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建立合理的考试模式才能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纵观目前各高校的考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大力进行考试改革,重新厘定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方法及管理模式,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 考试改革 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刘亚兰(1972-),女,重庆梁平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重庆40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68-02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能有效地了解教学现状,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我国高校原有的考试模式,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对人才考核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考试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原有的考试模式的优势日益淡化,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目的不清,在考试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1.考试目的功利化。高校考试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结业考试,即以考试的结束作为课程教学结束的标志,考试顺利结束也就意味着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从教师角度而言,考试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最后一个环节。从学生角度而言,由于学校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直接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只要考试成绩优秀或合格,就意味着顺利地完成了课程学习。因此,对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所追求和关心的不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能否通过考试,造成学生把主要的学习任务都放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进行的局面,甚至部分学生为了分数不惜铤而走险。对管理者来说,学生成绩就是他们升级、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学籍异动的依据,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就是加强对学生考试的管理。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其结果就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管理者为考试而管,把考试作为教和学的最终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2.考核内容、题型简单化。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学大纲划定的范围内,且偏重于对概念、原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认与重现。这能有效地监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然而较少涉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程度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从考试题型看,大多是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客观题型,综合分析等考核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观题型较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强化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弱化了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考核形式单一化。课程特点不同、阶段性要求不同,要求的考核形式也应不同。考试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动态的,既可开卷,也可闭卷;既可一次性完成,也可多次考核后综合评定;既可用理论形式进行,也可用实验、论文等实际操作式进行。然而,为了简化操作,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大多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闭卷的形式一次完成。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考试成绩既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也不能反映一些偶发因素如疾病、心理状态等对考试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闭卷形式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公式、概念的记忆上,忽略了对问题的综合分析,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一次性考试也不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创新。
4.考试管理不够规范化。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考试的规范管理,但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缺乏灵活性,对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的比例及核算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样看似规范了管理,克服了人为因素,其实是忽视了各学科的特点,剥夺了教师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体现为对教师自主命题没有限制,使自主命题随意性大,这样对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缺乏约束力;三是不能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及教师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缺乏探索考试管理模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的考试模式,能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考试的目的,深化考试内容、方式、管理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以最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厘清考试目的,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并及时反馈结果,便于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正确认识考试目的,认真对待考试结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别是对那些前后相关的课程,先行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课程,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也是下一门课程学习的开始,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加强考试结果分析,分别向师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为此,应改变考试的功利性现状,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根据不同的科目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考试模式,真正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2.健全考试内容,培养创新能力。高校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能力导向作用,大力构建全面综合的考试内容,以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学习、充实和发展。从考试范围看,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内容,还应包括相关参考书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一些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可尝试把相关内容综合成一门科目进行考核,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提高考试效果。从考试命题看,既要有一定量的客观试题,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要有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观试题,并尽量加大此类题型的比例。
3.改革考试方式,增强考试的实效性。单一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应大力改革现有的考试形式。(1)根据不同侧重点采取不同方式。一般说来,考核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考核综合分析、创新能力可采用开卷形式;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则可采用实验、实践等形式进行。(2)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多样化考试形式。这样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优势都有机会在一个合适的形式中得到展现,促进学生健全发展。(3)根据不同评价效果,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可以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尽量发挥考试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活动,多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不足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同时还应重视诊断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诊断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只有加强考试制度、规范的建设,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进行,才能真正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1)加强考试全程管理。特别是注重对考试后的管理,加强试后的试卷分析、成绩分析,以此找出教学中的缺漏和学生学习的不足,指导今后的教学和学习。(2)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改变由学校“一管到底”的模式,充分调动院(系)、教研室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专业优势。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考试改革探索,设计本课程的个性化考试方案,并把是否积极进行考试改革探索作为对教师评估的一项指标。(3)加强对主观性考试的管理。对论文、综合分析题等主观性试题的评价相对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更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措施:一是给予政策倾斜,足额核算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提出规范要求,保证评卷人在评阅过程中的公正客观。
三、考试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试改革的实施不是孤立进行的,为了保证考试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解决好相关问题。
1.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考试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实现考试改革目标,必然要求相应地转变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是转变教学管理重心,实现由重教学结果管理向重教学过程管理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学业的评定,往往以期末考试能否通过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因而教学也就成了能否实现考试目标的一个手段,对学生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否积极投入学习等过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控,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围着成绩转的局面。因此,通过考试改革来促进教学重心的转变,可以实现考试内容由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向丰富的内涵转变,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实现教学管理多样化的转变。高校往往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管理,强调规范性、一致性。这种通过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学单位、教师的主体权,严重限制了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然而,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定等,理所当然地也应由各教学单位及其教师来决定。因此,应实现教学管理的多样化,使教学单位及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真正实现教学自由、学术争鸣,只有这样,才能为考试方式的多样性、灵活化提供可能。
2.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行考试改革,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考试内容的能力导向,教师就要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设计出综合分析的题型,并具备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能力。其次,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从出题到阅卷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主观题型考核结果的评价本身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就需要教师保持高尚的师德师风,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在评分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因此,推行考试改革,需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习惯于记忆重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考试范围越精确、考试内容越死板,考试就越容易通过。推行考试改革,重点是考核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创新思维能力等,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求真意识和探究能力,而非被动接受。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养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瑛.考试改革是高校构筑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工程[J].教育与现代化,2003(2).
[2]张风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3]刘洁,冯婉玲,唐德玲.研究型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4).
[4]蔡卫峰.转变观念深化高校考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5).
[5]周治淼.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关键词]高校 考试改革 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刘亚兰(1972-),女,重庆梁平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与管理。(重庆40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68-02
考试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正确地开展考试活动,能有效地了解教学现状,加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我国高校原有的考试模式,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才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对人才考核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认真分析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考试措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原有的考试模式的优势日益淡化,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目的不清,在考试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1.考试目的功利化。高校考试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结业考试,即以考试的结束作为课程教学结束的标志,考试顺利结束也就意味着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从教师角度而言,考试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最后一个环节。从学生角度而言,由于学校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依据,直接与奖学金、评优、评先挂钩,只要考试成绩优秀或合格,就意味着顺利地完成了课程学习。因此,对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所追求和关心的不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能否通过考试,造成学生把主要的学习任务都放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进行的局面,甚至部分学生为了分数不惜铤而走险。对管理者来说,学生成绩就是他们升级、休学、退学、延长学习年限等学籍异动的依据,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就是加强对学生考试的管理。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其结果就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管理者为考试而管,把考试作为教和学的最终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
2.考核内容、题型简单化。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内容大多局限于教学大纲划定的范围内,且偏重于对概念、原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再认与重现。这能有效地监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然而较少涉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运用程度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从考试题型看,大多是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等客观题型,综合分析等考核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观题型较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强化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弱化了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考核形式单一化。课程特点不同、阶段性要求不同,要求的考核形式也应不同。考试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动态的,既可开卷,也可闭卷;既可一次性完成,也可多次考核后综合评定;既可用理论形式进行,也可用实验、论文等实际操作式进行。然而,为了简化操作,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大多是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闭卷的形式一次完成。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考试成绩既不能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也不能反映一些偶发因素如疾病、心理状态等对考试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闭卷形式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公式、概念的记忆上,忽略了对问题的综合分析,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一次性考试也不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创新。
4.考试管理不够规范化。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考试的规范管理,但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缺乏灵活性,对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的比例及核算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这样看似规范了管理,克服了人为因素,其实是忽视了各学科的特点,剥夺了教师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体现为对教师自主命题没有限制,使自主命题随意性大,这样对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缺乏约束力;三是不能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及教师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缺乏探索考试管理模式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的考试模式,能有效地检查教学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考试的目的,深化考试内容、方式、管理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以最终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厘清考试目的,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并及时反馈结果,便于教师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改进教学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正确认识考试目的,认真对待考试结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别是对那些前后相关的课程,先行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课程,一门课程的考试结束也是下一门课程学习的开始,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加强考试结果分析,分别向师生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为此,应改变考试的功利性现状,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根据不同的科目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考试模式,真正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2.健全考试内容,培养创新能力。高校不仅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因此,应充分发挥考试的能力导向作用,大力构建全面综合的考试内容,以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学习、充实和发展。从考试范围看,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内容,还应包括相关参考书的有关内容,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一些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可尝试把相关内容综合成一门科目进行考核,以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提高考试效果。从考试命题看,既要有一定量的客观试题,考核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也要有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观试题,并尽量加大此类题型的比例。
3.改革考试方式,增强考试的实效性。单一的考试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应大力改革现有的考试形式。(1)根据不同侧重点采取不同方式。一般说来,考核基础知识可采用闭卷形式进行;考核综合分析、创新能力可采用开卷形式;考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则可采用实验、实践等形式进行。(2)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多样化考试形式。这样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优势都有机会在一个合适的形式中得到展现,促进学生健全发展。(3)根据不同评价效果,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可以大力推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尽量发挥考试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活动,多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不足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同时还应重视诊断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诊断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其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只有加强考试制度、规范的建设,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进行,才能真正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1)加强考试全程管理。特别是注重对考试后的管理,加强试后的试卷分析、成绩分析,以此找出教学中的缺漏和学生学习的不足,指导今后的教学和学习。(2)增强管理的灵活性。改变由学校“一管到底”的模式,充分调动院(系)、教研室在考试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专业优势。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考试改革探索,设计本课程的个性化考试方案,并把是否积极进行考试改革探索作为对教师评估的一项指标。(3)加强对主观性考试的管理。对论文、综合分析题等主观性试题的评价相对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且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更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措施:一是给予政策倾斜,足额核算教师的工作量;二是提出规范要求,保证评卷人在评阅过程中的公正客观。
三、考试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试改革的实施不是孤立进行的,为了保证考试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解决好相关问题。
1.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考试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实现考试改革目标,必然要求相应地转变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是转变教学管理重心,实现由重教学结果管理向重教学过程管理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学业的评定,往往以期末考试能否通过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因而教学也就成了能否实现考试目标的一个手段,对学生是否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是否积极投入学习等过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控,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围着成绩转的局面。因此,通过考试改革来促进教学重心的转变,可以实现考试内容由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向丰富的内涵转变,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二是实现教学管理多样化的转变。高校往往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管理,强调规范性、一致性。这种通过统一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学单位、教师的主体权,严重限制了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然而,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都存在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定等,理所当然地也应由各教学单位及其教师来决定。因此,应实现教学管理的多样化,使教学单位及教师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真正实现教学自由、学术争鸣,只有这样,才能为考试方式的多样性、灵活化提供可能。
2.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行考试改革,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实现考试内容的能力导向,教师就要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设计出综合分析的题型,并具备对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能力。其次,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从出题到阅卷的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主观题型考核结果的评价本身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就需要教师保持高尚的师德师风,以高度的奉献精神,在评分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因此,推行考试改革,需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习惯于记忆重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考试范围越精确、考试内容越死板,考试就越容易通过。推行考试改革,重点是考核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创新思维能力等,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求真意识和探究能力,而非被动接受。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养成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瑛.考试改革是高校构筑新型人才培养系统的基础工程[J].教育与现代化,2003(2).
[2]张风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3]刘洁,冯婉玲,唐德玲.研究型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4).
[4]蔡卫峰.转变观念深化高校考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5).
[5]周治淼.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