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流水账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好几年的时间,我在南京苏州两地奔波,家庭和工作分置沪宁线两端。初到一个地方,会有新鲜感。本地人习以为常的风景,在我看来,别有一番滋味。一座灯塔、一条巷子、一家书店、一条河流,甚至一场雪、一阵风、一碗面,都让我无端生出许多幻想。如今,我也成为南京人,每天在鼓楼大街小巷中穿行,那种陌生、疏离和好奇的感觉却渐渐淡了,生活终究变成流水账。

南阴阳营魅影


  北京西路上有太多的机关,连路边梧桐树也拥有不凡气质,一棵棵整齐排列,让人肃然起敬。走到上海路,学校饭店多起来,年轻面孔笑容洋溢,心情随之变得轻松。
  晃进南阴阳营,巷子长不过几百米,宽不过三四米。两侧均是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居民楼。来来往往的人极多,临街住房全改造成门面。南京人出了名的爱吃,餐馆生意便生生不息。巷子里中西合璧、南北交融,各种饭店口味繁杂。菜场边上开设日杂百货、药店、干洗店……有了这些,平凡生活里需要的一切都具备了。
  巷子里餐馆常常变换。一段时间不去,一些旧的忽然不见,崭新店招又挂出来。就像今天看到这家酸菜鱼,记得原本位于北京西路四条巷口,不知何时搬到这里。店里常年提供酸菜鱼和四道经典凉菜(拍黄瓜、花生米、切皮蛋、凉拌西红柿)。厨房腌着一大盆青鱼鱼肉,上面撒满各种汁料,鲜嫩无比。去的次数多了,总感觉“鲜”得不正常,隐隐有些担忧。日子一长,又忍不住想尝。
  在这些变幻的风景中,修锁匠老张的铺子倒成了相对固定的存在。一天深夜,我抄近路从巷子里穿过。两侧店面和楼上民宅都熄了灯。一阵风吹过,眼前飘过一个黑影,似又听到一阵哭声。再回过头来,黑影已无踪影,哭声若有若无。习惯了白日的热闹场景,第一次走进黑暗中的巷子,气氛竟如此诡异。我抱紧双臂,疾步往前走。临近出口,见巷口铺子还亮着灯,心才稍稍安定一些。
  锁匠生意是最安稳的。只要有人居住,特别是人口繁密的老小区,开锁配钥匙的事总少不了。老张的手艺也是家传。搬到这条巷子也三四十年了,却始终没有一个固定铺面。风吹雨打,都窝在这个路边搭建的铺子。他看到我走来,便跟我寒暄道,有位年轻姑娘傍晚时找他配钥匙,说凌晨下班来取,不然回不了家。他等到现在,也不见人来,不知还来不来了。我四处看了看,压低声音问老张刚才有没有看到有人走过。他摇摇头说,没有呢,不过,听说有一位老人过世了,这个巷子是个老街巷,住了许多老人,天气寒冷时,总有人熬不过去……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巷子一直与“吃”相关。有时食堂吃腻了,跟几个同事,晃荡晃荡,就走到这里。吃麻辣烫的以年轻学生和情侣居多。年过三十的老男人坐在一起,跟环境极不协调。一家牛肉面馆位于幽深黑暗的楼道里,油烟机上厚厚的油,昏黄日光灯上积满黑灰,牛杂面却有一种回味悠长的卤香。夏季小龙虾,冬季羊肉汤,近年来引领南京街头小吃风骚。精瘦羊腿肉,奶白色汤汁,配上新鲜出炉的烧饼,撒上辣椒油和韭菜花,也是冬季里一道暖心暖胃的时令菜。
  听老张这样说,才突然记起,有一位老人常眯缝着眼睛坐在巷口晒太阳,莫非就是他了。细细想来,巷子里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始终守着彩票开奖的日杂商店大叔,修鞋店沉默寡言的老头,饺子馆外嬉戏的孩子,牛肉店面容模糊的老夫妻……这些过客眼中瞬间的风景,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就是一辈子的生活。
  走出巷子,宁海路上路灯明亮,似又回到人世间。回头望去,锁匠铺子的微弱灯光,在寒风中摇曳。老张和巷子里那些店,也消失在夜色之中。

青岛路食神


  鼓楼这一片是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聚集地,聚集着各种各样的饭店。高档酒店、西餐酒吧、私家菜馆、简陋的苍蝇馆子和路边摊,从不缺乏拥趸。南京的好和不好,归结于一个字——“杂”。小街小巷里老房子斑驳破旧,线路随意缠绕在违章建筑上,大街上不小心会踩上宠物狗的“杰作”。也是因其“杂”,南京人有幸品尝到各地美食。川湘鲁、淮扬沪、鄂豫皖,在这里和谐共处。
  青岛路位于南大老校区西侧,是我们常去的一条巷子。三四百米的狭长道路两侧,开满了适合学生们消费的各式饭店。从西北风味的穆斯林餐厅、兰州牛肉拉面、新疆羊肉串,到西南的重庆小面、宜宾燃面、麻辣香锅,再到南京本地的酸菜鱼、牛肉锅贴,甚至还有日本料理、韩国烤肉、土耳其餐厅,以及花甲、烤翅、撸串、臭豆腐、烧饼等路边小吃,简直就是小型的万国美食博览会。
  快入冬时,我开始去南大游泳。池子里的人渐渐稀少,人在水里才能舒展开来。游了近一小时后,打开热水,冲掉一身疲乏。这时,肚子也饿了。沿着操场,从北大楼前的草坪穿过,经过金陵大学旧址。高大的银杏树下,许多人举着自拍杆。地面到处是金黄色落叶,雨后有一股潮湿清新的味道。学校积存下来不打扫,反而成了一道风景。从浓密梧桐林走过,迎面而来一群群年轻身影。
  出大门,拐弯就是青岛路。夜幕降临,家家饭店招牌点亮,混杂了烧烤、油烟、酒精和香水的味道在空气中飘荡。身边一对情侣,女的面容精致,男的轮廓分明,一看就是韩国人。他们犹豫争论许久,最终走进酸菜鱼店。外国人的口味,实在难以捉摸。曾在一家小餐馆吃饭,老板殷勤询问我身边两个老外的意见,他们竖起大拇指,连连点头。其实,他们跟我吃的是同一个菜:西红柿炒鸡蛋。咸得要命,鸡蛋也不成形。以我蹩脚的厨艺,也不至于做成这样。
  想想一个人吃饭,还是吃面最靠谱。吃面也有很多选择。这条路上就有燃面、炒面、拉面、刀削面、锅盖面、皮肚面等,還有新疆餐馆里大盘鸡或四川菜馆剁椒鱼头里的宽面。这家重庆小面味道还不错,据说吃过就不用再去排队排成仙的“孟非小面”。店里调料味道很正宗,麻辣鲜香,说是从重庆空运过来的。
  重庆面店老板年轻帅气,喜欢当着客人的面训练服务员。“我们家的肥肠很好,里面一点肥肉都没有,洗得干干净净。但是呢,容易变色。所以,煎肥肠一次不能煎得太多。”“地面和桌子要时刻保持干净,客人来了第一印象很重要,做饭店最重要的是干净、体面。”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想来也是一种宣传手段。四周墙壁上摆放着旧磁带、CD、VCD、旧书、足球、羽毛球拍等,兼做装饰和二手交易之用。学生们离校之前,一些不便和不愿带走的东西,就留在这里。   从店里出来,夜已黑透。走过爱德基金会,路旁是赫赫有名的“南大炒饭”。高峰期已过,老板娘懒懒斜坐在塑料凳上,香烟在黑暗中发出若有若无的光。无声中,自有一种淡定与从容。据说,她已经在这里炒了二十年饭。虽然仍然是一个临时搭建的棚子,却成为南大的一个符号。南大学生常带外地朋友到这里吃炒饭。炒饭味道如何,我没尝过,也没有发言权。坚持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愈是平淡的东西,愈是有动人力量。“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还记得《食神》中的黯然销魂饭吗?这一碗炒饭,也是南大人的“黯然销魂饭”吗?
  饭店一直在这里,好在学生是流动的。等他们吃腻了,也就可以各奔前程。也许到了另一座城市,还会怀念起青岛路的食神,怀念这些种类繁多的小吃,怀念曾经的青春。每年九月,像是按了遥控器上的重播键,校园里出现许多稚嫩面孔。他们来到青岛路,一家一家去尝试。因此,青岛路可以永远热闹下去。

防空洞书店


  武汉也有防空洞。从武大行政楼到教工宿舍,可以抄近路穿过狭长洞穴。防空洞位于珞珈山下,如果不是藏身校园,可能早就被改造成麻将馆、棋牌室或火锅店。南京,毕竟六朝古都。读书人多,文化底子厚,不似武汉入世之深。闹市区五台山下防空洞,隐藏着一座“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也不足为奇。
  先锋书店的下沉式入口低于地平线。从一扇小门挤进,豁然开朗。店内两侧浩浩荡荡摆满各种书,大概有上万册!在里面随便走走,东翻翻,西看看,大半天就过去了。那些无尽之书,像一個巨大黑洞,吞噬着时间。走到外面,天都黑透了。放眼望去,车水马龙,霓虹闪烁。
  因其独特氛围,身处书店的人,举止行为也异于平常。我曾遇到一位青涩姑娘,还是在校学生,闲暇时兼职卖书。跟我推荐熊培云新书。问她为何喜欢熊时,竟脸色绯红。一对老夫妻,满头银发,已近古稀之年。老太一本《西藏生死书》,老头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头,看得很投入。还有身材高挑的女模特,带着摄影团队,在书店拍写真。先锋书店经常举办文化活动:新书推介会,文艺电影主创见面会以及歌迷见面会。我曾参加诗人小海的新书发布会。那是一个很冷的冬天,他的朋友大多是小说家、诗人。大家聚在一起,说起以前写诗歌、办诗刊的往事。在我听来,好像是很遥远的故事,散发着八九十年代的迷人气息。
  好的书店之于城市,与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之于城市的意义,毫不逊色。台湾书人钟芳玲在《书店风景》中,写到许多地标书店,比如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纽约的高谈书店、史传德书店等。这些书店的历史,与这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乔伊斯《尤利西斯》最初发表时,据说有伤风化,无人愿意出版。莎士比亚书店老板丝薇雅?毕奇女士独具慧眼。在她运作之下,《尤利西斯》成为当时的超级畅销书。莎士比亚书店消失二十余年后,乔治?惠特曼延续莎士比亚书店的传奇,开办至今,成为塞纳河左岸的一道美丽风景。我喜爱的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开场镜头就是这座传奇书店。顺便说说,钟女士真是一位任性有趣的奇女子。她不仅热爱书店,还把逛书店的爱好变成文化行为,写出颇有价值的书话三部曲。
  鼓楼是南京书店聚集地。有南大校园内的万象书坊,玄武门凤凰书城,新街口大众书局,清凉门西西弗书店,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二手书店。在这个网络便捷的时代,逛书店更像是怀旧和休闲。许多人只逛不买,给书店经营带来许多困难。万象书坊背靠大学,兼营咖啡餐点,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凤凰书城更像图书超市或大卖场,书店气氛淡薄。大众书局开了借书业务,读者能将新书借回家阅读,也是皆大欢喜。西西弗与一家咖啡店合营,让我想起衍生品众多的苏州诚品。
  相比于售卖新书的书店,逛二手书店或古旧书店,更能得到淘书的乐趣。那些个性迥异的书店主人,创造了书店的历史和风格。他们才是书店真正的灵魂。苏枕书在《京都古书店风景》中写道,他们(书店主人)也会有寂寞和悲哀,但总能话锋一转,笑云:“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这样微不足道又缠绵悱恻的心意,也许正是爱书人所期待的。

双面秦淮


  穿过厚重城门,我爬上清凉山旁的老城墙。初冬天气,阳光温暖动人。城墙护栏在青石板投下道道光影。一阵风吹过,银杏叶落了一地。枫叶也开始变红。草丛中一株株不知名的小花,冬日里依旧开得繁盛。远处高楼林立。秦淮河闪烁着光,河水缓缓流动。河畔聚集许多市民,或捧着曲谱唱歌,或迎着太阳练太极,或戴着头巾跑步。踩着轮滑的孩子,贴着地面迅速移动,像野地里的兔子。
  人与汽车,高楼与平房,大桥与电视塔,构成眼前风景的基本风貌。从城墙上望去,这片风景的核心,依然离不开这条河。整个南京城的繁华,也与秦淮河密不可分。通常说的十里秦淮,位于老城南东水关至西水关一带。老城南的繁华,从《儒林外史》的描述中可见一斑。楚汉争霸、六朝金粉、大明建城,乃至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历史上一场场大戏接连在这里上演。我常想,如果有人在乌衣巷或朱雀桥架设一台摄像机,记录这些历史片段,会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
  我们或许能看到卧薪尝胆凯旋的越王勾践,带着一帮士兵治理城防;或许能看到少年英雄项羽,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出征之前,尚在城里悠游;或许能看到王导、谢安家夜夜笙歌、宾客众多,一群黑褐色燕子在梁间飞来飞去,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如果往前快进,你还能看到太平军与湘军对垒,鲜血染红整条河流;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中山先生意气风发,带着一帮幕僚,植下许多梧桐;也能看到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坐在画舫里品茶赏景。就像看古镇必定要清晨,感受秦淮河的风情,最好是细雨微风的夜晚,坐画舫,听桨声,看河房。白天的秦淮河是平淡、朴素的。到了夜晚,才显出她的妖娆和妩媚来。传统的秦淮风月,是一种暧昧、浮华的美。北方政权南迁,带来许多挥金如土的贵族。偏安一隅的王朝,则让许多人生出幻灭感。来到金陵的人们急于从现世生活中寻求麻醉,逃避江山沦陷、国破家亡带来的巨大痛苦。
  如今的秦淮河,历经沧桑,铅华洗尽。河边的许多小店门口排着长队,有些人等候几个小时,只为买几只烧饼或一碗鸭血粉丝汤。没有灯红酒绿、桨声灯影的陪衬,秦淮河就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跟日常生活更加贴近。然而,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依然隐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耐人寻味,正是秦淮河的迷人之处。
  责任编辑:陆萱
其他文献
满是游荡和告别,我们奏完了那首曲子。一位将要离开他女友的美国男子。当他在一段段歌词里穿越一个个城镇——凤凰城、阿布奎基、奧克拉荷马,驰上前言的漫漫长路——我母亲从没能这么做。如果我们能那样将一切抛诸脑后就好了——我想我母亲也是这么想的。如果能以那种方式哀伤的话。  这段文字,出自石黑一雄的小说集《小夜曲》(Nocturnes)里的首篇《抒情歌手》(Crooner),尤其是一头一尾这两句,在我看来其
期刊
1  昨夜,我梦见了他,  在翻身而过的时光中重生了一只鹪鹩,  放飞于森林筑巢,只占了一枝。  他说那即是他的生活之需,  无限靠近了万谷颗粒的喜悦。  他还重生了日月和及时雨。  有时阳光很好,有时  他冒雨出门,待稼穑。 2  在向阳的地方,  他的冥想与布衣大袖  时常被椿树的枝杈勾住。  萌芽长出时  他感召下的几只灰鸽子也频频  展开了翅膀。  他窥探世外,由蜂蝶虫鸣跟着  在道路上雀
期刊
遍地丰收的金秋不错  可以飲酒、赋诗,也可以深入田间地头  体验另一种生活  节奏不用过快,所以不用很慌张  我知道你已经从梦中醒来,把脚下当作了  故乡  四周都很熟悉,恐惧  早已消散在了大地尽头,草丛里的蟋蟀酣睡  心率过于寂静  轻轻的,高过了一只水鸟的念想  像是狭路相逢的勇者  不用再害怕淋漓暴雨,夜幕疯长  想象随风而动  ——题目源自李颀唐诗《送陈章甫》山月随人归  思念如潮,想家
期刊
我们与文学的粘连,很多时候或许不仅仅因为我们喜欢某一作家或一本书,而在于我们推测这一作家作出这一叙事选择的过程中无限接近于他的写作之夜,无限接近于灵魂的陪伴。也就是说,还原某一部作品的历史现场同时还原了作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场。  钱理群在《赵树理身份的三重性与暧昧性——赵树理建国后的处境、心境与命运》中分析赵树理党员、农民、知识分子这三种身份带来的暧昧与矛盾。实际上,党员、农民、知识分子的暧昧与矛
期刊
一  我不确定我是否真的犯罪了。那个买我家那台漏电的旧洗衣机的老刘,会不会被电死,我不确定。我怕把事情传扬出去,我会被某一条法律惩罚,从此余生在监牢里度过。我不敢去阳台上看那台新买的洗衣机。那洗衣机像仙人球一般刺眼,提醒着罪的产生,也迷乱着罪的源头。  然而,这旧家电又是必须卖掉的。因为它已经使用了十多年,并且即使不买新洗衣机,它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从去年冬天开始,我们就已经发现它的漏电。我妹妹
期刊
1  多年以前,我曾给新闻专业的学生讲当代小说。课间休息时碰到一个女生背着书包往外走。我说,你可以离开,但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是不喜欢文学吗?她很直接地说,喜欢文学,但觉得老师讲的这些没意思,不感兴趣。我又问,“你都对什么感兴趣呢?”她回答说喜欢郭敬明。我说那这样好不好,你推荐一部郭敬明的小说给我,我请你读北岛的《波动》,下次上课时我们各用十分钟跟大家分享读后感。女生答应了,推荐我读郭敬明的《小世界
期刊
主持人点评:  2021年开始,“韩东读诗”栏目扩版,每期可刊载两位诗人的作品。第一期尤为重要,我推荐心目中仰慕不已的两位大诗人,吕德安和杨键。吕德安是“第三代诗歌”一路写法的先行者,一出手即呈现出大师之相。后来的写作日趋成熟圆满,但由于去国多年也由于其性情的木讷反倒在诗坛隐逸了。这是一位经典式的诗人,诗艺精纯、自成方圆,对当代汉语写作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贡献。杨键的追求则是在诗歌技艺之外,有更重
期刊
家庭,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晦暗而又令人浮想联翩的家庭结构关系,似乎是涉及朱婧近期小说创作的某种显而易见的“读法”。我们可以在相关文本留意到能形成勾连的痕迹:未道明任何因由便悄然离家的母亲(《那般良夜》,《青春》2019年第5期);隐约有所指向的幼童坠楼事件(《影》,《雨花》2019年第9期);看似妥帖却潜流其下的夫妻关系(《危险的妻子》,《雨花》2019年第9期);父亲、母亲、儿子与其恋人之间的微妙
期刊
1  那年的早春二月,我告别学习生活了两年半的电力学校,背起行囊跨出校门,没去预分配的电力研究所报到,而是奔向了火车站。毕业前的一次离校体检,我被查出急性黄疸型肝炎,而且还是“大三阳”。辅导员说我“出师未捷身先病”,又安慰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在她的一番鼓励下,我回到家乡的一所传染病院报到。  想想有些滑稽:电力学校的学制是两年半,我不知道为什么不是三年。后来进了电校才得知,电校培养
期刊
出门时,他被耽搁了一会儿。一个客户为施工图上的两个细节来磨他。冲到站台,地铁正在关门。从楼里跑到地铁站台短短五分钟时间,手机上又多出几条新信息。着急地候车。不过,他还是把信息都回了。还有一分钟,他顺手刷了一下朋友圈,满是“小寒初渡梅花岭”“霜风落叶小寒天”这样的诗句。糟了!匆忙中忘了拿外套。一年中最冷的一天。这个念头挥之不去。站在暖气很足的地铁车厢里的他,下意识把夹克衫拉链拉到顶。突然间,他隐约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