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一直饱受诟病,这其中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创新毕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除了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躬行素质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外,别无其他选择。
【关键词】学生想象力 创新能力 学习乐趣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7-01
最近有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做了个关于学生想象力的调查,调查称:“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笔者结合自身近30年的初高中教学实践,虽不能说完全认同该结论,但总体上对此问题也感触颇深。可以说,中小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务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便需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需要一个自由的氛围,而不需要刻板的管制与评价,要让学生的思想插上自由的翅膀,在探索的天空中尽情而自主地翱翔。也正如爱因斯坦之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列·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只能模仿和抄袭。”
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腐朽成分的冲击,及多年应试教育毒瘤的影响,我们总是愿意培养听话而老实的孩子,叫他们遵守规矩,甚至训练他们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准则与作为优秀学生的典范,并世代相授,进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小就被扼杀了。我们接受程式化的思维训练,束缚于某种标准答案,有个性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学生将被视为是异类,不仅如此,还得受到思想大众化、思维定式的人的排挤与歧视,久而久之,成长于如此氛围下的学生便不会有独立的思想和创造的想象力了,而一个年轻的没有想象力的国家,也是注定要落后甚至被历史淘汰的。
虽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已经很久了,不过总体上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当然也有升学压力等客观原因,让老师和学生们不得不这样去做。然而,这样的教育思维是非常短视且有害的。试想,如果一味放任甚至主导自己的孩子“死读书”、“读死书”,扼杀了其想象力,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恐怕也不会有太多的前途,毕竟,知识经济时代天然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而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及全球化进程也不可阻挡;而教师如果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出此之策,即使能教出好成绩,但若不能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以耽误学生前程来换取一时的成绩,终究会留下耻辱的印记,毕竟,升学只是人生漫途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责任应当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为教育孩子升学。
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普及,也是笔者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强调的。因为虽然在短时期内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效果可能不如“填塞式”、“题海式”教学来的快,但是从长远上看,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及思维的开拓,不仅利于取得好成绩,利于将来学生的终身前途,也利于学校及教师树立名声,进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破除各种陈旧的观念及“升学至上论”,离不开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理念指导,且这样的理念应当得以更好地宣传推广,以至深入人心,方能事半功倍,扭转颓势。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份学习的自信。要让学生们体会到“it?蒺s your life, just lead it”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主动去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想到学习就头皮发麻、退避三舍。笔者曾长时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发现每次刚接手的学生还没怎么开始展开学习,便先入为主,思想中普遍认为物理是最难学的,进而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对物理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恐惧乃至抵制、排斥,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填塞式”学习的状态,这既是一种煎熬,也学习不到真正的知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对此,教师就应当先注重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让他们感觉到物理并不神秘,这是一门关于探索和发现的有趣的课程,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让学生放下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去主导自己的学习,并从学习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对于课堂教学,应避免缺乏互动的刻板讲授,也应避免缺乏激发想象力的“一问一答”式互动,要多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展示自己的观点。这也需要从传统的“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对此,教师甚至有必要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意充满敬畏,让他们从教学中获得自信,及切身体会到学习的自主性。当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了探索的乐趣,成为了享受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掌握学好物理的不二法门。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而挖空心思地去启发他们对于物理学习的乐趣。记得有一堂课程是讲述大气压强的,这可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大气压强每时每刻环绕于我们周围,然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感觉不到。为此笔者曾专门准备了若干器材,如:注射器、高压锅等,将其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大气压强,“为什么堵住注射器的出孔,在另一边推拉注射器,刚开始时比较轻松,随之越来越费力呢?”“为什么这个东西叫作高压锅?它在做饭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它上面的小盖子(卸压阀)为什么要有个小洞呢?”“万一小洞堵塞了,会导致怎么样的结果?”让学生自由思考,尽情交流,并写下自己的观点;还有一次,笔者带着一个普通瓶子、一个与瓶口大小相匹配的小木塞,一个塑料袋,走入课堂并向学生问道:“如果我将这个小木塞放入瓶中,你们能轻松地把它取出来吗?”由于小木塞的大小刚刚好和瓶口匹配,因而学生们费尽各种办法,没有人能将它取出,“那么如果你们试着利用一下大气压强呢?”学生们变得更疑惑了,“大气压强还能被利用吗?”“那再给你们个塑料袋呢?”自然还是没有学生能够想到。笔者进而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人先将塑料袋紧贴着瓶口伸入瓶中,然后像吹气球那样往里面的塑料袋不停吹气,随着瓶中塑料袋的膨胀,瓶中的气压明显增高,进而再将塑料袋慢慢往外拉,木塞由于气压差而紧随塑料袋被带出了瓶子外…学生看后纷纷惊呼神奇,学习热情也明显提高,之后笔者也一直在非常好的氛围下完成了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学得非常开心。
当然,不止是物理教学,在其他任何课程的教学上,教师都应尽量促使学生能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向学生提供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分享之,进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氛围中不断的成熟和提高。
进入21世纪,各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终究还是归结于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历史重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身上。可以说,中国教育改革也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其前途终究是光明的,可以亲历这一进程并为之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也算是自己的一份荣幸。当然,笔者也期望能够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之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邹文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学生想象力 创新能力 学习乐趣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97-01
最近有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做了个关于学生想象力的调查,调查称:“在全球21个受调查的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笔者结合自身近30年的初高中教学实践,虽不能说完全认同该结论,但总体上对此问题也感触颇深。可以说,中小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务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便需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需要一个自由的氛围,而不需要刻板的管制与评价,要让学生的思想插上自由的翅膀,在探索的天空中尽情而自主地翱翔。也正如爱因斯坦之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列·托尔斯泰也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只能模仿和抄袭。”
由于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中腐朽成分的冲击,及多年应试教育毒瘤的影响,我们总是愿意培养听话而老实的孩子,叫他们遵守规矩,甚至训练他们对教师的绝对服从,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准则与作为优秀学生的典范,并世代相授,进而,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小就被扼杀了。我们接受程式化的思维训练,束缚于某种标准答案,有个性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学生将被视为是异类,不仅如此,还得受到思想大众化、思维定式的人的排挤与歧视,久而久之,成长于如此氛围下的学生便不会有独立的思想和创造的想象力了,而一个年轻的没有想象力的国家,也是注定要落后甚至被历史淘汰的。
虽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已经很久了,不过总体上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这当然也有升学压力等客观原因,让老师和学生们不得不这样去做。然而,这样的教育思维是非常短视且有害的。试想,如果一味放任甚至主导自己的孩子“死读书”、“读死书”,扼杀了其想象力,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恐怕也不会有太多的前途,毕竟,知识经济时代天然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而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及全球化进程也不可阻挡;而教师如果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出此之策,即使能教出好成绩,但若不能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以耽误学生前程来换取一时的成绩,终究会留下耻辱的印记,毕竟,升学只是人生漫途中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责任应当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为教育孩子升学。
这种教育理念与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与普及,也是笔者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强调的。因为虽然在短时期内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所带来的效果可能不如“填塞式”、“题海式”教学来的快,但是从长远上看,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及思维的开拓,不仅利于取得好成绩,利于将来学生的终身前途,也利于学校及教师树立名声,进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促进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破除各种陈旧的观念及“升学至上论”,离不开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理念指导,且这样的理念应当得以更好地宣传推广,以至深入人心,方能事半功倍,扭转颓势。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份学习的自信。要让学生们体会到“it?蒺s your life, just lead it”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主动去学习和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想到学习就头皮发麻、退避三舍。笔者曾长时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发现每次刚接手的学生还没怎么开始展开学习,便先入为主,思想中普遍认为物理是最难学的,进而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对物理课程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恐惧乃至抵制、排斥,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填塞式”学习的状态,这既是一种煎熬,也学习不到真正的知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对此,教师就应当先注重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让他们感觉到物理并不神秘,这是一门关于探索和发现的有趣的课程,它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让学生放下压力,消除心理障碍,去主导自己的学习,并从学习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对于课堂教学,应避免缺乏互动的刻板讲授,也应避免缺乏激发想象力的“一问一答”式互动,要多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展示自己的观点。这也需要从传统的“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对此,教师甚至有必要对学生的思考和创意充满敬畏,让他们从教学中获得自信,及切身体会到学习的自主性。当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了探索的乐趣,成为了享受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掌握学好物理的不二法门。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路径,旨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而挖空心思地去启发他们对于物理学习的乐趣。记得有一堂课程是讲述大气压强的,这可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大气压强每时每刻环绕于我们周围,然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感觉不到。为此笔者曾专门准备了若干器材,如:注射器、高压锅等,将其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中大气压强,“为什么堵住注射器的出孔,在另一边推拉注射器,刚开始时比较轻松,随之越来越费力呢?”“为什么这个东西叫作高压锅?它在做饭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它上面的小盖子(卸压阀)为什么要有个小洞呢?”“万一小洞堵塞了,会导致怎么样的结果?”让学生自由思考,尽情交流,并写下自己的观点;还有一次,笔者带着一个普通瓶子、一个与瓶口大小相匹配的小木塞,一个塑料袋,走入课堂并向学生问道:“如果我将这个小木塞放入瓶中,你们能轻松地把它取出来吗?”由于小木塞的大小刚刚好和瓶口匹配,因而学生们费尽各种办法,没有人能将它取出,“那么如果你们试着利用一下大气压强呢?”学生们变得更疑惑了,“大气压强还能被利用吗?”“那再给你们个塑料袋呢?”自然还是没有学生能够想到。笔者进而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人先将塑料袋紧贴着瓶口伸入瓶中,然后像吹气球那样往里面的塑料袋不停吹气,随着瓶中塑料袋的膨胀,瓶中的气压明显增高,进而再将塑料袋慢慢往外拉,木塞由于气压差而紧随塑料袋被带出了瓶子外…学生看后纷纷惊呼神奇,学习热情也明显提高,之后笔者也一直在非常好的氛围下完成了教学,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学得非常开心。
当然,不止是物理教学,在其他任何课程的教学上,教师都应尽量促使学生能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向学生提供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分享之,进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氛围中不断的成熟和提高。
进入21世纪,各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终究还是归结于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历史重任也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身上。可以说,中国教育改革也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其前途终究是光明的,可以亲历这一进程并为之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也算是自己的一份荣幸。当然,笔者也期望能够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之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邹文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