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ne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基本尺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28,说明了生产力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中。由此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本质
  [中图分类号]B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054-0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历史发展有两大基本尺度,即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创造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类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为丰富的基础之上,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产力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主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人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发展史。生产力不过是许多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各种生产手段、工具等等也不过是人的力量的物化形式。生产力作为“以往活动的产物”和“人们生产能力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的、既得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因此,“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2]123
  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什么?美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说:“假定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既定的,那么,它的增长率就由人的行为和人的制度来决定:由人的能力,对物质物品的态度、储蓄、积累与生产性投资的愿望或者制度的自由程度与灵活性这些因素来决定。”[3]可见,人及其能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只有能力充分发展的人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认为,“国家生产力的来源是个人的身心力量,是个人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是国家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或者是国家所拥有的作为个人以前身心努力的物质产品的工具(即农业的、工业的与商业的物质资本)。”[4]他特别指出了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划分为物质资本生产力和精神资本生产力,并指出它们是一国统一的生产力的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侧面,两者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唯心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生产力不是什么“精神本质”,而是一种物质力量。在分析各种生产力时,马克思把它们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本身的生产力,着重分析了人作为生产力的状况。人作为生产力,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社会力同自然力一起成为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由此第一次论证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人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物质生产活动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原因和最初推动力量。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来说,尤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社会主体——人的需要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人的需要的实现与满足都不能脱离人的利益而孤立存在,或者说,都不能离开人的一定利益关系,即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就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人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西蒙·库兹涅茨认为,现代人口趋势的某些特定方面构成经济增长得以发生的条件,同时也成为经济增长过程必须与之调节的限制条件。在自然资源有效供应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对人均产值提高有各种可能的直接作用。但这绝不是说所有影响都是积极的[5]。因此,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人既是推动生产力的主体因素,也是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人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物的要素只有和人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二、人的发展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因素的发展。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力量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也即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体力量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能力发展、本性完善、自由获得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研究人的问题,绝不能离开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6]43。这表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生产力的影响最大。
  人的发展在更根本的意义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的,但人的发展并不是纯理性的追求,它的内在根据就存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说,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的物质力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也是人的发展必要的物质手段。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权利,无法摆脱物的统治或者人的统治。“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南的。”[6]507“发展过程本身被当作是并且被意识到是个人的前提。但是,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使生产力成为生产的充分条件,使一定的生产条件不必须为生产力发展的界限。”[7]这说明,人的发展,首先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最根本的力量则存在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中。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力是在人们物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能够直接掌握的社会力量。一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程度。另一方面,生产力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方式,是人们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占有自然、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惟一途径。从这个意义来看,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物质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人的不断发展上。生产力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人的全面发展都无从谈起。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逐渐实现。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解放的物质手段,人的解放程度是衡量生产力先进与落后的主体尺度。衡量生产力是先进还是落后,不仅要看它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还要看它带来劳动者的解放程度。普列汉诺夫在许多著作中比较深入细致地说明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制约作用。他明确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又制约着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可变的量”,它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8]。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也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对此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出现的,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才能实现。物质力量的后果只有靠物质力量来校正。新资源、新能源的开发,有利于人类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环境的建立,都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9]可见,只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展现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在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马克思所讲的“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三、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在马克思历史进步的评价标准之中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评价标准。马克思在历史进步观上的重要变革就在于他正确解决了历史进步的标准问题。他认为,历史进步的标准绝不能到人的精神领域如理性、知识等中去寻找而应该到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即经济领域中去寻找。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衡量历史是否进步,归根到底要看它是促进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发展生产力固然是历史进步的标准,但发展生产力并不是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发展生产力还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与实现人的发展、解放结合起来,才是历史进步的真正涵义。这样就把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进步的标准中统一起来。
  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确定历史发展方面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它不但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而且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及其趋势。“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1]127威廉·肖则断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而劳动力的发展,是这个主题的中心,因而也是历史的联贯性的中心。”[10]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与旧唯物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十分强调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能动创造作用,高度重视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巨大历史作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7]219,“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7]222这样,生产力就不只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质的增长,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与发展。柯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力的首要性,并不贬低人,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一致的。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增长,是“个体的自由活动方式”的进步。同时,承认历史发展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并不意味着把某种超人的东西放人历史。它虽然限定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意义,但在我们达到伴随共产主义才到来的“自觉的社会组织”之前,它恰恰是事实。而要使生产力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一致起来,使个人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日的,使劳动成为个人的自主活动,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占有关系。“现在的情况就变成了这样:各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这不仅足为了实现他们的自主活动,而且就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2]129
  
  四、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简单明确发展的内涵。熊彼特认为,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11]在哲学范畴中,发展的概念有这些:一是事物状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量的变化,也可以是质的变化;二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跃迁,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三是由低级向高级、南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仅有单纯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变化不能构成发展,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发展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大变革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发展,一是指社会的经济增长以及南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二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即现代化。罗荣渠则提出,“发展一词至今缺乏明确的时空限度,带相当的概念模糊性。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框架来看现代发展,应该把它理解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过渡。这样,发展作为一个世界历史的范畴就易界定。尽管这一大过渡对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就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探索现代社会的自身完善与持续发展。”就此,他指出,“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12]
  在当代的中国,发展的本质是什么?结合中国当代的实际来看,当代中国的发展既是经济上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是人文上的人的能力发展,既是以生产力发展为重点、基础和中心的发展,又是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最高取向的发展[1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概念,指出生产力既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力量,也不是纯粹主体的本质能力,而是人与物的要素的统一。生产力虽然是主体的人的活动的产物和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它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它既是先辈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又是当代人的生产力的起点和基础。由此可见,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它们统一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
  生产力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国当前人口众多、生产力低下、发展不平衡的客观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持续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基础和决定性的地位,它的发展决定并影响着其他一切领域的发展,也决定着人的伞面发展。而作为发展主体的每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和能力又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程度和能力。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平、平等等观念本身就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究竟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公平和平等更是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国民素质的提高、人的能力平等全面发展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文化价值观变革等内容。“人尤其是每个人能力的平等和全面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需要的,却又是最缺乏的,因而应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本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有赖于社会大众个体发展的参与和支撑,离开人体的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就难以体现出当代中国发展的“后发”优势,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及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最大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生产力持续、良好的发展。前者是方式、手段,后者是目标、归旨。对此,党的领导人已有明确认识。2005年,胡锦涛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14]。因此,要顺利实现中国现阶段的发展任务,必须保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W.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蔡受百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2-193.
  [5]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8]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1:170.250.
  [9]沈小峰,等.自组织的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5.
  [10]威廉·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0:70.
  [12]罗荣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7.
  [13]庞元正,丁冬红.发展理论论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责任编辑 张桂霞]
  
  [收稿日期]2006-12-22
  [作者简介]黄亚玲(1977-),女,安徽阜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魏伟(1980-),女,安徽淮北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减压是城市化发展后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但一直以来治标不治本:高路网经济“闭关自守”,发展空间受阻,双方“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那么,我国东部许多实力相当、规模接近的中小城市群,与纵横交错的高路网要实现优势互补,就要双方联动。确立点轴地理经济形态,依托高路网,发展以服务区经济、道口经济、虚拟城区特色经济为主导的高路网经济,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模式:虚拟大都市区。以浙中城市群为例,构
期刊
[摘要]高校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但是,通过以教育病理学这个对教育反向研究的工具和视角分析发现,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实施存在教育浪费、教育冲突、教育滞后、教育差别等问题。为此应采用和谐发展理论指导高校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制度的绝对供给,完善素质教育制度体系;政府重视,强力推进执行等治理对策。  [关键词]教育病理学;高校素质教育;科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72(2007)01-0120-01    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其成长与壮大直接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前500强的大企业,到1983年有1/3已经消失,其生命周期仅40-50年。在经历了2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企业进入了同质化时代,企业持
期刊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8年10月在武汉市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的两个方面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成果显著,展示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以及学者们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深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期刊
由中国科学计量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已由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报告是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文献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6000余种各学科期刊的文献引文及CNKI中心网站全文下载频次为数据基础,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信息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
期刊
[摘 要] 在使用subjectto搭配的语料中,法律英语实例最多,其中法律条文语言又是法律英语中使用这种搭配最多的次语域,这一搭配在法律语言中主要用于表达条件关系。对17部法律的英汉文本的对比调查表明,现有subjectto的译法从意义表达角度看基本上可以接受,但是,占调查译例总量近一半的实例将原文对条件的正面陈述译成了反面的排除表达,欠准确;其他正面译法的具体表达方法过于繁杂,需要进一步统
期刊
[摘 要] 对青岛科技大学2003年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统计的项目包括国际论文、国内论文发表数及被引用情况,论文作者、学科分布、影响因子等。数据取自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2003年以第一作者单位收录我校科技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国际论文”指美国的三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国内论文”指中国科
期刊
[摘 要] 关注闲暇与闲暇中的道德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由于闲暇生活的双重属性,为闲暇中的道德选择提供了可能。闲暇是一项道德权利,又是一项道德义务。发展闲暇道德观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 闲暇;道德生活;闲暇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S372(2005)03—0048—03
期刊
[摘 要] 新时期诗歌是目前诗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无论在分期和潮流演进上都没有统一的看法。本文从“演进”的角度切入新时期诗歌的研究过程,并相继通过分期与命名上的确定和艺术演进上的四大方面特征来重新审视近20年来的诗歌潮流,并以一种贯通整合的方式,在不断澄清史实和整体把握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内部规律的前提下
期刊
[摘 要]俄罗斯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0—2004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法律修订和制定工作,《关于国家调整外贸活动》和《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为当时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它不仅修订了俄罗斯以往法律规定中与WTO相冲突的各种规定,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概念和制度,而且特别针对政府的行为增加了若干更加符合WTO规定的限制。在依据WTO要求,推进经济开放和货币自由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对减少俄罗斯与国际伙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