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研究不同知识对学生进行建构设计、问题设计、横纵设计,发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更有交互作用了,不论是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全面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单元知识 整体性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9-02
由于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差,教学设备落后,课时紧等原因,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往往被忽略,教师对一些化学基本知识、原理重复讲,这使学生易疲倦,学习负担加重。本文从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进行研究,建构设计、问题设计、横纵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明确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建构设计
新教材将有关化学知识分散于不同的章节中,教师应该明确作者的编写意图,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要求掌握的程度,避免重复教学,一步到位,不要硬加课时,过分拔高。
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传统教学中,从第一课时开始,按七点进行教学:原料——原理——装置——操作——收集——检验——注意事项等,在后续教学中,凡是出现气体的制备,都依样画葫芦,反复讲。这并没有明确知识的地位与作用,造成师生的疲倦。
沪教版教材从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建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剥笋。从O2的性质到实验室制法,从CO2的性质到实验室制法,再设计两套典型气体实验室制法(固固加热制气;固液不加热制气),最后设计未知气体制备的运用,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此,可从4个课时进行建构设计:
第1课时:①使学生了解O2的物理性质;②使学生掌握O2的化学性质;③使学生了解O2的用途;④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第2课时:①初步掌握探究KMnO4或KClO3制取O2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②初步学会对比H2O2和MnO2制取O2的发生装置,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的一般思路;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第3课时:①使学生了解CO2的性质,学会鉴别CO2;②使学生理解两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③使学生了解CO2的用途;④初步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念。
第4课时:①使学生理解实验室为什么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CO2;②学生能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设计发生装置;能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CO2;④培养学生活动探究的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用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克服传统的单一重复,只有明确了化学知识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防止教学的想当然。
二、树立学习的超前意识,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问题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超前意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正)迁移[1]。
对沪教版单元知识整体性可进行问题设计,如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如第4章,燃烧,燃料:1.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2.如何科学地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3.在化学变化中各物质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4.如何简捷地描述化学变化?如第5章金属与矿物:1.金属有哪些性质?2.金属矿物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3.铁是怎样冶炼的?4.常见合金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5.怎样防止金属的腐蚀?如第6章溶解现象: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2.水溶液有哪些重要的性质?3.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4.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5.如何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三、巧妙串联知识,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横纵设计
珍珠漂亮,离不开串联它们的线。中学化学知识很零散,单元教学完成后,若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挖掘,学生所获的知识将是无序的,故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横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善用表格横纵设计,将单元知识活化和总结。案例1、对O2、CO2、H2可从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存在与用途,如何检验等方面进行表格设计,学生学习一目了然。案例2、对硫酸与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可从与指示剂反应,与金属反应,与氧化物反应,与碱或酸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
2.以观念为中心,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横纵设计。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与“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渗透。如在梳理酸碱盐知识体系时,用下图涡轮的形状建构转化观,酸碱盐的位置换一换,单元知识整体性轮廓就呈现出来了,少了哪片叶,或许发动机都不能正常工作。
分类观贯穿于中学化学单元知识的整个知识体系,平时教学可从宏观和微观、组成和结构、具体和抽象对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的认知。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建构物质转化观,对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进行横纵设计,化厚为薄。下面以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为例。
上述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中,涉及到单质、氧化物、有机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较系统、全面考查了单元知识整体性,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经过不断的实践,对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进行研究和有效的整合,充分挖掘教材,层层设计,统筹兼顾,这一教学研究将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机》,湖北出版社。
【关键词】单元知识 整体性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9-02
由于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差,教学设备落后,课时紧等原因,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往往被忽略,教师对一些化学基本知识、原理重复讲,这使学生易疲倦,学习负担加重。本文从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进行研究,建构设计、问题设计、横纵设计,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
一、明确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建构设计
新教材将有关化学知识分散于不同的章节中,教师应该明确作者的编写意图,知识间的联系,学生要求掌握的程度,避免重复教学,一步到位,不要硬加课时,过分拔高。
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传统教学中,从第一课时开始,按七点进行教学:原料——原理——装置——操作——收集——检验——注意事项等,在后续教学中,凡是出现气体的制备,都依样画葫芦,反复讲。这并没有明确知识的地位与作用,造成师生的疲倦。
沪教版教材从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建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剥笋。从O2的性质到实验室制法,从CO2的性质到实验室制法,再设计两套典型气体实验室制法(固固加热制气;固液不加热制气),最后设计未知气体制备的运用,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此,可从4个课时进行建构设计:
第1课时:①使学生了解O2的物理性质;②使学生掌握O2的化学性质;③使学生了解O2的用途;④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第2课时:①初步掌握探究KMnO4或KClO3制取O2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②初步学会对比H2O2和MnO2制取O2的发生装置,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发生装置的一般思路;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第3课时:①使学生了解CO2的性质,学会鉴别CO2;②使学生理解两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③使学生了解CO2的用途;④初步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观念。
第4课时:①使学生理解实验室为什么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CO2;②学生能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设计发生装置;能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CO2;④培养学生活动探究的能力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
用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克服传统的单一重复,只有明确了化学知识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防止教学的想当然。
二、树立学习的超前意识,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问题设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超前意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正)迁移[1]。
对沪教版单元知识整体性可进行问题设计,如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1.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3.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4.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如第4章,燃烧,燃料:1.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发生?2.如何科学地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3.在化学变化中各物质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4.如何简捷地描述化学变化?如第5章金属与矿物:1.金属有哪些性质?2.金属矿物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3.铁是怎样冶炼的?4.常见合金的特点和用途是什么?5.怎样防止金属的腐蚀?如第6章溶解现象: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2.水溶液有哪些重要的性质?3.如何表示溶液的组成?4.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5.如何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
三、巧妙串联知识,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横纵设计
珍珠漂亮,离不开串联它们的线。中学化学知识很零散,单元教学完成后,若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挖掘,学生所获的知识将是无序的,故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横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善用表格横纵设计,将单元知识活化和总结。案例1、对O2、CO2、H2可从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存在与用途,如何检验等方面进行表格设计,学生学习一目了然。案例2、对硫酸与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可从与指示剂反应,与金属反应,与氧化物反应,与碱或酸反应,与某些盐反应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
2.以观念为中心,对单元知识整体性进行横纵设计。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很好地体现了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与“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渗透。如在梳理酸碱盐知识体系时,用下图涡轮的形状建构转化观,酸碱盐的位置换一换,单元知识整体性轮廓就呈现出来了,少了哪片叶,或许发动机都不能正常工作。
分类观贯穿于中学化学单元知识的整个知识体系,平时教学可从宏观和微观、组成和结构、具体和抽象对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的认知。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建构物质转化观,对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进行横纵设计,化厚为薄。下面以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为例。
上述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中,涉及到单质、氧化物、有机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较系统、全面考查了单元知识整体性,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
经过不断的实践,对单元知识整体性教学进行研究和有效的整合,充分挖掘教材,层层设计,统筹兼顾,这一教学研究将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全面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机》,湖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