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年代打过硬仗,负过伤,死里逃生,他为解放新中国立了汗马功劳;
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任党委副书记期间,他积极为创建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福利出谋划策。
离休后,他致力于书法创作,每天废寝忘食地练习,在书法领域再立新功。
他就是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党委副书记李保孚。
2013年11月19日上午,乌鲁木齐迎来入冬的第二场大雪,头顶漫天的雪花,脚踩厚厚的积雪,本刊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油田系统职工居住的明园小区。进入客厅,一股墨香扑面而来,85岁的李保孚老人正在进行每天的必修课——练字。只见书桌旁堆起了一叠叠的书法作品,楷书、行书、草书一应俱全。
接下来的时间,李保孚老人开始讲述他曲折、复杂且富有戏剧性的一生:早年参加革命穿越战争烽火,中年脱下军装最终情系石油,晚年还成为了当地知名的书法家。
脱下军装石油兵
1928年10月,李保孚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他幼年参加革命活动,13岁任儿童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作为共产党员的李保孚带头参军,他在部队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多次打下硬仗并俘获敌人近百名。1948年冬,他在解放房县和竹溪县的战斗中左腿负伤。李保孚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1951年,李保孚被评为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特等战斗英难。
1952年,毛泽东亲笔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57师改编为中国石油第一师,支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
1952年8月1日,对57师全体官兵来说,是个神圣的日子。那天,李保孚所在的部队召开全师万人典礼大会。从此,他兵转工,成为石油战线上的一员。
当时,西北石油管理局的安排是,一个团担任钻井工程,一个团担任安装工程,一个团担任运输任务。李宝孚所在的三团进驻汉中,从此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全团开始了学技术、学驾驶的热潮。李保孚也参加了驾驶培训,8个月的紧张培训后,1226名战士顺利考取了驾照,为石油工业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
1953年10月,三团与西北石油运输公司合并,编制为玉门油矿运输处,李宝孚被任命为保卫科长。玉门油矿运输处成立后,运输处大队人马离开汉中,浩浩荡荡赴酒泉接车,开始了东运,满载原油的罐车沿着兰新公路缓缓行驶,开始了新的征程。
195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艰苦的原油东运工作”的通讯,对这支队伍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在新的战场上作出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赞扬。
一年的原油运输任务,也是对运输处的严峻考验。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运输处发生大小事故274起,死亡14人,重伤4人,300多辆车损坏。严峻的现实表明了这支队伍管理上的缺陷。
1955年5月,师长张复兴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自我批评。为保证原油东运任务的完成,会议决定了“八项措施”,走马上任运输处副处长的李保孚坚决贯彻执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扭转了运输处的高效率、高事故率的局势。
1956年冬,玉门油矿运输处改为“青海石油勘探局运输公司”。驻地从酒泉迁往敦煌,承担开发柴达木所需生产器材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李保孚作为副经理,分管人事工作。
有一次,李保孚和劳资科长乘坐太拖拉,前往青海石油勘探局参加会议,他们翻越飞金山和昆仑山,晚上窝在驾驶室里睡觉,直到第四天才赶到茫崖。茫崖地区气候恶劣,素有三大怪:“风沙大、蚊子大、盐湖大”。刮起风来,沙尘滚滚不见天日,一场大风,三分之一的帐篷被刮倒。李保第一次领略了盆地的特殊恶劣天气。然而,青海石油管理局的职工顽强地战斗在那里,几乎每天都在风沙中度过。
以服务组织安排为使命
1957年5月,正在北京参加石油工业部会议的李保孚接到部党委副书记史少卿的电话,组织决定调他前往克拉玛依运输处工作。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座大油田,急需人力、财力支援。李保孚早有所闻。他当即表态:“服从调动!”
当时,李保孚的妻子吴兰英身怀六甲,即将临产。欣慰的是,吴兰英也是军人出身,她理解组织的调动,更了解国家的需要和克拉玛依油田的需要。
1957年7月5日,李保孚乘坐北京吉普,行程三天,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明园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所在地。接待他的是五十七师的老上级,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秦峰。昔日的首长,久别重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运输处的驾驶员培训大队设在集海。个别驾驶员因为事故被吊销了驾照而闹事,有的因为身体欠佳不能驾车。而这些职工无视企业制度而提出一些无理要求,甚至纠结起来到局里请愿。这是李保孚到新疆后处理的第一个棘手的难题。
1958年,驾训队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李保孚做好了前往运输处走马上任的准备。可是组织上又来了一纸任命通知:派他到独山子矿务局任组织部长兼任独山子炼油厂党委书记、副厂长。李保孚毫无怨言,再次服从了组织安排,轻车简从到独山子报到。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独山子矿区的职工也经历了饥饿的考验。炼油厂党委按照局领导的要求,先生产,后生活,全体职工勒紧腰带,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作为主抓农业,保障后勤供应的领导,李保孚不等不靠不要,迎着困难上,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的生活难题。通过调研并利用局属土地资源,先后在新源、四棵树、西菜园兴建了三座农场。在新源种粮食,在四棵树种蔬菜、养牲畜。当年就实现了粮食、蔬菜、肉食自给。
为了让职工改善伙食,尤其是年关之际能吃到肉食,李保孚带着帐篷,率领食堂炊事员驻扎在前山涝坝,冒着风雪在戈壁滩上打黄羊、野兔、呱呱鸡、野山鸡,在经济困难时期的三年中,年年如此。1962年冬天,李保孚在大雪如被的隔壁上住了两个多月。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不觉得苦。听到职工们高兴地说:“过年能吃上野味,真是我们的福气。”李保孚由衷地感到欣慰。 后来,他又与共青团农场取得联系,用堆积在坑中的废弃沥青渣换回了粉条、大米等主副食品。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独山子炼油厂的职工家属解决了粮食、副食品紧缺的困难。
李保孚日夜奔走在周围的农场、团场、为职工们办了很多好事。可他自己家里,连包谷面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女儿饿得受不了,见了熟人就要吃的,可他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家拿一根粉条,一粒大米。
李保孚在独山子工作8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工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独山子炼油厂生产的石油产品达500多种,优质品种率达99%以上,50多个产品闯出全国名牌,船只系列油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封闭冷冻机油等多种产品为名牌、主导产品,成为国际一流的特大型炼油化工基地。谈到此处,李保孚为此感到激动和自豪。
随后,李保孚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运输处党委书记、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克拉玛依党校校长,每到一个岗位他都尽职尽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职工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民声,体恤民情,赢得职工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晚年钟情书法
人生有限,工作无限,耕耘不止。人活着是为了事业,这是李保孚的人生准则。1985年,他退居二线,1991年离休。离休后,他思想没有退,爱好没有退,反而以退为进,让生命之树常青。
1985年,58岁的李保孚考入了无锡艺专学校,用两年时间学完了隶、楷、行、草的书写。之后,他再次考入该校研究生班,主攻篆刻。四年专业学习,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
之后,李保孚又制定了向艺术进取的八项计划。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习书法,7点看新闻,半小时后,继续练字,每天15小时的书法练习从没间断,而且笔墨纸砚随身携带,出差、旅游、疗养,走到哪练到哪。
因为练习书法,他十年没有看过电影、小说、戏剧。经过十年的磨练,李保孚的书法作品享誉海内外,并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国际书法展,荣获全国美术大赛精品展金奖、国际书法大赛金奖、国际名家教授成就大赛银奖。1998年,他在克拉玛依举办了个人书画展。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李保孚的书法作品流传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朝鲜、日本、港澳台等地,有的作品被收藏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名人纪念馆内,并被山东潍坊国际艺术碑林树了铜像。被《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名人录》等辞书收录。中日韩书画联盟、新加坡狮城书法家篆刻协会、世界书画家教授联盟等16家有影响的艺术团体共同审定:“鉴于李保孚先生书画艺术裴然,为人类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授予‘世界书画名人荣誉’称号。”2000年10月,李保孚作为中国书画总网的签约书画家被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推上互联网。
李保孚视书法为一种境界,绝不以金钱为标准。清华大学举办建校100周年校庆,索要他的书法作品,他寄去了,学校随即寄来200元稿酬,并附言:“不足酬谢深表歉意”。他收到后当即退还,并附言“绝不是嫌少,而是支持国家知名大学的校庆”。一位香港朋友到克拉玛依出差,慕名到李保孚家中求一幅字,写好后,硬塞2000元港币表示感谢,被他婉言谢绝。
其实李保孚很缺钱,退休后,他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书法学习和书法作品的集结出版上。出一本集子需要5万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妻子的冠心病、糖尿病缠身,医药费高昂。对此,妻子和儿女们都想不通,认为他是“不务正业”,但是李保孚非常坚定,认为这是他的理想,最后妻子和儿女们都理解了他的想法和追求。为支持他出版书画集,妻子还特意拿出三万元积蓄,不少友人听说李保孚出版书画集受阻,纷纷慷慨解囊赞助。
2005年,李保孚的《圆梦夕阳红》一书问世,受到书法爱好者的好评。2009年4月,他又自费出版了《格言妙语选编》,以书法的形式摘抄了数千人的名言佳句。接下来,李保孚的《国家领导人名人宝典》、《怀念与回顾》、《李保孚摄影集》、《李保孚书法艺术》即将出版。
“香墨飞舞忘忧草,妙笔生辉含笑花”,是这位曾经的解放军战士、战斗英雄、石油行业领导者、书法家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真实写照。
(感谢克拉玛依史志办的大力协助)
责任编辑 陈晰
在新疆石油管理局任党委副书记期间,他积极为创建企业文化、提高职工福利出谋划策。
离休后,他致力于书法创作,每天废寝忘食地练习,在书法领域再立新功。
他就是原新疆石油管理局、克拉玛依市党委副书记李保孚。
2013年11月19日上午,乌鲁木齐迎来入冬的第二场大雪,头顶漫天的雪花,脚踩厚厚的积雪,本刊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油田系统职工居住的明园小区。进入客厅,一股墨香扑面而来,85岁的李保孚老人正在进行每天的必修课——练字。只见书桌旁堆起了一叠叠的书法作品,楷书、行书、草书一应俱全。
接下来的时间,李保孚老人开始讲述他曲折、复杂且富有戏剧性的一生:早年参加革命穿越战争烽火,中年脱下军装最终情系石油,晚年还成为了当地知名的书法家。
脱下军装石油兵
1928年10月,李保孚出生于山东省阳谷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他幼年参加革命活动,13岁任儿童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作为共产党员的李保孚带头参军,他在部队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多次打下硬仗并俘获敌人近百名。1948年冬,他在解放房县和竹溪县的战斗中左腿负伤。李保孚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务。1951年,李保孚被评为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特等战斗英难。
1952年,毛泽东亲笔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57师改编为中国石油第一师,支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
1952年8月1日,对57师全体官兵来说,是个神圣的日子。那天,李保孚所在的部队召开全师万人典礼大会。从此,他兵转工,成为石油战线上的一员。
当时,西北石油管理局的安排是,一个团担任钻井工程,一个团担任安装工程,一个团担任运输任务。李宝孚所在的三团进驻汉中,从此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全团开始了学技术、学驾驶的热潮。李保孚也参加了驾驶培训,8个月的紧张培训后,1226名战士顺利考取了驾照,为石油工业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
1953年10月,三团与西北石油运输公司合并,编制为玉门油矿运输处,李宝孚被任命为保卫科长。玉门油矿运输处成立后,运输处大队人马离开汉中,浩浩荡荡赴酒泉接车,开始了东运,满载原油的罐车沿着兰新公路缓缓行驶,开始了新的征程。
195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艰苦的原油东运工作”的通讯,对这支队伍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在新的战场上作出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赞扬。
一年的原油运输任务,也是对运输处的严峻考验。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运输处发生大小事故274起,死亡14人,重伤4人,300多辆车损坏。严峻的现实表明了这支队伍管理上的缺陷。
1955年5月,师长张复兴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开展自我批评。为保证原油东运任务的完成,会议决定了“八项措施”,走马上任运输处副处长的李保孚坚决贯彻执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扭转了运输处的高效率、高事故率的局势。
1956年冬,玉门油矿运输处改为“青海石油勘探局运输公司”。驻地从酒泉迁往敦煌,承担开发柴达木所需生产器材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李保孚作为副经理,分管人事工作。
有一次,李保孚和劳资科长乘坐太拖拉,前往青海石油勘探局参加会议,他们翻越飞金山和昆仑山,晚上窝在驾驶室里睡觉,直到第四天才赶到茫崖。茫崖地区气候恶劣,素有三大怪:“风沙大、蚊子大、盐湖大”。刮起风来,沙尘滚滚不见天日,一场大风,三分之一的帐篷被刮倒。李保第一次领略了盆地的特殊恶劣天气。然而,青海石油管理局的职工顽强地战斗在那里,几乎每天都在风沙中度过。
以服务组织安排为使命
1957年5月,正在北京参加石油工业部会议的李保孚接到部党委副书记史少卿的电话,组织决定调他前往克拉玛依运输处工作。
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座大油田,急需人力、财力支援。李保孚早有所闻。他当即表态:“服从调动!”
当时,李保孚的妻子吴兰英身怀六甲,即将临产。欣慰的是,吴兰英也是军人出身,她理解组织的调动,更了解国家的需要和克拉玛依油田的需要。
1957年7月5日,李保孚乘坐北京吉普,行程三天,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明园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所在地。接待他的是五十七师的老上级,时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秦峰。昔日的首长,久别重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运输处的驾驶员培训大队设在集海。个别驾驶员因为事故被吊销了驾照而闹事,有的因为身体欠佳不能驾车。而这些职工无视企业制度而提出一些无理要求,甚至纠结起来到局里请愿。这是李保孚到新疆后处理的第一个棘手的难题。
1958年,驾训队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李保孚做好了前往运输处走马上任的准备。可是组织上又来了一纸任命通知:派他到独山子矿务局任组织部长兼任独山子炼油厂党委书记、副厂长。李保孚毫无怨言,再次服从了组织安排,轻车简从到独山子报到。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独山子矿区的职工也经历了饥饿的考验。炼油厂党委按照局领导的要求,先生产,后生活,全体职工勒紧腰带,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作为主抓农业,保障后勤供应的领导,李保孚不等不靠不要,迎着困难上,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的生活难题。通过调研并利用局属土地资源,先后在新源、四棵树、西菜园兴建了三座农场。在新源种粮食,在四棵树种蔬菜、养牲畜。当年就实现了粮食、蔬菜、肉食自给。
为了让职工改善伙食,尤其是年关之际能吃到肉食,李保孚带着帐篷,率领食堂炊事员驻扎在前山涝坝,冒着风雪在戈壁滩上打黄羊、野兔、呱呱鸡、野山鸡,在经济困难时期的三年中,年年如此。1962年冬天,李保孚在大雪如被的隔壁上住了两个多月。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不觉得苦。听到职工们高兴地说:“过年能吃上野味,真是我们的福气。”李保孚由衷地感到欣慰。 后来,他又与共青团农场取得联系,用堆积在坑中的废弃沥青渣换回了粉条、大米等主副食品。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独山子炼油厂的职工家属解决了粮食、副食品紧缺的困难。
李保孚日夜奔走在周围的农场、团场、为职工们办了很多好事。可他自己家里,连包谷面都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大女儿饿得受不了,见了熟人就要吃的,可他没有利用职权为自己家拿一根粉条,一粒大米。
李保孚在独山子工作8年,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工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独山子炼油厂生产的石油产品达500多种,优质品种率达99%以上,50多个产品闯出全国名牌,船只系列油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封闭冷冻机油等多种产品为名牌、主导产品,成为国际一流的特大型炼油化工基地。谈到此处,李保孚为此感到激动和自豪。
随后,李保孚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运输处党委书记、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克拉玛依党校校长,每到一个岗位他都尽职尽责,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职工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民声,体恤民情,赢得职工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晚年钟情书法
人生有限,工作无限,耕耘不止。人活着是为了事业,这是李保孚的人生准则。1985年,他退居二线,1991年离休。离休后,他思想没有退,爱好没有退,反而以退为进,让生命之树常青。
1985年,58岁的李保孚考入了无锡艺专学校,用两年时间学完了隶、楷、行、草的书写。之后,他再次考入该校研究生班,主攻篆刻。四年专业学习,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
之后,李保孚又制定了向艺术进取的八项计划。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习书法,7点看新闻,半小时后,继续练字,每天15小时的书法练习从没间断,而且笔墨纸砚随身携带,出差、旅游、疗养,走到哪练到哪。
因为练习书法,他十年没有看过电影、小说、戏剧。经过十年的磨练,李保孚的书法作品享誉海内外,并多次参加省市、全国、国际书法展,荣获全国美术大赛精品展金奖、国际书法大赛金奖、国际名家教授成就大赛银奖。1998年,他在克拉玛依举办了个人书画展。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李保孚的书法作品流传到美国、法国、加拿大、朝鲜、日本、港澳台等地,有的作品被收藏在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名人纪念馆内,并被山东潍坊国际艺术碑林树了铜像。被《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名人录》等辞书收录。中日韩书画联盟、新加坡狮城书法家篆刻协会、世界书画家教授联盟等16家有影响的艺术团体共同审定:“鉴于李保孚先生书画艺术裴然,为人类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授予‘世界书画名人荣誉’称号。”2000年10月,李保孚作为中国书画总网的签约书画家被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推上互联网。
李保孚视书法为一种境界,绝不以金钱为标准。清华大学举办建校100周年校庆,索要他的书法作品,他寄去了,学校随即寄来200元稿酬,并附言:“不足酬谢深表歉意”。他收到后当即退还,并附言“绝不是嫌少,而是支持国家知名大学的校庆”。一位香港朋友到克拉玛依出差,慕名到李保孚家中求一幅字,写好后,硬塞2000元港币表示感谢,被他婉言谢绝。
其实李保孚很缺钱,退休后,他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书法学习和书法作品的集结出版上。出一本集子需要5万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妻子的冠心病、糖尿病缠身,医药费高昂。对此,妻子和儿女们都想不通,认为他是“不务正业”,但是李保孚非常坚定,认为这是他的理想,最后妻子和儿女们都理解了他的想法和追求。为支持他出版书画集,妻子还特意拿出三万元积蓄,不少友人听说李保孚出版书画集受阻,纷纷慷慨解囊赞助。
2005年,李保孚的《圆梦夕阳红》一书问世,受到书法爱好者的好评。2009年4月,他又自费出版了《格言妙语选编》,以书法的形式摘抄了数千人的名言佳句。接下来,李保孚的《国家领导人名人宝典》、《怀念与回顾》、《李保孚摄影集》、《李保孚书法艺术》即将出版。
“香墨飞舞忘忧草,妙笔生辉含笑花”,是这位曾经的解放军战士、战斗英雄、石油行业领导者、书法家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真实写照。
(感谢克拉玛依史志办的大力协助)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