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渔,构建学习型课堂。
【关键词】学法指导 学生 学会学习 学习型课堂 授之以渔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如何构建学习型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第一,指导学生根据每单元的“导语”、精读课的“课后思考题”和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語”进行预习。“导语”点明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提示课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让学生按“导语”对课文认真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到预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的思考题,不仅具体地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训练重点、难点和个性特点,而且有层次地暗示了教学一篇文章的顺序和训练方法,学习方法,是围绕重点展开的基本功训练。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怎样借助这些习题,并以这些习题为思维的向导去分析文章的中心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通过这些习题掌握怎样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学而致用。
第二,读、思、圈、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如: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标出;需要着重理解的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三,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预习(尤其是新授课),使学生先了解课内学些什么,有哪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自学、尝试解决新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具体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学法模式,让学生模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师可和学生一起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水”这一部分。然后总结学习方法:1、画画议议,品词品句;2、感情朗读,想象意境。接着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学法,通过“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自学“桂林山”这一自然段。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能从不同角度中,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最后,让学生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写一篇赞美家乡的可爱的作文。这样,做到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
三、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大胆质疑,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证明他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那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在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总离不开字、词、句、段篇、标点等要点。因此,可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第一,围绕课题质疑。如《鲸》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立刻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鲸是什么样子?鲸是不是鱼?……然后,他们就根据提问有目的地阅读,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围绕字词用得精妙处质疑。如古诗《牧童》,写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 把“卧”字如换成“躺”字好吗?为什么?
第三,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质疑。如《桂林山水》,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美在哪些方面?质疑由字词扩大到文段中去理解。
第四,圍绕特别的标点符号质疑。如《穷人》,课中的省略号体现了桑娜波动不平的心情,体现了主人公善良的品质。对这些省略号的质疑,能体会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解答的效果等因素灵活处理。
第一,交流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难度不是特别大、学生通过思考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集众人智慧,往往也会有精彩之处。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答案进比较,加深印象,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允许留疑。教师不可能万事皆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难一时不能解决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牵强讲解,甚至毫无根据的乱说一通,应大胆果断地“留疑”。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通过查找工具书、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呢?以学生发展为本,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与学生探究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发展,才能创新。
参考文献
[1]叶芳.浅析小学语文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
[2]刘慧姝.百花齐放香誉满堂--谈小学语文新型课堂的构建.关爱明天,2014(9)
[3]占敏.打造新型小学语文课堂浅谈.中外交流,2016(21)
[4]蒋艳萍.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课堂.未来英才,2016(12)
【关键词】学法指导 学生 学会学习 学习型课堂 授之以渔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如何构建学习型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第一,指导学生根据每单元的“导语”、精读课的“课后思考题”和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語”进行预习。“导语”点明本单元的学习专题,提示课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让学生按“导语”对课文认真预习,不仅能使学生学到预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的思考题,不仅具体地体现了文章的思路,训练重点、难点和个性特点,而且有层次地暗示了教学一篇文章的顺序和训练方法,学习方法,是围绕重点展开的基本功训练。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怎样借助这些习题,并以这些习题为思维的向导去分析文章的中心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通过这些习题掌握怎样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
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承上启下,提示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迁移训练过程,学而致用。
第二,读、思、圈、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如: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标出;需要着重理解的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第三,给课文加批注。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预习(尤其是新授课),使学生先了解课内学些什么,有哪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自学、尝试解决新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具体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学法模式,让学生模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扶”和“放”的关系。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师可和学生一起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水”这一部分。然后总结学习方法:1、画画议议,品词品句;2、感情朗读,想象意境。接着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学法,通过“四人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自学“桂林山”这一自然段。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能从不同角度中,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桂林山”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最后,让学生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写一篇赞美家乡的可爱的作文。这样,做到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
三、指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大胆质疑,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证明他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那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在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总离不开字、词、句、段篇、标点等要点。因此,可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第一,围绕课题质疑。如《鲸》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立刻提出了很多问题,如:鲸是什么样子?鲸是不是鱼?……然后,他们就根据提问有目的地阅读,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围绕字词用得精妙处质疑。如古诗《牧童》,写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 把“卧”字如换成“躺”字好吗?为什么?
第三,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质疑。如《桂林山水》,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美在哪些方面?质疑由字词扩大到文段中去理解。
第四,圍绕特别的标点符号质疑。如《穷人》,课中的省略号体现了桑娜波动不平的心情,体现了主人公善良的品质。对这些省略号的质疑,能体会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顺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应根据问题的难易,解答的效果等因素灵活处理。
第一,交流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难度不是特别大、学生通过思考就能给出答案的问题,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自行解决,集众人智慧,往往也会有精彩之处。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答案进比较,加深印象,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允许留疑。教师不可能万事皆知。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难一时不能解决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牵强讲解,甚至毫无根据的乱说一通,应大胆果断地“留疑”。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把问题带到课外,通过查找工具书、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想办法解决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呢?以学生发展为本,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与学生探究出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发展,才能创新。
参考文献
[1]叶芳.浅析小学语文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
[2]刘慧姝.百花齐放香誉满堂--谈小学语文新型课堂的构建.关爱明天,2014(9)
[3]占敏.打造新型小学语文课堂浅谈.中外交流,2016(21)
[4]蒋艳萍.如何构建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课堂.未来英才,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