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3-0160-01
摘要:唯物主义者的可贵,当在承认现实,进而承认人是这现实的物质元素。先生八十年前为生命写下的文字,表达他对生命的悲悯和礼敬,这情怀超越时空,成为生命历史的依托。此文从先生的两“记念”(《記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以高中语文教材所录鲁迅作品为主)浅析其生命关怀。
关键词: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生命礼敬
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鲁迅作品达25篇(组)之多,倘用一个主题归纳它们,愚意“生命关怀”四字堪当。而这生命,先生又分出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两级,前者体现生物的物质属性,后则生物的社会价值;启悟战士以斗争的智略,呼唤生命长存为社会的进化作更持久的奉献,并享受进化的福祉。
一、对自然生命的肯定与礼敬。
1.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
充分肯定人的生物性这一本源特征,生命才有了存在的依据和权利。臆想人超离生物,就会导致人的本质无着。将人神化就是将人虚幻化,这固然回避了承认人趋利避害、爱生恶死的根本欲求,显得堂皇,但逃避了真实人性的客观面对。其实人就是生物,“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去了生物的意义”(鲁迅《我们现怎样做父亲》)。
2.自然生命之美
《记念刘和珍君》中“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和“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这些青春的生命彰显着良善与义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白莽,有着“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的柔石和“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冯铿女士……都显示了生命的奋进与执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是朴实的自然物,本应万分珍爱,尽享生存之欢欣,即便不能开出绚丽的花,也能尽其天年,展现独有的自然之美。然而,这些青春的生命却如流星永逝,放弃自然生命的权利,而试图升华出社会生命的价值,让先生“沉痛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只能去“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向逝者奉献“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
二、社会生命的价值
1.人的社会生命
人作为生物之一类,所以有别于其它生物,成为独特至上的类别,是因他有社会生命。人由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的提升,是生命形态的升华,是生命的群体职责和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
人的社会生命需要人去担当时代使命,承受时势艰危,宏扬时代真理,推动时代进步。需要人有道义心、真理情和使命感。古有“舍生取义”之说,就是宣扬为了道义,人应舍弃自然生命的存在权利,而去实现社会生命的奉献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的社会生命被看得很重。历史长河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宁折不弯,铁肩担道的光辉范例不胜枚举。鲁迅先生当然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生命的价值,虽然他一再提醒不要轻易捐弃自然生命,但他对志士的精神和勇气是肯定的,这体现了他对社会生命的认同。
2.社会生命奉献的价值
人由自然生命升华为社会生命,就意味着他要为群体奉献,有时就难免牺牲,也就会具有一定的意义,带来一定的影响。人牺牲的用意,也就在于希望这个影响是巨大的,能促使社会改善一大步,前进一大步。希望通过自身的毁灭来换取众生的兴盛。有了这种信念,去舍身赴义,他就成了战士。鲁迅先生认为,战士的行为未必尽善尽美,但他们仍值得称颂。他说:“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战士和苍蝇》)这里看到先生对下劣者的鄙夷和对战士的肯定。
三、鲁迅生命观的人性辉光
1.人性的生死观
先生的著作里,“生命”“性命”“生存”“苟活”“生活”“死”“牺牲”“自杀”“屠杀”“虐杀”“诱杀”“暗杀”“枪杀”“死刑”等等词语极多,由此可见他所处的现实人生的惨淡,也看出他对生命的关注、崇敬和悲悯,让人敬服他作为一个孤独斗士的良知。他是生命的卫士,自觉竭力为生命维权,特别是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奴役的生命维权。他关注生和死的生命状态,所以他的生命观也可称是他的生死观。而“鲁迅先生的生死观是人性的生死观。他对‘生死’的议论,无不为奴隶着想,为奴隶争取人权,争取生存、温饱和发展的自由。”(王得后《鲁迅与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是的,深挚的人性关怀就是鲁迅生命观的特质,是先生珍重自然生命与崇敬社会生命相统一的生命意识,在那血雨腥风的时代,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生命礼敬。
2.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性地看待生命,才能认识生命的内涵,生命作为生物的存在方式,其自然属性是第一位的,是社会属性的基础。因而人首先得保有和善待自然生命,才能去谋求社会生命的价值。先生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六)》)其中“生存”“温饱”是基础,次才是发展,前者体现自然生命的需求,后者体现社会生命的价值。它们都是先生主张极力维护的,任何有悖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敌手都要痛击。这样的意思先生多次谈到,如《北京通信》:“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只有这样,把人的自然生命放在首位来珍视,才能将敬重生命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先生的求实与深刻。
痛逝者,念生者,恤来者;大关爱,大悲悯,大礼敬;思人生,虑国家,惜生命……鲁迅先生为我们指了一条生命存在与进化之路,让炎黄子孙嗟叹着前行。
摘要:唯物主义者的可贵,当在承认现实,进而承认人是这现实的物质元素。先生八十年前为生命写下的文字,表达他对生命的悲悯和礼敬,这情怀超越时空,成为生命历史的依托。此文从先生的两“记念”(《記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以高中语文教材所录鲁迅作品为主)浅析其生命关怀。
关键词: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生命礼敬
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鲁迅作品达25篇(组)之多,倘用一个主题归纳它们,愚意“生命关怀”四字堪当。而这生命,先生又分出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两级,前者体现生物的物质属性,后则生物的社会价值;启悟战士以斗争的智略,呼唤生命长存为社会的进化作更持久的奉献,并享受进化的福祉。
一、对自然生命的肯定与礼敬。
1.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
充分肯定人的生物性这一本源特征,生命才有了存在的依据和权利。臆想人超离生物,就会导致人的本质无着。将人神化就是将人虚幻化,这固然回避了承认人趋利避害、爱生恶死的根本欲求,显得堂皇,但逃避了真实人性的客观面对。其实人就是生物,“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去了生物的意义”(鲁迅《我们现怎样做父亲》)。
2.自然生命之美
《记念刘和珍君》中“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和“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这些青春的生命彰显着良善与义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白莽,有着“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的柔石和“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冯铿女士……都显示了生命的奋进与执着。这些鲜活的生命是朴实的自然物,本应万分珍爱,尽享生存之欢欣,即便不能开出绚丽的花,也能尽其天年,展现独有的自然之美。然而,这些青春的生命却如流星永逝,放弃自然生命的权利,而试图升华出社会生命的价值,让先生“沉痛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为了忘却的记念》),只能去“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向逝者奉献“悲哀与尊敬”(《记念刘和珍君》)。
二、社会生命的价值
1.人的社会生命
人作为生物之一类,所以有别于其它生物,成为独特至上的类别,是因他有社会生命。人由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的提升,是生命形态的升华,是生命的群体职责和社会功能的角色体现。
人的社会生命需要人去担当时代使命,承受时势艰危,宏扬时代真理,推动时代进步。需要人有道义心、真理情和使命感。古有“舍生取义”之说,就是宣扬为了道义,人应舍弃自然生命的存在权利,而去实现社会生命的奉献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的社会生命被看得很重。历史长河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宁折不弯,铁肩担道的光辉范例不胜枚举。鲁迅先生当然充分认识到人的社会生命的价值,虽然他一再提醒不要轻易捐弃自然生命,但他对志士的精神和勇气是肯定的,这体现了他对社会生命的认同。
2.社会生命奉献的价值
人由自然生命升华为社会生命,就意味着他要为群体奉献,有时就难免牺牲,也就会具有一定的意义,带来一定的影响。人牺牲的用意,也就在于希望这个影响是巨大的,能促使社会改善一大步,前进一大步。希望通过自身的毁灭来换取众生的兴盛。有了这种信念,去舍身赴义,他就成了战士。鲁迅先生认为,战士的行为未必尽善尽美,但他们仍值得称颂。他说:“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战士和苍蝇》)这里看到先生对下劣者的鄙夷和对战士的肯定。
三、鲁迅生命观的人性辉光
1.人性的生死观
先生的著作里,“生命”“性命”“生存”“苟活”“生活”“死”“牺牲”“自杀”“屠杀”“虐杀”“诱杀”“暗杀”“枪杀”“死刑”等等词语极多,由此可见他所处的现实人生的惨淡,也看出他对生命的关注、崇敬和悲悯,让人敬服他作为一个孤独斗士的良知。他是生命的卫士,自觉竭力为生命维权,特别是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奴役的生命维权。他关注生和死的生命状态,所以他的生命观也可称是他的生死观。而“鲁迅先生的生死观是人性的生死观。他对‘生死’的议论,无不为奴隶着想,为奴隶争取人权,争取生存、温饱和发展的自由。”(王得后《鲁迅与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是的,深挚的人性关怀就是鲁迅生命观的特质,是先生珍重自然生命与崇敬社会生命相统一的生命意识,在那血雨腥风的时代,表现了难能可贵的生命礼敬。
2.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性地看待生命,才能认识生命的内涵,生命作为生物的存在方式,其自然属性是第一位的,是社会属性的基础。因而人首先得保有和善待自然生命,才能去谋求社会生命的价值。先生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六)》)其中“生存”“温饱”是基础,次才是发展,前者体现自然生命的需求,后者体现社会生命的价值。它们都是先生主张极力维护的,任何有悖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敌手都要痛击。这样的意思先生多次谈到,如《北京通信》:“但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只有这样,把人的自然生命放在首位来珍视,才能将敬重生命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先生的求实与深刻。
痛逝者,念生者,恤来者;大关爱,大悲悯,大礼敬;思人生,虑国家,惜生命……鲁迅先生为我们指了一条生命存在与进化之路,让炎黄子孙嗟叹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