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已经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模仿记忆,应该注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多种学科素养。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18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指导意见。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取长补短,加深对数学知识以及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提升。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广大师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深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阻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得到应用,却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有效作用[1]。
1 小组合作从科学分组入手
小组合作能否将作用最大化,取决于分组是否具备科学性,不科学的分组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降低。很多老师能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价值与优点,也都进行了实践教学,但其中存在一些分配不合理,只注重数量与基数的分配,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导致小组合作的作用得不到实质体现。最常见的小组分配方法是按照座位分组,虽然这样看似方便交流,利于管理操作,但学生积极性不高。固定的位置,固定的人际圈虽不需要磨合期,交流无障碍,可同时也没有新鲜感,更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学习能力高低,有可能造成一组人全差,或者一组人太强的现象。所以要进行科学分组,从大局观入手,深入了解每一独立的个体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要组内学生可以得到互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2]。
如在讲述“数据统计”这一课时,将学生合理分组后,每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统计,绘制出统计图与答案。成员分组遵循互补的前提,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放在一组,相互搭配实现高效互补学习,双方都能学到对方身上的有点,补充自我的不足,提高合作效率,最终达到数学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2 小组分工明确到个人
之所以要小组合作,就是需要组员之间的配合互助来开展学习,虽说有些学生个人能力很强,但也不应该大包大揽,只有将任务合理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小组活动才能称为合作学习。教师要调动每位成员运用数学知识参与到活动当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活动的开展不应该是表面上积极向上、热闹非常,却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后,科学安排任务到个人,保证每位组内成员都有事做,还要能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与思维动能,最大限度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3]。
每个小组中应该配备一位领头人,也需要一个组织者或者领导者来组织安排分工任务,这一领导者不是老师指派,应该是组内成员投票选举出来的,这样组内成员更容易积极的配合和服从安排。
如在教授“路程计算”的知识点时,应该先进行全体成员合作,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而后进行组内解题,小组成员可分为上、中、下学习能力配置,学习中等成员提出问题,学习较差的学生尝试解答,由学习能力强的成员来纠正错误讲解问题难点。在这样的配置下,充分体现出他们各自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提升了自我的同时,互助成长。提升全体成员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建设和谐愉快的数学课堂环境。
3 加强合作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要想在小组活动中加强合作,就需要在学习内容的创设上下功夫,要让合作交流过程具备可思考性,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分工安排[4]。
如在教授“三角形”这一课时,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想象,对自己映像中的三角形展开描述,而后用其概念来加强认知,然后让各组组织成员探讨三角形的定义,分享各自的见解。最后老师加以总结,再次提出问题,大家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那大家在生活中有那些事物是三角形?学生就可以再次展开思考,借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来列举出他们认知中的三角形,再次组内归纳总结。让大家带着兴趣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刺激学生学习动能与动力,并且加快大脑思考运转速度。所以,教师在合作学习任务内容的设计上,要兼顾合作探究又具备知识思考性的特点,构建出完善合理的小组合作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全体成员的思维活跃度,调动大家学习兴趣与动能的同时,开动大脑进行科学创新。
4 借助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可以借助游戏带入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掌握知识的同时乐在其中。如在教授“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自行准备好箱子和带色的小球,组内成员相互提问,用游戏的方式來学习。通过游戏情境的设定就可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将学习当成趣味而不是负担,通过小组合作来加强思维交流、分析研究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相互交流中,能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小学生本就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有趣浓厚的课堂氛围就可有效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增加了班级凝聚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改变目前学生单独思考的局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的阅历,积累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
[2]王锐.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3]范玉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
[4]杨卓.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小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8).
【关键词】小组合作;小学数学;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18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指导意见。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因为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取长补短,加深对数学知识以及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进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提升。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广大师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深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阻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得到应用,却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有效作用[1]。
1 小组合作从科学分组入手
小组合作能否将作用最大化,取决于分组是否具备科学性,不科学的分组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的降低。很多老师能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价值与优点,也都进行了实践教学,但其中存在一些分配不合理,只注重数量与基数的分配,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导致小组合作的作用得不到实质体现。最常见的小组分配方法是按照座位分组,虽然这样看似方便交流,利于管理操作,但学生积极性不高。固定的位置,固定的人际圈虽不需要磨合期,交流无障碍,可同时也没有新鲜感,更是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学习能力高低,有可能造成一组人全差,或者一组人太强的现象。所以要进行科学分组,从大局观入手,深入了解每一独立的个体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要组内学生可以得到互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2]。
如在讲述“数据统计”这一课时,将学生合理分组后,每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统计,绘制出统计图与答案。成员分组遵循互补的前提,将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放在一组,相互搭配实现高效互补学习,双方都能学到对方身上的有点,补充自我的不足,提高合作效率,最终达到数学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
2 小组分工明确到个人
之所以要小组合作,就是需要组员之间的配合互助来开展学习,虽说有些学生个人能力很强,但也不应该大包大揽,只有将任务合理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小组活动才能称为合作学习。教师要调动每位成员运用数学知识参与到活动当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活动的开展不应该是表面上积极向上、热闹非常,却没有实质性的学习效果。在进行科学的小组分配后,科学安排任务到个人,保证每位组内成员都有事做,还要能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与思维动能,最大限度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3]。
每个小组中应该配备一位领头人,也需要一个组织者或者领导者来组织安排分工任务,这一领导者不是老师指派,应该是组内成员投票选举出来的,这样组内成员更容易积极的配合和服从安排。
如在教授“路程计算”的知识点时,应该先进行全体成员合作,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而后进行组内解题,小组成员可分为上、中、下学习能力配置,学习中等成员提出问题,学习较差的学生尝试解答,由学习能力强的成员来纠正错误讲解问题难点。在这样的配置下,充分体现出他们各自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提升了自我的同时,互助成长。提升全体成员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建设和谐愉快的数学课堂环境。
3 加强合作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要想在小组活动中加强合作,就需要在学习内容的创设上下功夫,要让合作交流过程具备可思考性,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分工安排[4]。
如在教授“三角形”这一课时,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想象,对自己映像中的三角形展开描述,而后用其概念来加强认知,然后让各组组织成员探讨三角形的定义,分享各自的见解。最后老师加以总结,再次提出问题,大家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那大家在生活中有那些事物是三角形?学生就可以再次展开思考,借助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来列举出他们认知中的三角形,再次组内归纳总结。让大家带着兴趣参与到小组活动当中,刺激学生学习动能与动力,并且加快大脑思考运转速度。所以,教师在合作学习任务内容的设计上,要兼顾合作探究又具备知识思考性的特点,构建出完善合理的小组合作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全体成员的思维活跃度,调动大家学习兴趣与动能的同时,开动大脑进行科学创新。
4 借助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可以借助游戏带入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掌握知识的同时乐在其中。如在教授“一定能摸到红球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自行准备好箱子和带色的小球,组内成员相互提问,用游戏的方式來学习。通过游戏情境的设定就可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将学习当成趣味而不是负担,通过小组合作来加强思维交流、分析研究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相互交流中,能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小学生本就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有趣浓厚的课堂氛围就可有效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增加了班级凝聚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改变目前学生单独思考的局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丰富学生的阅历,积累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
[2]王锐.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3]范玉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
[4]杨卓.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小学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