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汶希:不要24小时开电话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霍汶希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她说:“有自己的时间,不要24小时开电话。”因是采访中的最后一个问题,她的答案出人意料。
  但是在半个小时前,她并未把自己的个性从职业套装里释放出来。
  在京汇大厦17层她的办公间,冷气开得很足,造型师手里的吹风机,把最后一缕不听话的头发弄妥帖,她端端正正坐定,抓起镜子抿抿唇,说颜色太红,要淡一些。
  她一丝不苟地对待采访,显得职业素养一流。你心里会由衷点赞,甚至设想她面对记者的说辞:官方、程式化、聊胜于无的太极……无论哪一种,都显得个性不张却又贴合她的身份。毕竟她手里带出的这些大明星,虽艺能出众却是非缠身:从顶包门到离婚终于走到金像影帝和PO朝霆CEO的超级偶像谢霆锋、艳照门中让万千少男心碎的阿娇、离婚后沉默得恰到好处的阿SA、一声不吭为李嘉诚添了孙子又获得巨额离婚补偿的梁洛施……以及容祖儿、古巨基、黄耀明等英皇群星。她任何一句不妥当的话,都可能令当事人处于风暴中心,因而深思熟虑或谨慎小心,是她的职业必修课。
  20年经纪人生涯,霍汶希站在这样一串名字身后,看他们从星光初绽到光芒四射,就算偶有陨落,浮华背后的故事,没有谁比她知道的更丰富。然而短短一个采访,你听不到别人太多的喜怒哀乐,只能体会她对这份职业的态度。
  理应如此不是吗3?毕竟这一刻面对镜头和记者的是霍汶希。
  超级经纪人是别人给的标签'
  霍汶希有一次坐朋友的车,被警察拦下来,警察一见她就说,“哦,英皇的嘛,开走吧”。她当时纳闷,我额头上刻字了吗?事后一想,从21岁进入飞图唱片(英皇娱乐前身),一份职业做了20年,人家已经习惯给她贴上“英皇”的标签。
  陈志云曾在《志云饭局》采访霍汶希,“听说杨老板很疼你,公司送车子、房子。”她解释说:“车子是有送,但房子是八折的价格是我自己买的。”她同时说明一件事,自己20年的努力工作,换来最重要的东西是信任。
  “我这20年都在跟随杨老板,我也没有想过去别的公司,别人也没有来找过我。我现在都赚固定工资,不在艺人身上抽佣。老板对我很好,钱对我来说已经不是第一位了。因为我是英皇培养出来的,如果我还在这个行业,就不会离开英皇。”她说。
  香港人讲求实际,但在情感认知上,虽不大喜欢讲使命或归属之类的空话,但行事作风却颇有草莽的义气和江湖的规矩,这或许也跟行业有关。对霍汶希来说,为英皇服务20年,对待艺人和工作一丝不苟,承受过重重压力,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她与公司的感情层面,她对工作的态度是“老板吩咐做什么,就做什么”,在20年前和20年后没有大的不同。也许这才是一个员工与老板的长久相处之道。因而英皇娱乐内地市场的拓展,自然也少不了这位贴了20年英皇标签的干将。
  英皇北京公司成立已有一年多。刚到北京时霍汶希听不懂普通话,环境、气候统统不适应,体重掉了10磅。她自嘲说年纪不小了,重新适应一份工作很费力气。但如果现在不做,再等几年,她可能再没有这份动力。
  “老板很支持我来打这边的市场。”她说。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她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的作风强势果敢,反而显得谦虚谨慎。
  “对电影制作来说,我还是新人一个。投资什么项目、如何搞好制作都要顾忌到,而且香港这边艺人的工作也没有停下来,每星期都要飞一趟。我在香港时,很多工作伙伴都是自己的朋友,工作起来很方便,也不会太累,但在电影制作领域,特别是内地这边完全是新的,许多人脉需要重新建立。”
  在心态上更开放和接纳?我问。
  “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到这边来工作,就要融入这个文化氛围,要吸收别人的东西。我觉得有些人很有经验,比如客户、导演、内地的演员,在谈话的过程中,就能学习到很多。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优势,有公司的背景。”
  “我就是这个样子,不管成功,可能会失败,我都会尽力而为!”霍汶希说,眼睛格外亮。这时候她特别像香港电影里典型的职场丽人: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外壳下,内心有奔放不羁,也有敏感细腻。
  霍汶希操作的第一个电影项目是《超级经纪人》,讲一个菜鸟经纪人和专业经纪人联合做红一个女子组合的故事,分别由杜汶泽和阿SA扮演。“这个电影除了搞笑的戏份外,还有很多让人领悟的东西。七个女孩最后通过努力成为巨星,中间有很多困难,也有很多笑料,还会影射娱乐圈潜规则的事。阿SA演的那个经纪人,有我的影子,但我没那么夸张!”
  “你有兴趣去客串了一把?”
  “是导演要求的,没办法,我的第一次就给他们啦!”霍汶希笑道。
  “专业经纪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首要是责任心,以及自己的抗压能力,这个行业是非常受压的行业。对于我来说,每个艺人的压力都是我的压力,我从来不关电话,必须让他们能随时找到我。我对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部分都很了解,谁适合唱歌,谁适合电影,我觉得我的眼光就是观众的眼光。”
  我鼓励我的艺人谈恋爱'
  “我的理想比较大,我希望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有我的艺人的名字。”她说。听上去,这像一个很大的野心。
  采访结束拍照时,霍汶希把谢霆锋的照片放在照片墙上最显眼的位置,使英皇群星的座次排序更符合中国传统习惯。而貌似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也恰使她那句颇有野心的话显得名正言顺。
  谢霆锋16岁那年,为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加入飞图唱片(英皇娱乐前身)。据某周刊报道,入行前夜,谢贤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这一行只要你一上台,就再也下不来了,你只能往前走”。
  飞图唱片迎接他的,日后又与他一起往前走的,正是他的经纪人霍汶希。
  霍汶希进入飞图之前,因外型靓丽,笑起来酷似林青霞,被星探发掘做了广告模特,也曾发过明星梦。但很快,她发现自己唱歌不行,跳舞不会,模特铁定是透支青春的职业。她决心转行,甚至去商店做店员。后经人介绍去飞图面试,杨老板(杨受成,英皇集团总裁)给她一本公司图册,问她想去哪个部门,她想都没想就选了飞图。   “从我第一天做店员时,我就告诉自己做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做这个行业里最好的。我选择幕后做经纪人,把自己的艺人做成巨星,也算实现了自己做艺人的梦想。”
  她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第一年就习惯了每天跑很多路,熬夜、甚至喝酒的工作。她带的第一个艺人赵学而,也很快给了她工作能力的肯定。
  公司把谢霆锋安排给她时,她看着那个16岁的男孩,走路说话戴墨镜,什么动作都像老爸谢贤,心里觉得好玩又亲切。然而,他的潜质与他的桀骜成正比。
  “他觉得自己生下来就入行,出道早,虽然还很年轻,但是他就敢看着我,不屑地问我,你做这行才几年。”
  在很多人眼里,谢霆锋作为星二代,出名走红全靠老爸谢贤。霍汶希说最初几年他光速蹿红后,虽然在音乐上的成绩令人瞩目,但不羁狂傲的性格也使他的八卦事件成天抢占着传媒眼球。做他的经纪人,每一天都在迎接不同的逃战。
  “这就是我的工作,没有最棘手,只有更棘手。你要有经验,凭借自己的经验去预想A方案、B方案。因为每件事都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每次都很小心,很深思熟虑的去处理。后来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开始变得直接,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想回答就不回答,可以回答就很真实地去回答。”
  “顶包案”和“艳照门”事件,是无法绕过的话题,也是经纪人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经典案例,然而霍汶希直接拒谈这两件事。
  据其他媒体引述,“艳照门”时她陪阿娇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俩人对半分了一颗安定药,之后才敢手牵手出来面对媒体。
  霍汶希说:“TWINS当时在红馆开演唱会,只有18岁,是所有艺中人最年轻的,她们走红有自己的本事。阿娇最近又出了一张专辑,很棒的国语专辑,之前都没人说她的音乐,可现在大家说她的歌很好,我觉得好开心。”
  “我每一次去想,站出来说话,帮他们处理,好多时候你要让大家知道一件事情并没有那么差,一件事情报道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情况,要告诉他们艺人本身是个什么样子,一切都要好小心地去处理,一点也错不得。”
  这是个令人心底柔软的故事,而说起自己与艺人感情时,霍汶希的音调也变得格外柔和。她英文名叫MANI,因跟“妈咪”音近,容祖儿喊她时,总是刻意变成“妈咪,妈咪。”
  “大家就像朋友一样,很亲切,也有叫我姐姐的。这么多年相处下来,信任都很重要,会有默契,有些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我也会适当说服。我让她们去谈恋爱,但要找合适的对象。因为没谈过恋爱,没有情感的经验,唱歌、演戏,甚至做访问都是苍白的。”
  “人们一提到霆锋、TWINS就会想到你,说他们背后有个很牛的经纪人。”
  “我从来不标签自己,人家对我的态度是人家的看法,不能代表真实的自己。”霍汶希说。
  Q:《影视圈》杂志社
  A:霍汶希
  人生角色太多,有时醒来不知自己在哪儿'
  Q:过来内地之后,感觉两地演艺环境有什么不同?
  A:非常不同,香港就是两个电视台,十多本杂志。哇,这里几十个电视台,很多杂志。艺人来自全国各地,气质很不一样。我也有特别注意内地的演员,老实说之前我认识的不是很多,现在才开始慢慢了解。两地文化还是有差异,内地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有想法,有内涵。普通员工做一份企划书,都是有板有眼的那种,让我很惊讶,觉得大家的文化水准很高。
  Q:你带出很多大明星,对自身价值怎么看?
  A:我对自己价值的认知,就是把自己的角色做好。现在我有太多的角色要做,妈妈、经纪人、制作人等等,有时候还是老师,要去讲课,讲经纪和市场。人生角色太多,有时醒来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上海?北京?香港?每天感觉就是有很多事情在做。
  Q:这一串角色,觉得哪个对你最重要?
  A:制作人和妈妈。制作人是很大的挑战,妈妈也是很大的挑战。我经历过女儿两次重病,整个人快疯了。不过还好,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Q:这么忙,怎么和女儿沟通?
  A:视频。休息或者吃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和她视频。
  Q:你是单亲妈妈,你的感情观是怎样的?
  A:我喜欢比较诚实的、比我成熟的男人,有大男人的感觉。不要娘娘腔的,犹豫不决的那种。
  Q:你最喜欢的颜色。
  A:黑色。简单、素气、百搭,对我来说最重要是省时间。
  Q:你向往中最好的生活的是什么?
  A:和家人喝茶,出门去采摘。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时间可以灵活,能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要24小时开电话。
其他文献
在角色中享受人生'  从一个看着有点“愣”的毛头小伙,成长为万人迷的“优质型男”,张孝全用了12年光阴。  17岁,他被导演易智言发掘,步入演艺圈,接拍电视广告和音乐MV,之后陆续演过很多电视剧、电影和舞台剧。  翻开履历,长长的作品名单中,已有多部获得认可:凭借在电影《盛夏光年》里的出色表现,他获得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和最佳新演员提名;2009年,他出演的《泪王子》入围了第66届
期刊
于正小档案:  著名编剧、制作人  主要作品:《美人心计》、《宫1》、《宫2、》《新笑傲江湖》、《陆贞传奇》等。  Q:《影视圈》杂志社  A:于正  Q:上半年你的戏在卫视播出有三部100多集,这形成一种“于正现象”,也引发了业内的讨论。  A:因为把我们两年制作的戏放在一起播了。我们跟湖南卫视合作比较愉快,他们也信得过我。其实每个戏卖得时候都是公平的,都一样要走审片流程,说实话,我对每部戏都战
期刊
拍青春片,我没赶时髦'  2013年,可以说是青春片开始在电影市场崭露头脚的开始,继《小时代》、《致青春》引起的票房红利与影片质量的争议之后,同样题材的电影《青春派》是否上映,给刚刚在上海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奖的刘杰一个深深的难题。  如果上,他将面临着与《小时代》、《致青春》等今年热门青春电影的比较与质问,甚至包括票房的野心。如果不上,对于“青春”有话要说的刘杰,想要发出自己声音的期望,又有被埋没
期刊
“一定要活在当下”'  黄真真拍过不少片子,有褒誉,有争议,也有差评。2008年,她与大陆初次合作,在香港故事里硬插进去大陆和台湾的角色,《六楼后座之家属谢礼》拍得“有点怪,不汤不水的”。两年之前,她初次北上之作《倾城之泪》的口碑也不太尽如人意,还在寻找电影方向的她没能突出自己的风格。但这次,说起即将上映的新片《被偷走的那五年》,黄真真很自信。这是一部融合了她两年大陆生活的作品。  《被偷走的那五
期刊
我是1949年出生。我父亲是部队的,参与过淮海战役,回来以后有了我,为了纪念,取名叫淮海。我在上海长大,13岁考到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古典舞和芭蕾。在军艺待了6年,一直到1968年。毕业后分到广东军区,去了以后就傻了,空空荡荡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人都下到各个基层去了。  在部队基层连队里待了不到一年,我复员回到上海,进上海亚东皮件厂做机修工。后来几经波折,1975年进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被
期刊
Q:《影视圈》杂志社  A:李炼  李炼,3D动画电影《昆塔:盒子总动员》导演,国内知名影视特效专家,博采传媒创始人、CEO。曾入选中国十大广告导演、十大创意总监。  Q:阿里云总裁王坚说你是个大疯子,你“疯”在哪里?  A:做了大多数人不会去做的事,并且乐此不疲。  Q:拍动画片感觉怎么样?  A:漫长,像把一群人的脚绑在一起参加马拉松,路很远,但必须协调,而且一步都不能松。  Q:动力来自哪里
期刊
张杰:  中视北方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调色师,经他调色的电视剧包括《三国》、《中国地》、《手机》、《铁梨花》、《山楂树之恋》、《焦裕禄》、《我的娜塔莎》等几十部;纪录片与宣传片更是数不胜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敦煌》、上海世博会官方纪录片《2010世博记忆》《舌尖上的中国》等。  张杰的调色技术在业内闻名,技术能力也处于国内顶尖水平,曾获得“2011-2012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期刊
清晨,女友告诉男主人公可以喝杯咖啡再走,男主人公借口有事匆匆离开,此后的一整天中,他尝试了多次:来到咖啡店,现金不够;去取钱,卡被吞掉;去剧组,咖啡桶空了;高尔夫球场,咖啡供应时间已过;酒吧,服务员告诉他太晚了咖啡机已经清洗完毕;医院贩卖机前,等不到咖啡的他昏昏睡去。  终于在影片结尾,在主人公经历了五味杂陈四处碰壁的一天之后,他喝到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当男主人公的父亲质问他:“我每个月给你
期刊
Q:《影视圈》杂志社  A:郝建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多年从事电影研究、创作与教学工作,亦为影视编剧。编剧作品:《紧急迫降》、《危情雪夜》等。  Q:对一部电影最差的评语是什么?最好的呢?  A:最差的评语是“不好看”,最好的评语是“好看,耐看”。耐看就是经得住反复看,反复想。  Q:怎么看“烂片高票房”?  A:希望所有的电影都是精品只是一种乌托邦追求。但是,目前大陆还存在许多“坏片”,比
期刊
1967年的美国,加州某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大胆设计了一个实验,鼓励学生们组成效仿纳粹党徒的团体。他提出了“团结铸造力量”的口号,在班里大力鼓吹集体主义精神,并成功地让学生们把自己视为精神领袖。在他的带领下,自豪而亢奋的学生们不仅统一了思想、着装和行动,组成了名为“浪潮”的团体。而这团体的成员很快陷入到集权狂热中,几乎引发混乱。这就是著名的“美国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