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务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它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为使我院教务管理向“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我们在各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初步实现了教务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主要部分,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高校教务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并顺利达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务管理,应是我院上下一致的追求目标。
二、我院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提出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办学层次的增多,教学管理人员相对地减少,教务管理部门工作变得更加繁重,若仍沿用以往旧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许多工作重复操作,工作量加大,而且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要求。
要满足学生、教师、院系及高校职能部门的不同需求,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系统须满足几项条件:(1)管理系统各数据之间能实现数据共享;(2)易于操作,只要懂得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人员就能操作;(3)软件的维护、升级方便;(4)针对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从而利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对各类教学信息进行自行处理,把处理结果置于教务管理网站上,利用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全院师生不管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各自所拥有的权限了解和查询各种教务管理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使各项管理工作快速、方便、准确、规范、安全地得以实现。
三、我院教务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选课信息化。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选课系统,用户名唯一。而就学生选课来说,学生必须登录到教务在线的主页上,在本学期安排好的课程中选择本专业所修课程,采用复选框标记学生所选课程,提交后,服务器将返回给学生“选课完成”的对话框,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确定好,超过此期限学生将不能更改选课数据。
教务办排课信息化。教务管理服务器在收到学生的选课数据后,自动启动排课系统按专业、人数进行排课。本系统能够解决分班、合班、连排等大多数情况的智能排课。此外,还可以指定课程的优先级、各科与教师之间的相关条件和强制条件,最终达到保证进度一致、教案同表头、初始课互异的要求。同时,排课系统尽可能做到课表横纵向的均匀性和一致性,管理员只要简单使用手工调整的功能,设置排课参数,就可以得到完全满足要求的课表了。然后打印班级课表,再者就是考试管理和成绩管理,在考试管理中必须设置学生准考证模块,使所有考试向标准化过渡。而在成绩管理中有个二级教学单位管理员负责本专业的成绩录入,录入后提交,数据也不可更改。最后教务处通过服务器接受的数据进行统计,检查学生是否拿到规定学分,报表输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知道学生的成绩,然后发布重修通知。
教师评估信息化。学生在登录系统后,可以查询到校历和课程设置,并能从所选课程上链接到任课教师,这个链接包括教师的个人资料和所得获得荣誉,以便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有据可凭,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对任课教师打分,然后加权统计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
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化。教学计划管理是针对所有不同用户提供了完整的计划体系,使教师能够根据需要制定自己的计划。教务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查阅到任何所需要的计划,并根据所获得的教学数据作出前瞻性的决策。
四、我院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务管理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务管理信息化最终必须能够实现排课、网上成绩管理、网上学籍管理等功能。为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开发或引进规范、适宜的教务管理软件
软件引进时不仅要考虑其全面性,以点带面,并具有逐渐开发的特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校园网络,为教学科研服务。还要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不能盲目开发或引进。教师、教室等各种教学资源比较充足,人事管理体制严格匹配等。
(二)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论软件、技术和设备如何先进,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在于教务管理者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因此,我院应加大对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的水平,以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升管理层次和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设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学管理的经费投入,及时配备和更新硬件配套设施,以保证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五、学分制下教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以选课制为前提,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也不实行留级制度,一门课程考试未通过,可多次重修;学分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让学生自主选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分制的实行淡化了自然班级的界限,使得教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导致管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时效性要求更高。这样,现行的教务管理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经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我们建立了以目标(学生个体)管理为中心的教务管理新模式(如图所示)。
该新模式的教务管理关键是抓好选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通过选择课程和教师,使学生能够在“学什么”、“怎样学”和“何时学”的问题上参与选择,形成编排教学计划的依据。按照教学规律再进行编排课表,生成课元组(课程——教师——选课班)这一基本单元,对日常教务工作进行指导,由于实行选课后,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原有班级、年级的界限已淡化,改变了过去那种按自然班级排课、一张课表上课、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传统管理模式为新型教务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一支业务熟练、坚持原则、积极肯干的教务管理队伍,是很难做好学分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学分制管理,要求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教学规律,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并能够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探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一种适合我国校情、适合院情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能够建立并且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陆靖,蔡达峰.全面推进学分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大学教[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德广.中国学分制[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3]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教务管理;信息化;发展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特征
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主要部分,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高校教务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并顺利达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为学校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务管理,应是我院上下一致的追求目标。
二、我院教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提出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办学层次的增多,教学管理人员相对地减少,教务管理部门工作变得更加繁重,若仍沿用以往旧的管理模式,不仅造成许多工作重复操作,工作量加大,而且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管理的要求。
要满足学生、教师、院系及高校职能部门的不同需求,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系统须满足几项条件:(1)管理系统各数据之间能实现数据共享;(2)易于操作,只要懂得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人员就能操作;(3)软件的维护、升级方便;(4)针对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从而利用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对各类教学信息进行自行处理,把处理结果置于教务管理网站上,利用网上信息浏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等技术,全院师生不管身在何处都能随时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各自所拥有的权限了解和查询各种教务管理信息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使各项管理工作快速、方便、准确、规范、安全地得以实现。
三、我院教务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选课信息化。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选课系统,用户名唯一。而就学生选课来说,学生必须登录到教务在线的主页上,在本学期安排好的课程中选择本专业所修课程,采用复选框标记学生所选课程,提交后,服务器将返回给学生“选课完成”的对话框,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确定好,超过此期限学生将不能更改选课数据。
教务办排课信息化。教务管理服务器在收到学生的选课数据后,自动启动排课系统按专业、人数进行排课。本系统能够解决分班、合班、连排等大多数情况的智能排课。此外,还可以指定课程的优先级、各科与教师之间的相关条件和强制条件,最终达到保证进度一致、教案同表头、初始课互异的要求。同时,排课系统尽可能做到课表横纵向的均匀性和一致性,管理员只要简单使用手工调整的功能,设置排课参数,就可以得到完全满足要求的课表了。然后打印班级课表,再者就是考试管理和成绩管理,在考试管理中必须设置学生准考证模块,使所有考试向标准化过渡。而在成绩管理中有个二级教学单位管理员负责本专业的成绩录入,录入后提交,数据也不可更改。最后教务处通过服务器接受的数据进行统计,检查学生是否拿到规定学分,报表输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知道学生的成绩,然后发布重修通知。
教师评估信息化。学生在登录系统后,可以查询到校历和课程设置,并能从所选课程上链接到任课教师,这个链接包括教师的个人资料和所得获得荣誉,以便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有据可凭,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对任课教师打分,然后加权统计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
教学计划管理信息化。教学计划管理是针对所有不同用户提供了完整的计划体系,使教师能够根据需要制定自己的计划。教务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查阅到任何所需要的计划,并根据所获得的教学数据作出前瞻性的决策。
四、我院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几点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务管理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务管理信息化最终必须能够实现排课、网上成绩管理、网上学籍管理等功能。为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开发或引进规范、适宜的教务管理软件
软件引进时不仅要考虑其全面性,以点带面,并具有逐渐开发的特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校园网络,为教学科研服务。还要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不能盲目开发或引进。教师、教室等各种教学资源比较充足,人事管理体制严格匹配等。
(二)进一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不论软件、技术和设备如何先进,最终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在于教务管理者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因此,我院应加大对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的水平,以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升管理层次和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更新教务管理的硬件配套设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必须加大对教学管理的经费投入,及时配备和更新硬件配套设施,以保证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顺利开展。
五、学分制下教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以选课制为前提,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也不实行留级制度,一门课程考试未通过,可多次重修;学分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各展所长,各得其所,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让学生自主选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分制的实行淡化了自然班级的界限,使得教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变化,导致管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时效性要求更高。这样,现行的教务管理模式将面临新的挑战,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经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我们建立了以目标(学生个体)管理为中心的教务管理新模式(如图所示)。
该新模式的教务管理关键是抓好选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通过选择课程和教师,使学生能够在“学什么”、“怎样学”和“何时学”的问题上参与选择,形成编排教学计划的依据。按照教学规律再进行编排课表,生成课元组(课程——教师——选课班)这一基本单元,对日常教务工作进行指导,由于实行选课后,不同班级、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原有班级、年级的界限已淡化,改变了过去那种按自然班级排课、一张课表上课、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的传统管理模式为新型教务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没有一支业务熟练、坚持原则、积极肯干的教务管理队伍,是很难做好学分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学分制管理,要求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教学规律,懂得现代化管理知识,并能够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探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一种适合我国校情、适合院情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定能够建立并且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陆靖,蔡达峰.全面推进学分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大学教[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德广.中国学分制[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3]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