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课桌旁的少年一代,如果缺乏起码的物理学知识和技能训练那么将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高度现代化的建设任务?有鉴于此,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应该是: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物理知识,培养初步的实际技能和创造能力。
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看,中学生不但应有升学、就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有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不能什么都靠别人教。这就要求中学教学注意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而中学物理学习符合这一要求。中学物理重视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仅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有益,而且对学好中学其他知识有很大好处。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
纵观苏科版物理新教材,实验活动数量之多,内容之有趣,探究性之强,是以往任何一种老教材都不能比拟的。它特别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结果,避免老教材中机械“复制”前人“经典”的实验过程,从而得到“经典”实验结果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积极参与,能动地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激发思维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般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入手。如:学生用易拉罐自制漏斗,用塑料吸管、胶卷盒自制温度计测水温,用废弃的高橙瓶自制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等实验教具。学生动手动脑,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发掘实验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到并掌握物理知识。
合理猜想与假设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就整个教材而言,猜想与假设可以说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因此,猜想与假设在整个科学探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倡实验器材的生活化
1.实验器材应要学生熟悉。实验材料要来自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从而在使用时就可以轻车熟路。这对于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非常有用,容易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的距离。在亲近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自带火柴及泡沫塑料进行“排队”。
2.实验器材要让学生善思。实验器材的选取要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给学生学习迁移带来的困难,使学生以迁移的眼光看待实验,养成思维迁移的好习惯。同时由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物尽其用,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一支铅笔抛到最高点探讨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还可以用来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也可做涉及光学和电学中的实验。
3.实验器材要使学生敢做。实验器材来自于生活中的易得物品,要成本低、数量大。以往教师在使用昂贵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时,不敢让学生碰实验器材,怕弄脏、弄坏,但在使用来自日常生活的实验材料时,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的体验性提高了,记忆知识固然深刻、生动,为实现学习迁移创造条件。比如在讲到磁体时,要求学生带家中有的磁体到学校,结果一班的学生共带来50多块磁体,有喇叭后的圆磁体,有铅笔盒的磁贴,有冰箱上磁性小饰品,等等,生生间相互交换实验,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及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极大促进。
三、坚持实事求是,提高观察能力
在教學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进行任何创造要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一定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便限制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小到一个小数点,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观察到现象统一起来加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物理实验的可见度与可信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学生分析问题时常常借助物理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能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可以放大实验现象,便于观察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及空间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实验现象,将物理“动态”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弥补直观感觉的不足,降低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实现实验课堂目标,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照相机原理时借助计算机显示光线一步步折射的过程,学生观察成像结果十分清晰,“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等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开通信息的传输通道,而且给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其中,以“物”思“理”,以“理”认“物”,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大有帮助。
五、实验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评价方法自然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重点。新的评价不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及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时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目标提出:使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教师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从中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看,中学生不但应有升学、就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应有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不能什么都靠别人教。这就要求中学教学注意使学生掌握一些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而中学物理学习符合这一要求。中学物理重视使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仅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有益,而且对学好中学其他知识有很大好处。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得好而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
纵观苏科版物理新教材,实验活动数量之多,内容之有趣,探究性之强,是以往任何一种老教材都不能比拟的。它特别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结果,避免老教材中机械“复制”前人“经典”的实验过程,从而得到“经典”实验结果的弊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积极参与,能动地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激发思维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般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是从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入手。如:学生用易拉罐自制漏斗,用塑料吸管、胶卷盒自制温度计测水温,用废弃的高橙瓶自制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等实验教具。学生动手动脑,大大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发掘实验的有效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到并掌握物理知识。
合理猜想与假设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就整个教材而言,猜想与假设可以说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因此,猜想与假设在整个科学探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倡实验器材的生活化
1.实验器材应要学生熟悉。实验材料要来自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从而在使用时就可以轻车熟路。这对于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非常有用,容易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的距离。在亲近的实验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可以让学生自带火柴及泡沫塑料进行“排队”。
2.实验器材要让学生善思。实验器材的选取要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给学生学习迁移带来的困难,使学生以迁移的眼光看待实验,养成思维迁移的好习惯。同时由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物尽其用,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一支铅笔抛到最高点探讨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还可以用来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也可做涉及光学和电学中的实验。
3.实验器材要使学生敢做。实验器材来自于生活中的易得物品,要成本低、数量大。以往教师在使用昂贵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时,不敢让学生碰实验器材,怕弄脏、弄坏,但在使用来自日常生活的实验材料时,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的体验性提高了,记忆知识固然深刻、生动,为实现学习迁移创造条件。比如在讲到磁体时,要求学生带家中有的磁体到学校,结果一班的学生共带来50多块磁体,有喇叭后的圆磁体,有铅笔盒的磁贴,有冰箱上磁性小饰品,等等,生生间相互交换实验,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及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极大促进。
三、坚持实事求是,提高观察能力
在教學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进行任何创造要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一定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便限制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小到一个小数点,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观察到现象统一起来加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物理实验的可见度与可信度,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学生分析问题时常常借助物理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能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多媒体可以放大实验现象,便于观察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从而突破时间及空间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实验现象,将物理“动态”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弥补直观感觉的不足,降低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利于实现实验课堂目标,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照相机原理时借助计算机显示光线一步步折射的过程,学生观察成像结果十分清晰,“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等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开通信息的传输通道,而且给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其中,以“物”思“理”,以“理”认“物”,对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大有帮助。
五、实验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评价方法自然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重点。新的评价不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及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阶段,在实际操作时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目标提出:使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我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教师应承担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