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8251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学生发展,与番禺区提出的“研学后教”理念相吻合。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教师应全面提升个人素养,以课程引领提升学生素养,依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维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研学后教;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
  一、改变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必修课程。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门课程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教师利用综合实践课上其他的课;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假开展,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缺乏有效性。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改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素养十分重要。
  (一)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超越学科的逻辑结构,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以及较强的专业理论,能正确处理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一个“知识家”。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来说,知识结构除了包括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还要对一些专业领域有所涉猎,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对学生活动进行更有效的指导。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性要求能够在课程实施中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引导,教师还应该具备更多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期能按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指导策略达成课程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征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不仅需要大量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而且需要具有心理调适能力,规划与设计能力,组织指导、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还是研究者、创造者。如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设计出更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怎样在活动中随时优化、调整方案?怎样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些能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在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进行研讨、总结和指导。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不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各项指导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专家”,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引领,提升学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是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并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整合、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新导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展开,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的活动渠道,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与体验、拓宽视野、了解社会,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综合实践教师通过常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活动中突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的方向和课程最终的目标。一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好每周两节的综合实践课。通过课堂,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活动中突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劳动意识、问題解决”等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依托活动,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不是成绩和分数,而是能力和素养。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我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在“研学后教”理念的指引下,以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全面推进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我校教师综合实践专业化的成长,促进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正如陶行知所说的“一个人有整个生活,才能得整个教育,才能让孩子不断被接受活的教育”。在综合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从生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注重学科素养的学科课程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以发展学生跨学科素养为主要目的,突出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新需要,迎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新挑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是相辅相成的,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我校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超越课堂,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开展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主题活动,探索相应的活动模式,努力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从而发展能力。把学校的特色主题活动作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不同领域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如研学旅行、传统文化研究、日常生活调查等,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效用性,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多维评价,促学生持续发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育,不应是培养“清一色”的人才,而应是让每位学生各尽所能、自由发展,成为“多方面”的人才。评价是课堂的隐形指挥棒,是一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各种技能以及提升其学习能力的手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核心素养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与学习能力、收获与反思等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评价是学生学习经历的重要过程。教师准确的引导性评价助推学生的学習深向发展,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表扬性评价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无论是生生互评还是师生评价,都客观、正确、有意义。当“他评”真正地引起学生的自我认同,引发其自我反思之后,“他评”实质上就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自我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评价中虽然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很重要,但学生的自我评价更重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综合实践教师通过开展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出基于“研学后教”理念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核心素养特点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更好发挥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卫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分析[J].安徽教育,2004(01).
  [4]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03).
  [5]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07).
其他文献
【摘 要】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随着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相关问题也浮出水面。如何有效开展社团活动,一直是教师深思和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有效的社团活动能极大地促进少先队员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正好与落实素质教育相适应,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小学德育;少先队员;核心素养;社团活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
摘要:文章对高中阶段词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解读,并结合教学实际操作进行了反思、探索和总结,尝试为独立的英语词汇赋予情景语境,结合单句中英互译和设置情景主题中译英等形式,将孤立的单词转化成有语境、有情节的句子甚至是小语篇,使学生最终获得能够灵活运用已学词汇组词成句,甚至组句成篇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词汇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话题翻译;语境;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词汇学习不是简单
摘要:笔者在对本校师生的测试和访谈中获知,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解答基本停留在一知半解、应用公式的浅层理解上。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在学习新课标、教参以及大量参考文献后,首先对植树问题的教学误区进行了调查归因,然后针对误区改进学习材料,形成“情境比较——自主画图——感知‘L型’——理解‘L型’——应用‘L型一’教学流程。利用“L型”画图突出植树问题中“点段对应”的关系,实现数学建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
【摘 要】“研学后教”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范式。《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追求的教育理念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见,“兴趣”应成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追求。在“研学案”的导引下,美术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乐学”美术。  【关键词】研学后教;美术课堂;兴趣  “研学后教”是以哲学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蚌湖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班级中的一切,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针對现在部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冷漠,不懂感恩,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等现状而进行的德育教育。将“感恩”纳入班级文化中,建设班级“硬文化”,同时将“感恩”纳入班级精神中,建设班级“软文化”。
摘要:目前,“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为了更好地聚焦核心素养,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更新教学观念,关注核心素养;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将核心素养理念贯穿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方法,内化核心素养;评价多元化,深化核心素养;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态度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标从“双基”提到“四基”,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方式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笔者以《小数乘法》的课堂实录为例,结合平时工作实践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计算教学  计算教学历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实施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东兴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广大教师不断探讨的话题。“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创设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运用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摘 要】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初步阐述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在玩耍中成长起来。游戏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同样受小学生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老师采用游戏的形式,想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因游戏变得生动起来。  【关键词】研学后教;游戏;课堂教
摘 要:小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人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将数学素养的形成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并有效地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研学后教;数学素养;数感;教学策略  有不少数据表明,学生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人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