需求都给长三角地区模具的发展又一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为了提高装备水平和发展能力,各种模具加工设备及软件等在长三角模具市场上将继续旺销,其中模具CAD/CAE/CAM和CAPP、PDM、ERP等软件以及其一体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生产技术,包括高速铣削在内的快速制模技术及设备、高性能电加工技术及设备、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先进的模具型腔表面处理技术及设备、深孔加工和试模设备、热流道技术及其元件和系统、高质量的模具材料及模具标准件等都将成为众多模具企业竞相购买的对象,市场容量很大。其他为模具服务的产品同样也有很大市场。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的模具市场越来越被国内外各方人士看好,前途光辉灿烂。
2.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人才需求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模具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中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企业对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劳动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模具设计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制造业的需求。在长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人员、模具开发人员、模具维修人员等已经成为人才市场最紧缺的人才,特别是模具高级人才成为企业竞相抢夺的对象。以江苏省为例,现有4600多家模具企业,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20多人,而其中从事模具设计的人员还不到十分之一,技术人才紧缺状况明显。
二、制订符合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符合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知识,具备冲压模、压铸模以及塑料模设计能力,熟悉模具加工工艺,具有一定模具制造、装配、维修技能,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检测及维修、使用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包括数控机床操作、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CAD绘图、CNC编程、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特种机床操作、模具制造等。
2.重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
由长三角模具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多年来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跟踪信息的分析,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结构,以企业真实案例对接课程项目。确定模具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通过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模具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模具行业调研分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规划,结合课程体系重构要求,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对学生专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拓展技能等四大技能的培养。
(1)专业素质技能。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模具企业的调研发现,人力资源部门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存在怕吃苦、不自信、跳槽频繁、工作纪律差等问题,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
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长三角模具市场需要,合理设置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比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等,这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使学生适应后续发展的需要,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开设应用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礼仪礼貌等课程。除了在课堂上注重专业素质技能的培养,还增加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专家讲座、参观工厂企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大学生技能竞赛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由此构建了立体化、多样化的专业素质技能培养体系。[1] (2)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基础技能是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前提,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制造业类相关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技能。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比较多的就多讲,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比较少的就少将或不讲,整合并重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以下三大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
1)模具识图和绘制技能。将传统的机械制图、AutoCAD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现在的模具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
2)模具材料选用技能。将传统的材料成型工艺、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现在的模具材料选择及成型方法课程。
3)使用通用机床加工模具零件技能。将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工实习、PLC控制与调试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现在的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系统控制、模具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机床的模具零件加工等课程。
(3)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应重点反映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特色。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冷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和压铸模具。模具设计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突飞猛进,主要包括PRO/E、UG、CAXA等软件。在长三角地区,针对不同种类的模具,一般冷冲模具选择PRO/E辅助设计、塑料模具和压铸模具选择UG辅助设计。模具数控加工中,长三角地区最常见的数控系统是西门子和FANUC两种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电火花、线切割、雕刻等)、高速加工技术(高速铣削)等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为此,整合并重组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以下三大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2]
1)模具设计技能。主要突出模具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开设课程包括冷冲压模具设计、冷冲模具Pro-e数字化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塑料和压铸模具UG数字化设计等。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选用工厂企业实际案例,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方案设计能力,具备中等复杂程度模具设计的能力。
2)模具制造技能。主要突出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和装配技能的培养。开设课程包括模具制作与装配、典型模具零件数控加工(该课程结合长三角区域产业特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数控雕刻机的编程与操作技能)、模具钳工实训、冲压与塑压设备及维护等。将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模具制造工、模具钳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3)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特色技能。紧密结合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急需的技术和技能,主要突出逆向工程、快速成型、高速加工、特色产业模具设计等技能的培养。开设课程包括模具英文资料阅读与翻译、模具快速成型技术、三坐标测量技术、模具逆向造型技术、汽车模具设计、模流分析技术等,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4)专业拓展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是学生素质及能力发展、专业课程柔性拓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开设课程主要包括车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市场营销、创新和创业等。
3.构建符合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体系
(1)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以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进一步推行综合性考核,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考查,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考核。建立核心技能实训课程的考核标准,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注重核心课程考试应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3]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培养和聘用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懂先进职教理论和职教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建设水平,完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3)打造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及优秀校本教材。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化校本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能力为本、实践先导、工学结合、重在综合”的改革思想,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建设目标。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生产性实训,强化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与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实习的质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陈列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1,(3):22-24.
[2]陈善飞.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46-48.
[3]唐红春.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48-49.
关键词:区域经济;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模具专业
作者简介:李卫民(1974-),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副教授;杨金娥(1978-),女,湖北襄阳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Y2013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26-02
一、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
1.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机械、建材、家电、办公设备、电子通讯、仪器仪表等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高速发展。伴随着工业发达国家模具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加强,客观上带动了中国模具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模具产值平均增幅达18%左右,在数量发展的同时,模具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即使这样的发展速度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据有关资料报道,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经济规模占全国经济的22%左右。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提出,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意在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江浙沪地区目前都尚处经济转型期,仅凭一省之力、一地之力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必须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三地之间客观存在的资源结构的互补形成产业分工,加快长三角经济的融合。中央的决策、市场的需求都给长三角地区模具的发展又一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为了提高装备水平和发展能力,各种模具加工设备及软件等在长三角模具市场上将继续旺销,其中模具CAD/CAE/CAM和CAPP、PDM、ERP等软件以及其一体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生产技术,包括高速铣削在内的快速制模技术及设备、高性能电加工技术及设备、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先进的模具型腔表面处理技术及设备、深孔加工和试模设备、热流道技术及其元件和系统、高质量的模具材料及模具标准件等都将成为众多模具企业竞相购买的对象,市场容量很大。其他为模具服务的产品同样也有很大市场。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的模具市场越来越被国内外各方人士看好,前途光辉灿烂。
2.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人才需求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模具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
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中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企业对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劳动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模具设计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制造业的需求。在长三角地区,模具设计人员、模具开发人员、模具维修人员等已经成为人才市场最紧缺的人才,特别是模具高级人才成为企业竞相抢夺的对象。以江苏省为例,现有4600多家模具企业,从业人员10多万人,平均每家企业只有20多人,而其中从事模具设计的人员还不到十分之一,技术人才紧缺状况明显。
二、制订符合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符合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知识,具备冲压模、压铸模以及塑料模设计能力,熟悉模具加工工艺,具有一定模具制造、装配、维修技能,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检测及维修、使用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包括数控机床操作、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CAD绘图、CNC编程、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特种机床操作、模具制造等。
2.重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专业技能
由长三角模具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多年来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跟踪信息的分析,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结构,以企业真实案例对接课程项目。确定模具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通过分析岗位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模具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模具行业调研分析,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规划,结合课程体系重构要求,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对学生专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拓展技能等四大技能的培养。
(1)专业素质技能。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模具企业的调研发现,人力资源部门普遍反映高职学生存在怕吃苦、不自信、跳槽频繁、工作纪律差等问题,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重视。
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长三角模具市场需要,合理设置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比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等,这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使学生适应后续发展的需要,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如开设应用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礼仪礼貌等课程。除了在课堂上注重专业素质技能的培养,还增加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专家讲座、参观工厂企业、创业与创新教育、大学生技能竞赛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由此构建了立体化、多样化的专业素质技能培养体系。[1] (2)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基础技能是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前提,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制造业类相关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技能。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比较多的就多讲,在实践过程中应用比较少的就少将或不讲,整合并重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以下三大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
1)模具识图和绘制技能。将传统的机械制图、AutoCAD和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现在的模具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
2)模具材料选用技能。将传统的材料成型工艺、热处理及表面处理工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现在的模具材料选择及成型方法课程。
3)使用通用机床加工模具零件技能。将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金工实习、PLC控制与调试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现在的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系统控制、模具零件手工制作、使用通用机床的模具零件加工等课程。
(3)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应重点反映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特色。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冷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和压铸模具。模具设计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突飞猛进,主要包括PRO/E、UG、CAXA等软件。在长三角地区,针对不同种类的模具,一般冷冲模具选择PRO/E辅助设计、塑料模具和压铸模具选择UG辅助设计。模具数控加工中,长三角地区最常见的数控系统是西门子和FANUC两种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电火花、线切割、雕刻等)、高速加工技术(高速铣削)等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为此,整合并重组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以下三大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2]
1)模具设计技能。主要突出模具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开设课程包括冷冲压模具设计、冷冲模具Pro-e数字化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塑料和压铸模具UG数字化设计等。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选用工厂企业实际案例,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方案设计能力,具备中等复杂程度模具设计的能力。
2)模具制造技能。主要突出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和装配技能的培养。开设课程包括模具制作与装配、典型模具零件数控加工(该课程结合长三角区域产业特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数控雕刻机的编程与操作技能)、模具钳工实训、冲压与塑压设备及维护等。将职业标准融合到课程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模具制造工、模具钳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3)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特色技能。紧密结合长三角区域模具产业急需的技术和技能,主要突出逆向工程、快速成型、高速加工、特色产业模具设计等技能的培养。开设课程包括模具英文资料阅读与翻译、模具快速成型技术、三坐标测量技术、模具逆向造型技术、汽车模具设计、模流分析技术等,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4)专业拓展技能。专业拓展技能是学生素质及能力发展、专业课程柔性拓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开设课程主要包括车间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市场营销、创新和创业等。
3.构建符合区域模具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体系
(1)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以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进一步推行综合性考核,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考查,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考核。建立核心技能实训课程的考核标准,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注重核心课程考试应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3]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培养和聘用相结合方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懂先进职教理论和职教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兼结合、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建设水平,完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3)打造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及优秀校本教材。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以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化校本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为载体,提升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突出“能力为本、实践先导、工学结合、重在综合”的改革思想,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建设目标。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生产性实训,强化学生工学交替实习与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实习的质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陈列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2001,(3):22-24.
[2]陈善飞.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5):46-48.
[3]唐红春.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