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容易带来遮蔽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wy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如何,一部影响学界20余年的学术著作重版,总能提供给我们今天来重新审视它一番的契机。时代烟云推排消蚀,历史的沙浪冲刷,依然能见证有学术影响的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生命,但也会因作品中的某些问题始终未引起足够注意而悬搁至今。
  1986年,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横空出世。这部热情谈论浪漫主义精神的哲学硕士论文,拉出了“从诗的本体论到本体论的诗”这条一直未引起重视的思想线索,才华横溢的著者以领先国内外同类研究的自信,命名它为“诗化哲学”。全书以诗化的笔触,顺次讨论了浪漫派诗哲、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新浪漫诗群、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等德意志思想家,尤其着力探究浪漫哲学对有限与无限的同一性及个体永恒超越的突出,凸显其对时间问题与直观问题的重视,客观上为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方向占据主流的美学格局注入了新的生机,带给渴求西学新知的学子们振奋人心的生命激情,引导其察觉到了一条迥然不同于唯物史观文艺美学的新思路。年光逝水,20多年悄然过去了。手头这部2011年华东师大版重订本,有没有呼唤着对它新解释的可能呢?
  当我重新走进了刘小枫《诗化哲学》的世界时,我就觉得,这本书对于德国浪漫派与后继思想的联结诚然开一时之风气,但在今日看来,有些问题也颇值得进一步讨论与商榷。
  《诗化哲学》把浪漫思潮先导与众不同地归于帕斯卡,将德意志浪漫派的祖父定位为柏拉图,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著者试图联结浪漫派与现代思想,例如海德格尔哲学的用意,首先流露出了令人困惑之处:他既指出“德意志浪漫派则千方百计要确立主体性”(第99页),则如何解释他同时以之为浪漫派后果的、海德格尔哲学诗意栖居、恬然澄明的非主体性特征?海氏哲学正建立在批判与超越主体性的基准上,这举世公认。不错,著者说的当然是海德格尔对浪漫派的一种发展,但在主体性与非主体性这两种明显相背的思想背景间,果真存在着过接的通道吗?这最根本一点上的笼统,使我们看到著者把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诸家的思想一律概括为“生存本体论”(第144页),认为它是从“存在本体论”(即把本体设定为实体性的东西的传统学说)转换而来的,属于“本体论的诗”。这个看似顾全相似之处的核心观点,恐怕容易遮蔽学理上的关键区别,将生命哲学与生存哲学混为一谈。生命哲学不同于生存哲学,前者主要兴盛于19世纪,后者的现代形态则在20世纪得到集中探讨。狄尔泰视生命为认识、情感与意志因素共同构成的时间性关联,生命经历着的现在时与活生生的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过去与未来分别通过记忆方式被包含在现在中,缘此,生命有了整体性与连续性,成为世界的本体。狄尔泰为阐明理解者在自身意识中何以能体验他人的世界,不得不引入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概念,这便难以避免地带上了独断论色彩,终究未能完全走出主客二元论形而上学。正是这招致生存哲学的反思。海德格尔就认为,狄尔泰所谓的生命,本身未作为一种存在方式在存在论上得到澄清。这显示出,“生命”和“生存”不仅不简单地是同一个范畴,甚且有着二元论与超越二元论的本质差别。
  这是被人类思想发展证明了的事实。《诗化哲学》是否厘清了这起码的界限呢?
  没有。著者仅在一处将狄尔泰归为“生命哲学”(第254页),多数情形下都把他归于“生存哲学”,认为“狄尔泰进一步确立了生存哲学的发展方向”(第202页)。考虑到书中有认为浪漫派之后的哲人“都努力要把一种实在的本体论转变为一种生命、生存的本体论”的含混说法(第69页),他的确视生命与生存为一回事,出现上述以一个顿号隔开的语用等同,便很自然了。
  由于论述中这种每每失去了历史界限的笼统性,我们对著者从“诗的本体论”到“本体论的诗”的提法,其实很难确切把握其含义。在这个核心概括中,究竟何为“诗”?又何为“本体论”?细绎其理路,一方面他说的“诗”都不是指单纯的诗的艺术作品,而是指能“解决人生问题,甚至宇宙论的问题”的“作为理想的生活的世界”(第44页),此系“诗的本体论”与“本体论的诗”的共性,并不足以廓清二者的区别。另一方面,他虽强调“浪漫派以主观自我去设定客观非我并非是一个认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却未曾对这个“本体论的命题”之所以为“本体论的”作出清晰阐明,只含糊表示“浪漫派诗哲在这里的意思,不是在认识论上来讲的,毋宁说,是在讲一种诗化了的感觉”(第52页),换言之,“本体论”即“诗化了的感觉”。这个显得闪烁不定的界说,又使得本体感觉化、心理化而失去着学理准绳,因为现代本体论固然超越着心理主义,即使近代本体论也以实体性目标为对象,未见有将一种心理感觉直接上升为本体的。如此,著者之论是否过于宽泛了呢?也因了这份笼统,全书关键词“诗化”细究之下同样不甚明了。从著者频频表示“诗化为诗的本质”即“诗性”(第244页)、“诗化的人生如何可能”即“诗意的世界如何可能”(第242—243页)等来看,他显然是把“诗化”和“诗意”“诗性”等概念混同使用的。此为本书又一可商榷之处。
  先说“诗化”能否被置换为“诗性”。从学术概念指称看,诗性,涵盖着从近代维柯到现代海德格尔与雅各布逊的三种代表形态,这里有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分野,也有内容与形式的侧重,错综斑斓,已无法令我们断言三者内涵全然一致,遑论用“诗性”之名将除此以外其他思想一网打尽的企图将会遮蔽多少重要差别。本书对于这个复杂主题的处理却是,把列入了论域的全部思想都说成是诗化的、诗性的。这一来,最低限度,著者便忽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海德格尔反对浪漫派对想象力的热情伸张,他在名文《艺术的作品本源》中批评“现代主观主义”仅“把创造看作是骄横跋扈的主体的天才活动”,恰是非诗性的,而他说的现代主观主义来自并且包括着浪漫派运动,想象就属于这种创造;诚如著者所梳理的那样,在浪漫派那里,想象力深化着人的主体性力量,这不是海德格尔愿看到的,因为后者试图重建理性看护下的想象,这也是现代一些伟大艺术家对想象抱以某种警惕之故,塞尚说他作画时“就是讨厌发挥想象。我希望自己就像一棵菜那样没有意识”,联系整个现代艺术革命看,所谓“没有意识”,形象地喻指想象对世界那种不恰当的主体性意欲值得防范。这至少说明,诗性在现代有其不同于在近代的命运,将之一概等同于诗化,无异于遮蔽这种命运的不同。著者对诗化哲学的建构,是否在诸如此类关键环节上多少显得轻慢了呢?   “诗化”也不应被置换成“诗意”。浪漫派极为推重诗意,这顺理成章。从时间观考量,浪漫派运动频频标举回忆与诗的联系,这种与回忆的联系,设定了想象对过去环节的嵌入。卢梭被许多人奉为浪漫主义之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回归自然的诉求,而这种诉求恰是向后看的。浪漫主义想象之所以每每产生感伤情绪与心理主义滥情,或如本书正确指出的那种“浪漫哲学的苦闷情绪”(第222页),究其实乃时间维度上习惯向过去追溯、看不到未来而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这与海德格尔向前看的时间观不可同日而语。向前看,意味着人寓于世界,世界为贵。朝后看,却表明人因匮缺安全感而寻求庇护,世界仍只为满足人之意欲而存在着,人为贵。“诗意”故仍未脱离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窠臼,而表现为一种心理主义残余。著者自己的说法无形中挑明了这点。他认为“诗意的思维是超逻辑的,与认识论上的智性思维截然两样,标明了两种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第57页)。这句话严格推敲起来,“智性”应为“知性”,后者才是逻辑的,而现在著者这般表述,便似乎忘记了“智性”在西方思想史上指兼容着理性原有完整内涵的创造性直觉,从康德到马利坦,都对人的这种理性直观能力解说得很清楚,于是,指认诗意思维不同于智性思维,便意味着宣布诗意思维中不存在理性,那么它只能是一种感性思维或曰感觉了。推论下去,诗化哲学成了诗意感觉学,然而感觉如何能成就哲学?这里的学理模糊遂可略见一斑。
  至此,我对这部著作的总体看法是,它过于讲求了研究对象的相同的一面,却时常显得让求同思维有意无意地遮蔽着求异思维的价值。在一种意义上,世间万物都是相同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也不为桀亡。在另一种意义上,世界万物都是不同的,既无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人也不可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理论研究的常态,是不断在求同与求异之间斟酌并作出判断,相对而言求异比求同更接近真理,当然难度也大得多。即使求异的最终结论仍导向了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这与不加分辨地判定这些对象相似的求同仍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基于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后者却是在懵懂状态下的歪打正着与独断,而现代学科建设吁请前者超越后者。倘若求异工作最终仍被历史证明为多余,我也不认为自己做了学术无用功,因为求异意味着找到、找准对象各自的本质,学理上尽可能细致地分析便属于题中应有之义,这个深入剖明对象的过程,随着现代学术不断趋于精细,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可能会有人为这本书辩解说:此一时,彼一时。如初版后记所说,当年著者正是出于“甘冒泛而不精的危险”之心结撰此书的,在其时特定氛围中,或许也唯有先求同、让视野欠开阔的学术界首先了解这条线索,才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意义,进一步的搭建工作可待来日再做,就不必求全责备于贤者了吧。是的,我无意于否定这部优秀著作在那百废初兴的岁月中起到的思想解放的作用,这是后来许多研究得更细密的著作所无法代替的。不过,论题有价值,毕竟不代表论证思路的完美。我们可以仰仗这本书高度重视德国浪漫派以来的思想路数,却也可能因了这份主旨的认同而不知不觉局限于求同的思路,以至于看不清书中诸如“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诗化哲学”(第347页)之类论断所包蕴着的大跨度简化的危险,反而将这种很表面化的相同性给放大了。
  我想,康德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弄清一种理路如何可能———仍从不曾过时。在这一点上,《诗化哲学》本身作了很好的示范。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张娟)
其他文献
受访人:陈应松,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学院院长。  采访人:韩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文艺与生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韩晗(以下简称韩):首先祝贺您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结集付梓,这又是一部秉承您一以贯之“底层叙事”的力作,文学界一致认为,您是“底层叙事代表作家”,您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底层
期刊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学问,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博物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博物。何谓博物?英文写作naturalhistory,这里的history不能翻译成“历史”,它原来的意思是“探究”,并没有时间延续的含义。当然,博物学也与历史、时间有关,如赖尔的地质学与达尔文的演化论,而且它更在乎事物在较大时空尺度的变化。  博物,也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进化论、植物学、生态学等等
期刊
史学研究领域,有些学者主张“史有定法”。这是由于每个学科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赖以生存的研究方法,如搜集和考证史料乃是中国历史研究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史有定法”是毋庸置疑的。“做学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实于资料”(179页),而且资料越准确越全面立论越可靠。所以,余先生的著作,一般主要是直接去找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但是怎样解释和处理它,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史料的可能性,选择你认为适当的方法
期刊
“许多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文章都谈论做某事的‘最佳方式’。出于多种目的,如果市场不是最佳方式,人们习惯于认为政府就是最佳方式。我们需要脱离这种空泛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实践中确实发挥作用的治理制度,是与生态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多样性相适应的。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寓于捕捞、灌溉或放牧之中。多样性范围广泛,起作用的治理制度的范围则反映了这种多样性。”奥斯特罗姆在《公共资源的未来:超越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
期刊
保罗·策兰,犹太后裔,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父母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而他自己也是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流亡者。英格褒·巴赫曼,二战后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父亲曾是纳粹军人,她自童年起,就对纳粹历史深怀厌恶和恐惧,并对犹太人有着原罪般的“负罪感”,这种复杂的情感持续了巴赫曼的一生。1948年,奥斯维辛历史两端的策兰和巴赫曼相识于维也纳,并成为恋人,他们的相爱,在文学史甚至可以看做是“历史的选
期刊
作为最早在中国从事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学者,荒林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最近她又出版新书《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成果。  纵观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或许有一点先天不足,因为没有经历过激进的女权主义社会运动的洗礼,几乎是从接受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一步跨进女性主义批评。这里有两个概念经常纠缠在
期刊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Appiah)的《世界主义》可以说是在美国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该话题下一本极富影响力的专著。在该书英文原版2006年出版前后十几年,一大批相关类似主题的著作及文章先后问世,例如MarthaNussbaum的《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犘犪狋狉犻狅狋犻狊犿犪狀犱犆狅狊犿狅狆狅犾犻狋犪狀犻狊犿,1996),BruceRobbins及PhengCheah合编的《世
期刊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运用语言、思考及分析生活状况的能力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环境。他含蓄地认为社会理论的目标在于用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去揭示那些带有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以及提出替代性的选择。20世纪中期,西方传媒产业进一步私有化进程的加剧促使部分学者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反观资本主义传播体系,进而深层透视其中的运作脉络及秘密。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强调一种与马克思资本主义分析相关联的内在力量,即一种由金钱驱动的市
期刊
时间:2013年5月21日  地点: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受访人:翟永明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参与人:谭光辉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佑松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段从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永丽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光辉:翟老师,你好,我想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我们这次访谈,你愿意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  翟永明:当然还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我觉得我就是这个身
期刊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