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ch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共抓大保护取得新进展
   沿黄省(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生态保护空间初步划定,生态保护修复有力推进。据初步统计,沿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东6省(区)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约105万平方公里,占6省(区)面积的约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有力推进,三江源生态系统功能得到巩固提升,水源涵养量年增幅达6%以上;祁连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现了从项目到效益的转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提高;宁夏六盘山、贺兰山、罗山等“三山”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序开工实施;陕西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进入正式建园阶段,甘肃、四川两省正联手推进共创若尔盖国家公园,山东整合优化了8个自然保护地积极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流域初步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二是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有序推开。围绕打造健康河流生态系统,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各省(区)因地制宜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甘肃兰州打造百里黄河风情带,推动生态廊道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宁夏银川收回黄河滩地18.97万亩,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打造滩涂湿地生态带;内蒙古打造800公里长的沿黄生态廊道,构筑沿黄安全生态屏障;山西积极推进汾河、涑水河、等七条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开建一批生态治理工程;河南预计2021年完成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任务3.66万亩;济南着力打造济南—德州、滨州—东营黄河百里风貌带,增强黄河下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
   三是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加快实现。沿黄省(区)认真落实《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河南、山东两省间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甘肃与四川签订《黄河流域(四川—甘肃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启了黄河流域跨省(区)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探索。沿黄各省(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青海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宁夏开展了生态产品调查分析,明确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动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山东积极深化生态环境价格改革,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价值实现体系和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探索建设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山东大学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
   四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作为,节能降碳成效明显。沿黄省(区)积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2021年上半年能耗双控各项工作取得实效,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山东、内蒙古能耗强度降低率达到进度要求,河南、甘肃、四川能耗强度有所降低;甘肃、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都达到了进度要求。陕西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延安、西咸新区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内蒙古包头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林草碳汇试验区建设,争取到位国家、自治区资金3.26亿元、项目11个,完成林草湿保护修复任务66.2万亩;青海规模最大的首笔林业碳汇交易实施,核证减排量共计25.46万吨;甘肃制定2030年前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金昌、兰州、敦煌三个国家低碳城市和嘉峪关国家低碳工業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白银、庆阳(西峰区)两个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等。
   五是黄河立法积极推进,黄河渔业资源出现好转。积极推进黄河立法各项工作,目前已经形成草案初稿。农业农村部制定出台黄河禁渔期制度,沿黄9省(区)积极响应,共同签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渔业高质量发展宣言》,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取得显著成效,黄河渔业资源出现好转迹象,渔政、水利、公安等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执法合作机制有效建立,执法合力初步形成。长江流域禁渔等有效做法在黄河流域复制推广。
   二、协同大治理取得新突破
   一是多措治沙,黄河泥沙量大幅减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深入推进,陕西加快淤地坝建设,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淤地造田86万亩,有效调节水沙关系,年入黄泥沙量减至2.7亿吨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60平方公里;“十四五”时期,国家拟通过5年时间,新建淤地坝1461座、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坝2559座,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07万亩,预计可新增保土能力4600万吨。内蒙古启动库布其沙漠治沙碳汇林项目,已在几大沙漠种植各类树木3000万株,计划用五年时间治理沙漠100万亩、种植1亿棵树的治沙碳汇林;甘肃启动对1.5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沙化土地的规模化、系统性治理,已完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588万亩,470余处风沙口得到巩固治理,重点风沙口植被明显改善,风速和频次大幅减小;宁夏全区水土流失实现了总体逆转、治理率达到58%。
   二是精准治污,河流水质明显好转。沿黄省(区)以黄河干支流为重点,点线面结合,精准推进污染治理。黄河流域试点地区排污口排查全面完成,共发现各类入河排污口12656个。甘肃争取和安排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9.3亿元,对65个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山西坚持“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措并举,推动流域水环境治理,汾河流域主要污染指标浓度明显下降;陕西深入推进渭河、延河、泾河、无定河、北洛河等综合治理,推动26条城市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标准。宁夏积极应用物理、生物、化学手段,提高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和水平,近两年黄河宁夏段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进Ⅱ类出。数据显示,2020年黄河流域监测的137个水质断面中,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7%,比2019年上升11.7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五类断面,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沿黄各省(区)“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完成划定,水源地环境整治有力推进。    三是智慧治洪,有效应对极端天气暴雨洪涝灾害。黄河水利委员会大力推进“智慧黄河”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提升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已初步实现干流全覆盖;山东加快建立覆盖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智慧防汛指挥系统,积极打造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区;青海涉及15个县总长180.9公里的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一期顺利“收尾”;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中,多部门联动开展卫星遥感监测预警、无人机动态监测监控、大数据实时分析、水库联合调度,科学治洪泄洪,国务院各部委精准推进河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7.95亿元投资支持河南等省份暴雨台风洪涝灾害受灾严重地区灾后重建,农业农村部支持河南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夺取秋粮丰收。
   三、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沿黄省(区)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保障国家粮食、能源安全,积极探索以点带面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方式,2021年上半年,沿黄9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国的比重为25.14%,比2019年同期提高0.05个百分点。
   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的地位持续提升。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2020年,沿黄9省(区)粮食产量突破2.38亿吨,占全国的35.6%,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粮食净调出量不断增加,山东、河南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陕西粮食产能连续10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积极推进“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陕西一次能源产量超过七成外送全国各地,内蒙古、山西等推动“一煤独大”向新材料、高端化工等多元产业延伸,宁东基地大力延伸精细煤化工产业链。
   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文化旅游经济等新动能。围绕数字经济,内蒙古、甘肃、宁夏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积极布局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山东、河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重要载体产品,上半年山东半导体分立器件、电子元件等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长32%和28.3%,河南电子计算机整机、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光纤、工业机器人分别增长3.5倍、41.9%、37.6%、23.9%。围绕绿色经济,沿黄省(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内蒙古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前7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速高于火电24.9个百分点;甘肃新能源装机达到2360万千瓦,占比超过42%,并依托新能源大力发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围绕文化旅游,沿黄省(区)加强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强化创新性发展和现代化传播,彰显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
   三是优化动力源系统,探索以点带面、协调联动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方式。强化兰西、黄河几字湾、西安、郑州、山东半岛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宁夏先行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开局良好。宁夏以先行区建设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等重点产业,今年计划总投资3920亿元,集中开工建设846个重大项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完善“1+4+16+N”的规划体系,已入驻世界500强企业16家,签约项目81个,总投资2544亿元。在更大范围内借势借力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重大战略,融入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部崛起新局面。
   四、幸福黄河建设取得新收获
   一是上游生态移民稳步推进,移民从开发者变成守护者、建设者、维护者。青海大力实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核心保护区等高海拔地区生态移民工程,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使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快速摆脱了贫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单体易地生态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接纳了周边五省(区)及宁南八县的23万移民。甘肃引导陇南、陇北向兰白沿黄区域移民搬迁,兰州新区承接陇南等地暴雨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搬迁安置加快推进,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加快建设,直接受益人口14.54万人,受益灌溉总面积45.51万亩。
   二是中游的坡耕地治理与农业转型相结合,取得治沙与增收的多赢。山西重点在全省58个已脱贫县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17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其中还草6.8万亩),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山区经济,既保水又富民,促进当地农民增收。陕西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十三五”时期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907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000多万亩,设施农业规模居西北首位,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是下游积极推进滩区治理,滩区移民迁建成效明显。河南综合施策解决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难题,补齐经济社会保障短板,30万名迁建群众搬离黄河滩。山东全面完成滩区迁建工程建设任务,彻底改变了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提升了滩区生态、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截至5月底,累计投资371亿元,建成27个外迁社区、28个新建村台社区、33.9公里护城堤,60万滩区群眾实现“安居梦”。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7205000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其他文献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与传统的区域合作形式有所不同,其战略视角更集中于跨境地区的合作,以点带面,从线到片。2015年3月28日,中国官方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的规划。这一倡议无疑为国内各省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尤其为中国西部地区带来了对外交流的窗口。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经济辐射桥头堡,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使利、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
期刊
一、数字技术正向制造业深度渗透   近年来,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区块链为代表的一系列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有望进入成熟期。   在制造业创新链条中,数字技术也在向各個环节渗透发展。在创意形成环节,数字技术通过增强信息感知能力和覆盖范围,增强了创新者的观察域、学习能力和搜寻能力,有助于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发掘创新点。在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化研发工具
期刊
云南省天然气产业存在“量价受限…\'无序竞争”“量大质小”等瓶颈制约.从市场驱动视角看,十四五“期间,云南应紧紧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的目标任务,着力破解影响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气源为基础,以优化能源结构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储量产量快速增长;以管线为支柱,充分利用国外天然气资源,完善输配管网、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核心,巩固民用和商业用天然气消费市场,积极研究开发新的天然气终端消费利用技术,稳定和发展工业消费市场,促进天然气产业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对于如何解决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创新生态建设中所面临
期刊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产方面,更涵盖农业生产制度、政策体系、组织形式、城乡关系、国际贸易等各个方面。由于我国在历史背景、资源禀赋、文化传承、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均与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有所不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也将呈现与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模式明显不同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
期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1〕1205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了黄河流域实际情况,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采取积极举措扎实推进黄河流
期刊
“监管沙盒”是金融监管当局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时间和范围有限的模拟测试机制,该机制旨在为金融机构或给金融服务提供相应支撑的非金融机构测试金融创新提供一个“安全空间”.“监管沙盒”基本原理与我国金融试点改革高度一致,有助于实现监管和创新的有机统一,也有助于降低金融创新乱象.我国“监管沙盒”项目实施呈现出项目的 地域分布受到试点的地域分布影响较大,银行类金融机构居主导地位,不同地区相同批次和相同地区不同批次沙盒项目各有侧重,试点项目凸显普惠性等特点.为确保“监管沙盒”稳步推进,应着力构建完善的监管机制、明确
南陵县龙山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环境整治工程初见成效,经济收入逐年增长,但仍存在乡镇企业偏少,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人才资金缺乏等问题.未来,需要在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发展旅游业,解决人才、资金等问题方面发力,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济源示范区在探索产城融合,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产、城、人深度融合方面仍需提升.为破解该难题,示范区立足产业、资源等优势,2018年高标准启动实施了中国白银城项目,将其作为助推产业升级、加快产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国白银城在工业用银的定位和布局相对滞后,原材料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且缺乏自主特色的白银饰品品牌等.未来,需要在顶层设计、品牌建设、宣传营销、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白银产业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以便与全国最大最具特色的白银城的定位相匹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启了我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面对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社会各界对生命科学的重视、对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紧迫性都达到了空前高度。研究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以下简称“济南医学中心”)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可以为我国医疗健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