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的走向探寻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z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主要是对个别比较教育研究停留在介绍层面,未能辩证看待国外理论,研究方法上普遍重“思辨”轻实证,研究对象较片面等。面对这些研究现状,未来的比较教育研究需要朝着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的方向迈进,才能成为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比较教育学;中英高等教育;现状剖析;走向探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98-02
  一、引言
  2013年9月2日,《泰晤士报》公布该报评出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有3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强,31所大学进入200强,仅次于美国,位居团体第2。北京大学位列第45名,清华大学位列第50名,这是我国进入世界200强仅有的两所高校。通过这些排名,引发了笔者对比较中英两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兴趣。搜索相關研究,发现当前中英两国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组织管理、教育实习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然而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折射出比较教育学在发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能力上明显不足。如何搞好该学科建设,使其真正能够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是比较教育学者的必答题。
  二、比较教育学的现状剖析
  通过中英高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比较,以小见大地分析当前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有待提高之处。主要有:
  第一,对国外的比较教育停留在介绍层面。比较教育学是因为“研究他国教育经验,推动本国教育发展”而出现在教育学科这个庞大的学科“族群”中。“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借鉴他国教育经验”为核心的知识领域,建立起它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前很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停留在介绍层面,单纯的现象描述居多,缺少文化层面的深刻分析,而且借鉴的国外经验,针对性不强,“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优势凸现出来。例如谈中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比较研究,多数学者都会把英国概况、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介绍一番,再说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启示,多是泛泛而谈,使这类文章参考价值甚微。
  第二,未能辩证看待国外理论。对外国理论假设,要思考、质疑,保持对其的警惕性,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要给予充分的反省。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把建立在西方土壤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把用西方理论视角引入论文中的研究视为创新,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试问不研究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怎么可能做出“接中国地气”的好文章来?因此,对中国当前国情的准确把握,是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外国教育也存在问题,它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就英国高等教育而言,它的质量世界闻名,可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2010年12月,英国政府五次上调学费,加之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的校外捐赠较少,导致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引起社会动乱。再如,在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著名高等学府中,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学生只有9%,亟待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可见辉煌的成就下也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因此我们在面对外国教育理论与经验时,必须辩证分析,使其在中国土壤里完成“意义转换”。
  第三,研究方法上普遍重“思辨”轻实证。研究方法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则(行为方式),还是一门学科的关键支点。比较教育研究之“比较”,并非只是把两国的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性描述,绝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比较,而是要做因素分析,并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得出教育规律的新研究。然而纵观中英两国比较高等教育的文章,发现国内比较教育学者多从文献、官方数据中获取国外的教育信息,空想型的思辨文章大量涌现,鲜有植根于国外的教育土地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出现。众所周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文化内涵。
  第四,研究对象较片面。一般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借鉴垄断局面,使得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本研究在考察中英比较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国家。例如,我国对亚洲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关注较少;对非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所,其他大学几乎没有该项目的涉猎;在拉丁美洲的教育研究上,也多是对巴西进行研究,对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研究较少。由此可见,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是较为片面的,未能构建成一个以高校、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来保证该学科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
  三、比较教育学去向何方
  教育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文化”都是所有探索与讨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批判吸收外国理论,形成比较教育学特有的研究范式,提高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成熟度,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为此,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升:
  1.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4.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应该站到更高的层次去反观教育学自身,造就其开放性品质。开放性讲究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输入”即“引进来”的策略,将外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引进本国,以作参考,目的在于反思、理解、认识和改造本国的教育。如聘请国外专家、科研人员到我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到我国。第二重境界是“输出”即“走出去”的策略,将本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介绍给外国,使中国走向世界,以确立本国在世界教育大家族中的地位,扩大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当前国内的教育杂志多关注国外的教育研究动向,却忽視了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的对外传播。教育文化的传播具有双向性,若只强调单方面,就会失去平衡,不利于学术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因此需组建专门的学术团队对外介绍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在教育科研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第三重境界是“重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全球化运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加强高校间的国际合作,扩大跨国人才的培养比例是一个重要环节。第四重境界是“创新”,也就是在新的条件和水平下的自我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比较教育学需要注入创新的血液,无论是从方法还是眼界,都需要有专属于自己的东西。
  作为一门常有“舶来品”的学科,如何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本意的深刻把握、对其正确性的批判思考、对其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研究、对其研究对象的全局性把握等,有待于在跨文化研究中得以更深一层次地挖掘与探寻。
  参考文献:
  [1]羊城晚报.2013—2014最新世界大学排名北大领先清华[DB/OL].http://school.youth.cn/tx/news/2013/1004/126022.shtml.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6,103.
  [3]杨爱英.中英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72-174.
  [4]陈时见.比较教育学的现实境遇与发展前景[J].外国教育研究,2010,(2):15-19.
其他文献
摘要:听音乐作文是集音乐欣赏、创新教育和作文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本文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作文”实践活动及其写作实例,探索高中作文教学新课堂。  关键词:音乐与作文;高效课堂;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51-02  “听音乐作文”是遵循新课标要求,本着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资源,激发其想象与联想
摘要:以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农村经济建设,针对海南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现状,通过专业点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探索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四年制本科金融学(农村金融方向)专业人才,积极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更多较高学历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也为海南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人才的保障。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服务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论文通过调查与分析,针对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升高校研究生党组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党员队伍的政治素养、科研水平和个人能力,促进高校研究生人才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新时期;研究生党员;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50-02   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摘要: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前几年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讲究多读,所以呈现了部分老师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去读书,只要书声琅琅,就是一节有实效的语文课的局面。但是朗读不能只是走形式,要读出味道,读出文章的含义。几年来,我不断学习,不断去领略别人课堂的风采,渐渐地对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有了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程;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
摘要:儿童读经教育这一原本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被宣传、夸大地愈演愈烈,这一社会性现象表现出我国教育界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读经教育究竟是“启蒙”还是“蒙启”,这一争议本质上反映出对待传统文化持有的态度问题以及文化延续与时代精神建构两个关系的和谐统一问题。  关键词:读经教育;文化保守主义;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当代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提出了建设“大学生麦漫地网站”的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创业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负责网站的创意设计、调研分析网站的详细建设、模拟运行及维护的整个过程,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该网站也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创新创业;网站建设;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校工会工作面临着教职工队伍迅速扩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更加重视人际关系等现象,为此,要将教职工服务与民主监督作为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方向。从教职工服务层面,既要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又要提升工会的服务能力;从民主监督层面,要以依法治校为基本理念,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制度,不断推进院务公开的范围。  关键词:教职工服务;民主监督;工会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本期主持 江兴林  江兴林,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盐城市语文学科教学能手,现任教于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初级中学。  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见识一下“亚圣”孟子善于雄辩的风采吗?你们想探究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吗?你们想“穿越”到两干多年前,领略“真将军”的本色吗?你们想在吟哦讽诵中,感受唐诗宋词的恒久魅力吗?那么,就请大家和初初一起,走进第六单元的学习吧!  读遍课文心未老,風景这边独好。第六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应对知识社会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以国际化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更新国际化教育理念、完善培养过程、规范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手段,深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诸多弊端,保证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化教育;知识社会;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G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