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宜昌庙嘴三江桥工程实际,针对主梁0#块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科学确定温度参数、混凝土热力学参数,采取严控入模温度、表面保温保湿养护、管冷降温等有效措施,并做好温度测点布置及监测等关键环节工作,在工程应用中收到很好效果,希望能对同类工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1、工况简介
三江桥采用主跨210m的高低塔中央索面混凝土斜拉桥,桥长378m,按双向六车道布置,桥跨布置为(39+73+210+56)m。高塔(SJ3#)采用塔墩梁固结,矮塔(SJ4#)采用塔梁固结,墩顶设置活动支座,其余辅助墩及边墩(含接匝道过渡墩)均设置活动支座。
西坝侧主梁0#块截面为从边跨向中跨方向由单箱七室渐变为单箱五室的预应力砼结构。边跨侧梁端宽33.1m,中跨侧梁端宽33.5m,梁高3.5m(梁中心线),梁长27.2m,采用C55混凝土,约1463.6m3。
江北侧主梁0#块比较异型,下游侧伸出一匝道。中跨侧为6箱室。边跨侧为单箱4室的预应力砼结构。之间采用4个人孔通行。中跨侧梁端宽38.32m长10.6m,边跨侧梁端宽26m长12.6m, 梁高3.5m(梁中心线),梁长23.2m。梁体下游的斜腹板旋转收分,结构复杂。采用C55混凝土,约1417.6m3。
主梁0#块采用C55高标号混凝土,水泥用量较大,混凝土方量也大,支架设计难度高,梁段结构复杂,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管道密集,砼的输送和浇捣难度较大。施工时混凝土一次浇筑,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使用粉煤灰作为外掺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量的产生;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利用循环水控制内外温差。施工过程中将使用电子测温元件及时跟踪内部、外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并根据内、外测温的数据记录,分析判断内外温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循环水流量或对混凝土外表面采取覆盖措施。混凝土采用工地搅拌站自拌供应,两台地泵输送。待箱梁混凝土实际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90%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5天后依次张拉预应力,再转入上塔柱施工。
2、主梁0#块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2.1 基本计算资料
2.1.1 温度参数
根据0#块施工进度计划,西坝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在2014年2月,江北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在2014年7月。由相应月份的历史气温资料,取环境温度及入模温度如表2.1-1
表2.1-1 环境温度及入模温度参数表
2.1.2 冷却水管布置
0#块混凝土标号高、方量较大,需在其内设置冷却管及测温元件。架立骨架、冷却管、测温元件安装与钢筋安装同时进行。
冷卻管采用Φ50钢管,架立骨架利用架立钢筋。冷却管安装时注意管道畅通、接头可靠,并进行通水检验;冷却管进出水口位置可根据施工布置作适当调整,冷却管与结构钢筋相碰时,冷却管位置可适当调整。
西坝侧0#块冷却水管布置见图2.1-1~3,水管主要布置在核心实体段部分;江北侧0#块冷却水管布置见图2.1-4~8,主要布置在核心实体段及横梁延伸部分。
图2.1-1西坝侧0#块冷却水管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2.1-2 西坝侧0#块第一、二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3 西坝侧0#块第三、四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4江北侧0#块冷却水管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2.1-5 江北侧0#块第一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6 江北侧0#块第二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7 江北侧0#块第三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8 江北侧0#块第四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2.1.3 混凝土热力学参数
1)混凝土配合比
计算时,弹性模量、强度、绝热温升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等参数都应该由施工单位通过严格的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则根据规范及经验取值。
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计算混凝土配合比如下表2.2-1。
表2.1-10#块混凝土配合比
2)水泥水化放热模拟
热源函数按如下公式计算:F(t)=Qt*(1-e^(-mt))
式中:Qt—水泥水化热绝热温升;
m—导温系数;
以上参数按midas程序根据入模温度而提供的经验参数取值,在浇筑温度20℃时,Qt 为55.8℃,m为0.981;在浇筑温度28℃时,Qt 为60.48℃,m为1.282
3) 混凝土物理、热学性能参数
混凝土物理、热学性能参数选取见表2.1-2。
表2.1-2混凝土物理、热学性能参数
4)混凝土收缩徐变
收缩徐变参数按Midas/Civil中的中国规范取用,其中混凝土湿度取70%。
2.20#块温度控制计算结果
利用MIDAS CIVIL建立实体模型进行温控分析。西坝侧0#块计算模型截取了塔梁墩固结的实体部分,平面尺寸为10.8m(纵桥向)×9.5m(横桥向);江北侧0#块计算模型截取了塔梁固结的实体部分及部分横梁,平面尺寸为7 m(纵桥向)×19.25m(横桥向) ,计算模型见图2.2-1及2.2-2。
图2.2-1西坝侧0#块有限元模型
图2.2-2江北侧0#块有限元模型
2.2.1 计算结果
(1)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表2.2-1温度场计算结果统计表
不布置冷却水管情况下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比布置冷却水管时的最高温度要高6~8℃左右;
不布置冷却水管情况下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比布置冷却水管时要晚;因为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的到达时间取决于混凝土水化热的生成速率和散热速率(冷却水管的内部散热和表面散热),当热生成速率=散热速率时温度达到最高。不布置冷却水管时散热速率慢,导致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延迟,对温控不利。
(2)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表2.2-2应力场计算结果统计表
不布置冷却水管的情况下的温度应力普遍大于布置冷却水管时的温度应力,为其1.4~1.7倍。
布置冷却水管及不布置冷却水管两种工况下混凝土拉应力的主要分布部位基本一致。
通过不布置冷却水管和布置冷却水管情况温度场合应力场的比较,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布置冷却水管可以降低最高温度,缩短混凝土保温养护时间,降低保温养护难度;此外还可以有效减小温度应力的幅值。
2.3 温控措施
2.3.1严格控制入模温度
在混凝土配合比及传热边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入模温度越高,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也就越高,与此相应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也就越大。此外,入模温度越高,混凝土水化反应速率越快,绝大部分水化热将在混凝土浇筑初期释放,对温控很不利。
(1)西坝侧0#块施工计划2~3月进行,时为残冬初春,天气变化剧烈。混凝土浇筑应避开寒潮期,保证入模温度大于5℃。
(2)江北侧0#块施工计划7~8月进行,正为盛夏时节,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控制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5℃。降低入模温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砂、石等原材料采取防晒储存措施,砂、石料存储仓实行顶盖+侧面遮挡防晒措施;
2)提前与水泥供应厂家联系,要求其采取措施将水泥入场温度控制在60℃以下;
3)拌和用水可采用低温水,必要时可加冰;
4)在混凝土拌合之前先测量水、水泥、骨料及掺合料的温度,根据经验公式估算拌合后混凝土的温度,如不能满足入模温度要求,应采取加冰拌合、对骨料预冷等措施进行试配,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5)对搅拌设备如配料斗、皮带运输机及搅拌机采取遮阳措施;
6)对混凝土泵管表面采取麻袋覆盖包裹,并浇水降温、保湿;
7)避免在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
2.3.2表面保温保湿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主要由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产生,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可以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防止表面裂缝;防止外界气温骤降引起的危害结构安全的裂缝;有效减小干缩变形。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0#块与空气接触的顶面及侧面覆盖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散失;然后再采用麻袋、土工布或其它保温材料覆盖,以加强表面保温,控制里表温差和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变化幅度。
2)温控指标要求混凝土内表温差不大于25℃,根据温度实测结果在采取保温保湿措施后混凝土表面温度应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
3)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与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其浇筑后的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d。
4)西坝侧0#块预计施工时间段为2月至3月,环境温度低,且“寒潮”来临时,气温变化剧烈。应采取多层覆盖的方式加强0#块表面混凝土的保温,并在箱梁两端头用土工布等保温材料遮盖,尽量提高箱内温度,必要时可采用外部热源来进一步提高。
2.3.3采用管冷降温措施
“内降外保”是大体积混凝土实施温度控制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减小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同时也可根据施工需要灵活的将混凝土温度降低至指定的温度。
1)水泵流量大小的调节。拟采用在进水口设置分水阀的方式控制水泵流量大小。
2)冷却管水流量的大小、水温及通水时间的确定。根据温控指标的要求(进出水口的温差宜小于或等于10℃,且水温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宜不大于20℃;混凝土浇筑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混凝土浇筑体的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混凝土澆筑体最高温度值不宜大于75℃),由现场温度监测情况并结合数值计算来确定。
3)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布置。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循环水箱布置在承台顶面高程处,距离0#块的高差较大,在选择水泵和水管时应满足供水和承压要求。
3、温度测点布置及监测
3.10#块温控测点布置
本工程测点布置原则:
1)根据点0#块对称性的特点,选取1/2结构作为主要测试区域,在另1/2区域布置关键测点;
2)根据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对分层高度方向的温度测点间距作了适当调整;
3)充分考虑温控指标的测评。
按初步设计方案布设温度测点,西坝侧(高塔)0#块用“G0”表示,江北侧(低塔)用“D0”表示,顺桥向测点为Xn,横桥向测点Yn,n为层位。布置图见3.1-1~12。
最终测点布置将根据施工方案结合计算结果作适当调整,另布置进出水口温度测点、环境温度测点等。
图3.1-1西坝侧0#块温度测点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2西坝侧0#块第一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3西坝侧0#块第二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4西坝侧0#块第三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5西坝侧0#块第四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6西坝侧0#块第五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7江北侧0#块温度测点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8江北侧0#块第一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9江北侧0#块第二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10江北侧0#块第三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11江北侧0#块第四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12江北侧0#块第五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3.2温度监测频率及要求
温度监测频率和要求如下:
1)0#块温度场测量:混凝土入仓之前,应至少观测一次,检查仪器埋入后有无损坏,并观测仓内温度。前1—3天为升温阶段,每4小时测1次;第3~5天为快速降温阶段,每6小时测1次;第6~10天每12小时测1次,第10~15天每24小时测1次。
2)大气温度测量:与混凝土温度同步观测;
3)通水冷却过程冷却水温度测量与浇筑块温度场测量过程同步进行;
4)特殊情况下,如寒潮期间,适当加密测量次数;
5)在测温过程中如出现超过温控指标的情况,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7)每次观测完成后及时填写温度监测记录表。
结语
总之,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主梁0#块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科学确定温度参数、混凝土热力学参数,采取严控入模温度、表面保温保湿养护、管冷降温等有效措施,并做好温度测点布置及监测等关键环节工作,经反复科学试验验证后,最终应用于本工程实践,收到很好效果。希望能对同类工程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有志. 水工混凝土温控和湿控防裂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
[2]谭华文. 混凝土温控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3]张宝兰,陈中杰.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方案设计[J]. 广东建材,2009,09:54-58.
[4]张玉平,李传习,张磊,刘海宽. 张花高速澧水大桥索塔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控[J]. 科技导报,2012,34:55-60.
关键词:桥梁工程;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1、工况简介
三江桥采用主跨210m的高低塔中央索面混凝土斜拉桥,桥长378m,按双向六车道布置,桥跨布置为(39+73+210+56)m。高塔(SJ3#)采用塔墩梁固结,矮塔(SJ4#)采用塔梁固结,墩顶设置活动支座,其余辅助墩及边墩(含接匝道过渡墩)均设置活动支座。
西坝侧主梁0#块截面为从边跨向中跨方向由单箱七室渐变为单箱五室的预应力砼结构。边跨侧梁端宽33.1m,中跨侧梁端宽33.5m,梁高3.5m(梁中心线),梁长27.2m,采用C55混凝土,约1463.6m3。
江北侧主梁0#块比较异型,下游侧伸出一匝道。中跨侧为6箱室。边跨侧为单箱4室的预应力砼结构。之间采用4个人孔通行。中跨侧梁端宽38.32m长10.6m,边跨侧梁端宽26m长12.6m, 梁高3.5m(梁中心线),梁长23.2m。梁体下游的斜腹板旋转收分,结构复杂。采用C55混凝土,约1417.6m3。
主梁0#块采用C55高标号混凝土,水泥用量较大,混凝土方量也大,支架设计难度高,梁段结构复杂,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管道密集,砼的输送和浇捣难度较大。施工时混凝土一次浇筑,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使用粉煤灰作为外掺料,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量的产生;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管,利用循环水控制内外温差。施工过程中将使用电子测温元件及时跟踪内部、外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并根据内、外测温的数据记录,分析判断内外温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循环水流量或对混凝土外表面采取覆盖措施。混凝土采用工地搅拌站自拌供应,两台地泵输送。待箱梁混凝土实际强度不小于设计强度的90%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5天后依次张拉预应力,再转入上塔柱施工。
2、主梁0#块混凝土温度控制措施
2.1 基本计算资料
2.1.1 温度参数
根据0#块施工进度计划,西坝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在2014年2月,江北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在2014年7月。由相应月份的历史气温资料,取环境温度及入模温度如表2.1-1
表2.1-1 环境温度及入模温度参数表
2.1.2 冷却水管布置
0#块混凝土标号高、方量较大,需在其内设置冷却管及测温元件。架立骨架、冷却管、测温元件安装与钢筋安装同时进行。
冷卻管采用Φ50钢管,架立骨架利用架立钢筋。冷却管安装时注意管道畅通、接头可靠,并进行通水检验;冷却管进出水口位置可根据施工布置作适当调整,冷却管与结构钢筋相碰时,冷却管位置可适当调整。
西坝侧0#块冷却水管布置见图2.1-1~3,水管主要布置在核心实体段部分;江北侧0#块冷却水管布置见图2.1-4~8,主要布置在核心实体段及横梁延伸部分。
图2.1-1西坝侧0#块冷却水管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2.1-2 西坝侧0#块第一、二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3 西坝侧0#块第三、四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4江北侧0#块冷却水管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2.1-5 江北侧0#块第一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6 江北侧0#块第二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7 江北侧0#块第三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图2.1-8 江北侧0#块第四层冷却水管布置图(单位:cm)
2.1.3 混凝土热力学参数
1)混凝土配合比
计算时,弹性模量、强度、绝热温升以及混凝土配合比等参数都应该由施工单位通过严格的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则根据规范及经验取值。
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计算混凝土配合比如下表2.2-1。
表2.1-10#块混凝土配合比
2)水泥水化放热模拟
热源函数按如下公式计算:F(t)=Qt*(1-e^(-mt))
式中:Qt—水泥水化热绝热温升;
m—导温系数;
以上参数按midas程序根据入模温度而提供的经验参数取值,在浇筑温度20℃时,Qt 为55.8℃,m为0.981;在浇筑温度28℃时,Qt 为60.48℃,m为1.282
3) 混凝土物理、热学性能参数
混凝土物理、热学性能参数选取见表2.1-2。
表2.1-2混凝土物理、热学性能参数
4)混凝土收缩徐变
收缩徐变参数按Midas/Civil中的中国规范取用,其中混凝土湿度取70%。
2.20#块温度控制计算结果
利用MIDAS CIVIL建立实体模型进行温控分析。西坝侧0#块计算模型截取了塔梁墩固结的实体部分,平面尺寸为10.8m(纵桥向)×9.5m(横桥向);江北侧0#块计算模型截取了塔梁固结的实体部分及部分横梁,平面尺寸为7 m(纵桥向)×19.25m(横桥向) ,计算模型见图2.2-1及2.2-2。
图2.2-1西坝侧0#块有限元模型
图2.2-2江北侧0#块有限元模型
2.2.1 计算结果
(1)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表2.2-1温度场计算结果统计表
不布置冷却水管情况下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比布置冷却水管时的最高温度要高6~8℃左右;
不布置冷却水管情况下混凝土内部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比布置冷却水管时要晚;因为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的到达时间取决于混凝土水化热的生成速率和散热速率(冷却水管的内部散热和表面散热),当热生成速率=散热速率时温度达到最高。不布置冷却水管时散热速率慢,导致最高温度出现时间延迟,对温控不利。
(2)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表2.2-2应力场计算结果统计表
不布置冷却水管的情况下的温度应力普遍大于布置冷却水管时的温度应力,为其1.4~1.7倍。
布置冷却水管及不布置冷却水管两种工况下混凝土拉应力的主要分布部位基本一致。
通过不布置冷却水管和布置冷却水管情况温度场合应力场的比较,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布置冷却水管可以降低最高温度,缩短混凝土保温养护时间,降低保温养护难度;此外还可以有效减小温度应力的幅值。
2.3 温控措施
2.3.1严格控制入模温度
在混凝土配合比及传热边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入模温度越高,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也就越高,与此相应的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也就越大。此外,入模温度越高,混凝土水化反应速率越快,绝大部分水化热将在混凝土浇筑初期释放,对温控很不利。
(1)西坝侧0#块施工计划2~3月进行,时为残冬初春,天气变化剧烈。混凝土浇筑应避开寒潮期,保证入模温度大于5℃。
(2)江北侧0#块施工计划7~8月进行,正为盛夏时节,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控制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5℃。降低入模温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1)对砂、石等原材料采取防晒储存措施,砂、石料存储仓实行顶盖+侧面遮挡防晒措施;
2)提前与水泥供应厂家联系,要求其采取措施将水泥入场温度控制在60℃以下;
3)拌和用水可采用低温水,必要时可加冰;
4)在混凝土拌合之前先测量水、水泥、骨料及掺合料的温度,根据经验公式估算拌合后混凝土的温度,如不能满足入模温度要求,应采取加冰拌合、对骨料预冷等措施进行试配,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5)对搅拌设备如配料斗、皮带运输机及搅拌机采取遮阳措施;
6)对混凝土泵管表面采取麻袋覆盖包裹,并浇水降温、保湿;
7)避免在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
2.3.2表面保温保湿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主要由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产生,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可以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防止表面裂缝;防止外界气温骤降引起的危害结构安全的裂缝;有效减小干缩变形。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0#块与空气接触的顶面及侧面覆盖塑料薄膜,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和热量的散失;然后再采用麻袋、土工布或其它保温材料覆盖,以加强表面保温,控制里表温差和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变化幅度。
2)温控指标要求混凝土内表温差不大于25℃,根据温度实测结果在采取保温保湿措施后混凝土表面温度应满足温控指标的要求;
3)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与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其浇筑后的养护时间不得小于14d。
4)西坝侧0#块预计施工时间段为2月至3月,环境温度低,且“寒潮”来临时,气温变化剧烈。应采取多层覆盖的方式加强0#块表面混凝土的保温,并在箱梁两端头用土工布等保温材料遮盖,尽量提高箱内温度,必要时可采用外部热源来进一步提高。
2.3.3采用管冷降温措施
“内降外保”是大体积混凝土实施温度控制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减小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同时也可根据施工需要灵活的将混凝土温度降低至指定的温度。
1)水泵流量大小的调节。拟采用在进水口设置分水阀的方式控制水泵流量大小。
2)冷却管水流量的大小、水温及通水时间的确定。根据温控指标的要求(进出水口的温差宜小于或等于10℃,且水温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宜不大于20℃;混凝土浇筑里表温差不宜大于25℃;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混凝土浇筑体的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宜大于20℃;混凝土澆筑体最高温度值不宜大于75℃),由现场温度监测情况并结合数值计算来确定。
3)冷却水循环系统的布置。由于现场条件的限制,循环水箱布置在承台顶面高程处,距离0#块的高差较大,在选择水泵和水管时应满足供水和承压要求。
3、温度测点布置及监测
3.10#块温控测点布置
本工程测点布置原则:
1)根据点0#块对称性的特点,选取1/2结构作为主要测试区域,在另1/2区域布置关键测点;
2)根据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对分层高度方向的温度测点间距作了适当调整;
3)充分考虑温控指标的测评。
按初步设计方案布设温度测点,西坝侧(高塔)0#块用“G0”表示,江北侧(低塔)用“D0”表示,顺桥向测点为Xn,横桥向测点Yn,n为层位。布置图见3.1-1~12。
最终测点布置将根据施工方案结合计算结果作适当调整,另布置进出水口温度测点、环境温度测点等。
图3.1-1西坝侧0#块温度测点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2西坝侧0#块第一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3西坝侧0#块第二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4西坝侧0#块第三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5西坝侧0#块第四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6西坝侧0#块第五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7江北侧0#块温度测点立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8江北侧0#块第一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9江北侧0#块第二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10江北侧0#块第三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11江北侧0#块第四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图3.1-12江北侧0#块第五层温度测点平面布置图(单位:cm)
3.2温度监测频率及要求
温度监测频率和要求如下:
1)0#块温度场测量:混凝土入仓之前,应至少观测一次,检查仪器埋入后有无损坏,并观测仓内温度。前1—3天为升温阶段,每4小时测1次;第3~5天为快速降温阶段,每6小时测1次;第6~10天每12小时测1次,第10~15天每24小时测1次。
2)大气温度测量:与混凝土温度同步观测;
3)通水冷却过程冷却水温度测量与浇筑块温度场测量过程同步进行;
4)特殊情况下,如寒潮期间,适当加密测量次数;
5)在测温过程中如出现超过温控指标的情况,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配备专职测温人员,按两班考虑。对测温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交底;测温人员要认真负责,不得遗漏或弄虚作假;测温记录要填写清楚、整洁,换班时要进行交底;
7)每次观测完成后及时填写温度监测记录表。
结语
总之,在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主梁0#块混凝土的温度控制,科学确定温度参数、混凝土热力学参数,采取严控入模温度、表面保温保湿养护、管冷降温等有效措施,并做好温度测点布置及监测等关键环节工作,经反复科学试验验证后,最终应用于本工程实践,收到很好效果。希望能对同类工程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有志. 水工混凝土温控和湿控防裂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
[2]谭华文. 混凝土温控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3]张宝兰,陈中杰. 桥梁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方案设计[J]. 广东建材,2009,09:54-58.
[4]张玉平,李传习,张磊,刘海宽. 张花高速澧水大桥索塔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控[J]. 科技导报,2012,34: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