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33在肝细胞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来源 :临床肝胆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0156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探讨IL-33对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HC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33及其受体肿瘤抑制素2(ST2)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IL-33和ST2 mRNA相对表达量.纯化CD8+T淋巴细胞,使用重组IL-33刺激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酶联斑点吸附试验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分泌,流式细胞术检测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表达,比较IL-33刺激前后细胞增殖、毒性分子分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变化.CD8+T淋巴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表达计算CD8+T淋巴细胞诱导HepG2细胞死亡比例,比较IL-33刺激前后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的变化.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法.结果 HCC组血浆IL-33水平低于对照组[(269.80±63.08)pg/mL vs(339.50±64.43)pg/mL,t=4.072,P0.05).HCC组CD8+T淋巴细胞分泌穿孔素、颗粒酶B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HCC组CD8+T淋巴细胞中PD-1、LAG-3、CTLA-4阳性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但可促进穿孔素、颗粒酶B的分泌(P值均<0.05).HCC组CD8+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组IL-33刺激可提升CD8+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主要表现为诱导HepG2细胞死亡比例升高(P<0.05),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增加(P值均<0.05).结论 HCC患者血浆IL-33水平降低.IL-33可通过促进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分泌增强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为HCC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糖代谢紊乱是危重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血糖升高是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安全有效的血糖管理是提高危重患者救治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危重患者血糖管理的效果越来越好,血糖目标由既往的单一化逐步向多样化过渡,血糖监测和胰岛素给药模式也越来越符合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本文将从目标血糖、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调节方案3个方面对危重患者血糖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危重患者血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开拓关于血糖管理研究的新思路.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机体正常发育和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TGF-β反应性失调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TGF-β及其信号通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对TGF-β及其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肝脏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及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是一类罕见的临床异质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IIM最初被认为仅包括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多肌炎(polymyositis,PM),后来随着检验、检查技术的发展及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IIM的分类越来越多.本文就ⅡM的分类、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综述,旨在为ⅡM的诊断、分类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治疗是其最主要的根治性手段,然而其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原发性肝癌诊断和治疗全过程,推动人工智能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领域落地应用对精准肝脏外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人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决策制订、术前评估、手术实施、术后管理及辅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本文针对人工智能在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在临床诊疗中加速落地、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并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疗,会导致关节破坏和全身多系统损害.RA的炎症过程贯穿全程,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近年来由于对疾病认识加深以及药物的合理应用,RA患者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RA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仍很高,因此,RA患者中CVD风险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血脂水平改变与CVD关系密切,但在炎症过程的影响下,RA患者的血脂水平遵循不同的模式.本文探讨RA患者的“脂质悖论”中血脂与炎症之间的关系,以及抗风湿药物对RA患者血脂谱影响.
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发生于胃体部的胃黏膜化生型病变,其可特征性表达三叶因子2等蛋白,并被认为是可能的胃黏膜组织癌前病变之一.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SPEM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过程受宿主、感染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调控.由于人胃黏膜早期SPEM组织细胞通常发生于腺管深部,SPEM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多项研究进一步探究了胃体为主型胃炎指数(corpus-predominant ga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科学,通过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生物学意义.随着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大量的生物学数据资源,从大数据中挖掘所蕴藏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归纳总结基于特征基因的肝癌风险预测模型,为肝癌的早期检测、预后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新观点.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及分析来模拟人脑的学习行为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数据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数据内的联系与规律,从而有助于预测人类疾病的发生与预后.深度学习通过找出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突出.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复发率高,如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测复发等一直是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从肝癌发生风险预测、术后复发与生存风险预测等方面闸述深度学习在肝癌诊断及复发方面的应用进展.
在医疗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对海量医学数据进行高效管理、信息挖掘后可以得到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生存预后等有益信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亦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将详述其在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随着5G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多维度、大样本的复杂医疗数据为新时代临床医学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地挖掘庞大数据集中的隐藏联系,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先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与其他领域的“单患者”数据分析不同,肝移植通常需要考虑供体和受体“双患者”的特征以及移植过程中的变量,产生较其他疾病更为庞大的医疗数据,这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尤为契合.有效利用人工智能的手段、结合临床研究开展将为智能精准临床医学时代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