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说理文应从语言表达入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0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玉恒老师在《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一文中指出:“我们在课堂上的着力点,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到语言文字上。要用語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指导,我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多角度的品析,将说理文上足了语文味。
  一、品析标点,体会哥白尼的善问
  在教学文中第2自然段哥白尼的事例时我这样教学:
  师:请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读出哥白尼的爱问、善问,边读边在文中作批注。
  (生通过读书,很快就抓住了文中的“充满”“经常”“缠着”“不懈探求”“稀奇古怪”等几处重点词语,体会到了哥白尼的爱问、善问,并谈了自己读后的感悟和收获。)
  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文章不是无情物,标点符号也传情。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从这处省略号中知道了哥白尼的问题很多,说明他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再读这段话时,透过这个省略号,我仿佛听到了哥白尼在小时候问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月亮为什么总是在晚上才出来?宇宙有没有边界……”
  生:透过省略号和文中的“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这句话,我可以品味出,这种爱问、善问的品质是伴随着哥白尼一生的。
  标点符号和语言文字一样,都承载了作者的情感。这个片段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一处省略号,读懂它背后的意蕴和情感,让学生不仅品足了语文味,而且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二、想象补白,感悟沈括的善思
  1.品“仍然”,想象补白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抓住句中的“仍然”一词,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揣摩品味:
  师:从句中的“仍然”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沈括的不放弃,他不弄明白这个问题决不罢休。
  生:我体会到了沈括对学问的认真、执着,他不满足于妈妈那种含糊其词的回答。
  师:是呀,同学们请看——
  (相机出示了如下语言实践题):
  白天,他 ; ,他 ;吃饭时,他 ;
  时,他 。
  经过这样的引导,一位勤学善思的沈括的形象已经深深留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2.读诗句,创新补白
  (1)师:同学们,小沈括百思不得其解,大诗人白居易为什么会在诗中这样说呢?(出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认为这两句诗句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沈括的疑问呢?
  (生自由练读后,一生进行了这样的创新补白朗读:“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读得好!你巧妙地加上了一个疑问词和一个问号,把一个认真思考的小沈括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师:沈括来到深山寺庙后,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同学们,如果你是小沈括,此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很自然地悟出了沈括的激动、兴奋、欣喜之情。)
  师:心中的疑惑终于解开了,怪不得大诗人白居易会在诗中这样说呢。(再次出示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觉得现在该怎样来读这两句诗?
  (有了前面学生的提示,这次全班同学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朗读。)
  生:哦!(哇!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我们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品析语言文字,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清晨,我独自坐在办公室与“作业大军”奋战,电话铃突然响了,一瞧,是小琛妈妈的来电。我连忙接通电话,电话那头,小琛妈妈说:“黄老师,不好意思,打扰您工作了,我们家小琛变得爱阅读课外书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听了小琛妈妈的话,我脑海里一下子冒出许多画面。一年前,我在班级开展“流动绘本”活动,让每名学生带2~3本绘本到校。我给每本绘本编上号,再亲手交到每位学生手中,两天轮换一次,一学期下来,每名学生
微课的视频时长大多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微课越来越广泛地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意义学习、高效学习的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语文是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的两方面性质都要求课内、课外有效配合,恰好微课在这两个大的领域都可发挥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尝试着从微课植入课堂的时机加
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伴随着阅读教学展开,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读写相得益彰,是进行语言文字訓练的重要方式。但到底如何运用,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练笔只停留在“你想说什么”“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肤浅的练习上。大多数练笔都会脱离语境,千篇一律,变成了缺乏引领的假练笔、空练笔、浅练笔。怎样才能做到真练笔、实练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学习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初步体会用列数字的方法表现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3.从赵州桥的设计与建造上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感受“世界闻名”  1.猜谜:“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通过培养观察能力,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观察要全面、细致、透彻  要写好习作,首先要对生活进行观察。怎样观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可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全、细、透。  1.全,就是全方面地、完整地观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观察不全面,因此也就写不出庐山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感性的习作评价制度,随性的习作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致使现行的习作评价难以更上一层楼,难以发挥在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引发了一些恶性的评改循环制度。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习作评改制度上做出一些新鲜的尝试,希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直视习作评改问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报告文学首要的条件必须真实。它肯定要以历史材料为基础塑造典型人物、记述典型事件、体现典型环境。也就是说,以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的约束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一般文学创作的区别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很看重这本《昆仑山的雪》,罕为珍惜。二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青藏兵站部的作者们创作的《十万里路见忠心》《鹰》《梅花欢喜满天雪》《莽昆仑》等作品,所纪录下来的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汽车兵生活、兵站生活和白衣战士的生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统编本教材相较于以往版本的教材来说,文言文选入的篇目明显增多,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文言文才更有效呢?  一、以读为本,加强朗读指导  教学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好。何谓读好呢?由于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以及许多语句顺
“资料袋”板块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起到拓展视野、深化理解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洞察编者的用意,将“资料袋”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严重忽略了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那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彰显“资料袋”的作用,为阅读教学增效呢?  一、聚焦信息形式,拓展感知路径  1.契合认知规律,借形象图片激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直观而可感的信息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资料袋”不仅有丰
“我的植物朋友”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观察方法,如《燕子》一课中一连串的动词让动作更加细致,《荷花》一文通过排比与拟人的方法写出了美丽的荷花。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同时感悟作者描写观察对象的方法,并将其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一、阅读“记录卡”,写出观察对象  读写结合的材料应是多方面的,教材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教材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