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再平衡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s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作中共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透露出的信息是:中国只有实现经济结构再平衡,才有可能保持现在的增长。



  中国需要解决的不平衡问题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战略。当时,中国依靠出口导向型战略来解决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但出口引擎并不是憑空创造出来的,而是依靠大量的产能和基础设施投资,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1世纪初达到40%以上。此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量借外债投资所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主要依靠国内资金(即国内储蓄激增,储蓄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达到50%的惊人水平)。中国在经历了早期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现在必须要解决这些不平衡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再平衡是一个微妙的、具有风险的过程。国内外市场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导致转型偏离预计方向。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削弱了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放缓凸显了这些担忧。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在避免经济出现危机的条件下,如何坚定地推进经济调整和改革。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个新变化只有好处。与其他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结构类似,到 2025年,预计中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将上升到60% 左右。快速增长但仍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服务业的潜力是无限的。相较于美国典型的服务型经济,中国的批发零售、休闲娱乐、专业服务、医疗等行业规模还很小。
  在发展服务业方面,中国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服务业是消费需求的基础。水电、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社会和谐幸福的基础。没有以服务业为基础的零售和批发分销网络,家庭也不可能成为活跃的社会成员。没有交通运输、酒店、娱乐设施等服务,他们也不可能把劳动收入花在休闲娱乐活动上。中国在这些方面几乎都严重不足,更不用说提供法律、会计、咨询、财务、软件工程师这样更为成熟的专业服务。其次,服务业是经济中高速但更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所有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增长速度都要慢于靠工业扩张的经济体。对中国而言,这不会对吸纳就业造成压力,中国的单位GDP产出下服务业吸收的就业数量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多30%。这意味着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下,中国在较低的GDP增速水平下就能够实现其就业目标,而过去资本密集型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则需要10%的GDP增速。再次,转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可以帮助中国兑现其提高增长质量的承诺。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碳排放量极小,这对于减少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此外,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和服务业就业增长是齐头并进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相当于农民人均收入的 3 倍。因此,服务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仅能够提高个人收入和刺激消费,还能有效减少贫富差距,这是未来中国重要的质量目标。服务业的发展为中国城镇化提供了合理的经济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中国现在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过去的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的经济持续发展面临重重问题。一国如果长期停留在早期的发展模式(如借鉴他国的创新,依赖贸易伙伴的外部需求),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毫无疑问,中国的基本策略是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进一步转向服务业、消费需求和自主创新都是中国下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由于中国越来越多地调动其庞大的金融资源来支持社会安全网,上述转型的结果会使得中国从储蓄过剩转向储蓄不足。特别是在资金不足的退休金和医疗领域,二者对于应对快速老龄化问题和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中国也将开始向所谓的发达国家行列迈进,届时中国会面临和美国、日本等国家同样的生产率挑战。中国决策者近年来似乎意识到了这一风险,对创新驱动型增长予以更多关注。没有强大的创新,维持生产率增长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再平衡也将面临挑战。从这一点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和未来对自主创新的关注是令人振奋的。
  (吴思整理)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特色”和“中国式”为其鲜明的域观特征和真理意义,而不是以
期刊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劳动、技术是一國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大幅增长可能会提高总体收入水平,但并不一定会提高人均收入。资本也是如此,增加资本存量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但每个工人的产出不一定增长了。因此,劳动和资本要素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但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技术进步不像劳动和资本那样存在投资回报递减的问题,如果投资回报最终下降至零,就不会增加产出和收入了。因此,我现在把视线主要放在创新,特别是大
期刊
机制设计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设计一套规则,使得在给定经济或社会目标下,能够得出均衡的结果。机制设计者可能并不知道人们对于社会目标的偏好,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可能找到一个机制来实现目标。我通常将机制设计理论比作经济学的工程分支。大部分经济学理论致力于解释现有的经济制度并预测这些经济制度的结果。当然,这是经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实证经济学或经济学的可预测性。但机制设计的研究方向正好相反
期刊
投入相同的劳动、人力和物质资本,不同国家、部门和企业的产出不同。这一差异取决于生产过程中分配和使用资源的效率。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提高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如Hall and Jones,1999; Easterly and Levine, 2001; Caselli, 2005)。  将生产率研究置于经济增长研究框架中是具有启示意义的。20世纪50年代,索洛和斯旺(Solow,19
期刊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总量仅落后于美国。在亚洲,中国经济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很多人认为,长期来看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且中国决心在技术领域迎头赶上。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可能不再是其决定性优势,因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部分工作,大多数人将把时间花在休闲上。  我不太确定会出现哪种情况。在接下来的
期刊
对于中等收入转型期的国家而言,6%-7%左右的增速是健康的。如果以10年为周期来观察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国的情况都不一样,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很复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是正常的,而期望中国经济一直保持9%或10%的增速很不现实。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需要重视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培育购买力。只有有了消费能力,供给端才会涌现出大量好的创新点。如果家庭收入占
期刊
过去4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预计10年内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正在不断积累,这也是事实。从历史来看,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很多问题,面临诸多考验,这些都需要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来克服。我的建议是,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过多在意,而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仍在推进,我也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举措。在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中,中国
期刊
中国的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邓小平建设开放中国的理念,但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机遇是2001年正式加入WTO,由于中国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增加,中国经济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获得了高速增长。目前来看,如果考虑到庞大的经济体量,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对外开放不是唯一的标准。  中国现在正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希望不再过多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而
期刊
从中国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需要承认自己不再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全球经济大国。我们都知道,上海与伦敦或纽约已经没有多少区别。这一点对于贸易谈判或改革的推进至关重要。  当然,长达40多年的改革,每一次改变,都会遇到挑战。比如你想要削减煤炭、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必然需要关闭一些企业,一部分员工可能将面临失业,这是去产能不得不经历的“阵痛”。尽管如此,我
期刊
一、中美关系走向  贸易战永远没有赢家,也永远不应该打。从经济学原理来看,贸易战最大的后果是心理上的威慑,真正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小。我希望我们不会看到真正的贸易战。如果我们真的经历贸易战,每个国家的工人、企业和消费者都会承担后果。我认为这没有什么好处。双方都有正当的商业目的,但正确的做法是谈判,而不是对抗。  竞争是永远存在的,美中两国应该寻求共同发展的可能。在当今的世界舞台,美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