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武器技术扫描(三)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发展、作战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兵器始终处于不断的创新发明和改进完善之中,取得了至今的丰硕成果。本文在此通过回顾轻武器的主要发明和创新的发展历程,扼要总结一下轻武器技术的发展途径和特点。
  
  手榴弹
  
  在热兵器的发展史上手榴弹是第一个来到人间的。我国宋朝咸丰三年(1000年)便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守城用手投式弹药。16世纪欧洲也出现了手投式弹药。手榴弹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几经沉浮,到19世纪末已消声匿迹了。但在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对外侵略与扩张,手榴弹得以再次亮相,重返历史舞台,到30年代末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其结构和性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中英国爆破工程师马丁·黑尔开创了现代手榴弹设计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木柄手榴弹和英国菠萝形米尔斯手榴弹为以后手榴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手榴弹已从单一的杀伤手榴弹发展到杀伤、破甲、发烟和刺激等百余种,结构也由简单到复杂,且更加安全、可靠与完善,成为现代轻武器一个独立的弹种。
  我国在解放前由于技术落后,手榴弹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建国后,由仿制迅速发展到自行研制,先后推出了自行研制的67式木柄手榴弹、77式木柄系列手榴弹、82式无柄系列手榴弹和碰炸手榴弹等。而且我国将在本世纪初叶在手榴弹的安全可靠性、威力、智能化等方面引入高新技术,推出世界一流的创新产品,以满足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
  
  火箭发射器
  
  火箭发射器的产生可追溯到10~11世纪。但具有实战意义的单兵筒式武器的产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提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呱呱叫”的反坦克枪已显得黯然失色,迫于对付坦克的需要,1942年世界上第一具具有实战意义的火箭发射器"巴祖卡"(60mm火箭发射器)在美国研制成功,成为现代反坦克火箭筒的鼻祖。经改进后发展的M18A1火箭武器系统及德军在恐慌之余研制的RP43式88mm火箭发射器系统等近乎与坦克势均力敌。随后步兵反坦克武器引发了一场革命,拉开了单兵肩射武器迅速发展的帷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一代步兵反坦克武器不仅集破甲、杀伤或燃烧等多功能于一身,而且破甲威力明显增大,射程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得到改善,成为对付步兵战车、掩体和杀伤地面人员的有效武器。
  在未来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火箭发射器将以其威力大、轻便灵活、廉价和不占编等优势而成为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多面手,并将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向“高、精、尖”等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榴弹发射器
  
  最早的榴弹发射器在16世纪就出现了,不过,真正完整的原型是1921年日本研制的十年式掷弹筒和1929年研制的八九式掷弹筒。而具有实用性的榴弹发射器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首先推出的M7940mm榴弹发射器。它是一种似枪非枪、似炮非炮、曲直兼顾、点面结合的多用途武器,经过越南战争的考验,名扬全球。于是,世界各国纷纷推出各种榴弹发射器,并不断演变为枪挂式榴弹发射器和自动榴弹发射器,加之配用了不同的弹种,使之成为当今各军兵种攻击、压制有生目标的有效武器之一,也为警察和治安部队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防暴武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未来战争中榴弹发射器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突破高爆榴弹和破甲弹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可编程引信装定技术、引信小型化和轻量化技术、微电源技术、光电火控系统和稳定发射技术等应成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
  
  地雷
  
  地雷的雏形可追溯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后随着各种炸药和引信的相继发明,才出现了近代地雷。地雷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其他武器无法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损毁的坦克有20.7%毁于地雷;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损毁的坦克/车辆和伤亡人员中分别有70%和10%毁于地雷;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坦克损毁的70%和伤亡人员的33%是地雷造成的;就是在近几年发生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所损毁的18辆坦克中有50%也是触雷所致。由此可见,地雷是陆战武器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地雷也是历次战争后留给平民百姓最残酷的“死亡陷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国际社会的努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雷的作战性能也在大大提高,已由过去的“守株待兔”式的防御性武器发展为今天“有的放矢”的进攻性武器,成为能够主动进攻点/面目标、具有立体作战能力的新型武器,从而导致地雷战术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反直升机地雷、自寻的地雷、反侧装甲地雷和智能地雷等新一代地雷是重点研制发展的方向。此外,用于阻滞和驱散骚乱人群、防止暴乱分子冲击的非致命防暴警戒地雷也具有特殊意义。
  
  枪械
  
  火器的产生源于至迟9世纪我国发明的火药。1259年,我国南宋时期出现的突火枪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14世纪初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很快就出现了火门枪;15世纪欧洲出现了火绳枪、气枪、膛线、机械瞄具、更换枪管、后装枪、活弹膛、连珠枪、多管枪和火绳手枪等多项发明。16世纪德国发明了第一支转轮手枪。17世纪出现了燧石枪、燧发枪。到18世纪,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又发明了无烟火药、击发火帽、金属弹壳枪弹、枪机内装击针和弹仓供弹等新技术,使枪械从前装发展到后装,枪弹由分装发展到定装,弹壳由纸壳发展到中心发火的金属壳等。从19世纪起,手枪、步枪、机枪等各种枪械都已形成了现代枪械的雏形:美国人柯尔特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转轮手枪,成为现代转轮手枪的鼻祖;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的利用火药燃气作能源的马克沁机枪开创了世界自动武器发展的新纪元;1890年勃朗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采用导气原理的柯尔特-勃朗宁重机枪,勃朗宁因此被称为导气式武器的“开山祖师”;世界上第一支实用的自动手枪是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特发明的C93式7.65mm博查特
  手枪;德国人研制的弗德洛夫自动步枪,成为现代步枪的奠基之作;19世纪末俄国研制击步枪;1900年德国研制了喷火器等。到20世纪枪械完全走向成熟,并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品种:首先是随着战争的需求,1902年在美国应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挺轻机枪(麦德森轻机枪),它也是最早列装的轻机枪;1915年在意大利出现了冲锋枪的鼻祖M1915维拉·佩罗萨冲锋枪,并在此基础上由德国人雨果·希买司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支装备前线部队的MP18I9mm冲锋枪;其次是德国在1936年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MG34通用机枪;到5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了箭弹枪、首创了小口径自动步枪、非闭锁步枪、双循环步枪和手提式激光枪,德国研制了无壳弹枪,澳大利亚研制了金属风暴,英国研制了电子步枪,俄罗斯研制了水下枪械、AN-94变射频步枪等;目前世界各军事大国都在研制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理想轻武器族、智能武器和非致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
  总结归纳20世纪前轻武器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
  (1)创新发明是轻武器变革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制造各类工具,后来由于利益争斗而将工具演变为兵器,并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先后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由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轻武器由石兵器时代到铜兵器时代、再到铁兵器时代、最后进入热兵器时代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由发明和创新引起的。
  (2)谁的创新发明多谁就是世界强国
  在15世纪前,我国具有兵器发展的辉煌历史,不仅是手榴弹、地雷和火箭等火器的发源地,也是最早的枪械发明国。可以认为,15世纪中叶前世界枪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国枪械的发展史,而西方国家枪械的出现比中国落后了100多年,是在中国枪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从现在的超级大国来看,也是因为其科技进步、创新发明多、武器先进而称霸世界。
  (3)21世纪随着轻武器的内涵发生变化和性能得到扩展,必将产生新的变革首先是以改进完善和填补空白的方式发展“轻武器族”,以取代种类复杂、繁多的现有
  装备。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改进现有武器装备是一项永恒的科研任务。今后也是一样,用适时的高新技术改进现有装备仍是一条高效捷径。
  其次是发展新概念轻武器,尤其是轻武器的智能化是未来创新发明、展现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据悉,现已推出的智能枪主要有英国研制的设有指纹识别功能的电子步枪和由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枪;美国推出的由枪体、激光瞄准具、红外编程接收器、枪主人戒指上的无线电收发器组成的智能手枪和由瞄准装置、计算机控制射击系统、激光制导枪弹组成的高科技新式步枪。另据预测,在未来战场上会出现能通过卫星跟踪士兵行动、显示射击方向、计算射击指令的智能枪;而且在今后的30年中,作为新概念分支的智能枪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是以单兵为平台,研制数字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实现轻平台、高机动、重火力、大威力、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等。
  对于我国,还应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轻武器技术,但其特点必须体现在“更快”二字上,即更快部署部队、更快自我展开与扩散、更快信息处理以便更快做出决策、更快把火力集中到目标上、更快机动、更快结束战斗和冲突来赢得战争等,而最终结果必然是“尺寸越来越小、质量越来越轻、射速越来越快、精度越来越高、性能越来越好”等。
  另外,创新发明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检测试验和诊断评估。在高新技术渗透到轻武器领域的今天,过去常规的测试手段不能完全适应新产品的需求,这就不仅需要研究新的检测方法,而且涉及到可靠性技术、故障诊断技术、性能评估技术等一系列适应新产品的配套技术,以保障轻武器的研制。
  (完)
  (编辑/王晓涛)
其他文献
制造技术就是将原材料变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没有制造技术就没有产品。在原始社会,包括兵器在内的所有器具都是手工业生产。当火药用于军事后,兵器制造技术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开始了以机器为主导地位的新纪元,出现了以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的新局面,也使兵器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英国兵器制造业最先发展和应用了机械制造技术,于1883年推出了世界上利用
期刊
产品简介  西湖牌JG01型射钉器具有外形美观、握持舒适、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高效(能连续供弹10发)等特点,在建筑、造船、矿山及交通等行业的构件固结、设备安装上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理想的紧固工具。它的发射、击发机构和工作原理类似枪械,以射钉弹被击发后产生的火药燃气压力作为工作动力,通过活塞间接作用于钢制射钉。该产品结构简单,由58件零件构成。其中专用件41件,标准件11件,附件6件,但可分
期刊
2红外激光指示器  红外激光指示器发出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光束,射手必须用夜视器材才能看到光斑,因此通常与夜视眼镜配合使用。其典型产品有:  2.1美国AN/PAQ-4红外激光指示器  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列装美军的红外激光指示器,用于装备防暴部队、侦察兵,丛林及复杂地形作战部队和警察。  该装置坚固耐用、质量小、电池供电,可安装到所有步兵武器上使用。  它用混合电子器件控制输出,采用砷化镓铝激
期刊
高射武器的枪管工作条件十分苛刻,既要承受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高速射击(750~800发/分),又要承受复杂的化学侵蚀,故线膛烧蚀和磨损相当严重。初速下降量指标不易达到,枪管寿命不够稳定,已成为轻武器生产、科研中的一大难题。多年来,人们在研制新材料,探索新工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耗资大,工艺复杂,一般工厂难以接受。本文介绍了一种在不改变原有材料的前提下,以提高枪管硬度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  我厂新设计、
期刊
1949年,德国的一些枪械设计师跑到西班牙马德里特种材料技术研究公司(简称CETME,赛特迈)研制了一种步枪,后称为赛特迈M58步枪,1957年,德国HK公司在这支枪的基础上略加改动,研制出一种新枪,后被联邦德国军方选用,命名为G3步枪,一直使用到后来被G36步枪取代,这2支枪分别发展有不同的型号。    G3步枪诸元:  口径:7.62mm  全枪长:1025mm  枪管长:450mm  全枪质
期刊
77式7.62mm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1978年定型的自卫手枪。该枪配用64式7.62mm手枪弹,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弹匣容弹量7发,全枪长148.5mm,全枪高100mm,全枪质量0.5kg。它不仅具有单手装填机构,而且有动态平衡性能极佳的发射机构,因此该枪不仅出手快而且非常安全。这些特点加上结构紧凑、外形小巧、隐蔽性好等长处,使其受到广大使用者的喜爱。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综合使用者的意见
期刊
期刊
在皮特罗·伯莱塔(1870~1957)的领导下,伯莱塔公司成为国际知名的枪械制造厂家伯莱塔公司是全球最古老的枪械研制和生产厂家之一,从1526年创立至今,已有475年的历史。1526年正处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达芬奇在创作他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时,伯莱塔公司的创始人巴特罗密欧·伯莱塔已在加多恩农庄自己的造枪坊里,专门生产前膛枪的枪管了,并销往欧洲各地。不久,他的儿子乔万尼诺·伯莱
期刊
日本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加入“二战”,但当时美军极其缺乏狙击步枪,曾在太平洋地区遭受日军狙击手的惨重打击。1943年1月21日,美军将制式步枪斯普林菲尔德M1903A3步枪改装成狙击步枪,即M1903A40.30英寸狙击步枪,并作为制式武器,供美军在“二战”中使用。    美军狙击步枪及瞄准镜的开发    美军狙击步枪的开发,始于美国内战时期。当时,内战中的南北两军均采用装有低放大倍率光学瞄准镜和重
期刊
美国组合式5.6mm运动步枪(又称组合式小口径运动步枪),使用美国5.6mm圆头弹,也可发射中国5.6mm运动步枪弹。  该枪特点是组装快捷、携带方便。全枪零件数为58件。如图1所示,枪托底盖打开,便可取出枪身、枪管、弹匣等组件,枪管与机匣采用键联结,枪管箍锁紧后装上枪托,全枪即组装完毕。拆、装均不需任何工具,维修、保养简单。这对于狩猎及特殊作业者使用起来是很方便的。  诸元    口径5.6mm
期刊