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要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我们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意识’中提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解题’中提出问题”等五个方面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关键词】培养提出问题能力;数学问题提出方法;数学问题提出途径
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要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到教材的实践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和“导”,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空间”里,亲身体验探索、思考、研究、建构、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和“导”,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空间”中能有机会“提出问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引导学生从“意识”中提问
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知识的愿望很高,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例如在讲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时,笔者选用了下面这样一道题:一条抛物线y=ax2 bx c,经过点(0,0)、点(12,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在分析问题时,我们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若用三点式y=ax2 bx c,如何确定a,b,c的值?若用顶点式y=(x-h) k,对称轴是什么?怎样确定顶点坐标?若用两根式y=a(x-x1)(x-x2),则x1,x2是多少?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合作交流,学生掌握了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对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问题情境的构成必须使新异情境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具有一定适度的关系.这表现为既有新异的一面,又有熟悉的一面,用学生的体验来说是似懂非懂,似会非会.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形成一种一知半解、捉摸不定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实验演示或动手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现象有明显反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并从好奇到怀疑,进而引发思考,问题自然而出,同时也使学生对数学减少了恐惧,进而也增加了兴趣.例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采用滚环来演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引导学生画出一个圆与圆的关系结构图,学生很容易从中提出交点问题.直观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通过数形结合,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样在教学圆和直线的“相交、相切、相离”概念时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许多中学数学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的和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将概念和现实背景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和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圆的定义精练但简单,不好理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从“汽车车轮和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情境引出,然后提出几个相关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可不可以呢?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车轮,要注意哪些问题?利用“车轮”“扩正方形”“扩椭圆”等具体情境,引导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去思考,让学生在“滚得动”“滚得稳”的观察中思考.再让学生进行自己动手制作圆的操作:用铅笔、准备好的定长的细绳,细绳一端固定,绕带铅笔头的另一端旋转一周,画出一個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操作,学生可以发现圆形成的条件是定点、定长,方法是旋转,从而理解圆的概念.
五、引导学生从“解题”中提出问题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在解题中,可从以下几方面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前面学过的知识中见过它吗?是否可以提出一个相似的问题?题目解答完后,在解题中所用的技巧是如何想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之后,应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以提出问题或变换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编拟新题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整体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做出求异、求变的思索,有利于学生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有疑问提出问题,是一个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中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是一种最好的途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贾宇灿.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2010(3).
[2]刘增秀.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课改前沿,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3]杨鹤云.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3-04-17.
【关键词】培养提出问题能力;数学问题提出方法;数学问题提出途径
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要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立、自主、强烈的“我要学”等主体意识.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到教材的实践中去,去“感悟”和“品味”教材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和“导”,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空间”里,亲身体验探索、思考、研究、建构、发现.通过教师的“引”和“导”,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空间”中能有机会“提出问题”,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引导学生从“意识”中提问
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知识的愿望很高,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例如在讲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时,笔者选用了下面这样一道题:一条抛物线y=ax2 bx c,经过点(0,0)、点(12,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在分析问题时,我们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若用三点式y=ax2 bx c,如何确定a,b,c的值?若用顶点式y=(x-h) k,对称轴是什么?怎样确定顶点坐标?若用两根式y=a(x-x1)(x-x2),则x1,x2是多少?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合作交流,学生掌握了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对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问题情境的构成必须使新异情境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具有一定适度的关系.这表现为既有新异的一面,又有熟悉的一面,用学生的体验来说是似懂非懂,似会非会.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形成一种一知半解、捉摸不定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从而使他们提出问题.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实验演示或动手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现象有明显反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并从好奇到怀疑,进而引发思考,问题自然而出,同时也使学生对数学减少了恐惧,进而也增加了兴趣.例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采用滚环来演示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引导学生画出一个圆与圆的关系结构图,学生很容易从中提出交点问题.直观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通过数形结合,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样在教学圆和直线的“相交、相切、相离”概念时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许多中学数学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的和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将概念和现实背景充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和建构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圆的定义精练但简单,不好理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从“汽车车轮和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这一情境引出,然后提出几个相关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正方形或其他形状可不可以呢?如果做一个最简单的车轮,要注意哪些问题?利用“车轮”“扩正方形”“扩椭圆”等具体情境,引导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去思考,让学生在“滚得动”“滚得稳”的观察中思考.再让学生进行自己动手制作圆的操作:用铅笔、准备好的定长的细绳,细绳一端固定,绕带铅笔头的另一端旋转一周,画出一個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与操作,学生可以发现圆形成的条件是定点、定长,方法是旋转,从而理解圆的概念.
五、引导学生从“解题”中提出问题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在解题中,可从以下几方面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前面学过的知识中见过它吗?是否可以提出一个相似的问题?题目解答完后,在解题中所用的技巧是如何想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之后,应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以提出问题或变换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编拟新题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整体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做出求异、求变的思索,有利于学生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有疑问提出问题,是一个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中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是一种最好的途径.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贾宇灿.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2010(3).
[2]刘增秀.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课改前沿,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4).
[3]杨鹤云.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