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归虚妄的对决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园的忧郁》是日本大正时期唯美作家佐藤春夫的代表作,成书于“告白小说”的鼎盛时期(一九一七年六月)。聂珍钊曾就日本近现代文学特征谈道:“自我告白是日本现代文学形成时期的文学伦理表现手段,日本现代小说通过告白表现出现代个体的伦理负罪感和内心冲突,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标准的表现手法。”《田园的忧郁》(以下简称《田园》)与其他对人与人之间各种伦理关系进行阐释的“告白小说”不同的是,作者审慎避开与现实社会的勾连,为读者展现的只是一幅晦涩、郁悒的自我内心告白图景:在一个极富诗情画意感的风景相框内,主人公“他”的内在意识宛若一只避役,面目变幻莫测且难以捉摸。山敷和男、佐久间保明等曾指出,《田园》叠加了新洛可可式绘画艺术以及文学式病状分析,是作者内心意识的复调咏唱过程。齐珮指出,《田园》是佐藤在敏锐神经、纤细感觉支配下,对其内心世界歇斯底里的真实描述。原仁司则认为,《田园》表现的是二元符号世界,是主人公与客体“外界”在精神层面的“交际”。然而《田园》与“告白小说”最为贴近的是其浓郁的对“伦理述说”的诉说,这也使该作品被赋予了高度的伦理叙事张力。就此而言,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佐藤春夫及《田园》进行诠释也就有了重要的文学意义。

一、救赎:归去来兮


  “窒息”是《田园》主人公“他”对大都市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情绪像风一样难以捕捉,像海一样敏感,随时会发出“空虚呀,极端空虚,一切都是空虚的”的呻吟,而这正是小说所要表现的人与自然之间伦理秩序混乱的结果。
  大正时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人们不得不离开原有的农耕世界,进入混凝土建构的大都市,去面对紧张的生活和逼仄、浑浊的生存空间。于是,丛林法则不断得到强化,人的内心充满自私、暴戾、狡诈、空虚、颓废、犹疑和迷茫,由此萌发群体性精神危机。这使重新回归“田园”式的自然世界成了“他”最为迫切的希望:“噢!我多么想好好沉睡一下啊……噢!沉沉地入睡,我到底有几年没享受沉睡的滋味了?……我第一件事就是要追求这个,快去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地方,走!赶紧去!”佐藤以这样的独白道出了“他”强烈的伦理意识:极度厌恶人类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获得的战利品——充满弱肉强食气息的大都市,希望重新遵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正常伦理秩序。之后,“他”沉浸在一种逃离都市的喜悦中:来到武藏野的乡间,这里有绵连起伏的山丘,晴朗干净的天空,葱郁茂密的树林,端庄沉稳的茅屋,缱绻温存的渠水,快活的蜻蜓、云雀……“他”感到自己的心中涌现出孩子样轻松的情绪。这种美好迅速使“他”有了变化。通过小说中妻子的独白可知,“他”曾是个暴躁、孤寂的男人,经常无视并打骂妻子。然而,面对被渠水、翠竹、野花环绕的新家,“他”居然能和缓地、主动地征求妻子的意见了:“这所房子的进出口,景致很不错呢,是不是?”看见自己的狗摇着尾巴在树荫下无拘无束地伸展身子、天真无邪地看着“他”时,进一步和妻子交流:“嗳,法拉迪和莱奥也表示赞同呢。”妻子感受到“他”的这些变化后,在呼唤猫儿、狗儿时都高兴地用上了像小姑娘唱牧歌时的情调和嗓音。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富含多重意义,除了山川草木,肉体感受、他者感情等“抽象性的、理念性的”概念,都可视为自然的类属(大久保乔树:《森罗变容:近代日本文学和自然》)。佐藤利用“他”从多维“自然”元素中获得的“喜悦”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新人和新世界:“他”不再和妻子剑拔弩张,开始懂得关爱外界的人和事,更为重要的是“他”不再强调住在哪儿,而是唠叨着“家”怎么样。显然,“他”在此体味到了都市中曾失去的安全感。而这种感觉正是“他”脱离原有的混乱秩序,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秩序的结果,更可视为“他”对一度深陷于都市、濒于绝望的自己实施的一次伦理救赎。

二、危机:重蹈覆辙


  走进乡间,体味伦理意识的满足,是“他”喜悦的根源,但此时的“他”却没有真正踏进庭院——“他”的新家。换言之,“他”的喜悦与真正的生存空间并无关联。事实上,从进入庭院开始,“他”的喜悦即开始一点点消失了。
  庭院内相当荒芜,而且有着太多都市和人工的印记:这是老财主为都市来的年轻女人建造的居所,她却与人私奔了。备受打击的老财主从此埋头于园艺,打造出一个四季鲜花盛开的庭院,可他很快就死了,花草也被花匠洗劫了,只剩下在草木野蛮生长下显现出的纷杂茂盛:“树木为使自己获得更多阳光,不管其他枝丫的死活,尽力舒展着身躯,相互缠绕、抵牾,……那比拇指还粗的蔓条突兀地窜出,像捆扎俘虏的绳子,一圈圈缠绕着大树向上爬,发疯般的触须伸向空中。杂草也在原来种植菊花的软土上根深蒂固地蔓生,……向四面八方延伸。”这就是“他”进入“家”后映入眼帘的情景。“他”忽然升起了对自然的愤怒:财主精心布局和抚爱的花草经过大自然残酷的蹂躏,实在目不忍睹。留下来的花木、院子,既没有充满自然生命力的野趣,也不具备人工雕琢的玲珑形态,而是胡乱糅合的怪物。这种气氛与其说丑陋,倒不如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凄凉感。这一刻,“他”的意识惯性又趋向了原有的那个混乱秩序,忽然有了“恐惧”的感觉。这种恐惧并非全然针对自然界的暴力杰作,更来自在这种暴力混乱中隐含的不绝如缕的人为造成的“雅意”。换言之,“他”發现新家依然有着他极度厌恶的人与自然的对决和弱肉强食的残酷,而“他”却对人的控制力更加向往。“他”根本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进发,更无法摈弃潜意识中对都市空间的留恋。如果说曾经的逃离是“他”在回应原初伦理意识的呼唤,那么此刻的回头则是在触摸现实伦理意识对“他”的诱惑。“他”不仅正面临逃亡失败的结果,更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产生了质疑,这才是令“他”真正感到害怕的原因。“他”为此感到焦躁,感到令人透不过气的严峻气氛。此刻,“他”的伦理意识已具有双重性,接受与排斥、认同与否定、期待与恐惧、现实与理想、自然与人工等对立元素纠葛在一起,为其构筑起更为混乱的伦理困境:“他”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对生存环境进行选择,“他”却无法切割自己在原初和现实伦理秩序之间的犹疑。实际上,庭院的人工印记非常明确地昭示出这里依然是都市混乱伦理秩序的属地,“他”自然也就会以惯性的、非理性意志控制的意识来应对这一秩序。因为这种秩序早已使其享受过“征服”所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两重层面上的快感,“他”不能允许“征服”对象的失控。而面对强大的“反自然”内心意识,“他”的那份恐惧无非是没落的理性意志对非理性意志消极、无力的抵御罢了。于是,在必须选择时,“他”直觉性地选择了“转身”,但“他”的理性意志尚存,因此没有立刻返回都市的勇气。这两种意识上的相互抵触,使“他”只能选择一种“意象式的转身”,以获取心理上的抚慰。   于是“他”看上了几棵被大树夺去阳光,像蔓草样可怜的蔷薇。“他”审视着蔷薇,俨然看到了自己——一个憔悴、可悲的,正在与大自然对峙的影像,多么典型的弱肉强食的场景!然而,“他”却未能占据控制者的地位。这不正是“他”“转身”的良机吗?于是,他集结工具,与树木搏斗,锯断树枝、剪去枝叶、扫掉蛛网……而这场搏斗几天后,“他”更加欣喜地看到了自然的败落:那条任“他”切割、拉扯的藤蔓枯萎了,被赶来的“花匠”宰割成上好的柴火,最后那蔷薇竟也真的开花了……“他”选择的“意象转身”令“他”实现了欲望:“反正哪,开始就是由人辟造的院子,直到最后也离不开人的……自己的意志——人的意志是可以左右自然界的力量……”
  从出逃至返回,“他”对原有秩序的厌恶和期望并存,而这正是“他”的精神枷锁。“他”所面对的混乱不仅来自都市、自然这些外部事件,更多的是来自内心的多重欲求。“他”希冀重新拥有安详、平静、无争斗的生活秩序,却又本能地不愿放弃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正是内心这种矛盾的困境,让“他”既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把庭院、蔷薇视为自己),又不由自主地与自然对峙。胜原晴希说:“让照不到阳光的蔷薇开花,这一连串行为,牵扯到了自然与人工二元对立的问题,而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他’缘何变得对这件事如此认真?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就是他在以蔷薇占卜自己的未来……”对占卜的开启往往源于人感到了迷茫。此时,“他”正处于高度的迷茫之中,内心真实的希冀与现实自我的欲望混淆的结果就是“他”之于自然的主体性正渐渐消失。而此次“意象转身”与其说是“他”再一次返回原有秩序,毋宁说“他”由此陷入了对自身处境更加迷失的深潭。这也是他不得不将让蔷薇重见天日视为“强者”的象征,进而确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原因。

三、困境:本真幻灭


  这场意象转身后,“他”受非理性意志左右的意识得到了满足。“他”也察觉到,这个新家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延伸。因此,“他”必须不断地维持前述的快感才能抵御这双重伦理意识交织给“他”带来的恐惧。然而,“他”发现这个与都市并体的乡间再也找不到让“他”展现“自我能力”并得到快感的对象了,这里的一切都演绎着与都市生活一样的烦闷和无聊。这就是“他”此次转身的结果:既赋予了“他”欲念的满足,又接续了“他”对实质的厌恶,一切又回到原点。“啊,一切都腐朽吧,要腐朽的话就腐朽吧,随意地腐朽吧,去腐朽吧,去腐朽吧……”这一连串的呻吟令人感到“他”在这种抉择轮回中已痛苦得无法自拔,当下任何一种抉择都会让“他”面临绝望并走向崩溃。自此,《田园》非常明确地昭示出“他”所面临的新的伦理困境:“他”根本无法正确应对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混乱的伦理秩序,在追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时,感到了自然对“他”的压迫,当“他”重返人类为中心的世界,却又体味着秩序混乱带给他的痛楚。这本质上是人的现实性与理想化所形成的矛盾导致的人与自我之间伦理关系发生崩塌的悲剧。“他”自我的本色就此消失,但理性意志尚存,因此并没有完全陷入伤感主义,而依旧希望新生,于是开始了又一轮的自我救赎。
  与第一次“转身”相符,“他”的救赎依然离不开意识的世界。这次,“他”相中的是一座与“他”心境极为贴切的,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小山丘。这座像极了女人躯体的山丘在“他”眼中俨然就是最初的乡间缩影。而最令他惊喜的是,这幅绝美图景中点缀着人工的痕迹,却没有一点斧凿的迹象,叫人流连忘返。不难看出,这是“他”的双重意识在小说中第一次共同的平铺外化,“他”就此产生一种捏合、调和自己意识并塑出新的伦理秩序的意念。“他”无暇再与去东京瞎逛的妻子争吵,开始在“他”的视域中将自然与人工进行交合,共同筑起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景。此时,农人的劳作、茅屋顶、苗木都预示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而与都市化混乱的伦理秩序不同的是,这种征服和控制所带来的秩序却是如此和谐。于是,“他”与自然、都市与乡间、欲望与理智、内省与抵抗统统化为乌有,“他”的自我救赎又一次成功了。然而,这只是基于“他”凭空建构的一场虚幻的神游,当“他”面对现实时,发现自己的恐惧、孤寂、烦闷、暴躁正在进一步加深。“他”想起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孤寂的孩子,想到母亲因患丹毒而变得恐怖的脸;“他”无缘无故地呵斥为自己采花的妻子,由她的睡姿联想到杀人,甚至亲手摧毁了那支让“他”体味过胜利的“蔷薇”……这就是说,除了“他”凝视的那座山丘,一切都在将“他”缓缓推回混乱秩序中生活,而这种推动的力度之大已经抵消了“他”获得的“征服”快感。这场意象式的救赎根本沒能使“他”脱离困境,唯一的结果就是使“他”彻底丧失了“求取新生”的期望。“他”明白自己摆脱不了现实,更驾驭不了现实,便只能在虚幻中找寻自我,而这个过程最终归于虚妄。小说在此开始着力描述“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幻视、幻影、幻听、幻觉。佐藤为“他”设定的这种“疑病症”更像“他”的抉择的继续——一种无奈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放弃自我,逃离现实,永久地龟缩进那个颓废的精神世界之中。“他”病了,蔷薇也病了……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的本源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伦理秩序是伦理社会的基础,然而这一伦理秩序一直在被肆意破坏。蕾切尔·卡逊曾说:“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即凭借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迅速将原来统一的自然界一分为二,建构出人类世界和非人的自然世界。人类将非人的自然视为被征服和控制的对象,并对后者发动了逼其就范的战争,并就此形成难以割合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田园》非常清晰地勾勒出在被破坏的伦理秩序下,人类失去自我、失去方向、失去一切的颓废图景,书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伦理诠释:当人类不遵循最基本的伦理秩序,原初善良的伦理意识被欲念所左右时,势必陷入困境中而难以自拔,最终走向崩溃。
其他文献
孫培原顶住压力,拿到本届亚运会首金。第十八届亚运会首个比赛日,首枚金牌——男子武术套路长拳项目在雅加达国际展览中心率先展开争夺。29岁的山东老将孙培原第五个出场,凭借不容置疑的实力和近乎完美的发挥,他得到了动作规格分5.0分、演练水平分2.75分、创新难度分2.0分,总分9.75分的好成绩。这个高分在武术套路比赛中优势非常明显,也一举确定这场比赛的基调——后面的选手要想夺得这枚金牌,需要更完美的发
不可否认,体育教学中,有好多德育的内容应该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的。因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中,有很多与德育紧密相关。因此,我们每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融进德育。学生的思想素质如何,不是全靠德育教师、语文教师在课堂渗透的,而是需要每一位科任教师的配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四化立志成才的情感,激发
8月的开罗酷热难当,白天最高气温超过37摄氏度。今年夏天,这座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千年古都更加焦躁不安。自穆斯林兄弟会(穆兄会)支持的总统穆尔西7月3日被军方罢黜后,穆兄会成员天天上街游行。最终,酿成了8月14日的流血冲突。一时间,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一脸愁容,风光旖旎的尼罗河也难觅欢乐的浪花。  大清理前的准备  7月以来,穆兄会将开罗的阿杜维耶清真寺外广场、开罗大学门前的复兴广场设为抗议示
中央确定2014年为改革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全省农业系统的全体同志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形势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握。  一、清醒认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老矛盾  目前,制约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新老矛盾体现在 “五个新挑战”。  1.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
二00七年一月十二日,华盛顿朗芳广场地铁站。  一个衣着普通、头戴鸭舌帽的街头艺人,在周五早上人来人往的华府地铁站,拉着招徕听众的小提琴曲。他脚边放着收钱的琴盒,四周则是来去匆匆的上班族。他整整演奏了四十多分钟,只有七个人停下脚步驻足听了片刻,二十七位路人往琴盒里扔了钱,一名三四岁的男孩想多听一会儿,被急于送他上幼儿园的母亲硬拉走了。  终于,有一位听众把他认了出来——他其实并不是无名的街头艺人,
〔摘要〕与其他学科的微课一样,心理微课也是预先录制、播放自由、易于传播,主题精微、时间简短、注重交互,但心理课又有“以活动为主”“防止学科化”的特点。本文以疫情期间的心理微课“从自由,到自律——‘云上学’三部曲”为例,刍议心理微课的四重属性,即完整性、心理味、注重流媒质、有创新点。  〔关键词〕心理微课;属性;线上学习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
提要:洪武五年“岭北之役”中,冯胜彻底放弃了包括宁夏在内的甘肃行省广大地域,其原因是“惧回鹘之兵”,即惧怕当时势力正盛的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但北元和东察合台汗国皆受困于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未趁机进取甘肃,而以甘肃为战略版图中的“边缘地带”。这就给明朝重新收复甘肃提供了时间与机会。但明朝在甘肃的经略也止于沙州与哈密,原因是明朝作为建立在东南部的政权,同样将甘肃地区作为“边缘地带”,满足于收复元朝旧疆
提 要:“南粮北役”是基于明代财政的地域供输差异提出的一种判断,其中,“南粮”是建立在江南重赋这一基本认识之上。虽然该说自明代以来面临诸多质疑,但这些质疑并不以江南赋、役的量化比较为依据。因此,本文选取有“苏松重赋”之称的松江府为考察区域,在厘清该区域徭役构成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官方账簿和官员奏议中的相关数据,实现对该区域赋、役规模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役重于赋是明代松江地区赋役征收的基本格局,所
〔摘要〕人际交往是困扰高中生的一个普遍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会给学生带来一连串的困扰,不仅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困扰情绪,也影响学习。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辅导,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也会给学生今后的人生带去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Ears询问技术,引导学生讲出例外,从而改变认知,调整策略。  〔关键词〕人际交往;高中生;Ears询问技术;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