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我,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已有整整十个年头了,我用我认为的无私的爱的方式反复迎接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健康可爱的孩子。在我心里也一直以为爱孩子很简单。然而,在我们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里,才让我发现其实我们对爱的理解很浅薄。因为那都是对正常孩子的爱,而对于一些特殊儿童,你表面的好他们完全不能感受到。
在日常生活中,特殊儿童往往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他们没有正常的同龄玩伴,与他人缺少对话和交流。他们性格内向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弱,缺乏自信心。加上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也缺乏关心同情,更不会主动去帮助他们。
在交往中,有时还会出现不文明的言行针对这些问题孩子。甚至包括成年人有时也会用一些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最多的情感就是同情怜悯。其实,特殊儿童更需要我们的爱,而且那必须是一种走进心里去,用生命去爱的方式。
直到遇到他,一个让我对爱重新定义的孩子。让我深刻地体会与理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这句教育名言:“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它不仅体现了先生个人所具有的伟大师爱,也是先生在勉励我们这些“园丁”要“爱满天下”。
还清楚地记得——田昊(化名)(那是我从教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异于常人、比较特殊的儿童),一个3岁,因为唇腭裂经过修复手术的孩子,陌生人看到孩子的长相都不愿亲近他甚至故意远离他,深入地接触后你会发现昊昊易于常人的轻微自闭性格——他喜欢口中喃喃自语,却不会回应你或为你歌唱,他喜欢长期注视一件物体,却永远越过你的视线不与你对视,他只是喜欢重复地做同样的动作,仅此而已,如果没有外界干扰,这样的状态可以持续一整天。
难忘的初识
2016年过了国庆后的第一天也是昊昊上学的第一天,在活动室里,开始他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轻轻地哭不停,作出一副受惊的小兔子模样,有时还会发出怪异的叫声,你与他交流,不管问什么说什么,他都好像听不懂。也不肯吃饭之后,就开始在活动室乱跑乱走动,一刻也不停歇。放学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母亲,把孩子在园情况告诉孩子妈妈。昊昊妈这才说出孩子是轻微自闭症患者,并淡淡地笑了笑,但是我能看出那丝笑容里的苦楚,我知道她肯定为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那种滋味常人无法体会。
耐心地守望
从事学前教育十年来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学生。放弃?逃避?那么,一个要有爱心的幼儿教师的职责在哪里?一次次地反问自己,一天天在矛盾中度过。
一个月过去了,面对这个自闭且多动的孩子,我真是感到头疼,他依旧上课时到处走,在课堂上尖叫,不得已,让他单独坐在最后一张课桌上,教学活动时让他自己玩着喜欢的玩具。没想到这一举动引起昊昊妈的强烈不满:送来学校就是为了让他能够融入集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和小朋友们交流,如果把他孤立,那他还有希望吗?就在那一刹那,我的心像被人捅了一刀子,默默无语。之后我又和昊昊母亲交流:让我们一起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与氛围,淡化他的缺陷,同时尽量少去干预、激怒他。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想象,怀着安详和平和的态度来面对他,慢慢地恢复他生命的自由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守望,默默地爱他,就在拐角处等候。好吗?在后来的几个月中,每天课上,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画画操作时,我就坐在他的身边陪他搭积木,多与他交流。不时地问他我是谁?昊昊却学着我问:“我是谁?”我点着自己的鼻子说“张老师。”他就点着我的鼻子:“张老师。”“宝宝记住我是张老师,下次我还要问你哦!”渐渐地,昊昊也开始放下了对我的戒备!
真实的变化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些特殊儿童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是啊,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此后,我经常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慢慢地,我有了更多的发现,也得到了更多的惊喜。
昊昊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简单的动物、水果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能够说出名称)。课堂上,让他唱儿歌他也能唱出来,只是口齿有点不清。當我要求他不能随便乱涂本子,并且托住他的脸,要求他重复一遍,之后他竟然真的不再乱涂乱画本子了。正因我的某些“迁就”和“纵容”,他听我说话时已不再捂住耳朵,减少了恐慌、抵触的心理,怪异的行为也变少了,班里的孩子们也不再抵触昊昊,开始喜欢和昊昊一起游戏了。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轮廓。今天,在静夜里,在明灯下,才能坐下来,细细地重新描绘一次,让自己在逐渐清晰又渐而恍惚的种种“往事”前微笑,感觉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爱,可以让人变得坚强,变得自信,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关爱;爱,可以让人拥有幸福,享受快乐,充满活力……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我用爱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孩子们用爱给予了昊昊温暖,让他不再寂寞,让他幸福地笑了……
在日常生活中,特殊儿童往往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他们没有正常的同龄玩伴,与他人缺少对话和交流。他们性格内向不合群,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弱,缺乏自信心。加上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也缺乏关心同情,更不会主动去帮助他们。
在交往中,有时还会出现不文明的言行针对这些问题孩子。甚至包括成年人有时也会用一些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他们最多的情感就是同情怜悯。其实,特殊儿童更需要我们的爱,而且那必须是一种走进心里去,用生命去爱的方式。
直到遇到他,一个让我对爱重新定义的孩子。让我深刻地体会与理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这句教育名言:“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它不仅体现了先生个人所具有的伟大师爱,也是先生在勉励我们这些“园丁”要“爱满天下”。
还清楚地记得——田昊(化名)(那是我从教以来遇到的第一个异于常人、比较特殊的儿童),一个3岁,因为唇腭裂经过修复手术的孩子,陌生人看到孩子的长相都不愿亲近他甚至故意远离他,深入地接触后你会发现昊昊易于常人的轻微自闭性格——他喜欢口中喃喃自语,却不会回应你或为你歌唱,他喜欢长期注视一件物体,却永远越过你的视线不与你对视,他只是喜欢重复地做同样的动作,仅此而已,如果没有外界干扰,这样的状态可以持续一整天。
难忘的初识
2016年过了国庆后的第一天也是昊昊上学的第一天,在活动室里,开始他一个人蜷缩在角落里轻轻地哭不停,作出一副受惊的小兔子模样,有时还会发出怪异的叫声,你与他交流,不管问什么说什么,他都好像听不懂。也不肯吃饭之后,就开始在活动室乱跑乱走动,一刻也不停歇。放学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他的母亲,把孩子在园情况告诉孩子妈妈。昊昊妈这才说出孩子是轻微自闭症患者,并淡淡地笑了笑,但是我能看出那丝笑容里的苦楚,我知道她肯定为此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那种滋味常人无法体会。
耐心地守望
从事学前教育十年来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学生。放弃?逃避?那么,一个要有爱心的幼儿教师的职责在哪里?一次次地反问自己,一天天在矛盾中度过。
一个月过去了,面对这个自闭且多动的孩子,我真是感到头疼,他依旧上课时到处走,在课堂上尖叫,不得已,让他单独坐在最后一张课桌上,教学活动时让他自己玩着喜欢的玩具。没想到这一举动引起昊昊妈的强烈不满:送来学校就是为了让他能够融入集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和小朋友们交流,如果把他孤立,那他还有希望吗?就在那一刹那,我的心像被人捅了一刀子,默默无语。之后我又和昊昊母亲交流:让我们一起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与氛围,淡化他的缺陷,同时尽量少去干预、激怒他。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想象,怀着安详和平和的态度来面对他,慢慢地恢复他生命的自由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守望,默默地爱他,就在拐角处等候。好吗?在后来的几个月中,每天课上,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画画操作时,我就坐在他的身边陪他搭积木,多与他交流。不时地问他我是谁?昊昊却学着我问:“我是谁?”我点着自己的鼻子说“张老师。”他就点着我的鼻子:“张老师。”“宝宝记住我是张老师,下次我还要问你哦!”渐渐地,昊昊也开始放下了对我的戒备!
真实的变化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些特殊儿童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是啊,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此后,我经常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慢慢地,我有了更多的发现,也得到了更多的惊喜。
昊昊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简单的动物、水果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能够说出名称)。课堂上,让他唱儿歌他也能唱出来,只是口齿有点不清。當我要求他不能随便乱涂本子,并且托住他的脸,要求他重复一遍,之后他竟然真的不再乱涂乱画本子了。正因我的某些“迁就”和“纵容”,他听我说话时已不再捂住耳朵,减少了恐慌、抵触的心理,怪异的行为也变少了,班里的孩子们也不再抵触昊昊,开始喜欢和昊昊一起游戏了。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轮廓。今天,在静夜里,在明灯下,才能坐下来,细细地重新描绘一次,让自己在逐渐清晰又渐而恍惚的种种“往事”前微笑,感觉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爱,可以让人变得坚强,变得自信,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关爱;爱,可以让人拥有幸福,享受快乐,充满活力……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我用爱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孩子们用爱给予了昊昊温暖,让他不再寂寞,让他幸福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