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藏气不均。
宋·蒲处贯《保生要录》
时常听人说,喜欢吃什么食物,就是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食物,只管吃就是了;厌恶某类食物,就是身体不需要它,索性就不吃。其实谬也。蒲處贯告诉你,即便是你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多吃,吃多了会伤而生疾;不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一点不吃,否则会导致五脏之气失衡。
蒲处贯,或名蒲处厚、蒲虔贯,是宋代一个以修命为主的炼养道士,具体门派不详。以修命为主的炼养道士,宋元以后统称为“内丹派”,以清净无为、性命双修、练气还丹为要务,主要是以呼吸吐纳、按摩导引,疏通自身经络,使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神清气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一理论思想与中医养生思想不谋而合,其实践与今天的养生实践也非常接近。因此,这一派道士今人又称其为“养生家”。蒲处贯的《保生要录》虽然列在《正统道藏》第三十一册(洞神部),但其实可以作为一部养生著作来读。所列有八门类,即养神气门、调肢体门、论衣服门、论居处门、论药食门、果类、谷菜类、肉类,其中有道理的养生格言颇多,容以后慢慢介绍。
蒲处贯认为,天有五行,人有五脏,食有五味。这五行、五脏、五味是相合的,不可偏颇。若偏嗜于某类饮食,必然会导致伤病;若缺了某一类饮食,则会导致相应的脏气不足。例如,人在饮食上都喜欢甜、香,恶于苦、咸,但“全不食苦则心气虚,全不食咸则肾气弱”。
因此,喜欢不喜欢的食物都要吃,才合乎真正的养生之道。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中医讲“药食同源”,是说药物和食物原无区分,都有寒凉温热“四性”和酸甜苦辣咸“五味”。传说神农尝百草,以对人体有益且性味偏颇不明显定位食物,以虽对人体有益但性味偏颇明显定位药物。性味既是用药治病的依据,也是“毒”,性味越偏颇,毒性越大。毒性越小,人可以吃得越多,比如食物;毒性越大,人应当吃得越少,比如“细辛不过钱”。
由此可见,人应当各种性味的食物都吃,“气味合而服之”(《黄帝内经》)。偏吃某一类食物,一则饮食单调性味难以中和,二则日积月累性味偏颇会导致疾病。当然,具体到个人,若能根据自己的体质分类和季节属性(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每季末属土),分别选择适宜的食物则更好。
如此,诸君明白否?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藏气不均。
宋·蒲处贯《保生要录》
时常听人说,喜欢吃什么食物,就是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食物,只管吃就是了;厌恶某类食物,就是身体不需要它,索性就不吃。其实谬也。蒲處贯告诉你,即便是你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多吃,吃多了会伤而生疾;不喜欢吃的食物,也不要一点不吃,否则会导致五脏之气失衡。
蒲处贯,或名蒲处厚、蒲虔贯,是宋代一个以修命为主的炼养道士,具体门派不详。以修命为主的炼养道士,宋元以后统称为“内丹派”,以清净无为、性命双修、练气还丹为要务,主要是以呼吸吐纳、按摩导引,疏通自身经络,使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神清气爽,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一理论思想与中医养生思想不谋而合,其实践与今天的养生实践也非常接近。因此,这一派道士今人又称其为“养生家”。蒲处贯的《保生要录》虽然列在《正统道藏》第三十一册(洞神部),但其实可以作为一部养生著作来读。所列有八门类,即养神气门、调肢体门、论衣服门、论居处门、论药食门、果类、谷菜类、肉类,其中有道理的养生格言颇多,容以后慢慢介绍。
蒲处贯认为,天有五行,人有五脏,食有五味。这五行、五脏、五味是相合的,不可偏颇。若偏嗜于某类饮食,必然会导致伤病;若缺了某一类饮食,则会导致相应的脏气不足。例如,人在饮食上都喜欢甜、香,恶于苦、咸,但“全不食苦则心气虚,全不食咸则肾气弱”。
因此,喜欢不喜欢的食物都要吃,才合乎真正的养生之道。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中医讲“药食同源”,是说药物和食物原无区分,都有寒凉温热“四性”和酸甜苦辣咸“五味”。传说神农尝百草,以对人体有益且性味偏颇不明显定位食物,以虽对人体有益但性味偏颇明显定位药物。性味既是用药治病的依据,也是“毒”,性味越偏颇,毒性越大。毒性越小,人可以吃得越多,比如食物;毒性越大,人应当吃得越少,比如“细辛不过钱”。
由此可见,人应当各种性味的食物都吃,“气味合而服之”(《黄帝内经》)。偏吃某一类食物,一则饮食单调性味难以中和,二则日积月累性味偏颇会导致疾病。当然,具体到个人,若能根据自己的体质分类和季节属性(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每季末属土),分别选择适宜的食物则更好。
如此,诸君明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