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舫二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tong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一 童趣
  如果说浅绛彩瓷是一条长街,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名头就是街旁的巷子。有时候不经意地朝某条巷子探头一望,就被里面的风景吸引住了,也许就会就此走进去,再也不想出来。
  藕舫范金镛,就是这样一条风景绝佳的巷子。
  前两年网上出现一只笔筒,照片拍得很糟糕,取景的角度不对,器物有很大的变形,头重脚轻;焦点也不对,十分模糊,加之身上的积垢还未洗去,几乎看不出它的美丑。很多人发表评论,说它是假的,笔筒的主人似乎也没有底气,对大家的诟病不置可否。
  但好东西就是好东西,就如抹了锅灰的女子,没有抹匀的地方偶然地肌肤一闪,仍旧可以看到本来的颜色—这要看你是不是有心。在有心人眼里,它无论被什么脏物遮掩,总能露出天香国色的痕迹。
  是的,它就是瓷器中的国色天香。
  当时就向物主请教了转让的价格,物主说要暂时留在手中研究。只得罢了。如此匆匆两三年过去,偶然也能在某时或者某地看到它的身影惊鸿一瞥,却总是无缘。
  不想今春南行,竟与之相逢,得以纳宝入怀。
  甚喜。
  此笔筒大小适中,釉如凝脂,筒身画着三个顽皮的童子,正快乐地折着跟头,十分生动有趣。这样的画意有个名堂,叫婴戏图。
  据考,瓷上的婴戏始于唐代的长沙窑,其后各窑口均有烧造,有明以来的青花五彩瓷器更以此类题材为喜为重,多有绘品传世。清康熙瓷上的童子更是绘声绘色,臻于极致,精彩无匹。而历朝历代美瓷佳器上百子千孙绵绵不绝,更是人类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之潜意识使然,从前入画入瓷,今后仍会入瓷入画,是我们永远画不完的好题材,亦是值得我们倾注最大兴趣与最好技艺的好题材。
  这笔筒上的三个童子(图1),其画意之佳,却是我之仅见。
  恕我浅陋,至少在瓷上,我真没有看到这样的童稚天趣,它的生动传神,它的准确妥贴,它的清新流畅,都超出了我从前在瓷绘上得到的经验因而让我喜悦。绘者一定是位至死都怀着一颗童心的艺术大师,他懂得传统,亦受西风东渐的影响而懂得人体解剖,有大量的写生经验,有用简洁之线条举重若轻地去表现块面的高超能力,有照相机一般对色度的精准把握……这样的三个童子,让我凝视,让我抚摸,让我叹息,让我感动,良久良久,不舍得让眼睛离开他们。
  真好。
  在西归的候车室里,偶然看到两个孩子在互相问候,他们互不相识,是用动作来表达:你遥遥出一拳,我隔空踢一腿,我折个跟头,你来个滚翻,那神态动作,像煞了我手中瓷上的童子。于是我懂得我的笔筒它具有超时代与超时空的美,这亦是所有堪称杰作之艺术品的共同品质。
  之二 虫声
  我喜欢虫子。
  有段时间我逗留于某个网站,在那里,我给自己取了个名叫蟭蟟虫儿。
  斗蛐蛐儿是我儿时夏天和秋天必做的功课。那些小虫子为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童年回味,它们是我的故事与传奇,是从我已然远行的从前向我吹回的温馨的记忆之风。
  我当然也喜欢养蝈蝈。有一年我养了一只蓝脸的冬蝈蝈,它让我在那个奇寒的冬天暖意融融。它常常在我胸口鸣叫。那一年我独自生活,呆在家里,很多天很多天不说一句话,有它对我浅吟低唱,我便不感到孤单。
  于是,看到这瓷上的虫子(图2),我就着迷了。
  这虫子画得真好,它就是活的,仿佛能从瓷瓶上跳下来。
  所有瓷人的作品,包括民国著名的绘虫大师李明亮,好橡都画不出这样的虫子呀。
  除了蝈蝈,还有豆粒般大小活灵活现的一只红色瓢虫,一只小小的飞蝗,它们共同栖息在一架开着紫花结着豆荚的蛾眉豆上。
  蛾眉豆的枝叶用极清亮的绿色绘就,深深浅浅,瓦蓝鹅黄,在阳光下闪着宝石般的光泽,瓷上似有微风,轻轻掀起叶边,摇曳了豆枝上的丝丝蔓蔓。紫花的芬芳与豆荚的清香悄然弥漫,于是我又听到了虫声,静静的虫声,在我心里吟哦歌唱,我几乎要流泪了。
  藕舫范金镛,他在画这画儿的时候,该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吧。
  一个优秀的画师,他不是画画,而是用画笔回味自己的过往——那些最美好最生动最甜蜜的日子。于是他笔下的一虫一草便有了灵性,因为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也所以他用最好的细瓷来承载他的画作,用最优质的彩料来渲染他心中的童年。于是他的画作打动了我,隔着一百多年的岁月,让我不胜低回。
  这样的瓷上佳构,拥有它是不需要理由的。
  范金镛是晚清的丹青妙手,擅画虫子与仕女,据说他画的蝴蝶传入宫中,被慈禧看见,竟惊呼他为“范蝴蝶”。他做过吏部主事,在云南某县做过一任县令。他的瓷绘作品传世不多,但件件精彩。今天忽然拥有其中两件,亦是天大的缘分,当倍加珍惜。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几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面为光绪典型的橘皮釉,开窗硕大,应为光绪早期胎体。三面绘通景人物,三面为书法。  《绘采芝寿世图》帽筒(图1、2),画面上一高士、一小童从山上采药归来,高士神态祥和,彰显隐士之风,小童天真
期刊
神话人物故事图是瓷器装饰中人物纹样之一,多为佛、道等宗教人物,如观音、八仙、麻姑、财神、福禄寿三星,以及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如刘海、仙女、牛郎织女、和合二仙、钟馗等。神话人物在瓷器上的出现不早于魏晋时期。两晋时期,飞天最为常见,多贴饰在青瓷莲花尊的颈部。唐代瓷器装饰艺术高度发达,人物题材得以初步发展,宗教人物及传说故事等开始出现在瓷器上。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装饰中神话人物盛行时期。民国神话人物以传统题
期刊
一锤子买卖  又到了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节目的高潮—王刚三分胁迫,七分挑衅般,用全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的声音,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退不退?”藏家咽了一口唾沫,“不退!”台下观众个个都像被人提着颈子的鹅,围观跳楼般地喊着“退!退退退!”或者“不退!”“这也能退!?”“你可别后悔!”每期的“天下收藏”节目,都有这样电击人神经的高潮。藏家的一句“不退”,虽然想换来的是金牌,但最终很可能就是自以为价值
期刊
吴暑中,号无极,祖籍无锡,1956年生于上海。“文革”时期被分配在建筑工地工作,那时的他每天都是高空作业,条件非常艰苦,理想也很渺茫,画画成了他唯一的乐趣。  往往老天总是垂青那些勤劳、踏实且有准备的人,一次吴暑中在报纸上看到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国画高研班招生的消息,于是很快报了名,凭着自己的实力,面试顺利通过,从此便踏入专业的绘画领域学习。后来国家美术馆给吴暑中单位致函,准许吴暑中在中国美术馆举
期刊
从本月起,《收藏界》又有了新的变化,《收藏界·红木家具》正式出刊了。熟悉《收藏界》的读者会注意到,它的风格与以往的《收藏界》不同,或许老读者们由此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联想,但相信爱我们、关心我们的读者朋友们会对我们的这种变化抱以乐观和支持的态度。作为一本专业媒体,《收藏界》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着,一本艺术品收藏杂志到底是艺术文玩精品画报?还是收藏行业指南?我认为两者都是其中的功能,却不是唯一,正如很多伟大
期刊
碗、盏系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但以玉材雕琢而成的碗、盏却让人更觉珍稀。因为在古代,是大多权贵人家所拥有,一般百姓只能是望碗兴叹。所以说,玉雕碗、盏,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介绍几件清代玉雕碗、盏,供同好欣赏。  玉碗(图1)高6.1厘米,口径12厘米。青白玉质。撇口,尖唇口沿,矮圈足,弧腹,器壁较薄,外壁浅浮雕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桃树和石榴树各一株,两只绶鸟,一只立于枝头,另一只立于山石
期刊
唐代豹斑玉因其稀少而珍贵。特别是那精美绝伦的器型,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豹斑玉是尘封于历史长河上千年的孤品,为佛家祭品及玩赏供奉用品,加之采用砣具琢磨方式的制作工艺,生动地反映了唐代豹斑玉独特的艺术魅力。  豹斑玉,多属唐代器物。全国各地考古发掘中,常常有豹斑玉出土,各类考古和文物杂志,亦不断有所报导,中外博物馆均有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有豹斑玉器物展出,其中有一件洛阳出土豹斑玉莲花纹熏炉
期刊
近日偶见一泉,“崇祯通宝”背穿上“四”、穿左“手”字小平钱一枚,其在各类古币图录中均按先上后左的读法称为“四手”,但未有其释意铸地等相关记载。其与先前所见各时期古币的背文均不相似,义也不得解,遂与其主人索借来细究一番。  “崇祯通宝”为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始铸,早期铸币定每钱一文,用铜二钱,锉磨之余重一钱二分五厘。虽初期朝廷颁令意欲提高币质,但由于社会动荡军饷激增,政府铸钱以盈利为
期刊
2012年9月7日,我们利用在广州参加第十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的时间,前往珠海走访了珠海龙禧艺术馆。美丽的珠海让我们十分兴奋,然而在走进龙禧艺术馆的瞬间还是让我们又一次深呼吸,龙禧艺术馆那独特的展陈布局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古雅的艺术长廊在优美的曲线里引领参观者向前走去,左边一步一景,一个景致里均以如歌如诗的绘画衬托着尊贵的中国瓷器,右边是临窗而建用来看书饮茶的桌椅,每个参观者都可以坐在
期刊
2012年是龙年,也是名刊《收藏界》杂志创刊整整十周岁喜庆之年,然而更加巧合的是,今年也是笔者的本命年,高兴、兴奋之心情,读者诸君可想而知!这大喜大庆大吉之事,用什么来表达呢?笔者想起秘藏的生肖龙钱,他在本人的古泉压胜钱中稳坐“第一把交椅”,介绍出来定会增添情趣一份。该龙钱硕大,直径达52毫米以上,重约34.5克,优良青铜质,品相接近未流通品。是泉厚薄适中且一致,铸造精美无比!先看正面精妙画面: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