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失公平公正的高考语文卷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实质上是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服务的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命题应以贯彻“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为首要目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时又能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对照这一标准,细心研读,可发现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并非一份难得的好卷子,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是一份有失公平、公正的卷子。
  【关键词】高考命题 信度 效度 区分度 导向作用
  
  2010年6月8日,江苏省高考语文卷还没有真正在媒体上公布,报纸上就有人评价它:贴近时代,关注现实,区分度好……是一份难得的高考语文卷。
  但衡量评价一份高考语文卷好坏的根本标准,并非是它与时代贴得有多近,并非是它是否关注现实,是否有社会热点(那主要是政治学科的任务),而应是看它能否准确科学地反映出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看它是否能具体客观地考查出不同层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把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它能否公平、公正地把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按各自自然的层次水平具体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答案表述上,区分在不同档次的分数上。一句话,对高考语文卷的评价,就是以测试的实际效果来检测目标实现的程度。
  这些也可以从高考的实质、目标及命题的指导思想上得到印证。高考实质上是为高等学校录取新生服务的选拔性考试。因此,高考命题应以贯彻“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为首要目标,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同时又能对中学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对照以上标准,细心研读,可发现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并非一份难得的好卷子,某种程度上说,它可能是一份有失公平、公正的卷子。依据如下:
  一、跟风
  一般情况下,作文命题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想不到”,二是“不跟风”,三是“有得写”。
  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作文,是要求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应该说它确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内心,学生的写作触角可伸展到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能伸展到人的心灵、精神,学生确实是有得写的。但它又明显违反了作文命题的另两条原则,特别是明显带有“跟风”的倾向,而跟风的必然结果则是容易被人猜中、押中,从而带来不公平性、不公正性。有材料为证。
  有多家媒体报道:“4月29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了上海世博园,在广东馆门口驻足反复叮嘱要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
  又早有报道,中国环境保护部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而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就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它表明中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行绿色新政的理念和实现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坚强决心。
  再者,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扬子晚报》(6月8日A5版)报道:“扬子招考飞信一场讲座,三次解析‘绿色’作文”。“今年的作文题是‘绿色生活’,对孩子来说真是太熟悉了,因为上次(5月24日)听‘扬子招考’的高考作文讲座时,姚主编(《全国优秀作文》主编姚卫伟)专门讲过‘绿色’怎么写,孩子当时就说收获很大!昨天中午,一位考生家长特地打电话到本报热线,感谢扬子招考飞信给孩子带来的重要帮助。”更有姚主编在5月24日讲座的内容回顾:“我有三处讲到‘绿色’。第一处是说‘心中的绿色’时,解析了什么是‘绿色’,指导学生可写其本意,也可写其寓意;第二处是解析了写‘绿色’作文的一些注意事项;第三处是讲到‘绿色’时特别推出了一组示例作文供听讲座的考生练笔,并作了具体分析,比如可以写‘绿色阅读’,这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绿色……”
  这仅仅是巧合吗?
  须知,新闻报道不是全省所有考生都看到了!“扬子招考飞信”讲座,也不是全省所有考生都到场听了!
  也许有人传说,没有规定说作文命题一定不能紧跟时事热点,作文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的写作水平,对时事热点是否了解不起决定作用。但不管怎样,被人猜中、押中而使全省50多万考生中的一部分抢得了先机,已是不争的事实,试题的公平性、公正性已受到很大的影响,也是否认不了的事实。
  二、套题
  正常情况下,高考命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见光死”,即其他省市考过的材料、题目,学生复习资料中用过的材料、题目,是不能二次出现于高考卷子中的,否则,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性、不公正性,试题的信度、效度也将大受影响。这就要求命题组对近年外省市的高考卷,包括当下学生使用的复习资料,作一番认真细致的梳理,以免发生“撞车”现象;另外,为提高自己的命题质量,学习借鉴外省市的高考命题经验也应是命题人要做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命题人对近年外省市高考试卷的所用材料、试卷结构及题目创设情境、设问角度等作细致深入的研究,对近年外省市高考试题应了如指掌。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的一篇阅读材料,居然就是人家两年前刚用过的,更为甚者,个别题目竟然和人家如出一辙,说得严重些,就是套用了人家的材料和题目!
  2008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卷中的一篇阅读材料用的是朱光潜的《谈静》。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的论述类文体阅读,用的也是朱光潜的《谈静》,虽然命题人对原文作了删节处理,而文本主体的文脉、文理岂能改变得了?若选文相同,但题目设计别出心裁,命题点与人家有大不同,倒还说得过去,但如果只是改头换面,新瓶装老酒,出的是并不新鲜的陈题,那试题的严肃性、公平公正性又从何说起?
  且看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卷第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其参考答案是:“①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②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③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再看2008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卷第20题:“本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⑴-⑶为第一部分,⑷-⑸为第二部分,⑹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此题表面上是在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但其前提是要对全文行文思路有整体的把握,要在梳理行文思路的基础上,筛选出能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的词语。其参考答案为:“①感受;②静趣;③裨益。”
  接着看2008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卷第21题:“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章赏析。①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②从说理技巧角度赏析《谈静》。”第①小题,命题人提供的一个参考答案要点是:“从结构技巧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灵的空灵’所获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第②小题,命题者提供的一个参考答案要点是:“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试问,用2008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卷第20题的答案来回答今年江苏省语文卷的第17题,可以得几分?与江苏卷的参考答案相比,它要点基本有了,缺的只是简要说明分析,但给分是必须的。
  又试问,用上述湖南卷第21题两小题的答案来分别回答江苏卷第17题,又可以得几分?我看,你还非得给满分6分不可。
  可是,江苏50多万考生中,肯定只有一部分对2008年湖南省高考语文卷作过认真的研读,而一部分只是粗粗地作了浏览,另一部分是看都没看的。如此,试题的信度、效度从何而来?试题的公平性、公正性又如何体现?
  面对方方面面的要求和限制,命题人命题时,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但从语文学习、考查的本真出发,从高考的实质、目标出发,命题不太过跟风,倒也不是多难的事情,不拾人牙慧,避免“撞车”,消除人为的不公平性、不公正性,总是应该的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要让语文教学着眼于“人”——学生,就能使教学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就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 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很无奈,因为语文学科已经被学生遗忘在寂寞的角落里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看来语文这门学科学与不学在成绩上不会拉很大
【摘 要】记叙文波澜起伏的情节设计方法很多,误会法是其中一种。误会事件的选择、误会缘由的交代、误会心理的描写等是误会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记叙文 情节设计 误会法    所谓误会,即事件或人物行为等容易引起人们误解。这种方法该怎样设计?  一、看下面的文章  枪  [台湾]林双不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也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
【摘 要】汪曾祺的《老舍先生》通过几桩事情展现了老舍留在他心中的印象。初读文章会觉得此文十分浅易,并且亦如汪曾祺其他作品,少有感情的大起大落,但其实他的散文“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文中有许多潜藏的话语,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  【关键词】《老舍先生》 绚烂 平淡    汪曾祺散文文字雅洁,少雕饰,委婉恬淡,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他的记人散文涉及人物有父母亲、恩师沈从文,以及邻里、师长、朋友。《老舍先
【摘 要】高考作文中,学生认为最难的是积累的素材太小,不能充分地体现文章的主题。其实,在选材方面,课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范例,不少作品都是以小见大的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关键词】作文选材 课本 以小见大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等等名言学生如数家珍,但并不明白语言除了具有哲理性之外,在作文写作中同样适用。  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
【摘 要】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创作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下水片段,渐进性地加以指导,采用课内片段与课外完篇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学会梳理整合课本知识并运用课本素材,化知识为能力,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关键词】片段 下水 读写 论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摘 要】本文以一位同行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详细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思维;步步深入,层次清晰;巧妙设问,激励提问,注重创造性阅读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 思维分析    最近,听了我校语文组吴老师上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感慨颇多。吴老师标准的普通话,适当的语速,沉着的启发,充沛的感情,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我,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让我反
【摘 要】对比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形象。  【关键词】对比 突出 人物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加凸显了蔺相如这一主要人物形象。  首先,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样一个情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
【摘 要】本文集中分析解读了高中教材中的爱情诗,通过细读鉴赏,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发展健康的个性,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 主题 爱情 诗歌    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中外文学的永恒话题,现行的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和语文读本,一共收录了20余首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词。这些中外诗词,几乎涉及了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
【摘 要】语言排序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学生也感到此类题型头绪繁多,不易对付。本文拟就从习题入手,归纳三条简单易记的规律。  【关键词】做题规律 中心句 关联词 逻辑顺序  语言排序题是高考命题中的老面孔,全国18套高考试卷中往往有8套左右有此题型,2010年全国卷更是无论一套、二套或课改卷,每套试卷都有它的踪迹,2011年情形相类似。排序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属于语言应用类题型,主要考查学
【摘 要】苏轼是伟大的。苏轼笔下的梅花大体反映了他心路历程的四个方面,从“贬谪生涯的种种遗恨”到“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再到“自我完善的思想心理”,最终达到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双重飞跃”,梅花意象贯穿了苏轼伟大的一生。  【关键词】梅花 遗恨 气韵 梅格神韵 思想心理 艺术 人格  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但它真正大量进入诗坛却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梅花因其特有的“梅格”而成为诗人们钟爱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