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作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为作为宁夏工业发祥地的石嘴山市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前不久,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打造石嘴山国家级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城市转型示范区”确定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十大任务之一。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石嘴山市加快转型发展和调整改造,是破解发展难题、率先在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石嘴山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转型发展和调整改造步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迫切。
一、充分认识建设国家级老工业城市的重大意义
全国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老工业城市有120个,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包括石嘴山市在内的地级城市95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着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低、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再造昔日辉煌,国务院在认真总结前1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振兴工作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上。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石嘴山市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行列,自此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调整改造,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兴工业城市之路。
石嘴山市曾作为全国基础能源和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嘴山市开挖出宁夏第一锨煤、生产出宁夏第一度电,建市50多年来为国家累计贡献了约5亿吨煤炭、发电1500多亿度,贡献2000多亿工业产值、上缴税金200多亿元,钽铌铍有色金属产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总量曾占全区经济的43%,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滑出了合理区间,亟须国家和自治区从战略层面给予支持。作为宁夏唯一列入《规划》的地级市,做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对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内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石嘴山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基本现状
石嘴山市自2008年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面对持续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积极推进产业、民生和生态三大转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业转型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活力增强,现代农业稳步推进。2013年,石嘴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32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24亿元,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7.34亿元,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74亿元,增长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9%。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6.62?誜68.15?誜25.22调整为2013年的5.4?誜64.4?誜30.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民生转型实现新提升。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创业就业扎实推进,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保障性住房60301套422万平方米。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294元和7967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92.3%和82.7%。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区前列。
(三)生态转型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0.7万亩,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加大湿地保护,石嘴山市湿地面积达到41418公顷。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占总天数的88.5%。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沉陷区治理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坚决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5年来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12家,2013年单位GDP综合能耗3.2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4.5%,完成自治区年度目标任务的132.35%,累计完成“十二五”总目标的81.7%。
(四)城市转型展现新面貌。201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17.3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71.25%。城市综合功能逐步增强,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塞上农民新居4179户,整治农村住房28581户,乡镇、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解决了88%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实现了从矿区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誜64.4?誜30.2,二产比重较大,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占工业的99%,煤炭行业和高载能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0%;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占GDP的比重仅为29.7%;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二是资源趋于枯竭。煤炭产量由高峰期的1500万吨/年下降至2013年的不足600万吨/年,已由煤炭输出地变为净输入地,涉煤产业及初级加工产业占主导的工业经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三是财政增长乏力。石嘴山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宁夏的份额由1985年的17.64%下降到2013年的10.1%,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四是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历史遗留的“老工伤”人员1.67万人,占全区的70%。石嘴山市企业社会保险费面临收不抵支的局面。尚有243.6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仍有24.7平方公里的沉陷区尚未有效治理,社会稳定和安全隐患突出。五是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尚未建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受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几近跌入历史最低谷,工业经济持续低迷,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三、石嘴山市老工业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一)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再造产业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波动和节能减排两个倒逼机制,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突出抓好工业。按照“4344”发展思路,坚持“培育增量、优化升级、延伸链条、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调整转型方式,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做好“优化存量、培育增量、落实减量”三篇文章。培育壮大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碳基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以矿山机械、汽车产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以特钢、特色冶金为主的冶金和电石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优化存量;加快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煤化工三个特色产业,做大增量;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化解过剩产能产业政策,加快推进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搬迁改造,控制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弱势产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公示公告制度,淘汰低于行业准入条件的落后产能,到2017年,淘汰电石落后产能34.4万吨、铁合金12.8万吨,为低能耗产业发展腾出容量、腾出空间。力争到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二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坚持突出两大重点,增量发展,扩张提升陆港经济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沙湖带动、环星海湖综合开发支撑的文化旅游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三产扩张、协调发展。力争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三是集约发展农业。坚持“四化同步”,示范带动,突出“品种、品质、品牌”和“绿色、有机、高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一区四园”建设,做精制种、蔬菜、水产、清真牛羊肉四大特色产业,提高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发展。力争到201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左右。
(二)加快民生转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快创业载体、创业融资、创业培训“三个平台”建设,强化创业支撑;二是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以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切入点,加快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彻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力争到2017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三)加快生态转型,大力促进绿色发展。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在优势产业中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实施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示范工程。二是坚持循环发展,促进资源集约节约。严格保护并合理开发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削减外运量,就地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增值降耗。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对园区废气、废水、固废进行集中整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构建园区循环链。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整合和产品延伸,提高上下游产品、生产工艺、生产环节的循环利用水平,形成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的循环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循环层次和水平,构建产业循环链。重点推进大地化工20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安能生物质热电联产、煜林化工电石氰胺循环经济等70个循环化改造项目,构建企业循环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节水,建设节水型企业,着力创建节水示范市。三是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开展造林绿化、覆土绿化、自然恢复等形式的综合治理,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大力实施贺兰山东麓绿化、黄河两岸生态建设等工程,整理优化星海湖、瀚泉海等水系水景,构建城市水系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力争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以惠农区西河桥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为示范带动,促进老工业区产业向四大园区集聚发展,腾退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社区和公园绿地等。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推动大武口拥湖拓展,推进环星海湖“三级圈层”开发,建成国家级全域5A级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城和国家级生态旅游名胜区;提级建设惠农滨河新区,建成宁蒙边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能源化工“金三角”生产生活后勤服务基地;推动平罗县城“南拓西移”,建设辐射周边、连接区内外的现代物流中心、宜居消费中心和服务城乡的生产生活性服务基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大武口、惠农、平罗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惠农陆路口岸和石嘴山沙湖机场建设步伐,构筑联通周边、承东启西、通达边境口岸的对外开放大交通格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智慧城市”。推动城矿城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推动工矿沉陷区生活区“下山进城”。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内生发展活力。一是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完成已确定的71项改革任务,优化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助推产业发展和调整改造。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向接续替代产业和主导产业链延伸集聚。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对没有列入鼓励类的产业项目不再引进。三是完善接续产业扶持机制,取消长线产品扶持政策,将有限财力集中用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对太西煤、硅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实行限额开采,建立开发秩序约束机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力性转移支付、搬迁改造、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每年实施不少于100个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以项目调结构,推进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五是完善节能减排倒逼机制。落实县(区)“增长与节能”双重责任制;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追究制,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和“节能低碳行动”,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控制增量,调整优化存量;加大“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支持力度。六是完善利益分配共享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作者系石嘴山市副市长)
责任编辑:李海波
一、充分认识建设国家级老工业城市的重大意义
全国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单元是老工业城市,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老工业城市有120个,分布在27个省(区、市),其中包括石嘴山市在内的地级城市95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老工业城市普遍存在着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低、国企改革相对滞后,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再造昔日辉煌,国务院在认真总结前1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振兴工作向巩固深化东北、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上。2013年3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石嘴山市被列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行列,自此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调整改造,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新兴工业城市之路。
石嘴山市曾作为全国基础能源和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嘴山市开挖出宁夏第一锨煤、生产出宁夏第一度电,建市50多年来为国家累计贡献了约5亿吨煤炭、发电1500多亿度,贡献2000多亿工业产值、上缴税金200多亿元,钽铌铍有色金属产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总量曾占全区经济的43%,是宁夏工业的发祥地。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滑出了合理区间,亟须国家和自治区从战略层面给予支持。作为宁夏唯一列入《规划》的地级市,做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对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国内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石嘴山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基本现状
石嘴山市自2008年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面对持续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积极推进产业、民生和生态三大转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业转型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速,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活力增强,现代农业稳步推进。2013年,石嘴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32亿元,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24亿元,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7.34亿元,增长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4.74亿元,增长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9%。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6.62?誜68.15?誜25.22调整为2013年的5.4?誜64.4?誜30.2,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二)民生转型实现新提升。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民创业就业扎实推进,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保障性住房60301套422万平方米。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294元和7967元,分别比2007年增长92.3%和82.7%。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区前列。
(三)生态转型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0.7万亩,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加大湿地保护,石嘴山市湿地面积达到41418公顷。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占总天数的88.5%。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沉陷区治理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坚决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5年来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12家,2013年单位GDP综合能耗3.2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4.5%,完成自治区年度目标任务的132.35%,累计完成“十二五”总目标的81.7%。
(四)城市转型展现新面貌。201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117.3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71.25%。城市综合功能逐步增强,道路、供热、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塞上农民新居4179户,整治农村住房28581户,乡镇、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解决了88%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实现了从矿区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誜64.4?誜30.2,二产比重较大,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占工业的99%,煤炭行业和高载能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0%;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占GDP的比重仅为29.7%;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20%。二是资源趋于枯竭。煤炭产量由高峰期的1500万吨/年下降至2013年的不足600万吨/年,已由煤炭输出地变为净输入地,涉煤产业及初级加工产业占主导的工业经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三是财政增长乏力。石嘴山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宁夏的份额由1985年的17.64%下降到2013年的10.1%,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四是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历史遗留的“老工伤”人员1.67万人,占全区的70%。石嘴山市企业社会保险费面临收不抵支的局面。尚有243.67万平方米的棚户区需要改造,仍有24.7平方公里的沉陷区尚未有效治理,社会稳定和安全隐患突出。五是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尚未建立,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受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几近跌入历史最低谷,工业经济持续低迷,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三、石嘴山市老工业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
(一)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再造产业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波动和节能减排两个倒逼机制,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突出抓好工业。按照“4344”发展思路,坚持“培育增量、优化升级、延伸链条、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调整转型方式,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做好“优化存量、培育增量、落实减量”三篇文章。培育壮大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碳基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以矿山机械、汽车产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为主的装备制造、以特钢、特色冶金为主的冶金和电石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优化存量;加快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煤化工三个特色产业,做大增量;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化解过剩产能产业政策,加快推进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企业搬迁改造,控制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的弱势产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公示公告制度,淘汰低于行业准入条件的落后产能,到2017年,淘汰电石落后产能34.4万吨、铁合金12.8万吨,为低能耗产业发展腾出容量、腾出空间。力争到201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二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坚持突出两大重点,增量发展,扩张提升陆港经济带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沙湖带动、环星海湖综合开发支撑的文化旅游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实现三产扩张、协调发展。力争到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三是集约发展农业。坚持“四化同步”,示范带动,突出“品种、品质、品牌”和“绿色、有机、高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一区四园”建设,做精制种、蔬菜、水产、清真牛羊肉四大特色产业,提高生产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持续发展。力争到2017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左右。
(二)加快民生转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加快创业载体、创业融资、创业培训“三个平台”建设,强化创业支撑;二是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困难企业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以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切入点,加快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彻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力争到2017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三)加快生态转型,大力促进绿色发展。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在优势产业中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差别电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实施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示范工程。二是坚持循环发展,促进资源集约节约。严格保护并合理开发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削减外运量,就地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增值降耗。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对园区废气、废水、固废进行集中整治,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构建园区循环链。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整合和产品延伸,提高上下游产品、生产工艺、生产环节的循环利用水平,形成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的循环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循环层次和水平,构建产业循环链。重点推进大地化工200万吨电石渣制水泥、安能生物质热电联产、煜林化工电石氰胺循环经济等70个循环化改造项目,构建企业循环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节水,建设节水型企业,着力创建节水示范市。三是加大污染治理,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开展造林绿化、覆土绿化、自然恢复等形式的综合治理,推进矿山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大力实施贺兰山东麓绿化、黄河两岸生态建设等工程,整理优化星海湖、瀚泉海等水系水景,构建城市水系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力争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
(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以惠农区西河桥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为示范带动,促进老工业区产业向四大园区集聚发展,腾退土地主要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社区和公园绿地等。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推动大武口拥湖拓展,推进环星海湖“三级圈层”开发,建成国家级全域5A级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城和国家级生态旅游名胜区;提级建设惠农滨河新区,建成宁蒙边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能源化工“金三角”生产生活后勤服务基地;推动平罗县城“南拓西移”,建设辐射周边、连接区内外的现代物流中心、宜居消费中心和服务城乡的生产生活性服务基地。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大武口、惠农、平罗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惠农陆路口岸和石嘴山沙湖机场建设步伐,构筑联通周边、承东启西、通达边境口岸的对外开放大交通格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智慧城市”。推动城矿城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推动工矿沉陷区生活区“下山进城”。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建设美丽乡村。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内生发展活力。一是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全面完成已确定的71项改革任务,优化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助推产业发展和调整改造。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向接续替代产业和主导产业链延伸集聚。建立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对没有列入鼓励类的产业项目不再引进。三是完善接续产业扶持机制,取消长线产品扶持政策,将有限财力集中用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特色产业的改造提升。对太西煤、硅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实行限额开采,建立开发秩序约束机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力性转移支付、搬迁改造、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每年实施不少于100个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以项目调结构,推进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五是完善节能减排倒逼机制。落实县(区)“增长与节能”双重责任制;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行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追究制,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重大节能工程和“节能低碳行动”,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控制增量,调整优化存量;加大“以奖代补”和“以奖促治”支持力度。六是完善利益分配共享机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提高。■
(作者系石嘴山市副市长)
责任编辑: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