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为界,隔江相望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fe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后的城市深处,大道通畅,灯光辉煌,但是没有声音,只有远处路口交通灯单调的信号声。黑河市的晚上10点,如许多城市中深夜3点一般寂静。它却没有其他城市深夜消耗过多的疲惫感,只是徐徐沉入安静而已。
  走着走着,路就没了踪影。月光下,几株大白杨树稀疏伫立着,越过一条深沉黑暗的河,可以看到对岸的城市灯火阑珊,最明亮的一排路灯正在沿河边铺展。这是我第一次望向对岸。
  对岸的灯光属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它是俄罗斯的一个城市。在灯光以北,有一片巨大的土地,它的名字比“广袤”这个词更宽广——西伯利亚。眼前黑暗无声的河流,就是黑龙江。在这里,黑龙江的存在,使“隔水相望”这个动作,远远不同于人们用于黄河、长江面前的意义。

  我才第二次来早市,就已经被当作这里的熟人:嘿,来啦!他们对我说。早市分好几截,有一截是卖菜卖肉的,有一截是卖日用小百货的,还有一截是卖服装的,我最喜欢一个路口,是早点一条街与早市的交叉口,那里总是最热闹。有几个卖馒头的摊位在那个路口,可是人们最喜欢其中一个摊,摊上挂了个牌子:“强强戗面馒头”,还没开始卖,大家就在摊前排了十几人的队伍,凑足了耐心等着。11月份的东北黎明之前,已经零下10度,这些人的耐心比馒头还珍贵。好多地方的人不习惯被拍照,因为相机镜头会让他们觉得拘谨不适,但这里不。排队买馒头的人看到摄影师杨老师,就招呼道:拍一张排队的人呀,看,黑河一景!还有个包子摊老板强烈表达不满:小伙子你扛着那么好的相机从我面前经过,干吗不拍我,快,拍一张,咔咔的!
  有一种早点是鸡蛋汉堡,做出来像个小蛋糕,可以加牛肉、猪肉的肉馅。我举着一个滚烫的汉堡啃着,听做汉堡的老两口教我俄语怎么说鸡蛋、牛肉、猪肉:古力斯、格瓦基、斯维尼亚……牛肉也可以这么说,他举起两个大拇指放在头顶,说:哞!正教着我,一个俄罗斯女人从摊前走过,老板马上实践给我看,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趁那女人经过摊前的两秒钟说了一串话:古力斯格瓦基斯维尼亚!同时举起两个大拇指对着她的背影:哞!

两种眼光的较量


  爱辉镇上有个瑷珲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门口立着一个小小的魁星阁,这魁星阁是瑷珲古城唯一留存的古建筑,不过它现在被包裹在一个新建的魁星阁之中,从外观上看不到最初的样子了。博物馆不大,设施却很好,展陈理念也很大气。小镇虽游客不多,但凡来的人,都会到博物馆看一看。博物馆里有个蜡像场景,是咄咄逼人的穆拉维约夫在逼迫奕山签字。
  即使奕山不是个懦弱胆小的人,在穆拉维约夫面前,他也必败。这不是两个人的较量,而是当时的两个国家、两种眼光的较量。
  虽然康熙划定了外兴安岭的国界线,清朝的皇帝们却从来没想过发展东北地区。这里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满族在中原稳定之后,对东北地区采取了空旷闲置的政策,以保障这里作为边疆的安全,所以汉族移民的脚步被限制,东北长期人烟稀少。俄国人渐渐进入西伯利亚,并没有引起清朝皇帝的足够重视。
  19世纪中叶,中国皇帝因为长期闭关锁国,终于在西方帝国开拓海上航线时遭到沉重打击,彼时正疲于应付东南沿海的不速之客。俄国人同样发现,自己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敌人英国和法国正试图让舰队在远东海岸登陆,以发起牵制性攻击。同样的困境下,只有具有现代地理意识和经济眼光的人,才能看出一条河流的重要性。
  在穆拉维约夫之前,俄国人对这一带知之甚少,甚至以为黑龙江不通海,以为库页岛是个半岛。穆拉维约夫的眼光让俄国人知道,保障西伯利亚安全、发展西伯利亚贸易和工业潜力的关键,就是黑龙江。在中国,曾有鞑靼将军上奏说,阻止俄国人吞并黑龙江的关键就是让汉人移民来填补空旷的黑龙江地区,可是没有奏效,黑龙江的重要性被轻率地忽略了。
  这两种眼光的区别由来已久。在更早时候,俄罗斯为了在文化经济上融入更先进的欧洲,曾举国受洗,接受基督教,以摆脱落后的多神教;18世纪,彼得大帝为了打开俄罗斯通往欧洲的出海口,直接定都于横跨涅瓦河的彼得堡。与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相比,俄罗斯民族一直处在落后的焦虑中,因此一次次用更开放的理念发展自己。那么19世纪,两个国家相遇时,无论奕山还是咸丰皇帝,都不能阻止这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驱动力。

  我爬到博物馆的顶楼之上,想看看爱辉镇的全貌。博物馆后面是个小学校,竖着一根旗杆,没有风,红旗不动。然而是课间,几个男孩子在小足球场踢足球,阳光底下,热热闹闹的声音四散开来,让整个小镇一下子变得生动。不远处就是平旷的河滩,几株白杨树生在滩上,江边白花花的结了冰,看不出江水在流动,江对岸一片荒芜,几无人烟。
  黑龙江在这里稍稍向南拐了个弯,从黑河那边的东西走向变成了南北走向,这里望到的江对岸就是江东。我看不到人烟的这一带,有着黑龙江流域最肥沃的土地,史上曾驻有很多汉族农民,有64屯之多,史称江东六十四屯。俄国在这一带人少,原动力不足,因此《瑷珲条约》说,原在江左的中国人,可以继续留在江左居住。可是国界一旦划定,界外的国人就成了侨民,一有国家间的风吹草动,立即置身危险之中。果然,40年后的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三省时,率先做的事,就是在江左的两个地点制造了灭绝屠杀的惨案,江东六十四屯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地点,就是如今黑河市对岸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过去叫作海兰泡。瑷珲古城也在这次入侵中被烧毁。   博物馆有个很用心也很特殊的设计:从院门到博物馆建筑之间有个长长的林荫甬道,道旁是一株株红松,几乎每株红松脚下,都有一块不规则的石头,每个石头上都刻着不同的字:外布尔多屯,牤牛屯,托力哈达屯……一共有64棵树,64块石头,刻了64个消失的名字。

中俄“双子城”


  我在黑河市区住的酒店19楼有个旋转餐厅,可以俯瞰黑河全景。不但能看黑河,对岸的布市也能看到一些。好像有一种向心力,两个城市都挤挤挨挨地将沿江堆满了建筑,而且把相对的江边地带都建成公园一样能散步的地方。这样的格局,使黑河和布市看上去浑然一体,除了中间那条江。江水既隔开了两个城市,又吸引着两个城市互相张望。
  如今黑河和布市都以“中俄双子城”的品牌吸引游人,每天往来渡江的两国人络绎不绝,一到周末更明显,俄罗斯人在黑河的街上随处可见。沿街的大商场小商店,许多招牌都用中俄两种文字,哪怕街角不起眼的奶制品店,都写个俄文名字,这是边境城市特有的景象,整个城市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包揽来自两地的文化,从而有了自己独特的样貌。
  沿江第二条平行的街是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各个小店铺里挤满了俄罗斯式的各式物品,从米面油、巧克力小零食到首饰、皮毛、金属,似乎什么都找得到,来黑河的人,总会被推荐到这里看一看。虽然各个门面看起来不起眼,但里面堆满了丰富的颜色和物件,让人感受到这城市一种细腻的质感。
  黑河与布市的双子城格局,不是偶然的产物。在19世纪,黑河市所在地叫作大黑河屯,与对岸的村庄海兰泡隔江而立,其实它们原本就是同一个居民点。俄国在西伯利亚扩展,迫切需要与中国进行贸易,以维持自身的经济需求——19世纪中叶,俄国几乎有一半制品需要向中国出口。《瑷珲条约》便说,沿江都开放免税贸易,而大黑河屯与海兰泡,是着重开放的贸易点。此后不管政治走向如何,民间贸易始终绵延而未有根本的断绝,如今更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边贸城市。
黑河的早市在早上五点半就开始了,与别处的早市以蔬菜食物为主不同,黑河早市除了食品还有服装、小商品一条街。冬季寒冷,摊主们得穿个巨大的鞋。

  欣欣向荣的城市景观背后有如此复杂的历史由来,使边城中人的心理也颇复杂。我在瑷珲历史博物馆时,遇到一个人,她是我观看博物馆时的讲解者。这个清秀女子一开始并没引起我太多注意,她几乎面无表情,但声音温柔,讲了一会儿之后,我发现,她在所涉领域中的视野与高度堪比专家,对我的各种问题应付裕如,讲解不拘具体展品,而是根据问题随时展开,并且语言有着严谨与典雅之美。我曾在许多博物馆遇到过许多讲解者,几乎无人可与之比肩。在讲到瑷珲历史,尤其是战争时,她时时透出一种谨慎,多次提到如今的展陈是中俄两边的文献互证的历史,而不是单一取自中国记载。在我看来,这本是一个自然而然、不需强调的问题,而她的谨慎让我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在中俄友好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置对于历史的态度,是许多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使博物馆采取如此中立的立场,我仍遇到两种对此态度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朋友认为,如今两国友好,博物馆对历史不该过多提及;而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专家则对博物馆的态度非常不屑:屠杀就是屠杀,凶残就是凶残!
  许多历史已经过去,而人们对历史和今天的看法却值得回味,甚至成就了今天这个城市的一种深层的气质。我没能在这次行程中跨江去布市,去看看对岸的风情,所以感觉不到对岸的氛围。这或许是个沉重的话题,因为过去的历史不可改变;这又未必是个沉重的话题,因为我们无往而不在历史之中,我们在时时刻刻制造着新的历史。
  即使忘记或回避,其实也是一种面对。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回避的。

跨界的人


  达莉雅给我打电话,说要请我们去她家吃晚餐,她的婆婆亲自做饭给我们吃。家宴实在是最高规格的款待啊,可惜太突然,我没有准备礼物,只好去水果店匆匆买了一大堆水果,穿过城市去达莉雅家。
  达莉雅是我在黑河新认识的朋友,29岁的她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她是俄罗斯人,嫁给了中国丈夫,如今有个3岁的小女儿。她的家不大,布置整理得有一种近乎苛刻的洁净感。这次小女儿丹娜也在家,她像一朵耀眼的向日葵,有源源不断的快乐和光芒散发出来,我们很快在她妈妈收拾得可以照人的地板上滚成一团。
  达莉雅长得像中国人,但还能看出细微的区别:深栗色短发有一点点卷曲,皮肤是一种柔和通透的纯白色。她属于俄罗斯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雅库特的北方,北极圈以内。她来中国学汉语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我没有见到她的丈夫,他刚刚跨江去俄罗斯的一个小镇上打工。
  达莉雅的性格干脆,起初她常常不明白中国人式的客气:她的俄罗斯同学来家里玩,婆婆夸赞她们汉语讲得好,达莉雅就费解,她们明明讲得很差劲嘛,为什么要说假话?她对许多俄罗斯同胞的评价是:所有的钱都花在穿戴上,宁肯饿死,也要漂亮!天生的率直爽朗让所有文化对接上的矛盾都变得不成问题,婆婆认为这个儿媳是天赐的礼物。
  达莉雅有一种可贵的简简单单的满足感,很少去想外界的牵绊。婆婆的焦虑却笼罩着这个小家庭:达莉雅是旅游签证,即使在这边结婚,也不能有正式工作,还要往返签证,花销巨大;丹娜是俄罗斯籍,在这里上学会有许多麻烦;儿子收入不算高,小家的将来显得非常迷茫。如果达莉雅能工作该多好,否则怎么办呢?
  “边界”不仅仅是一条黑龙江,在许多人心里,“界”是一条看不到、却难以跨越的鸿沟。它制造了一种划分的禁忌,又创造了一种沟通的可能,有勇气跨界的人,必然要承担跨界的巨大代价,只是,有些代价真的就这样不可避免吗?
  丹娜在摄影师杨老师的手机上认识了汤姆猫,在餐桌上她示意妈妈碰她,妈妈伸手杵了一下她的额头,她立即学着汤姆猫的动作,皱着眉,摇晃着一个食指,像模像样地说:No,no,no!

“界”与“无界”


  街头有些漂亮的俄式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仿东正教堂的圆顶。这样的建筑群落点缀城市中,使得黑河有了一种从容优美的旋律。当我想找真正的东正教堂看看时,却没有找到。连哈尔滨都有东正教堂,黑河离俄那么近,却没有一座教堂的影子。答案显而易见:虽然黑河街头的俄罗斯人很多,却都是从对岸过来的游客,定居者很少,对岸布市就有教堂,又何必在黑河建立教堂?
  虽是紧紧相邻的两个口岸城市,大家的归属感却界定得分明。我在黑河最大的商城华富大厦中遇到小刘老板时,他正在自己的服装店面里为这一天的开张做准备。他早年随哥哥去对岸很远的地方做服装批发生意,远到“要坐6天火车”的地方,生意做得很好,但他有倦意,因为不在自己的国家,时时有压力和危机感,最终选择回来。如今在华富这里经商,他显然放松很多,儿子也刚出生不久,心里很安稳,大约一直在这边做下去罢。正说话间,已经开始有俄罗斯客人陆续进店。
  我把江边的一组小雕塑定为我在黑河游走时的地标,有时走来走去,不知道接下来要去哪里了,好吧,就去雕塑那里。那是熊爸和熊妈,带着两三个小男孩小女孩在玩老鹰捉小鸡,小孩子们躲在熊妈后面,胖胖憨憨的熊爸在前面假装老鹰。这样的雕塑不只一组,沿江隔几十米就能遇到不同的场景,有的是老爷子和小男孩下棋,老爷子被小男孩将军了,一脸囧相想不出对策;有的是兄妹在家偷偷穿大人的鞋子;还有个和蔼的胖熊坐在长椅上微笑着看书。得多欢乐的人才能做出这样一群雕塑呢,他传达出来的轻松愉悦实在是这江边最美好的景致。只是这条江从来不会在轻松快乐中忘记它的使命,离雕塑群不远,就是一个巨大严肃的石碑,上写“中俄边境”。每隔一段距离,还会出现一个带有国徽与编号的方方正正的界碑。
  下了许久雪,城市路面被压了一层厚厚亮亮的雪壳。我见过两种清雪车,一种是清晨用的,沿路慢慢开来一辆小车,把路上松散的积雪扫到拖斗里;夜晚的清雪车则声势浩大:先是听得轰隆隆的响声由远及近,然后出现一个巨人一样的车头,带着巨大的齿轮将白天形成的雪壳压碎,后面跟一辆同样巨大的扫雪车,扬起漫天雪尘将碎的雪壳收进囊中,并且,这是一个车队,足足开过去6辆这样的组合,好像过去一个坦克队伍。险而滑的路面瞬间一无所有,好像不曾下雪一般。
  11月份的黑河,下午三四点已是傍晚。夜晚降临到这个城市时带有一种仪式感,你可以在热闹的街头店面寻到正炖得热腾腾的杀猪菜小酌一番,你能看到那中央步行街上的大爷大妈在绕着圈享受扭秧歌,你也可以突然在街头弥散的各式灯光中得到一种来自长夜的宁静,因为,这里的黑夜是如此寒冷、漫长、安详。
  早上7点,我站在黑龙江的江心。
  大黑河岛阻滞了靠近中国这边的江水,使这一侧结了厚厚的冰层,可以一直走到中心。破碎的浮冰像一座座微型的冰山,缓缓沿着眼前的江水流动,不时碰撞到已固的冰层上,哗哗有声。沿江公园清早的新闻广播听起来很遥远,能看到对岸的人带着狗在慢慢散步。太阳逐渐升起,照在黑龙江上,冰面被映成金色。
  听到鸟鸣声时,我抬起头,看到上千只黑色的鸟盘旋、过江。我听说乌鸦都住在北岸,白天来南岸觅食,日日往返不休,我曾以为是传说。此刻,它们正成群集结,源源不断,在清晨的阳光下越过江来。
  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心中没有“界”这个字。
其他文献
徽州在我心里就像一首浪漫的诗,有绿水青山和粉墙黛瓦,有诗书礼家的文化底蕴,山水为脉,烟云为神,在黑白分明的徽派古建筑和月塘波影里,透着让人沉醉的古韵。我心中的徽州是写意的,流水的尽头有村落,座座民居掩映于明山秀水问。我心中的徽州是深沉的,腹底诗书自芳华,朴实而风雅。我心中的徽州是内敛的,血浓于水,绵延不绝,永远是游子归根的故园。我心中的徽州是禅性的,山水空灵,百姓从容淡定,人情真切温暖。  秋天的
摄影师Damian Chrobak自2004年开始游走于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新西兰等国家的超级大都市,坚持用黑白影像记录街头故事。与多数人的感受不同,大都市对他来说,不是被现代科技所累、疲于奔命,而是相反,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可以有最多样性的观察,让拍摄灵感受到极大的激发。“街头摄影需要摄影师具备极其敏感的心灵和社会洞察力。我按下快门的瞬间,看起来似乎都是不被人注意的、无关紧要的时刻,但恰恰是司
摘要:化学素养所包含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三个基本要素。文章探讨了化学思想的内涵、功能,指明化学思想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方向标”的引领作用,并以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电化学基础”为例,揭示隐含在教材中的化学思想的内容、方法和层次,探讨教师如何将所揭示的化学思想转化为对课程教学的引领,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思想;化学素养;科
十月的某一天,我前往观赏了前田家族的老管家本多先生的庭园。  历史上被赐予五万石食禄的本多家族,如今已成为男爵身份。本想托人引见,结果竟不得不自己递上名片,说明来意。幸好,此时走出一位接待员,客气地说:“我来陪您参观吧。这园里已荒废得不成样啦!”说完把我领进去。门房墙壁,一如往昔,斜立着两支玄德枪和一根六尺棍,上面布满灰尘。  接待员说:“近来经费吃紧,无力修缮,所以变成了荒园。”来到后院,由于连
达丁顿庄园  小花朵里的大课题  我在英国的托特尼斯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古镇,仍保留着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以及乔治亚风格的房屋。小镇西北4公里有一座达丁顿庄园,被称作“托特尼斯的大脑和灵魂”,很多资深人士感慨:理解英国乡村,必须认识达丁顿庄园。  欧洲的造园艺术有过三个重要时期,16世纪中叶领导造园潮流的是意大利,17世纪中叶是法国,18世纪中叶就是英国。  19世纪,英国海外扩张完
网络搜索“世界大同”,百度百科像模像样地罗列出如下信息:  时值信息经济一体化时代,全球大同大体可行下列步骤:知识大同,网络大同,通信大同,语言大同,文化大同,经济大同,政治大同,军事大同,法律大同,综合大同。敬请网友合力互动,今生来世共促大同!  听起来各种美好,一展人类社会的终极蓝图。但理想主义者们却依然改不了一贯纠结不清的坏习惯:“大同”自然令人垂涎,而大同进程中势必失去的种种大不同,似乎更
提起南京的植物,最负盛名的是法国梧桐。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的灵柩,国民政府筹建中山陵,开辟中山大道,种下两万株法国梧桐,蔚为盛景。后来因为道路拓宽、地铁修建等原因,这些老树被伐去不少,好在在几条主干道上仍然保留了下来。晴天,在浓密的树阴下散步,绿色绵延,心底柔软;雨后,遮天蔽日的枝叶更为润泽,让人倍感时光的幽微和珍贵。梧桐于南京人,不仅可乘凉可报秋,更有无尽爱恨牵绊,紧贴日常肌理,与生活和记忆
假如我要向人解释,为什么在北京消失了几天而突然出现在绍兴,我就说,想找个小城散散步。那里确实满足了这个愿望,我可以连续步行11个小时不停歇,寻觅小城每个角落的乐趣,还不必饱受大城市的喧闹或是野外的单调之苦。只是这个小城貌似如此为人所熟知,让许多资深旅者不屑一顾。  还好,我不是“资深旅者”,也不会间歇性或长期性地渴望出游——据说这样的渴望,是在表达对现有秩序的厌倦和对所谓自由的向往。不过假如把这枚
布达佩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城市,外表庄重优雅,内里却自带可爱属性——对艺术的偏执,对秩序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细微之处皆可印证。  史诗与童话  4年前,朋友从布达佩斯旅行归来,带回两个可爱的手工玩偶,据说是某个傍晚购自路边摊,是摆摊的老人自己手工做的。玩偶的手指大小不一,但指甲这样的小细节却处理得整整齐齐,小衣服的纹路有点没对齐,但裤脚的缝合处做得又细又密。总之,做工并不是无可挑剔的精致,但带着一
交通、住宿、美食都是旅行花销的大项,留心收集相关资讯,掌握一些实用小技巧,可以让旅行既经济实惠又不失特色。  吃  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厅  近日,米其林收录了两家价格便宜的街边餐厅,它们都在新加坡,人均消费6新加坡元,合人民币30元左右!其中一家是Hill Street Tai Hwa Pork Noodle,经营新加坡本地美食猪肉粿条面;另外一家是Hong Kong Soya Sauce Ch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