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传递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永世相傳。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五口之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在父母的呵护下子女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言传身教中我们也懂得了一些明事知理、孝敬老人的道理。
  礼貌待客,踏实做人
  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见着人要懂礼貌,乡邻乡亲的,住在一起就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嘛,遇到叔叔、伯伯、婶婶要有礼貌,主动打招呼。是的,有时打完招呼我们前脚走,后脚就能听到夸奖的声音,有时听了心里也美滋滋的,这也是伯伯、叔叔给予我们的肯定。长大参加工作后,就千叮咛万嘱咐,别人的东西不眼馋,手脚要勤快,不该说的不说,踏踏实实地干活,现在回想起来,父母的每句话里都充满了真理,也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为我们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方向。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
  父母与左右邻舍相处得都很和谐,父亲是一位很勤劳的人,春天,为了及早吃到新鲜的蔬菜,他提前精选出茭瓜和芸豆种子,买来塑料薄膜进行栽种,自己家种的菜总是提前结出果实,父母高兴分一些给邻居,门口种的葡萄、无花果成熟了也分享给邻居们尝尝,邻居们有新鲜的东西也不忘了父母,我感觉邻里之间真的很亲切,很温暖。有时回想起老家的一幕幕,真的能感觉到农村人的朴实。
  言传身教,孝敬老人
  父母始终将孝摆在首位,“百善孝为先”,母亲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知道作为媳妇应孝敬老人,所以母亲也以身施教。从我记事起,我的奶奶是一位裹着小脚的女人,个子一米五左右,拄着拐杖,走起路人战战兢兢的,一不小心一个小石头都能将她硌倒,母亲庄稼地里的活从来不用奶奶干,奶奶有时着急,尽自己所能,摘个花生,剥个玉米皮,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妈妈说只要你别累着,干多干少没关系,奶奶总是笑笑。由于奶奶年事已高,卧病不能下炕走路,吃喝拉尿全在炕上,妈妈一个人端水端尿精心伺候三年,直到奶奶去世,那年奶奶94岁高龄。邻居们都夸我奶奶有福气,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媳妇。受妈妈的影响做子女的对奶奶也很孝顺,每次回家,我们都给奶奶买一些喜欢吃的糖果、奶粉等营养品,再买一些香蕉、梨等水果,奶奶高兴得都合不拢嘴。
  家风的传递
  好的家风要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现在我们也成了媳妇,在父母的教育下,孝敬公婆,做到每个星期天都能抽出时间买点水果、肉、海产品等食品回家看望双方老人,陪老人说说话,帮老人罐燃气、做饭、洗衣服,忙时帮老人干一些农活,收玉米、麦子等。节假日、生日陪同老人聊天,拉拉家常,换季的时候为他们添置衣物,每年为老人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查体,保证身心健康。老人住院,抽出时间陪在医院伺候老人,照顾老人周到、体贴,直到老人康复出院。
  这些好家风像一棵大树般庇佑着我们成长,让我能够拥有友善、勤俭、谦厚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优良传统对人内在气质的影响,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无形塑造,让我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更加需要在新常态下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让好家风、好家训永远传承下去,形成“家家都有好家风,社会文明靠大家”的家庭文明新风尚,让“最美家庭”推动最美社会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曲红云,1988年12月至1995年1月,工作于牟平区辛安河金矿;1995年1月至2013年5月,任牟平区林业局政工科负责人;2013年5月至今,工作于牟平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其他文献
儿子出生于2016年8月15日,阴历7月13日。由于2017年闰月,所以第一个生日是2017年9月3日。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纪念日;9月3日,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儿子能在这么特殊的日子里出生、过生日,这种巧合,对于从事党史工作的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牟平红色文化。随着对地方党史研究的深入,对于党的感情也愈发浓厚。我结婚于2014年。我感觉自己嫁入了一户好
期刊
说起家风故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姥爷的身影,那个皮肤黝黑、不苟言笑、脾气倔强的老头。  姥爷1906年出生,1992年去世,享年87虚岁。姥爷一生务农,有着典型的旧社会农民的特点,勤劳、淳朴、本分、倔强,他没当过官、没做过买卖,一辈子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养活家人,日子虽紧巴,但在当时也算是好人家。  小时候经常听姥爷念叨,他老家以前因为他的父亲好赌败了家,欠下别人一屁股赌债,讨债人追上门来,见家中唯
期刊
姥姥耳背很多年,从我记事起,她总需要周围的人复述与她的聊天内容,而她在听过一遍后总会点点头却再不往下问,我想,她大概依然没听到吧。  这种格外安静的世界对大多数人是种折磨,但姥姥不是,她有她的世界。  女红是那个时代女人的能力也是嗜好,姥姥不例外,更多的时候,她喜欢盘坐在炕沿,线在口中浸润,瞬间穿过狭仄针眼,五颜六色的棉线,她用上一天的时间便可以变幻成鞋垫上栩栩如生的锦绣龙凤,不被重视的碎布料,在
期刊
我妻子今年57岁,属牛,在我看来,属牛的人为人忠厚勤奋,上孝敬父母,下善待兄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豁达贤惠。  八十年代初,我在城里一所高中任英语老师。那时,教师还没有摘除“臭老九”帽子,一般人不愿找老师做配偶,更何况我家在威海农村。我妻家是双职工,岳父刚从沈阳102廠(现沈飞公司)调回牟平当时最大最好的厂工作,岳母是教师,妻在一乡镇医院工作。无论是论家境,还是论长相,我都不及妻子。然而姻缘可能
期刊
我出生在1979年的一个春天。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可惜我身下的那个妹妹刚生下来第二天就夭折了。第二年的同一天同个时辰,我的第二个妹妹出生了,母亲抱着妹妹哭了,母亲说,是之前的妹妹又回家了。小时候,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温馨的。母亲在院子养了一大群鸡鸭鹅,还有小兔和小猪。兔子长大了,母亲在推车上绑好两个筐子,一个放兔子,另一个筐子里面装着我和妹妹。蜿蜒的山路上,母亲推着我们
期刊
“爸妈,我回来了。”下班进了家门,我一边换鞋一边对忙着做晚饭的母亲和坐在一边修理烧水壶的父亲问好。母亲烧得一手好饭菜,全家人都爱吃母亲做菜的味道,尤其是她腌制的小咸菜,是邻居们都喜欢分享的美食。父亲退休后喜欢研究各种维修,家里大到家电,小到孩子们的玩具,甚至邻居家有生活用品坏了,都会拿过来经父亲一一鉴定处理,邻里邻居谁提起父母都会交口称赞。  “妈妈——”上小学的儿子如同小燕一般从屋里飞出来,张开
期刊
我家有个苹果园。  准确地说,是我嫁给我先生之后,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家有个苹果园。  每年到了苹果收获的季节,那红红的大大的果子,一筐又一筐,堆满了整个院子,浓郁甜美的果香充满了整个鼻腔,让人熏熏欲醉。来自鲁西南的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境,就被这满园的香甜果子倾倒了,因为从小到大,苹果从来就是妈妈从集市上买来的,农活也只是跟着妈妈去田里种种小麦和玉米,所以苹果园对我来说无比新鲜,我还天真地觉得果农
期刊
初秋的鱼鸟河荷花池,别有风味。荷香轻袭,如无数条章鱼千丝万缕的吸盘,揪紧我略显单薄的衣衫,不容商榷,直截了当地将人拉入荷花的乐园。  没有残荷听雨,目之所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仿佛不知秋之将至,拚命抓住夏天灿烂的尾巴,炫耀绽放之美妙。  痴情的鸟儿,温柔的阳光下,伫立于怒放的荷花花瓣,喙吻爪抚,忘乎所以地撩妹求婚,全然不顾游人的相机一刻不停地捕风捉影。  怀春的荷花欲拒还迎,娇羞
期刊
我现在已到了中年,却刚想起要做一个女人。  一直以来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也没有被认为是女人,从来都是被朋友称作“假小子”“女汉子”,我也从没有提出过质疑,反正这样的称呼里有了“女”字就已经代表了我的性别,谁叫我从来没有女人的一面呢。  是的,我有一个顽皮过头讨人嫌的童年。每天凌乱的头发满脸的鼻涕,这倒不是我的妈妈不收拾打扮我,而是她很少能有机会打扮我,因为我很少能出现在她面前。我从不会在路上
期刊
我家的家风应该从一副对联说起。小时候我在农村老家住过一段时间,记得爷爷经常让我站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指着一副泛白的红色对联念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那拖长的尾音袅袅娜娜,极富音韵美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爷爷解释给我说:“做人要老实,还要多读书。”对联中间有位老先生的画像,微微前倾而立,双手交叉放于胸前,胡须飘飘,颇有仙气。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孔子的画像。对于爷爷而言,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