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性立足思辨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cy_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将媒介的教育功能首次放到了语文课程的叙事框架之中。就这一全新亮相的教学板块而言,媒介内容的特殊性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针对这一任务群,教师须给予学生思维方法和思考方式的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让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情境中更好地辨识、分析、评判媒介传播的内容,实现在诸多媒介中的联动互融。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理性;思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推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旨在提高学生理解、辨析、评价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语文课程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必然要求培养学生践履社会的能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全新亮相,便是媒介教育功能与学生践履能力的一种对接,也是在语文课程的叙事框架之下对这一内容进行更加规范、有效的升格。但是,媒介内容载体丰富,信息庞杂,自主性与交互性共存,快捷性与共享性并驾,是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指导方式的一次考验。教师的教学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指导学生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以便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情境中更好地辨识、分析、评判媒介传播的内容,实现在诸多媒介中联动互融。
  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媒介是现代传播学的一个概念,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1]的工具。媒介传播的是信息,在今天这个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高度发达,庞杂万变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考验着我们的反应和认知,更挑战着我们的理解和判断。《课标》指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便是通过“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指向特点和规律的学习,便不能止于浏览阅读不同媒介信息,更需要通过理解和分析,形成思维和思想。面对错综复杂的资讯,无论是分析、判断、评估、选择信息,还是确定信息的真伪、优劣、主次,对学生而言,都有不小的压力。
  比如2017年春节期间,一则有关“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吃第一顿饭就要分手”的帖子在网上疯传。网友们针对此事的讨论持续发酵,激烈异常。但最终,相关部门介入调查的结果显示: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并非上海人,发帖也纯粹只是个人情绪的一种发泄。
  对于这样一则新闻素材,网友的讨论基本都以描述自己对这一行为的感受为主,发表的看法也都是从个人主观出发,以“如果我是谁谁谁,我会怎么办”这样的形式为主,严重缺乏对事件本身的追问,更缺少客观、成熟的评判。在新媒体时代,各种声音交织,看似热闹,实则混乱:或哗众取宠,吸引眼球;或戴有色眼镜,以偏概全;更有甚者,作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发声筒,鼓吹呐喊。
  真正的新闻,应遵循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媒体人应该竭力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能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2]而在今天人人都是新闻人的传媒语境下,传统媒体分析新闻“倒金字塔”结构、导语、正文、结尾的那一套,已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面对“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辨析与评判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这一目标指向,学习新闻传媒类文章,我们需教会学生两样本领:
  一是理性。所谓理性,指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一般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与感性相对,其本质是否定与怀疑。二是思辨。思辨意为“思考、辨析”,“用心搜索证据,确信证据充分,最终形成信念”[3]4。综而言之,课堂上,面对一则资讯材料,我们需要指导学生能对媒体信息提出质疑,并通过搜集证据,“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将它否定。保持怀疑的心态,进行系统和持续的探索”[3]7,不轻信,不盲从,辨出作者的立场,读出背后的真相,从而还原事实。
  二、学生参与阅读与交流的现状
  以笔者的一次社会新闻阅读课为例,此次阅读课,笔者选取在社会上引起较大讨论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参与到对新闻素材本身的阅读和对新闻内容发表看法,以观察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梳理、甄别、探究行为。
  第一则是2017年被网易、中国青年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的假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近日,河南一酒店举办了一场特殊婚礼,一位年纪21岁的帅气大学小伙迎娶一位比自己大了34岁的离婚中年大妈,而且这位大妈竟然是自己大学室友的亲生母亲。这场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婚礼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原来事情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新郎年轻帅气,而新娘虽然55岁了,可外表看起来非常年轻,就像二十几岁的妙龄少女一般。据了解,新郎名叫陈晓礼,新娘叫刘芬芬,这对恋人是在大学时候认识的。刘芬芬育有一女儿,名叫吴青青,在吴青青4岁的时候,刘芬芬便与前夫离婚了。随后由于吴青青是陈晓礼的大学同学,彼此之间经常有来往,由于时间久了,陈晓礼经常看到刘芬芬,被她白嫩的皮肤迷住了,因此爱上了她。然而这段看似不可能有結果的爱情,最终却出现了奇迹。
  在解读这则新闻时,笔者尝试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评论这则新闻,从而观察学生的思维倾向。从高一年级两个班86人的课堂参与情况来看,学生的评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概括(如表1):
  从统计不难看出,学生对新闻内容的评论基本以感性判断为主,思维活动大多沿着阅读的惯性或者新闻作者预设的方向展开,很少有涉及新闻事实本身的追问和判断,即使是“生活还需要理智”这样的逆向评价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样的对事实本身真实性略带质疑的看法,最终的结果都还是选择轻信,只有在“其他”中有极个别学生有“真的还是假的”这样的疑问,但也并没有对自己疑问的进一步探索,学生“搜索材料、证实自己的判断”的意识比较欠缺。   由于新闻材料有话题性,所以课堂环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积极,互动效果很好,但其实课堂内涵空空洞洞,因为在这一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提升。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理性和思辨的角度来感受媒介,感受世界,而不能总是用感性的标尺衡量生活。
  三、理性和思辨在阅读交流中的运用
  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来破解新闻信息,首先需要学生具有否定的能力,而否定不是信口开河,它需要有确凿的依据和科学的评判标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新闻真实性衡量表》来分析《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这则新闻(如表2)。
  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判断、推理,完成衡量表后基本可以发现,这是一则时间、地点、事件皆不完善的“三无”新闻,人物关系混乱,新闻主体缺失,材料佐证乏力,内容导向动机不纯,是一则显而易见的假新闻。
  明辨新闻的真假,是我们解读新闻的前提,而把握新闻作者的立场,则是我们解读新闻的依据。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则假新闻,作者编造这一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对保养、护肤等广告内容进行推广,与其说它是一则新闻,倒不如说是一则营销软文。
  通过这一举例,我们可以初步感受理性与思辨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某一社会事件,往往会出现不同角度、不同内容指向的多种资讯。学生在面对庞杂信息时,也可能会迷失、陷落,最终还是无法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出口,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将学生置身于多媒介的“群文”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增强学生解读新闻传媒的能力。
  以2016年引起巨大网络口水战的“雷洋”事件为例,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评判新闻标题的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评判感知新闻报道的立场,把握阅读新闻时的自我。有了前期“新闻真实性衡量表”的训练,学生能够较顺利地得出一些相对理性的评判,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标题,学生可以对大多数新闻内容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判断,这样,在阅读中,便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阅读立场,让自己时时保有阅读判断,形成阅读体会,而不至于沿着新闻作者的指向被逐步带偏节奏,失去对新闻的理性认知。
  四、理性思辨的一般路径
  根据《课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最终指向是“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这对学生理性思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可参照的路径,来保证学生思维的品质,最终提高学生独立判断、独立鉴赏的能力。黄华伟老师的“独到—确切—严密”[4]思维路径值得借鉴。独到,指“后验而可靠”的见解;确切,指“可查证的事实”和“可验证的道理”;严密,指“基于事实的推断”和“基于道理的推导”。三者相辅,形成完整而有质量的思维路径。
  我们可以《雷某事件,一天之内有多少情节已经反转了?》[5]的课堂讨论为例,来展示这一路径的实施过程(如表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面对错综复杂的媒介信息,学会甄别、判断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样一条基于“见解、事实(道理)依据、推断”的思维路径,是可以在我们理性思辨训练中进行操作并让学生深入领会的。
  语文课程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指学生朝向不同媒介所表現出来的理解、判断、质疑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更加有效地进行沟通交往的能力。[6]所以,在这一任务群的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理性推理能力。让学生学会用事实来描绘资讯,理性地辨析资讯,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想并能用理性的语言客观地评论资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诸多媒介中联动互融,促成真正的知识升华之旅。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2]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85.
  [3]约翰·杜威. 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4]胡勤.《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任务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5.
  [5]耿直哥.雷某事件,一天之内有多少情节已经反转了?[OB/EL].(2016-05-11)[2018-09-17].http://news.163.com/16/0511/21/BMQJM78200014JB6_all.html.
  [6]胡勤.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任务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3.
其他文献
六、古诗文阅读评述  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优秀的文化载体。古代诗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浙江省12份试卷均有古诗文阅读试题,用以评价学生阅读理解浅易古诗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祖国的优秀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较好地体现了学业考试的评价与引导功能。  (一)亮点与特色  1.在命题选材上,关联文本匠心独运  命题的选材至关重要,材料选得好命题就
期刊
摘 要:统编教材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可在实际教学中,教读、自读不分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自读课教学中突出自读课的“自”,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整合课堂环节,突出自读主体;依托平板电脑等媒体,拓宽自读渠道;明晰年段层级,精选自读课型。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读课;统编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关于阅读教学采用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自读课作为教读课与
期刊
摘 要:初中说明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在段落分层基础上综合分析,助推思维训练;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段拼接重组基础上观察比较,训练语言敏锐度,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教学;逻辑思维;思维训练  统编语文教材呼唤有体验的真实课堂,呼唤有梯度的思维训练。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说明文课堂因远离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将知识与文本贴标签式
期刊
编者按:在写作教学中聚焦修辞,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浙江省2018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主题是“‘修辞’与写作教学”。此次评比活动要求参赛者围绕“拟人”“夸张”或“象征”三种修辞格开展写作教学。13节课旨归鲜明,充分体现了集体教研的智慧,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以下四篇论文,既有磨课体会,又有观课思考,可说是此次教研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   摘 要:在写作教学中聚焦修辞,
期刊
得知高鑫老师计划用“项目”驱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时,说实话,我心里的担忧大于惊喜。因为高老师的学生来自城郊接合部,无论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还是阅读能力,都与城区的学生有一定差距。但在与他备课交流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电话那头一个年轻人满满的教学探究热情。于是,我和他商定,先利用清明假期,让学生们自主分组,完成本项目的第一个任务:商讨并确定展厅的策划方案。  清明假期结束后,迟迟没有回应。难道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计了语文活动的18项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排在首位。引导学生合理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本经久畅销的传记佳作。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以《苏东坡传》作为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究”活动的起点,并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选择《苏东坡传》的原因  《课标》提出,要“利用书中的目录
期刊
摘 要:环状事物代表美的最高境界。教师可以“圆形”文本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论述文写作,即根据具体情境、典型任务要求,借助逻辑框架,分析命题者的意图、自己的构思和读者的看法,写就立意“圆通”、脉络“圆合”、论证“圆融”、文字“圆润”的论述文。   关键词:写作教学;论述文写作;“圆形”文本理念  写作是一种思维工具,而如何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要求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自圆其说,在当
期刊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共享已成为全球治理创新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之上升为战略议程。数据共享的实质是政府数据资源的高效使用、合理配置,有利于推动政府向“整合政府”、“协同政府”、“合作政府”转型。世界各国和地区针对政府数据共享都做了积极推进。美国提出联邦政府总体架构框架(FEAF),英国在“协同政府”改革中提出了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CIF,我国从“十五”期间开始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
摘 要:从2015—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来看,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每年必考,考查时基本没有赏析方向的提示,赏析范围为语句或语段。在备考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作多角度赏析,同时考虑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现代文阅读赏析题;备考策略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一直是高考常考考点之一,如何才能更好地解答此类试题,尽可能拿到满分呢?笔者试以2015—2018年高考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