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在网上看到一位工作了几十年的一线教师是这样说的:“新课程已实施五年有余,客观地讲新课程的理念老师已汲取了不少,比如现在看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那里会赫然摆放着这三项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再看课堂的实际操作,就发现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汲取得多,领悟得少;摆放得多,实践得少。让我们看看那些关于高效课堂评课的条条框框,更多的还是考查一堂课知识的容量是否大,课堂的教学环节是否多,老师教授这些知识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否丰富。知识的容量大了,课堂的教学环节多了,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技巧丰富了,就算得上是一堂高效的课?这的确值得我们做实事求是的反思。”
透过这位老师的反思,我们能看出,高效课堂必须摒弃知识本位的价值导向,树立高效育人的价值观。
那么,既然要回归到育人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双边活动,我们就必须关注学生主体的意见。以下是学生的见解:真正的高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注意不同学生的需要,保证每一位个体都有收获。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内要尽量通过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
看了学生关于高效课堂的见解,反思一下我们上过的无数节令人窒息沉闷的课,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上自身道德素质的欠缺,教育观念落后,对待学习不好或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采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事与愿违,容易形成情绪对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只能一味地接受,背离了最基本的教育心理学原则。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解决有效参与的梯度问题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但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的学科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生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梯度推进”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形成有效建构,形成自己的兴奋点,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教师的作用就是微观指导,宏观提升,逐步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方式和深度上的不同。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梯度推进的方法,既要保证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有方式方法上的变通,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设计“练”时要有所侧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习,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二、有效导入,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绝对不可忽视。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好的导入能在课堂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并自觉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实践。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上课伊始简短的几句话,会使学生迅速认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学习的重点和探究的思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果能在导入上做足文章,学生便能很快进入情境,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很多,用何种方法关键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课题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1.有疑问,就是参与的开始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以疑激学,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一定能将课堂引而入深。疑问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
2.利用故事,让学生参与体验
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就是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在故事导入中,贴近生活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现实经验,从中提取出数学知识。
3.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效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温固而知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关于学习的宝贵思想。具体到数学课,就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应用中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努力的思考和探索,自然获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题目,层层引入,运用变式,在复习知识时,适当添加新知识。让学生在做题中,发现新问题,发现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不相符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困难的本性。
三、积极体验,让学生真正地参与
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之中,关键是自己是否被关注,特别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受到尊重。受尊重的学习个体,才会全身心、全方位、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要认真履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原则。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要认真地听取,积极地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面对学生的各种独特体验,要树立正确的原则,对现象的分析要透彻,不能不予置评,对错误的观念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不应该不闻不问,随便处理;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宽厚仁慈、民主宽容的思想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八王小学)
透过这位老师的反思,我们能看出,高效课堂必须摒弃知识本位的价值导向,树立高效育人的价值观。
那么,既然要回归到育人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是一个双边活动,我们就必须关注学生主体的意见。以下是学生的见解:真正的高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注意不同学生的需要,保证每一位个体都有收获。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内要尽量通过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
看了学生关于高效课堂的见解,反思一下我们上过的无数节令人窒息沉闷的课,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上自身道德素质的欠缺,教育观念落后,对待学习不好或表现较差的学生,往往采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最终导致事与愿违,容易形成情绪对立,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只能一味地接受,背离了最基本的教育心理学原则。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因材施教,解决有效参与的梯度问题
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但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的学科性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生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因材施教,梯度推进”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形成有效建构,形成自己的兴奋点,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教师的作用就是微观指导,宏观提升,逐步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较好的发展。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方式和深度上的不同。在数学教学中采取梯度推进的方法,既要保证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有方式方法上的变通,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参与。每个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设计“练”时要有所侧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习,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二、有效导入,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绝对不可忽视。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技能。好的导入能在课堂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并自觉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实践。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上课伊始简短的几句话,会使学生迅速认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学习的重点和探究的思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果能在导入上做足文章,学生便能很快进入情境,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导入的方法很多,用何种方法关键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课题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1.有疑问,就是参与的开始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以疑激学,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一定能将课堂引而入深。疑问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深度。
2.利用故事,让学生参与体验
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就是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在故事导入中,贴近生活的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现实经验,从中提取出数学知识。
3.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效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温固而知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关于学习的宝贵思想。具体到数学课,就是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应用中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努力的思考和探索,自然获得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题目,层层引入,运用变式,在复习知识时,适当添加新知识。让学生在做题中,发现新问题,发现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不相符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困难的本性。
三、积极体验,让学生真正地参与
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之中,关键是自己是否被关注,特别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受到尊重。受尊重的学习个体,才会全身心、全方位、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就需要我们要认真履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原则。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要认真地听取,积极地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当然我们面对学生的各种独特体验,要树立正确的原则,对现象的分析要透彻,不能不予置评,对错误的观念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不应该不闻不问,随便处理;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宽厚仁慈、民主宽容的思想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八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