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理念下酒店空间构造原则与设计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态设计 空间构造 空间设计 体验设计 酒店设计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体验发生了明显变化。酒店作为现代生活、工作、休闲、交流的重要场所,从用户对餐饮、会议、住宿等基本物质性需求逐步转向情感体验性消费,对心理、精神等消费性需求不断提升[1]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统筹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有机统一也是广大设计人员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2] 。因此,如何针对承载住宿、餐饮等功能性需求以及情感、心理等消费性需求于一体的现代酒店进行空间设计,既体现了绿色生态与资源高效利用,又統筹建筑空间布局与情感沟通日益受到广泛关注[3] 。
  南京紫东生态会议中心位于紫东国际创意园,地处栖霞区南部,紫金山东麓,是“灵山—龙王山”绿色生态廊道的起点,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园区内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建筑高度低、绿化率高。会议中心(图1)处于园区地理几何中心位置,是园区内高档的住宿与会议场所,主要服务于入园企业,同时兼顾服务园区的外部人员,用户范围广泛。
  针对南京紫东生态会议中心特殊地理位置及其不同用户要求,本文在剖析酒店空间主要功能基础上,提出生态设计理念下酒店空间构造的基本原则,并在参与酒店设计过程中,采用多手法构造酒店物质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和情感空间,突出酒店生态主题,为生态设计理念下空间构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态设计理念下酒店空间构造
  生态设计是利用自然理念进行设计,试图使人类原始家园中的一些特质在现代空间处理中得以体现[4] 。早在1996年,Sim Van derRyn和Stuart Cown在定义“生态设计”时,聚焦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5] ;2002年,McDonough和Braungart在陈述“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理念时,强调在减害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增益[6] 。目前,生态设计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一)酒店空间特征解析
  酒店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用户居住、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场所。通常包括酒店内用于用户休憩的私密空间;工作、交流等方面的公共开放空间;以及酒店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涵盖入口空间、大堂空间、餐饮和娱乐空间,为客人提供了停顿和交流的场所,也使他们在酒店的生活中有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7] 。通常具有以下特性:
  (1)功能性。作为酒店,应满足不同用户对酒店住宿、餐饮、会议、娱乐休闲等各项功能性需求。酒店大门、大堂、餐厅、会议室、客房、引道、健身房、休闲中心、停车场、植被、水体等要素应与酒店整体空间相统一。
  (2)审美性。酒店空间内囊括了餐厅、会议室、客房、游泳池等不同要素,不同顾客对其审美性具有不同要求,在空间构造时应使不同用户在休闲的同时,体验到与自然或外部环境等审美要求的相互融入。
  (3)舒适性。酒店舒适性因人、因地、因时而异。通常,酒店建筑、设施及其空间布局,灯光、色彩等要素均是用户舒适性的重要评判标准,在空间布局时,应注重环境刺激与用户体验舒适性的统一。
  (二)生态设计理念下酒店空间构造原则
  合理利用酒店空间,既能充分表达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实现酒店内外空间的有效统一。因此,针对以上用户需求,酒店空间设计应充分考虑视觉空间、心理空间以及情感空间,充分利用自然要素在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同时融入用户心理及生理需求[8] 。尤其在注重资源节约利用的生态设计理念下,应注重以下原则:
  (1)构造绿色物质空间
  生态设计关注资源高效与集约利用,在酒店设计及空间布局中,应从酒店选址、主题确定、设计、施工、管理以及运行等全过程统筹资源高效利用,注重生态保护理念的融入。同时在用户体验过程中,融入生态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减少资源利用并优化酒店空间。
  (2)塑造通透视觉空间
  视觉体验通常是用户知觉感受的主导要素。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酒店设计时,可注重采用造型、尺度、材质、光线等手法引导视觉。在空间布局中要充分考虑视觉导向作用,通过具有导向性的形体和线条、连续的图案或色彩以及光线等手法塑造时空关系,增加空间通透性。
  (3)引导舒适心理空间
  用户在酒店体验过程中,通过对酒店建筑空间的识别与分辨,进而与内心认知的系统进行比对,将心理变化与新的认知进行融合,引导形成舒适、自然、平和心理状态。如在生态设计中,通过绿植、玻璃、水景观,调整局部空间的穿透性和私密性,减少用户对酒店空间不足引起的压抑感,增加顾客融入到生态、自然主题的舒适性。
  (4)营造和谐情感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户精神文化及情感需求逐步提升。在注重生态的前提下,借助文化、风俗、历史等要素,直接体现酒店主题,引发用户对于空间的情感联系,使用户情感得到升华。实际设计中,可采用光线、水和有机形态作为主要设计语言,打破局部空间的界限,促进空间相互交融,注重用户情感沟通与流动,实现用户情感空间表达。
  二、南京紫东生态会议中心空间设计案例
  南京紫东生态会议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园区生态绿色、节能环保的基调。为此,在生态会议中心设计过程中,笔者充分考虑园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等要素的衔接,在充分考虑生态、环保、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基础上,确定酒店为生态绿色主题,并针对酒店与园区布局特点,构造了生态设计理念下的酒店空间布局(图2)。
  (一)构造物质空间:自然有机曲线重塑空间
  确定酒店绿色生态主题后,酒店在设计及空间布局过程中,十分注重生态保护理念在设计中的融入。笔者在参与设计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法为采用自然有机曲线重塑物质空间。首先,为了解决层高过低而导致大堂空间压抑闭塞的问题,在主入口处、入口正前方及入口右前方靠近前台三处(图3)进行空间重塑。其中,主入口处、入口正前方处、入口右前方靠近前台处均采用不闭合有机曲线柔化空间,实现从不规则形态的公共区域到客房区走道的过渡,调动了用户的空间感知。无论置身酒店任意一层,均可获得良好的空间体验和生态场景体验。同时,酒店三层的有机曲线较二层进行了30度的旋转错位,增加空间渗透的错综感和层次性[9] 。   其次,墙面采用曲面形式(图4)。入口两层整体墙面、公共区域及餐厅区域走廊两侧墙体、客房区域走道两侧墙体,均在原建筑墙体框架的外层重塑单曲面墙体,实现从大堂的开放性空间到餐厅包间、卧房等相对私密性空间的自然过渡,增加空间自然形态之美,并采用木材和木饰面板等天然材质和有自然纹理的涂料,使功能与装饰有机地融为一体。
  另外,部分室内设施也采用有机形态来呼应有机空间。前台采用双C曲线相扣的有机造型(图5),前侧满足前台接待功能,后侧满足酒水吧台功能,形成接待空间与休憩空间的自然分区;另外采用圆锥型曲面设计的大尺寸花坛,具备柔和的有机形态,与客房区域走道两侧墙体的弧形轮廓相呼应,使酒店物质空间得到良好呈现。
  通过采用直线和曲面结合、实体与虚拟体验结合、有效渗透曲面与有机空间结合等不同形式的空间表达,将绿色设计理念融入物质空间的设计过程,实现了会议中心在有限空间内资源与空间的互补与优化利用。
  (二)塑造视觉空间:自然光线与人工光线的结合
  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造型、尺度、材质、光线等手法引导视觉。在该酒店设计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光线塑造视觉空间,通过光线诠释情感,营造休闲环境和艺术氛围,引领用户感知环境。主要从增加屋顶采光和侧面采光进行设计(图6):
  增加屋顶采光。在酒店三楼走廊公共区域上方安装钢化夹胶玻璃的阳光顶棚,白天晴天状态下可基本满足走廊照明需求,黄昏或阴天等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才需增加辅助照明,在相距4米的景观节点横梁上增设5个点光源,避免在顶棚上设置大面积光源,以实现玻璃顶棚的功能性与美观性。
  侧面采光方面。酒店外墙采用大尺寸钢化玻璃幕墙,增加光照射入量,最大限度消除室内外感官差异,使有限的视觉空间变得通透,体现“力”与“美”、“虚”与“实”结合的效果。
  另外,设计中还进行了多处装饰性灯光设计。一楼走道的曲面墙由装饰木栅栏排列布置LED线条灯光,通过灯光实现空间渗透,使曲面墙的空间感和韵律美得以更好体现。二、三层客房阳台出于私密性功能要求采用磨砂玻璃进行空间分隔,通过在玻璃底端增加光源达到弱化物理隔断,弥合空间破碎的效果,达到加强塑造视觉空间目的。
  (三)引导心理空间:垂直绿化主导的多元绿化
  本酒店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酒店建筑空间的识别与分辨,引入綠植、玻璃等手法,将绿植作为空间的弹性部分,丰富酒店空间层次,同时增添了生机,进而将用户从室外进入酒店的心理变化与新的认知进行融合[10]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主要涉及屋顶绿化、室外地面绿化、室内台式绿化、室内外垂直绿化。
  屋顶绿化以花卉、低矮灌木及藤蔓植物为主,使整个建筑在空中俯瞰时也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致,与园区其他建筑的屋顶花园及地面绿化风格保持一致。
  室外地面绿化主要配合园区的整体绿化,在主入口侧有依据建筑轮廓整齐种植排列的环形茶园,形成酒店与周边环境的缓冲带,在视觉上与周边绿化融合,在功能上达到暗示区分的心理效果。室内台式绿化主要集中于酒店环形客房的走廊空间。每层客房区域被三处穿堂区分为不同单元,每个小单元内设计了两处放置绿植盆栽的花坛,用于增强走廊空间的节奏感。
  室内外垂直绿化(图7)是酒店绿化设计的重点,在主入口处、穿堂处、多功能大厅处有集中体现。主入口处跨三层的户外绿植按所设计的不规则曲线延伸进入一楼靠近早餐区的休息区。配合酒店外墙体的全透光玻璃幕墙,由室外向室内延伸的自然元素打通了室内外的物理隔断,结合悬挑雨棚的运用引入过渡空间,从视觉和心理上使得主入口空间变得具有层次感、全方位体验到自然元素的丰富性,极大增强了大堂公共性的环境心理需求。穿堂处的垂直绿化意在实现外部公共区域到室内私人区域阳台景观的绿化过渡。室内外呼应的垂直绿化增强了穿堂空间本身与外部空间的心理连接,是空间开放性与私密性的结合。
  通过以立体绿化为主的多元绿化方式,从建筑屋顶、立面等地索取到空间,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极大增加了有效绿量,将原本形式单一的室内景观变的丰富,加强了建筑内部空间之间、内外部空间之间的连续。
  (四)营造情感空间:跨户内外环建筑的浅水池带
  如何引发用户对于空间的情感联系,使用户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也是该酒店设计中的重点。通过在酒店南部设置环形浅水池带(图8),部分水池带由户外延伸至室内,打破室内外空间之间的物理界限与隔阂,使得用户情感的流动性得到了体现。水池带外缘与建筑外缘相距2.5米,宽度1m,深度在8-10cm左右,大堂前侧有同样深度的独立浅水池与其作为呼应,用户情感在酒店空间中也保证了统一性。所有浅水池带下铺设鹅卵石,突出浅水的洁净。
  结语
  酒店建筑空间是用户居住、生活、工作、交流的重要场所,是酒店主题及文化、休闲特点的直接反映。通常具有功能性、审美性、舒适性等基本特征,是酒店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构造绿色物质空间、塑造通透视觉空间、引导舒适心理空间、营造和谐情感空间等设计原则,统筹做好空间布局,是在生态设计理念下对建筑空间布局的积极探索。
其他文献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  “如果我们把数字技术看成挑战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武器,—旦我们接受挑战,它将帮助人类认知未来,创造更好的未来。”汪大伟教授表示,上海美术学院的数码艺术学科和专业建设就是对数字技术认知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一路探索过来的,“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计算机技术是挑战人类
期刊
关键词:满族文化 符号 民宿设计 景观设计 设计应用  引言  近年来,各地民族村寨越来越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也认识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光有着独特的魅力,受到许多年轻游客的喜爱。满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重要一员,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在南方乡村民宿发展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北方乡村民宿行业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仍然存在盲目套用南方民宿设计方法的问题,造成了文化相互冲突,水土不服的局面。北方地区满族人
期刊
关键词:拉丁字体 中国元素 中国语境 传承 创新  引言  拉丁文作为国际社会通用文字,在我国设计行业中占据着一席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将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和四个声调进行组合,构成现代汉语的语音音节,拉丁字符也由此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拼音方案的出现,借鉴、融合并改造了拉丁文字的书写标准,同时加入中国汉语体系的读音规则,因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拉丁文字的改
期刊
关键词:生态智慧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美国洛杉矶市Silver Lake改造项目生态保护 场所重构 情境营造  引言  生态智慧是在与自然的长期相伴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基于自然与生态平衡规律,秉承可持续性的设计手法,重构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新局面[1] 。具体来说,可以体现在场地保护、雨洪控制、乡土植被
期刊
七、八月份本来计划去欧洲和大洋洲参加两个国际会议,因为全球疫情而取消行程,足不出户参加了2020年国际人机交互大会,听了几十场报告,在此分享关于“人机交互挑战与包容性设计”的思考。  人机交互与包容性设计密切相关。人机交互的焦点是“人”和“如何确保技术以最合适的方式服务用户的需求”;而包容性设计是为了“确保主流产品和服务能够让最大多数的人在广泛的情境中容易使用,而无须借助于特殊改进或设计”。人们通
期刊
关键词:调研方法 观察法 访谈法 行为地图法 引导性叙事法 组合应用 代际沟通  引言  设计调研是设计进程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获取丰富有效的信息数据,确定用户需求,定位设计方向,调研方法在其中发挥着理论指导和步骤规划的作用[1] 。选用恰当的调研方法能够协助设计人员尽可能了解所有可能的信息,明晰设计意义,拓宽设计思维[2] 。然而,当前对调研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都越来越流于表面,缺乏针对性的思考,有
期刊
关键词:设计 差异化 技 术美学 品牌 核心价值  引言  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产品的造型、服务、设计等因素不再盲目遵从“功能决定形式”的现代主义思想原则,设计的差异化成为保证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进而推动品牌核心价值的构建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裹挟着技术因子的品牌在产品设计、服务等领域同质化趋势俞来俞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差异化对于推动产品的设计服务、生态构建起
期刊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 海岛乡村 农宅 更新设计 微气候  引言  乡村是人类聚居的基础形式,与城市相比,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地域文化记忆 [1] 。海岛乡村依托富饶的海洋资源,其热带气候特征、海洋景观资源及人文历史,既影响原住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和投资。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美丽海岛”乡村建设在发展中也逐渐面临社会、空间、环境等转型问题[2] 。就农宅更新设计而言
期刊
田少煦,深圳大学数字媒体与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色彩》,主持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民间图形艺术》。2015年入选“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期刊
关键词:郊野公园 矛盾 生态 营造 景观  引言  在转变生态文明体制、实施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积极推进下,加快“绿水青山”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紧迫任务。  继工业革命向现代社会变革后,铁路与汽车等出行方式更为便利化,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迎来第四次浪潮,城市土地资源逐渐紧张,与城市居民生活产生矛盾,以此为切入点开始了郊野公园的研究。郊野公园作为城乡边缘区的绿色空间具有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低成本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