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银:清代官员薪酬改革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段时间以来,公务员要求涨工资的呼声屡屡见诸报端,“高薪养廉”的说法也被多次提起。那么,“养廉”一词从何而来?廉洁本是官员的本分,为何还要靠“高薪”来“养”?“高薪养廉”在今天的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成功施行,那在历史上有无先例?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养廉”的说法,明确采用“高薪养廉”理念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
  官员低薪制导致陋规泛滥
  清朝入关后,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官僚制度。仅以官员俸禄论,在京官员的年俸,最高的一品官有180两银子,最低的从九品官只有31两银子。此外,朝廷还会按月发些禄米,相当于实物补贴。外地文官连禄米都没有,外地武官的年俸只有京官的一半。
  1两银子的购买力,按照清代初年的大米价格,相当于今天的300块钱。这样说来,在京官员和外地文官的法定年薪,最高也就5.4万元,最低的不到1万元。别说请客吃饭、雇佣师爷、送礼打点,就连养活一家人都不够。既要活得体面,又不想贪污受贿,大多数官员只好在灰色地带谋取收入。
  礼尚往来是清代官场的潜规则之一。地方官给京官送礼送钱,夏天送“冰敬”,作为降温费;冬天送“炭敬”,作为烤火费;离京送“别敬”,年节送“年敬”、“节敬”,送个西瓜就叫“瓜敬”。这些名目繁多的“敬”,其实都是行贿。由于名字比较雅致,送的银子也不算多,故而时人称为“陋规”。
  这样,尽管清初的京官薪水很少,但有了各种“敬”的贴补,日子过得不算差。可是,地方官的薪水也不高啊,他们进京“孝敬”的银子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耗羡”成为陋规一大源头
  明朝后期以来,老百姓必须用白银缴纳赋税。国库收储白银时,必须把碎银子熔化后重新铸成银锭,其间会产生损耗,简称“火耗”。火耗虽少,官府肯定不愿承担,那就要摊派到老百姓头上。因此,官府在征税时会加征“火耗”,而且征收的要比实际损耗的多。这无异于对老百姓的新一轮加税。
  收上来的火耗,除了弥补正常的熔铸耗损外,还会有些剩余,称之为“耗羡”。这些“耗羡”大多流入州县官的腰包。无论是日常办公、雇佣师爷、贴补家用,还是打点上级,这笔钱都是必不可少的财源。到了康熙后期,由于钱粮赋税屡被挪用,导致州县财政亏空严重,这笔“耗羡”银还得拿来弥补亏空。显然,“耗羡”成了清代官场陋规的一大源头。
  滥各种改革建议很快就摆到了康熙面前。有的主张明定征收火耗的成数,限制滥收;有的提出将“耗羡”一分为二,除了留足州县用度,其余上缴省里统一支配,用于公共事务。
  康熙晚年,没了继续“折腾”的心气。在他看来,这些建议都是承认火耗征收合法,由朝廷背负加派税负的恶名。因此,他不愿采纳,事实上就将问题留给了雍正。
  那么,雍正会拿出怎样的办法呢?
  耗羡归公
  耗羡归公及其配套改革,就是雍正针对火耗积弊推出的“实政”。
  府库亏空是当时的头等经济难题。尽管他要求各级官员限期赔补,甚至不惜查抄贪官家产,但更多无头亏空,还得靠耗羡弥补。可是,加征火耗必然会加重百姓负担,他很清楚这一点。因此,既要削减火耗,又要靠火耗补亏空,雍正陷入了两难境地。
  雍正元年(1723年),就有大臣上折子,奏请“耗羡归公”。
  湖广总督杨宗仁建议,从原有耗羡银里拿出两成,交到省里,“以充一切公事之费,此外丝毫不许派捐”。山西巡抚诺岷建议,将各州县全年耗羡银统统上缴省里,一部分用于抵补亏空,一部分用于养廉银发给各级官员。河南巡抚石文焯提出将全省耗羡一分为三,分别作为养廉银、各级官府办公费和弥补亏空的专款。
  雍正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下令让山西、河南先行试点。
  然而,山西、河南的做法招致多数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耗羡是州县所得,省里不应插手;火耗并非正税,朝廷允许征收,相当于公开加税,变相默许官员贪婪。
  反对声浪如潮,雍正并未立即反驳,而是把朝中大臣的意见下发全国讨论。可是,全国多数地方官都不赞成耗羡归公。这项改革面临高度孤立的危险。
  雍正的改革决心没有因此动摇。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他发布谕旨,要求各州县的耗羡必须全部送往省里,不得私自留存。
  耗羡归公的制度设计
  雍正在两省试点的基础上,对耗羡归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设计。
  火耗征收只减不增。“倘地方官员于应取之外稍有加重者,朕必访闻,重治其罪”。各省火耗征收的平均成数由两三成减少到一成,百姓的实际负担明显减轻。
  耗羡银两收支两条线。耗羡收归省里后,统一分为三部分拨付:一是给官员的养廉银,二是弥补州县财政亏空,三是留作地方公用。这与石文焯的提议如出一辙。雍正初年,各省征收的耗羡里,近半用于弥补亏空,只有四分之一用于发放养廉银。
  朝廷规定,如果财政亏空尽数弥补,相应的开销就可转为养廉银。这种将公私利益捆绑一起的做法,推动了各地财政亏空的迅速解决。
  耗羡归公斩断了地方官的灰色收入源。朝廷为避免其“无以养廉,以致苛索于百姓,故于耗羡中酌定数目,以为日用之资”。养廉银的发放原则,主要依照职务高低,兼顾事务繁简和地方财力。因此,即便是同级地方官,养廉银也有差别。
  一般来说,总督巡抚每年的养廉银多达1-3万两,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官为6000?8000两,学政、道员、知府等四五品官为1500?4000两,知州、知县等六七品官为500?2000两。如果按照购买力换算,督抚年薪可达300?900万元,州县官年薪也能达到15?60万元。虽然差别很大,但比各自年俸多出了几十倍,而且都是合法的。
  地方官大幅加薪,京官看着眼红。随着地方亏空问题的解决和朝廷财力的增长,从雍正六年(1728年),朝廷给在京文官发放双俸。此外,还给八旗大臣发养廉银,给在京各衙门发放“饭银”。虽然名目繁多,但由于京官没有“耗羡”提解,加薪幅度远不如地方官。   养廉银的即时疗效和后遗症
  清代中国本质上仍是农业社会,地丁银(土地税)是国家赋税的主体。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廷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地丁银总额基本固定。按照地丁银一定比例征收的火耗银,数额也就因此固定下来,从而将官员养廉银和地方办公费的额度固定下来。这就确保了地方财政预算化、经费用途明确化,做到收支基本平衡。有利于维护地方行政的可持续性,有利于改善官员薪酬待遇、从制度上减少吏治腐败,有利于减轻民众的实际税负。雍正后期到乾隆统治的前二十年,清代官场的贪腐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雍正用“陋规”合法化的思路,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官员薪酬体系。民众的税负固定了,可弊端也就由这“固定”而生。清前期的财政收支结构,植根于超稳定的自然经济。如果经济环境变了,就会显得僵化,难以适应。
  整个18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全社会的物价总水平增长了3倍。耗羡归公的边际效用随之递减。到了乾隆末年,养廉银和公务费标准一如雍正年间,显然有些过时。
  可是,由于“耗羡”数额基本稳定,地方财政缺乏自主性,朝廷难以提高养廉银数额。当时,雇佣师爷、仆人都要地方官自掏腰包,而师爷的薪水节节看涨;乾隆帝本人很贪财,动辄对地方官定罪罚银,索要贵重礼品;向京官送的各种“敬”照旧,价码年年抬高;加上生活成本日益增长,地方官的养廉银越发不够用了。许多人只好另谋灰色收入,甚至贪污受贿。这也是导致乾隆后期贪官迭出、贪腐盛行的现实原因之一。
  其实,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也不难。要么裁撤冗员、削减开支,要么另辟财源,增加收入。乾隆把难题留给了继任者。遗憾的是,嘉庆和道光两位皇帝缺乏改革的勇气和担当,既不敢减员增效,从制度上治理贪腐,又不愿突破“不加赋”的祖训,更不想终结“闭关政策”,错失了通过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以大幅增加财政收入的历史性机遇。君臣继续懵懵懂懂,放任这一矛盾日趋恶化。如果无法维系官员生计,养廉银也就失去了“养廉”的效用。
  历史经验再次证明:高薪未必养廉,低薪也无法养廉。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实现正常增长和动态平衡的官员薪酬体系,对于维护政治清明、督促官员廉洁、维系队伍稳定、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确实很有必要。而这一切的前提,既要在不增加人民群众负担的同时,实现税基稳固、税源广泛、税收充裕,更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以改革发展来去除体制的顽疾。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其他文献
时隔近10年,不堪重负的北京城,将重修规划。这一年来的首都政界学界商界各种场合,都在直接间接地不断讨论这一话题。  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的一个关键目标,城市总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人,但该目标提前10年就已被突破。  与此同时,环境、交通等大城市病征,在北京愈演愈烈。少数人开始离开北京,但更多的人仍在涌入这一权力、资源的核心之地。  早在2011年,北京城市
期刊
在外界眼中,管理资金规模达600亿元人民币的中科招商集团无疑是一家大型PE(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但它的创始人、董事长单祥双如今却并不这样认为。  “中科招商已从成立之初的PE公司和VC公司,逐渐变身为一个致力于提供齐全市场要素的‘平台公司’。”4月底,单祥双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平台公司,中科招商近期对标的对象是BAT(百度、阿里、腾讯),远期标杆则是乔布斯缔造的苹果公司。
期刊
2013年春的一天,经常“互掐”的马云和马化腾坐在了同一张沙发上。面对时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就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种种构想,二人侃侃而谈。  “两位马大侠都说,他们觉得未来的保险业就是在线保险,也就是网络保险。”李克穆回忆道。本着支持创新的原则,李克穆及保监会的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拍板给他们一张牌照。“二马”又拉上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2013年11月“三马”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期刊
自1999年正式提出“大北京”的概念以来,已经10多年过去了。  回顾10多年来的研究,我有两个方面的深切体会:一方面,关于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考与建议,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识——可以说,已经逐渐从学术共识转化为社会共识与决策共识;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对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0多年来,在京津冀区域大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
期刊
2013年,称得上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北京市海淀区一幢大厦于年底挂上了“互联网金融中心”的字样,这在外界看来还是个新鲜的说法。  但仅半年多时间,类似的“中心”、“园区”、“基地”便在全国各地频频露脸。原本局限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人士,也频频穿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互联网金融会议上,成为各地政府的座上宾。  但概念与规划火热的背后,多地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似乎还停留在自弹自唱的阶段。
期刊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当下更是牵涉诸多领域和部门,而保险是风险管控的基本手段,因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对食品安全事故受害人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志,专门针对食品领域,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推出的保险产品。通过该产品,不但可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稳定器”和“促进器”作用,还能通过加强保险监督检查、应用现代科技等手段整体提升食品行
期刊
2013年12月30日,17时30分,北京东三环外的大望路已是灯火辉煌。  比冬夜更长的是人流车流。从国贸桥向东到大望桥,1.3公里,处处是候车长龙。公交车上,很多躯体被挤得变形。  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不堪,这是重压之下的北京,它如一辆超载的车辆蹒跚向前。人口和交通压力之外,资源匮乏、空气污染、房价畸高等,都成为首都生活的狙击手。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目前北京的“大城市病”,要靠
期刊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今天的北京面临诸多“大城市病”,承受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水、土地、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3000人/平方公里,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期刊
由于人口、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超载,着眼2020年的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面临调整修改。  与此同时,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也在两市一省和有关部门的力推之下,日渐深入。  比如,为治理雾霾,国务院六部委2013年9月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如今,这已是京津冀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配合执行的任务。  北京重修规划,京津冀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北京减负。  “北
期刊
“祝贺拉脱维亚,但十年之内我们不会考虑。”当被问到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的问题时,波兰总理图斯克如是说。  十年之内不会考虑——图斯克说这话时有多大底气,恐怕连自己也不清楚。早在2008年,图斯克就已经在为波兰2012年改用欧元奔走呼号,但欧债危机打乱了图斯克的部署。5年过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如期加入欧元区。  更让波兰惆怅的是,立陶宛或许会在2015年加入欧元区。立陶宛与波兰有着几百年“血脉”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