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开发人才资源。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三个面向;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2—0101—04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造成了世界性的人才短缺和人才争夺白热化。为此,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机制。加人WTO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更快,也更广泛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与此同时,在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机制。
  
  一、人才强国战略
  
  当今世界,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为了提高国家竞争力,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开发人才资源,提出了各自的人才开发战略。美国制定了“培训21世纪国家人”的计划,日本提出了“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的目标”,韩国提出要建设以科技知识为推动力的“智力强国”。人的发展成为一切发展研究的核心。
  2002年5月,党中央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纲要》指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行全面部署。会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所谓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从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党中央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决定》要求“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再次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没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全球化步伐迈进,全球性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要参与全球竞争,急需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制定和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以培养我国急需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利用国际化人才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什么是国际化人才?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在某一专业、层次、领域内具有一定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虽然对国际化人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标准,但人们普遍认为,国际化人才一般是指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说来,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
  1、在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纪,知识的多寡依然是衡量一个人才的主要指标。国际化人才既要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同时要保持宽广的视野,能熟练运用外语,不断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国际化人才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2、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当今,信息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国际化人才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要具有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与人合作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无处不在,并愈演愈烈,现代社会的竞争性和多变性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在竞争中能够与人合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4、国际化人才应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追踪本专业的世界前沿和不断学习、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文化和知识的能力。只有终生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工作和社会变化的需要。
  5、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应当有信心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创造文化,又受制于文化。国际化人才应该既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林。
  显然,国际化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做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不仅要求高等学校加快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具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是当前高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形成 国际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关注的课题。对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与他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对于我国的高等学校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指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的过程。我国高等学校应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策略。
  
  (一)坚持“三个面向”,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
  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它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主要是指我国的教育必须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要面向未来”的实质就是要根据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构建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规划教育事业,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好人才和智力准备,从而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面向”实质上就是要求我国教育应走国际化的道路,即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合作,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就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与国外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能够迅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如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高等学校能够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提高国内师资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融会中外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目标。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同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合作,在博士、硕士到本专科不同层次进行了国际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例如“2+1”、“3+1”、“2+2”等合作模式,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师资力量和教材,优化了国内的教育课程,改进了国内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采用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增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效应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只有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自身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价值并不通过自身得到证明,它只有通过满足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证实。因而,正确反映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办教育,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惟一正确的道路。”大学的发展也必须与我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采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高校高度重视与企业界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国际公司的合作,通过争取企业的研发课题,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还可以为学生在读期间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企业合作搞研发,学校可以了解到工业界对教育的需求,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反过来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以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实际。与跨国公司合作,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开阔了眼界,将所学的新知识用于实践中,提高了本身的适应能力,促使自身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校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接轨。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与国外企业合作,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和人才培养中心,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通过对方设立研究基金等方式,提供经费,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既解决了企业所需又培养了学生,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到对方公司就业提供了机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视野,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开拓毕业生国际化就业渠道的新尝试。
  
  (三)面向世界,发展留学生教育,提高学校国际化的程度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单向、被动地融入世界,而是双向交流、主动走向世界。为了实现教育国际化,国内高校在积极寻求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同时,应主动地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大量吸收外国学生到本国学习,派遣本国的学生到国外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展留学生教育是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留学生教育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高校要坚持教育面向世界,不断增强开放意识,多渠道多层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校国际化的程度。
  国内高校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同时,为了方便中外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校应积极鼓励国内学生与外国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方式进行帮教或帮学,留学生帮助中国学生学习外语,中国学生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同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与关心。这将会大大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和友谊,也有利于国际间的文化、教育交流。
  为了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学校要更多地采用英文授课,创造条件,实行中外学生混班上课,即中国的学生和国外的学生在同一个班上课,专业课程全部用英语讲授,教材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外国学生与国内学生朝夕相处,共同学习、交流,将对营造外语学习氛围、提高国内学生的外语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提高人才的国际交往能力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建立了以第一专业知识、第二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为内涵的“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逐步构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利用外语和专业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趋加快,外语教学必将成为衡量高等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掌握外语是走向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高等学校要完成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外语教学,改变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它能促进人才的深层开发,自身潜能的挖掘。在外语教学中,学校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大环境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新课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就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开展以我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
其他文献
由中国科学计量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已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报告是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文献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6000余种各学科期刊的文献引文及CNKI中心网站全文下载频次为数据基础,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
期刊
[摘 要] 在使用subjectto搭配的语料中,法律英语实例最多,其中法律条文语言又是法律英语中使用这种搭配最多的次语域,这一搭配在法律语言中主要用于表达条件关系。对17部法律的英汉文本的对比调查表明,现有subjectto的译法从意义表达角度看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是,占调查译例总量近一半的实例将原文对条件的正面陈述译成了反面的排除表达,欠准确;其他正面译法的具体表达方法过于繁杂,需要进一步统
期刊
[摘 要] 对青岛科技大学2003年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统计的项目包括国际论文、国内论文发表数及被引用情况,论文作者、学科分布、影响因子等。数据取自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2003年以第一作者单位收录我校科技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国际论文”指美国的三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国内论文”指中国科
期刊
[摘 要] 关注闲暇与闲暇中的道德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由于闲暇生活的双重属性,为闲暇中的道德选择提供了可能。闲暇是一项道德权利,又是一项道德义务。发展闲暇道德观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 闲暇;道德生活;闲暇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S372(2005)03—0048—03
期刊
[摘 要] 新时期诗歌是目前诗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无论在分期和潮流演进上都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从“演进”的角度切入新时期诗歌的研究过程,并相继通过分期与命名上的确定和艺术演进上的四大方面特征来重新审视近20年来的诗歌潮流,并以一种贯通整合的方式,在不断澄清史实和整体把握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内部规律的前提下
期刊
[摘 要]俄罗斯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0—2004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法律修订和制定工作,《关于国家调整外贸活动》和《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为当时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不仅修订了俄罗斯以往法律规定中与WTO相冲突的各种规定,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概念和制度,而且特别针对政府的行为增加了若干更加符合WTO规定的限制。在依据WTO要求,推进经济开放和货币自由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减少俄罗斯与国际伙伴
期刊
[摘要]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
期刊
[摘要]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建立标准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又是研究土地覆盖变化的前提,它影响分类结果的表达形式,决定土地覆盖数据的应用领域。本文利用FAO的土地覆盖分类系统(LCCS)结合MODIS数据的识别能力建立了中国基于MODIS土地覆盖制图分类系统,最终得到21种土地覆盖类型及各类型的标准定义、制图代码。为利用MODIS数据进行全国的土地覆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期刊
[摘 要] 城市发展是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增长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城市间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互补,追求协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把握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资源条件,识别其各自的优势(差异),走互补与协同发展之路,应作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实施这一战略时要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差异互补。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互补; 协同发展; 半岛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一、分析基础    熵是对系统混乱度的量度。熵定律又称热力学第二定律,其蕴意为:系统内部熵增现象永远存在,孤立系统总是向无序方向发展。生物进化论则蕴意着:生物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两种理论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和他的研究集体提出了著名的耗散结构论。该理论认为无论是生命过程或是物理过程都具有同样的自然基础。所不同的是,生命过程遵循适合于特殊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