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须懂得与失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一个基本规律。生活中,无论是经商,还是为官,都应追求一种高尚的道德,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筑好自己的价值高地,懂得以公义众利为指南,理智权衡得与失,既不因得到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怀,酸甜苦辣俱为营养,得失成败都有收获,挺直自己的精神脊梁,坦然自若地走好人生之路。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一个孔子问弟子“为官之得失”的故事,读来令人深思。
  孔子有个侄子叫孔蔑,当时与孔子的弟子宓子贱都在做官。有一次,孔子前去看孔蔑,问他说:“自从你做了官,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孔蔑回答说:“没有得到什么,而失去的东西有三样:政事一件接一件,学过的知识哪有时间温习,因此学到的知识也记不清楚了。朝廷给的俸禄太少,连送给亲戚一些微薄的礼物都做不到,因此骨肉之间更加疏远了。公事一般都很急迫,不能及时去哀悼死者、慰问病人,这样就失了朋友之道。我说失去的三样东西就是这些。”
  孔子听了很不高兴,于是又到宓子贱那里,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宓子贱回答说:“自从做官以来,没有失去什么,所得到的有三样:以前诵读的知识,现在能够依照实行,因此对所学的知识认识得更加清楚了。所得的俸禄,能够用来帮助亲戚,因此骨肉之间更加亲密了。虽然有公事,但还是能去吊唁死者、慰问病人,因此和朋友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叹了-一声,对宓子贱说:“君子就是你这样的人,如果说鲁国没有君子的话,那么宓子贱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孔蔑与宓子贱,同为孔子的弟子,同时在两地为官,他们各自以“三得”“三失”回答先生之问,反映出不同的为官理念与事业追求。其实,面对历史的长河,眼前或个人的一切得失,不都显得那么短暂渺小吗?为官者,还是应该在得与失上表现出一种睿智,明白自己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
  人们对得与失之间关系的理解千差万别,也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
  《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子罕“以不贪为宝”的故事:鲁襄公十五年(前558)冬天,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石,他把这块玉石献给当朝卿相子罕。子罕坚决不肯接受。献玉之人说:“我把這块玉石拿给玉匠看过,他说这是块上好的玉料,为稀世之宝,所以我才把它献给您。”子罕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我还是不会收下你的玉石,因为我把清廉不贪当作宝,您以玉为宝,如果您将玉石献给我,那我们都会失去宝物,还不如各人保有各自的宝物为好。”诚哉斯言,人生的幸福,只有舍弃不该得到的,才能留住不可丢失的,一个人如果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那么他实际上已是真有所得。我们何不多一点得失两便,知之由之呢?
  《小窗幽记》中说得好:“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一个人如何对待得与失,归根结底是人生追求的境界问题,反映出自己的胸怀与抱负。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张伯行,为官清正不苟得,廉洁不妄取,他有一篇著名的《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文。”的确,生活中有些得是不能得的,有些失是不应失的;如果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就会失去不应该失去的。“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得得失失,失失得得,考验着人生,也丰富着人生,我们何不把它视为人生价值的一种体味呢?
  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年,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看到金钱财帛就动了心,不怕触犯刑法而收受贿赂,这是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可用来弹射雀鸟,何况生命比明珠贵重得多,岂可以用来换取财物?”短短几句话,把为官守廉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历代清官廉吏面对得失,大都能够“让荣不忧,辞满为珍”,“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可叹也有一些人总是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结果,“妄得之福,灾亦随焉;妄得之得,失亦继焉”。
  清代乾隆年间,王宣望由举人捐资获得知县职务,几年钻营奔竞后,步步升迁,曾任浙江布政使、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王亶望唯钱是图,私留捐银,虚销赈粟,行贿受贿,并将非法所“得”在临汾、苏州、扬州等地开当铺,设商号,钱滚钱,利滚利,敛财无所不用其极。王亶望获罪入狱后,有关部门查抄他的家产,共值三百多万两白银,王宣望供称所有查出的银物,大半是贪索得来的,结果因狂贪暴敛而被斩。他多行不义的金钱之“得”,落了个身败名裂的性命之“失”。这个因得而失的反面教材,不是再次诠释了“不幸福,斯无祸;不患得,斯无失;不求荣,斯无辱;不干誉,斯无悔”的深刻含义吗?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1月29日)
其他文献
《三字经》这样说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位者,亦若是。”文中提到的“神童”刘晏,是唐中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理财家。小“神童”初露才华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一说生于开元六年)。当时,刚继位不久的玄宗皇帝励精图治,他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改革弊政,减轻赋税,社会经济由此得到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
期刊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史记》卷六二有传。青年时的管仲几次谋求出仕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与召忽一起辅佐齐国公子纠,但在王位爭夺中,公子纠失败,管仲因刺杀齐桓公未遂而成为囚徒。由于受到鲍叔牙的推荐,加之齐桓公志向远大、不计前嫌,管仲被任命为国相,治理齐国。他大兴改革,齐国由此走向强盛,终使齐桓公“
期刊
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达道”。(卷一《道体》)  程颐说: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无所偏倚,因此称为中。”什么是“中”呢?是说它的本体“寂然不动”的状态,所以说“中”是“天下万事万物之理”。“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能符合天理,无所乖戾,则称为和。”什么是“和”呢?是说它“感应和
期刊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
期刊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  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杨万里集校笺》卷一一《诗·荆溪集》)【赏析】  读杨万里的诗,每每要乐。见他写山溪水:“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见他写松声:“吟诗口角恰微鸣,唤得风从月胁生。端为先生醒醉耳,绕山搜出万松声。”见他写望月:“溪边小立苦待月,月知人意偏迟出。归来闭户闷不看,忽然飞上千峰端。"见他写醉归
期刊
丞相长思煮泉时,郡侯催发只忧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唐〕皮日休《题惠山泉二首》(其一)  经常有人问我,在某某处买了茶叶,结果回来一喝,完全和店里泡出来的不是一个味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茶叶被商家调包了呢?  其实,情况未必是这样。  那為什么一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味道会完全不同呢?其实,除去手法以及茶器之外,泡茶用水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毕竟,茶汤是茶、水、器三者之间努
期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人汶,阴谷皆人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人,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
期刊
逛街,遇到旧书店,我总会进去看看。常有泛黄的线装书躺在犄角旮旯里,封也软了,纸也黄了,边边角角都有磨损,拿在手里,隐约能触摸到光阴的温度,沧桑中多了柔软,厚重中透出素朴,油墨散尽,唯余纸香。  看着那些竖排的方块字,线订的书,一时间心生恍惚。  线装书是外祖父的最爱。曾经,在乡下,那时候外祖父还在,我还小。外祖父虽是乡野之人,但上过私塾,聪慧且心思灵巧。他不但爱书,而且会拉二胡,会养蚕,会种花,会
期刊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军镇名,又名三关镇。在今山西省。  天涯:形容極远的地方。  底用:何须,何用。底,在这里是“何”的意思。  【阅读导航】  寒冷的除夕之夜,诗人独自一人在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太原,寂寞难熬。但是,他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便寄语自己和友人: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何须发愁?春风已经吹到屋
期刊
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写给孩子的“教子诗”是人们进行家教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不乏颇有情趣、又有教育意义之作,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和借鉴。  要论对子女的疼爱,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可谓数一数二的人物,他52岁时才得一子,爱若掌上明珠。但他对儿子严格要求,从不溺爱,要求儿子自立自强。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病危时,要儿子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