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豫剧司鼓职能的转变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戏曲乐队中,司鼓往往被尊称为“老大”或“龙头师父”,担当着乐队演奏员和指挥的双重身份。到了现代,大量西洋乐器被引入戏曲乐队,司鼓者既要演奏鼓板,又要指挥庞大的戏曲乐队,越来越不适应乐队的需求,其职能悄然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豫剧;司鼓;指挥;河南豫剧院三团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豫剧乐队中的司鼓职能
  豫剧打击乐称为武乐或武场。基础部分由鼓、大锣、铙钹、小锣四种乐器组成。鼓,又称板鼓,演奏者称为司鼓或鼓师,由鼓、板、鼓键组成。鼓师左手击板,右手以鼓键击单皮鼓,有时两手同时执鼓键,交替击鼓。司鼓在整个戏曲伴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舞台节奏的主导者。根据舞台剧情的需要,掌控节奏的快、慢、强、弱;配合人物的表演和演唱,领奏整个乐队烘云托月,做到起、承、转、合流畅自然,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司鼓的首要职能是指挥作用。其次是演奏作用。司鼓掌握着一套完整的演奏技艺,根据情节的发展,为戏剧服务,为人物服务。最后是排练作用。在排练中,司鼓者参与剧目生产的全过程,是主创人员之一,并起到带头和指导作用。
  二、豫剧司鼓职能的演变
  豫剧乐队的建设是在剧种发展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从 1933年修订的《续安阳县志》中有关梆子戏乐队的记载,“其外台乐器,除鼓、板外,有铙、钹、锣、镟各一,胡琴二,梆子玫,俗称场面,有紧七慢八之说”。说明了当时乐队只有七八个人,武场除打击乐外,文场只有两把胡琴。另有马紫晨的《河南梆子概述》中记载:“梆子戏的场面,由7至11人组成”。所列乐器有战鼓、手板、铙、钹、大锣、二锣、小铰子、梆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皮嗡(现在的二胡)、月琴、三弦、横笛、尖子号等。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打击乐器在传统的豫剧乐队中数量较多,位置较为重要,而司鼓在早期豫剧乐队的发展时期一直是担任乐队指挥和打击乐演奏员的双重任务。
  解放后,戏曲音乐不断改革和发展,乐队编制由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人到几十人。有的剧团已有较完整的单管或双管编制,有的虽没有完整的乐队编制,但不少剧目的音乐唱腔,已制作了总谱,加入了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形成了多声部的演奏和伴奏形式。司鼓仅凭原有的鼓板演奏来指挥整个乐队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他已不能胜任演奏加指挥的双重任务。因此,必须探索指挥与司鼓相结合的新方法、新路径,这对于戏曲乐队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三、以河南豫剧院三团为例分析新时期豫剧司鼓的职能
  河南豫剧院三团是以排演现代戏而闻名全国。建团60多年来,先后创作演出了200多出剧目,代表剧目有:《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儿大不由爹》、《香魂女》、《村官李天成》、《风雨故园》、《悠悠我心》、《刘青霞》、《焦裕禄》、《全家福》等。经过半个世纪的辛勤耕耘、不断探索,该团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深受观众欢迎的演员和创作队伍,有国家一级演职员11名(一级编剧1人,一级作曲2人,一级演员6人,一级演奏员2人),有国家二级演职员21名;有3名演员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有1名演员曾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2002年,该团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
  看过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出的人们都说,看河南豫剧院三团演戏过瘾,听河南豫剧院三团乐队演奏更过瘾。那么,河南豫剧院三团的演奏为何能给人这么美的感受呢?前面我们提到,传统的戏剧乐队一般由弦乐和鼓乐两部分组成。弦乐分主弦、二把弦和其他乐器;鼓乐分鼓、锣、钹、小锣等。乐队在司鼓的手板和鼓条的指挥下,为演员演唱进行伴奏。而河南豫剧院三团的乐队,则与传统的戏剧乐队就有所不同。乐队共72人。指挥、乐队首席、司鼓各一人;二胡两把,琵琶、古筝、唢呐各一人;第一小提琴10把;第二小提琴9把;中提琴6把;大提琴8把;贝司4把;长笛2个;双簧管2个;巴松2个;小号3把;圆号4把;长号3把;小军鼓和大军鼓各1件;定音鼓1套;打击乐5件。分析其乐队编制有以下特点:首先,从阵容上看。乐队规模比较大;演奏员实行了新的配置;融入了管乐和西洋乐器;增设了专职指挥。其次,从体制上看,乐队进行了改进和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三团的乐队如同企业管理体制的董事会。乐队指挥如同董事会的董事长,司鼓如同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各个演奏员如同企业中的成员。最后,从岗位上看,演奏员的职责也重新进行了界定。大家在董事长的统一领导下,各自例行自己的职责。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它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完善。指挥和司鼓的问题也不例外,它最大的问题是指挥大多来自专业音乐学院或歌舞剧团,他们的指挥法则非常适应歌剧、音乐剧、交响音乐会等音乐艺术。但对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戏曲音乐一般知之甚少,这样就和司鼓很难配合。而司鼓对现代音乐知识(总谱)陌生者也比较多。指挥强调按谱演奏,力避伸缩、加减,司鼓则注重灵活性、多变性,喜欢“见机行事”。这样,两个指挥在指挥观念上、法则上、具体操作上均大相径庭,两者的配合则成为配而不合。
  那么,三团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答曰:两者互相学习,互相探究新的指挥法则,以达到两者的协调统一。首先,指挥应加快学习戏曲音乐知识,包括曲牌、“ 眼份”及戏曲中有别于西洋音乐的运动规律。同时,鼓师也必须学习总谱,懂得一些和声、配器和指挥法则。其次,锣鼓部分一般由鼓师掌握。唱腔及间奏音乐,是戏曲音乐的主要部分,可由指挥掌握。这是分工,但分工不分家,两者须默契配合。对于任何一段音乐,尽管是双指挥,但根据情况,让一人成为主要指挥,另一人则成为第二指挥。这样,有“主”有“副”,只有互相配合,没有代替。只要双方互相学习,熟悉、懂得对方的那一套本领,上述的一些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都能迎刃而解。
  据三团老人介绍,三团建团初期也没有设专职指挥,在演出活动中,一直由司鼓担任指挥,掌握着音乐唱腔的速度与节奏。大概在上世纪60年代,三团排演的豫剧《朝阳沟》轰动了全国,之后决定拍成电影。在拍摄时,为了有一个较好的拍摄效果,乐队使用了总谱,加入了配器。但是,由于没有指挥,乐队在演奏中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乐队尝试增加了指挥,演奏才得以正常进行,拍摄也取得了较好的音响效果。之后,随着西洋乐器的融入和乐队人员的不断扩大,三团设置了专职指挥。即使设有专职指挥,司鼓的作用仍然很大,对音乐唱腔的速度与节奏地处理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许多音乐唱腔常常是以打击乐引出文乐,速度的快慢有时由司鼓来掌握。这时候,指挥在一定程度上与司鼓相互配合,采用被动起拍的指挥方法与之相衔接。另外,在一些动作与音乐结合时,往往也是先出现打击乐,然后乐队再出现;或者是打击乐先出现,然后在结束时的某一点上乐队与之同时出现。因为司鼓是根据舞台上人物动作和人物情绪以及剧情需要来决定速度快慢的,有着相当大的灵活性和機动性。这时候,指挥必须一方面要照顾整个乐队,同时又要取得司鼓的密切配合,以达到起与收的准确性。
  四、结语
  总之,在河南豫剧院三团的乐队中指挥与司鼓之间,始终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关系。乐队指挥如同董事会的董事长,司鼓如同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司鼓职能的这一转换是戏曲乐队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的需要。只要乐队指挥和司鼓认真探研新的指挥法则,熟悉、理解对方的指挥意图,就能圆满的完成演出任务,为豫剧艺术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和繁荣昌盛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立方.豫剧音乐通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2]韩德英,杨扬,杨健民.中国豫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
  [3]李国经.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4]连波.戏曲作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 2006.
  [6]张拥军.中国戏曲打击乐概述[J].大众文艺,2013(05):15.
  [7]彭涓.戏曲乐队指挥的特点[J].中国音乐,1996(09):25.
  [8]马玉发.传统戏也能使用混合乐队[J].人民音乐,1979-09-28.
  [9]朱学富.戏曲司鼓艺术初探[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12):26.
  [10]张迈.三起三落终不倒——河南豫剧院三团坚持演现代戏三十年[J].戏剧论丛,1984(02).
  [11]韩德英.从“豫剧叛徒”谈到戏曲革新问题[J].地方戏艺术,1986(02).
  [12]韩学义.豫剧鼓师指挥“三定律”理论之研究[J].当代戏剧,1996(04).
  [13]李献民.谈豫剧击乐的借鉴和发展[J].地方戏艺术,1989(01).
  [14]马紫晨.河南梆子概述[N].河南日报,1962(04):15.
  [15]马紫晨.豫剧长青之路[J].东方艺术,2001(S2).
其他文献
【摘要】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被高等学校所重视,各高校也在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平道路,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国家对高职院校建设重视程度的加大才逐渐引起关注。本文从系(部)层面出发,经过与学校各部门的协作沟通,基于校级青年课题(CNYZ2016C14)——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引领方向,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音乐教师(35岁以下)进行专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文章从一
期刊
【摘要】如今在中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开始使用图形谱这种方式来进行音乐的教学屡见不鲜。不但是音乐里的符号,还能在视觉上将音乐抽象的旋律形象化,使那些无形的音乐变得如同有生命的旋律和线条,在纸上跳动。现在有许多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唱课中展示各式各样的图形谱,让学生在边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在视觉上又能进一步感受音乐旋律进行的方向。  【关键词】乐曲结构;图谱;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视唱练耳属于一门基础性学科,通过此门课程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音乐素养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将视唱练耳与多元音乐类型进行融合,促进视唱练耳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通过对视唱练耳与多元音乐类型融合的分析,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视唱练耳教学方法。  【关键词】多元与融合;视唱练耳教学;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视唱练耳教学分为视唱、听写和听觉
期刊
【摘要】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体验与参与”在音乐课堂中的不断尝试与运用,让节奏教学生生动起来了、让打击乐器教学丰富起来了;让创编活动活跃起来了;让老师的音乐教学变得更有兴趣了。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体验;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而奥尔
期刊
【摘要】微信公众号平台已然成为音乐知识传播的一大阵地,多媒体的传播方式带给音乐受众更加多元的学习体验。本文将以三种类型的音乐公众号平台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并归纳出其发展模式和传播特征,以此总结出其现状中的优势和不足,为音乐类数字媒体阅读的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关键词】音乐知识;数字媒体;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相对于传
期刊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浪漫主义民族音乐的继承者,他的创作风格多样,音乐语言独具魅力。这首奏鸣曲最经典的是第一和第三乐章。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作品介绍  谢·瓦·拉赫玛尼诺夫,简称拉氏,是20世纪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一提到这位作曲家,我们能想到几个字眼,钢琴、浪漫主义色彩、和声大师、变音技法、多元化创作风格、配器
期刊
【摘要】巴赫一直被人们称为“西方音乐之父”,除了因为他是高产量的作曲家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巴赫的音乐风格除了带有浓厚的德国传统音乐色彩之外,还融合了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各国的音乐风格,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始发地,受巴赫键盘作品风格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巴赫;音乐风格;意大利  【中图分类号】J657.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巴赫
期刊
【摘要】不论是在创作思维、演奏技术,还是文化内涵上,中国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钢琴作品在发展上也一直演变不同的演奏风格与技巧。本文将从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演变入手,以黄安伦的《序曲与舞曲》为例,对中国钢琴作品的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特色;风格;黄安伦;《序曲与舞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序言  钢琴作为一种在西方乐曲中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乐器,在20世纪
期刊
【摘要】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传承下去的支撑点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文化所赋予的强大精神动力下,社会得以进步。《两当号子》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的深山林区:站儿巷、云屏、泰山、广金等乡镇,云屏是其主要发源地。本文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当号子》之传承和保护现状,对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不仅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还能为其
期刊
【摘要】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文学发展进入到全新的状态,音乐创作上宣扬追求理想和热爱大自然,德奥艺术歌曲以全新的音乐体裁登上历史舞台。以德国作曲家舒伯特为代表,在他的藝术歌曲作品中,钢琴伴奏和演唱者既是两个成熟的分体,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演唱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音乐总体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