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一旦对某个事情产生兴趣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那些曾看似不可能的事也会轻而易举的被我们解决,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这个动力,我们就会混混沌沌的过日子。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潜力的关键。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主要原因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怎样利用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呢?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现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思想性较强,而趣味性、艺术性较弱,这容易使思想品德教学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降低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在教学中注意增加文学艺术的含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漫画、寓言、故事、动漫、小品等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若在教学中恰当地加以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奥苏泊尔的有意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见,教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教学中,针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我尽可能运用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角度”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教师: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父母会为我们买生日蛋糕,作为主角,切蛋糕的任务由我们担任。那么今天我们再次重温令我们激动的一刻。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我们今天不仅要切蛋糕,我们还要一起做蛋糕。
  (教师分工,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蛋糕做成以后)教师:那么这个蛋糕究竟怎样分才合理呢?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分得同样多的蛋糕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蛋糕不应该每个人分得同样多,那样是不公平的。在制作蛋糕的过程,谁付出得多、谁表现积极,谁就应该分得比较多的蛋糕。因为公平意味着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既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又应得的利益。
  教师:同学们讨论的很到位,也联系到了前面学习的内容。我们现在把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现在把我们国家的国民收入比喻成一个大蛋糕的话,那么收入分配就是大蛋糕的问题了,蛋糕是切大还是切小?切多还是切少?切了之后分给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掌握。
  三、放飞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如果课堂上敢于解放学生的“手脚”,善于搭建思维的平台,换思考的权力于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能从心灵深处唤醒学生的自慰,那么他们的奇思妙想不亚于一个高明的老师,何况我们这些平凡小卒?
  四、加强学科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触合了其他学科内容,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思想觉悟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将思想品德学科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其他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相互渗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不是外部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是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如在讲“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是,理论行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感动中国2008年度任务颁奖盛典”的视频,“唐山十三兄弟”、青年战士武文斌、北川县长经大忠等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大家。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理解和把握知识的基础上情感得到了升华,从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六、结合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知识范围和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所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将能极大引发学生兴趣,就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亢奋状态,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文献
当班主任既有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又有失败的苦恼和自责。当好一个班主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心、责任心、爱心和恒心。在这里我将自己当班主任的一些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开学初必做的一些准备  (一)全面了解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刚接手班级,我都会提前去拿学生的花名册,与以前带这班的班主任了解情况,提前对这群孩子们有一个大概了解;若是带刚入学的学生,就利用新生注册的时候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期刊
中学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一名年轻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怎样处理好农村英语基础教学中英语单词的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基础的掌握是否稳固、扎实的问题;并且初中英语教材单词量偏大,实记单词繁琐、枯燥,加上中学生都有好玩的心理,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因此,几乎所有的中学生一提起记英语单词,就感到很头痛。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单词教
期刊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
期刊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要求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去解决这问题。课程标准对递归法要求的是了解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使用递归法设计算法、编写递归函数、编写程序、求解问题。
期刊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进行思想沟通、从事生产实践的重要工具。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课程标准》认为: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
期刊
录像技术、计算机教育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大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信息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经过实践,信息化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
期刊
语文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密切关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力争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这个目标,我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高到这“三重”之一的位置。这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
期刊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忌地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多媒体创设情
期刊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都必须围绕有效教学而展开,通过发现探究式、自主交往式、过程活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有效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但是根据我们公办学校现有学生的状况,我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更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